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股浪潮经过的地方,总会有所改变的。
就在明人将目光转向星空和大海的时候,同大明一海之隔的朝鲜,还在为自己的命运苦苦挣扎着。虽然朝鲜王和领议政这些两班贵族们投降了,但是朝鲜底层的百姓却在昭显世子及大明人的支持下,积极的反抗了起来。
特别是朝鲜的庆尚道和全罗道,这两个地区曾经是日本入侵朝鲜时最先受害的地区,也是觉醒后抵抗日本侵略者最为激烈的地方。特别是李舜臣等一干抗日名将和义兵都出自这两个地区,导致在日本人退去之后,朝鲜王还不得不封赏了一些义兵领袖作为新的两班。
和京畿道一带腐朽懦弱的两班贵族不同,这些由义兵领袖转化来的新两班尚未彻底腐化,特别是在获得了明国的武器支援之后,南下掠夺人口和财物的女真兵马就受到了最为广泛的袭击。
到了1634年二月,坐镇汉阳的多尔衮赫然发现,虽然他派出的军队在朝鲜南方依然无敌,但是在各地的零星伤亡,加起来也突破了1000人,虽然朝鲜人的死伤也许是这个数字的十倍或以上,但是对于后金来说也还是一个难以承受的人员损失。
在多尔衮和女真亲贵们看来,100个朝鲜人也抵不上一个女真士兵,更何况现在损失的差不多有10多个牛录了。此时的朝鲜,能够劫掠的地区差不多都劫掠完了。豪格攻打的江华岛也丝毫没有进展,据说江华岛上的重要女眷都已经被转移到济州岛去了,众人都不由起了归国的心思。
而接到了来自国内消息和黄台吉命令的多尔衮,此刻也知道了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他知道,的确是该撤退了。在多尔衮的命令下,前往各道索取粮草、财物的军队被一一召还了汉阳城。
接着在多尔衮的逼迫下,朝鲜王和领议政再次发布了文告,要求各州县征发民夫替女真人搬运各种战利品回国。在此之前,后金已经押解着15万多的朝鲜人返回了沈阳,而这一次征发的人员数量更是超过了40万,朝鲜不少北部州县为之一空。
至于后金从朝鲜劫掠去的财物,价值不低于300万两白银,而粮草不少于300万石。朝鲜府库基本被搜刮殆尽,就连许多两班贵族的数代积蓄也是片瓦不存。
二月二十七日,多尔衮、豪格率最后一支后金人马离开了汉阳城。三日后,祖大寿、吴三桂带着五千多明朝联军光复了汉阳城。出于某种政治考虑,祖大寿拒绝承认领议政兼都体察使金鎏所说,是朝鲜和后金达成了和议,后金军队退出了朝鲜的说法。
祖大寿带兵进入昌德宫,向朝鲜王说道:“本官受陛下之命前来援助朝鲜,听闻此前金鎏等逆贼裹挟殿下向建虏投诚,签下了一系列出卖朝鲜权益的条约,又纵容建虏肆虐朝鲜百姓,这是不是事实?
