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自己还是有欠考虑了,对这些低阶官员和东林党人来说,科举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化的仪式。让被他们看不起的,坏了人心的奸滑小吏参加科举,无疑会让这些文官们觉得,自己的名誉被玷污了。”
就好像一名文官所说:连吏胥都能参加科举,今后娼优之辈是不是也能参加科举了,这简直是成何体统。对朱由检来说,娼优之辈参加科举,他简直毫无抵触,
但是从这些文官的眼中,朱由检看懂了,对这些文官来说,让吏胥娼优参加科举,那简直就是天崩地裂的事。
朱由检在御座上,用手指揉着额头。下方的首辅黄立极脸色发白,几位大学士除了李国普外,其他两位都不敢站出来支持黄立极的上疏。
看着满朝十之七八的官员都在反对自己,黄立极心中暗暗的叹息了一声。到了这个时候,他原本被首相宝座迷惑的心终于清醒了一些。“看来自己必须要主动求退了,否则就要被群起而攻之了。”
黄立极向前走了一步,正要摘下头上的七粱冠求退。朱由检却在这个时候终于出声了,“似乎是朕失误了,当日朕和首辅商议政事时,是朕把废除吏胥参加科举的禁令坚持加进去的,现在看来倒是朕考虑不周了。既然如此,那么黄首辅把朕加入的这一条去掉也就是了。其余两条,就准备着手实施吧,张斗耀平反的事就先办理了吧。”
黄立极的动作明显僵持住了,他可从来没想过,崇祯会主动站出来背这个黑锅。一直以来,都是大臣和太监替皇帝背黑锅,什么时候皇帝会站出来替臣下背黑锅,这完全是有违封建王朝的政治传统了。
虽然迫使崇祯做出了让步,但是一些东林党人却还意犹未尽。一位东林党出身的御史突然站出劝谏道:“国家政事应当付诸朝堂公论,陛下和首辅私下商议,实在有违政治清明的原则。黄立极身为内阁首辅,却一心逢迎陛下喜好,殊无大臣体统,臣贵州道御史毛健弹劾首辅黄立极…”
“政治投机者。”朱由检很快就给这位站出来弹劾的言官下了一个结论。
大明的政治传统就是,朝廷重臣一旦被言官弹劾,就必须立刻摘去官帽接受弹劾。
黄立极虽然名利心重,但是却一样没有违背这个传统。听到了毛健的弹劾之后,立刻摘下了自己的帽子,等候崇祯的决断。
有了毛健的带头,几名御史也蠢蠢欲动了起来。朱由检并不打算让这些言官掀起弹劾首辅的风潮,首辅黄立极虽然名利心重,但是却还算是有担当的人物,敢和朝中声势越来越大的东林党对抗下去。
而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李国普和东林党人交好,施鳯来、张瑞图两人的胆气还是弱了些,在朝中完全不是东林党人的对手。
朱由检抬手打断了想要继续发言的几位言官,开口说道:“内阁的设置,本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朕不和首辅商议,难道要拿一个错漏百出的政策出来和大家开茶话会吗?
国家外有东虏边祸,内有奢安之乱,各地的民变。大明需要处理的急务实在数不胜数,言官不思如何节约朝臣们议事的时间,反而舍本求末,尽关注一些细枝末节。
如果朕连和首辅商议政事都要问过言官,那么我大明设置内阁究竟有何意义?如果连顺天府要不要收20多两银子的税收,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朕的户部尚书来决定,那么我大明设置这么多官职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崇祯的话语,终于打消了言官想要乘胜追击,一举弹劾下首辅的念头了。
虽然朱由检终于压制住了言官们继续对黄立极的发难,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就此罢手。
“虽然我大明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内阁大学生就相当于朕的丞相。现在百官失职,既不知道自己的责任,也不知道自己的权力,这是内阁没有好好替朕约束百官啊。
夫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明官制到了今日,已经成了职责不清的一团浆糊。一个贵州道御史,对贵州的事务毫不关心,整天想着靠攻击朝中大臣来获取声名。
云贵川交界处有奢安之乱,三地民众流离失所,敢问这位御史,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奢安之乱中贵阳城被围几达一年,城中民众父子妻儿相食,四十多万人剩下不到数千之众?