如今本官已经带着大明兵马和朝鲜义军光复汉阳,本官恳请殿下授命,逮捕金鎏等逆贼,重建朝廷,废除一切不合大明宗藩条例的条约…”
依靠政变上台的李倧对于力量的对比极为敏感,汉阳城内现在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祖大寿率领的明朝联军,而主和派替后金搜刮财物的做事方式已经得罪了朝鲜底层百姓和地方势力,在加上祖大寿代表宗主国的身份,足以将他和金鎏等人一起埋葬,另立新王。
因此李倧很快就认可了重建朝廷,废黜金鎏等主和派官员的要求,但是他并不想让祖大寿治罪主和派官员,以防止对方把自己完全架空。因此以祖大寿并无皇帝明确授权干涉朝鲜国内事务为由,声称要派人前往大明听从陛下对和议的发落,暂时保住了主和派官员的性命。
朝鲜也好,后金也好,东亚的未来走向,再次回归到了北京手中。
第455章 变化()
正月里的喧嚣很快就远去了,可是春播的时节也未到,于是乡村里依然是一副无所事事的状态。大多数乡人还是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接着再慢悠悠的起床吃上一碗面糊或是红薯汤,然后男子丢下碗筷走去村头的晒谷场,边晒太阳边和村民聊天。
至于女子则要洗漱一番之后,才带着针线活和孩子出门。同样是来到晒谷场的一边,和村子里的妇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干活,至于孩子们则开始放飞自我,在附近跑来跑去玩着游戏,偶然有一两个调皮的,非要跑去泥地里脏了衣服,自然免不了一顿好打。
这种悠闲而懒散的田园生活,也许就是老子所言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了。当然老子是不在乎,这些乡人为了节约粮食,一天只吃两顿稀饭,尽量减少运动的无奈之举的。
不过在这些乡人眼中,如此物资匮乏的日子,已经算是难得的景气年份了。往年,这个时节的稀饭中就该放野菜了,再过一月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更是除了家中的主劳力之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不时的饿肚子了。
而今年他们的米缸中还有着超出预期的米面,足够全家人撑过青黄不接的月份,这就已经是让他们感到满意和感激的生活了。当然,村中也有一些人家,因为有家人在城内做工,在这样的时节还能吃上干饭,日子看起来比旁人更为红火,惹来了不少村民的嫉妒和羡慕,却也有老人对此不以为然。
老人们认为:庄稼人不伺候土地反而跑去城内做工,终究不是长久之策。既然投生在了庄户人家,就该老老实实的干着庄户人的事,好高骛远的跑去城内做工,年轻时看起来还不错,到了年纪大了又该怎么办呢。
虽然每个村子都有这么一群反对年轻人外出的老人,但是总会有那么几个不认命的年轻人非要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那时村子里的人常年和外人没什么往来,只要老人稍微恐吓一下,自然也就束缚住了那些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年轻人。
可是随着农会的进村,村、乡、镇三级地方管理体系的建立,各种自助公社和生产队的成立,使得村民们对于外界的了解开始慢慢增多。河北地区义务兵役法的全面实施,又给了这些年轻人离开村子的最初机会。
一旦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村子,那么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第…个。亘古以来,除了兵乱和逃荒外,几乎毫无流动的乡村人口,随着崇祯登基以来的工业化运动,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流动状况。特别是随着环绕京畿地区的铁路网建成之后,顺着铁路前往京城进行小买卖的小商贩开始变的寻常了起来。
这些小商贩不仅给铁路带来了大量客流,还为京城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新鲜蔬菜和其他食物。而他们带回乡村的那些见识,则成为了击垮乡村守旧秩序的有利武器。不少年轻人就是怀抱着,这些小商贩们为他们描述的繁华都市,才击破了一切阻碍跑去城市,想要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
相比起乡村的悠闲生活,城市的节奏显然要快速的多。元宵刚过,城中的工坊已经迫不及待的开门上工了。这两年来朝廷对工业作坊上的投入,和在海外开拓出来的新市场,使得京畿一带的工坊始终处在高景气的状态。
不管是生产皮革、家具、各类铁器、水泥,还是生产棉布、瓷器、玻璃器及各类食品罐头,京畿市场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工坊主们不是在扩大工坊,就是找地方新建工坊。
北上京城的文人士绅经过位于天津河道附近的工坊区,听着那些工坊内传来的永无止歇的机器声,也不由嘲讽道:“…这哪是机器在作响,分明是某些钱袋子里的钱在生儿子。”
被讥讽的工坊主们并不因此而愤怒,反而觉得这些文人形容的很是形象。不管被人喜欢也好,还是被人厌恶也好,北方各河道附近的工坊都在快速的增加。这种利用水力的工坊增加速度,已经引起了工坊主和河道附近乡村争夺水源的矛盾。使得地方官员们开始限制工坊的建造,这也使得工坊主们开始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方便、稳定且容易获得的动力,以取代现在不可靠的风力和水力。