作为贵州道御史,你到底有没有关心过哪些在围城之中枉死的冤魂?有没有关心过哪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应该怎么面对今后的生活?
在你眼中,难道这十多万的贵州百姓,还不及朕和首辅议论国事重要?你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到底读出了些什么东西?夫子的仁义,你就是这么读的?”
朱由检的质问,把贵州道御史毛健逼问的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他羞愤之余,不得不脱去了自己的官帽,自求去职。
朱由检意犹未足,想要杀一儆百,狠狠的杀一杀言路之中的乱象。
然而刘宗周站了出来,他不愿意朱由检继续追着毛健不放。一是因为揪着一个臣子的错误不放,有损崇祯的名誉;二来言官大多都是熬资历的年轻官员,崇祯批评的太过,有损这些官员今后在朝中发言的积极性。
“陛下所言甚是,但是祖宗设置科道官,就是为了纠劾朝中大臣的行为。陛下训斥之后,臣以为毛御史自当汲取教训,不会再犯今日的错误了。为国家爱惜人才考虑,臣请陛下示以宽厚。”
第127章 步步紧逼()
“既然有刘先生为他求情,朕可以不再追究这件事。但是官员职权混乱的局面,绝不能再这样下去。朕不想再看到,朝中官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毫不关心,只想拿着放大镜观察别人的缺点,以试图弹劾一名朝廷大臣下台,获取震动天下的名望。
这种官员除了为自己邀取名利之外,朕看不出这种官员对大明,对大明的百姓究竟有何益处?他们读圣贤书却不知仁义为何物,天天喊着以百姓为重,却从来没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过。这种人就是*裸的伪君子。”
整个朝堂之上,除了崇祯的冰冷话语,刚刚气势汹汹的反对首辅的官员们,变的鸦雀无声。一直以来,都是东林党人以仁义的口号打压政敌,拿与民争利的名义牵制皇权。
但是第一次,在朝堂上东林党人完全在道义上被压制住了。一个皇帝动不动就拿百姓的利益来敲打官员,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违和了。
这让这些东林党人浑身不适,但又不能出言否定。因为现在否定崇祯的说法,无疑是等于动摇了过去20多年,东林党人在朝中立足的道德基础。
但是看着崇祯借着大义的名义,不停的敲打他们这些东林党人,甚至有些低阶的刚入仕途的文官,还没有被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党争所污染,被皇帝的言论所激励,倾向于对朝堂来一次较大的政治变革。
刘宗周等东林大臣正想着如何扭转现在这个不利局面时,崇祯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最强一击。
“右副都御史,这整顿言路的事,你理清了头绪了吗?”崇祯忽然向李夔龍发问道。
李夔龍马上走出队列说道:“回陛下,臣刚刚开始清理查证,科道官员们的过往上疏,尚未正式开始制定,清退科道官的办法。”
“那么你现在可以加上二条,凡是过去一年内,没有为百姓利益上过一疏的言官,必须从科道中清除出去;凡是过去一年内,攻击同僚的上疏超过为国家议事上疏的,加以警告,并给予一年的留职察看期,留职期间依旧不知悔改的,革职。”
崇祯话音未落,文震孟终于忍不住说道:“陛下待臣下何其苛刻,科道官位卑而权重,正是祖宗为制衡朝廷大臣而设。今日陛下对科道如此严厉,今后朝中权臣还有何人可制?”
“朝中会出现权臣,那就说明了官员权力和责任不明确,所以有人可以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独揽朝政罢了。调整官员的权力和职责,是内阁的责任。黄首辅可以挑选翰林院官员和内阁组成官制改革委员会,重新修订内阁、六部九卿官员的职责权限。然后报朕审批。”
“陛下请三思,自九品中正制创建以来,历经隋唐两宋,这官员制度到了我皇明,已经改无可改。陛下有变革之心自然是好事,但是今日大明正是多事之秋,这贸然变动官制,恐怕未收其利,先承其弊。”韩爌意识到继续让崇祯发挥下去,他们今天好不容易在朝堂上取得的一点优势,将会全部付诸流水。
黄立极此时终于从被群臣围攻的困境下解脱了出来,崇祯借着文震孟的话题,直接提出了对官制进行调整,这完全出乎黄立极的预料。
按照黄立极的设想,应该先从朝臣们不太关注的,地方改革做起。先获得地方官员对改革的支持,然后再挟持地方上的意见,对中枢进行调整。
通过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变革步骤,最后完成整个大明的政治改革。
但是现在,崇祯突然就在朝堂上发难了。他不顾及一切可以预先想到的朝臣阻碍,也不顾及天下士林是否会支持这个政治改革,轻描淡写的就把这个议题抛了出来。
不仅仅东林党人对此措手不及,就是黄立极自己也被崇祯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给击蒙了。
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和东林之间已经无法罢手的黄立极,也不得不站出来赞成崇祯的提议了。
崇祯可以替他挡住朝中言论的攻击,是因为他对崇祯在朝政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崇祯需要支持的时候他退缩了,那么崇祯对他的支持,也很快就会消失。
随着黄立极站出来支持官制改革,他的门生故旧也纷纷站出来呼应了。一时之间倒是压下了不少东林党人的气势。
但是很快内阁中李国普站出来反对,又再度让反官制改革的声势高涨了起来。
而朝堂上还没有做出选择的,是一些中立派官员和两位内阁大学士。他们还在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站在那边更为有利。
现在谁都不清楚官制改革到底是个什么章程,谁也不清楚这所谓的改革对自己是否有利。
掌握实权的官员,或者自认为掌握权力的官员,反对一切官制上的变革,除非这改革能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权力低微者则无可无不可,因为再怎么变革也不会比现在更坏。
而摇摆不定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官员们。他们不认为官制改革会带给他们什么好处,看起来也未必都是坏处。
让他们更为在意的不是官制改革本身,而是支持或是反对官制改革的力量,谁更能占据上风。
从情感上来判断,他们更倾向于代表士林清流的东林党人。但是理智上他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在朝中当权的,是以黄立极及阉党余孽联合起来的政治联盟。
自万历末年开始的党争,到了天启七年已经变得异常的血腥和残酷,因此这些对东林党逆案还记忆犹新的大明官员,在选择阵营的时候,就会变得异常的谨慎。
中立的官员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名翰林院的低阶文官突然上奏说道:“正因为现在是大明的多事之秋,所以臣以为,大明的官制的确需要改革,如果不是朝廷制度出现了问题,大明又怎么会遇到这么多内忧外患。如果朝廷制度没有出现问题,又怎么会出现辽东之变,区区一个渔猎山林的野人部落就让大明官军损兵折将,十年之内侵吞了大半个辽东,还自立国号为后金?
四川向来为大明之腹心地区,从太祖开国以来就未尝闻有战事。然而先是播州杨应龙反叛在前,再有奢崇明袭杀四川巡抚许可求在后,安邦彦更是祸乱云南、贵州、四川三地,兵灾之中,三地百万民众十不存一。
这些就是大明官员职责不清,导致小麻烦变成大问题最好的证明。朝堂衮衮诸公,却闭上眼睛,说大明朝廷的制度毫无问题,不需要进行任何变革,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这位翰林院的官员说的很是得朱由检的心思,也不待其他人开口,崇祯就抢先表态说道:“说的好,翰林院为国家储相之所在,这位侍讲头脑清楚,条理分明,言之有物,不愧为未来内阁的人才后备啊。这位侍讲你叫什么名字?”
这位36岁的翰林侍讲,顿时有些兴奋的回答道:“臣孙之獬,叩谢陛下夸奖。”
朱由检根本没在意孙之獬的回答,他的视线落在了施鳯来、张瑞图两位内阁大学士身上。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也抛弃了往日在朝会上的温和模样,他开始以强硬的姿态,开始敲打起这两位还在观望之中的内阁大学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