对于在工坊上工的工人来说,高景气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们的工资、福利和劳动时间都获得了一定的保证。北方各工坊将近30…40%的商品销售于海外、塞外,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商品能够从海外、塞外交换来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即便是小小的分给工人一份,也足够让这些工人的生活迅速的提高了。
而以国家为后盾的海外贸易,更为注重的是用工业品去交换所在地的原物料,而不是什么金银。如果以后世网上的工业党来说,这便是典型的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利润收割。大明从海外、塞外各地运来各种原物料,然后加工为成品,一部分拿去继续换取海外、塞外的原物料,另一部分则在国内进行消费。
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工坊的资本在增殖,工人获得了工资,国家获得了税收,人民得到了消费品。就大明自己而言并无坏处,但是对海外、塞外各地的民众来说,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给养着大明。
当然,在朱由检眼中,大明目前的工业还是太过弱小和初级,从海外汲取来的活劳动还不足以让整个北方中国进入到工业社会,只能勉强让河北、山东、山西三地勉强有了一点工业社会的影子。
不过对于那些从乡村里出来的年轻人来说,在工坊内做工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却比在乡下快活多了。工坊提供的饭食不仅能让人吃饱,每三天还能见到一次荤腥,虽然只是清洗干净的猪内脏或是一些卖不出去的海鲜尾货,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乡下的那些小地主,平日里也许还吃的不如他们这些工人呢。
但是对于工坊主来说,身处天津这个大型的商业港口城市,不管是猪内脏还是海鲜尾货,基本上都属于相当低廉的支出,有时候甚至比时鲜的蔬菜更为便宜。毕竟在远洋捕渔业的兴起,让天津成为了北方最大的鱼市场。而榨油业的兴起,则让消耗油渣豆饼的养猪业兴盛了起来。
天津、北京的繁荣市面,使得两地的饮食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也就使得海鲜尾货及上不了台面的猪内脏,变成了天津贫民及工坊包伙食的学徒工人们的美食。
当然,对于手中还有几个钱的工人们来说,偶尔也会在下工的早上跑到茶楼来尝尝天津卫的早点,顺便听听那些茶客们的闲聊。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是新奇而值得去探索的新生活。
这一日,几名年轻的工人刚刚喝早茶喝到一半,就看到一名穿着半旧素青长袍的中年男子走进了茶楼,几名工人赶紧起身热情的向他招呼道:“舒老师,您来吃早点了,请这边坐,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空位子。”
中年男子抬头看着这几名年轻的工人一眼,认出了几人是自己在夜校中的学生,于是便热情的答应了一声,便快步走了过去。几名工人一边向着店小二打着招呼,不由分说的为中年男子点好了早点,一边则恭敬的向他问道:“舒老师您带的是今天的报纸吗?能给我们说说里面有什么新闻么?”
推辞不过的中年男子只好接受了这班工人的好意,坐下来摊开手中的报纸,为他们念起了报纸上的内容。
今天报纸的头版是朝廷刚刚颁布的五年计划,中年男子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上面有几个数据让他记忆深刻,一是朝廷打算以去年全国总产量41万吨生铁,2万1千吨钢材为基础。预计于五年之后,把生铁年产量提高到100万吨,钢材提升到5万吨。
此外便是以去年的粮食产量4110万吨为基础,以每年不低于2%的增长率,五年后提升到4500万吨以上,以保证每人每年365斤的口粮。
对于这个五年计划,中年男子只是稍稍念了几句,便知道身边的这些工人们是听不下去这种枯燥无味的数据的,于是便将报纸翻转了过来,为他们读一读其他新闻。
结果翻过来的第一页,就让中年男子楞了片刻,在边上工人们的催促下,他才将报纸折好,认认真真的念起了让他一眼看中的文章。
“…民众们都睁开眼睛看看吧,当军人在边关用生命保卫着国家的时候,当工人们在轰鸣的机器面前昼夜不息的工作的时候,当商人们冒着危险在海外为大明开拓着贸易市场的时候,那些守旧的士绅和我们的敌人,只会告诉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但是义州的胜利,数千敌军的缴械投降,都告诉了我们。自崇祯元年开始的改革是正确的,正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我们的敌人正一天天的衰落下去,而我们却会一天天的好起来…
由此可知,今日大明的诸多问题,依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