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蝗伺觥�

    这天黄昏的时候,沈明钧终于回来了,与他同时归来的还有李氏和失踪了十多天的沈明文。

    沈家院子里,沈明文蓬头垢面一身邋遢站在那儿,没有半点读书人的斯文,而李氏也顾不得体统了,坐在井沿边一句话不说,脸上的怒色已说明她此时的心境。

    “大哥,要不您给娘陪个罪,娘或许会原谅你。”沈明钧本来就不太会说话,见母亲跟兄长不言不语,便想说和一番。

    李氏怒斥:“这个孽障,我怎把他生下来?不顾礼仪体统,居然因盗窃而被人殴打,可是想把咱沈家的脸丢尽?”

    沈溪刚进门就见到这一幕,突然感觉似乎来错了地方,周氏赶紧过来把沈溪拖了出去……祖母要教训父辈的人,必须得先把孩子带走,免得影响父辈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沈溪没走远,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这才知道原来沈明文离家出走早有预谋,他进城之前跟妻子要了一点碎银,说是进城后准备买些东西回去。结果岁考结束次日,他就拿着这笔钱离开宁化,想一走了之。

    可能是沈明文没有太多见识世面的机会,为人又抠门小气,一路上都靠两条腿走路,餐风露宿,就连什么时候别人将他身上的钱给偷走都不知道。沈明文饥不择食,在建宁南部的乡镇偷别人卖的馒头,被人当街殴打,好在李氏和沈明钧赶到把他救了下来。

    “你说,你怎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回去后给我好好反省!”李氏教训完就准备收口,毕竟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沈明文做得再不对,也要回到桃花村以后再罚,现在得先交待完这边的事赶紧上路。

    沈明文却支吾几声,最后用坚决的口吻道:“我……我不……不想回家。”

    沈明文成婚生子多年,大儿子都快长大成人了,但他依然活在母亲的阴影下,这是他第一次喊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沈溪透过门缝看了进去,此时李氏老脸气得通红,她苦心培养出来一直都是她引以为傲的儿子居然公然跟她顶嘴。

    这种场面多看无益,沈溪决定还是赶紧回药铺那边。

    到天完全黑以后,沈明钧到药铺跟周氏简单交待两句,他要陪李氏到长房那边,以他为难的脸色看,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大哥赌气去城里客栈暂住,房钱我先给他出了,娘气得说不出话来,看样子娘明天回乡不想再管大哥了。”

    沈明钧说这话的时候满脸无奈,其实整件事都跟他没关系,李氏进城,茶肆的生意他没法打理,王家那边也没去上工,甚至连家都不能回。到头来,他却两边不讨好,老娘不领情,兄长又觉得他是母亲的帮凶。

    周氏这时候没泼冷水,甚至连句抱怨的话都没说,叮嘱丈夫要保重身体,然后温顺地送他出门。看到沈明钧走远,周氏才突然来了气,把手上的簸箕重重扔在地上。

    “姐姐,好端端跟簸箕置什么气?姐夫不过是为家事所累,他也不想冷待你,姐姐还是看开些。”惠娘劝解道。

    不劝还好,一劝之下周氏抹起了眼泪。

    过了好一会儿,周氏情绪才稍微缓解,姐妹二人相携进到后院堂屋,坐在饭桌旁,周氏却没有提筷子之意。

    惠娘往周氏碗里夹菜,劝慰道:“小郎现在逐渐长大了,夫妻间再有什么不快也不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唉,咱们还是焦心一下新的营生吧,书都送到几个书铺一天时间了,可一本都没卖出去,实在愁煞人。”

    周氏无精打采地摇摇头:“卖不出去也罢,这么多糟心的事情,哪里还有心思管这些?”

    “瞧姐姐说的,感情不是姐姐出的钱?别忘了这营生姐姐可是占大头,要实在是咱做得不好,生意亏了,妹妹也认了,可若是因为姐姐心不在焉不搭理生意而蚀本,妹妹还不依呢。”

    惠娘的话很管用,周氏想了想觉得没必要生气。沈明钧虽然听老娘的话,但平日里对她也是千依百顺,她希望李氏明天就走,最好是别回城来。

第97章 好吃懒做的新掌柜() 
老太太说不管儿子要回乡下,只是气话罢了,而且她还不敢把事情公开,要是被人知道沈明文这个秀才不孝,那很有可能会被革除功名。

    沈明文的功名在李氏心目中,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沈明文铁了心住客栈,就算沈明钧还有沈家的亲戚去劝解也无济于事,到后来两边索性就僵持下来。

    四月初六,在沈明文回来后的第三天,李氏一咬牙回村去了,她准备把二儿子和三儿子带到城里来,顺带把沈明文的妻子王氏和两个女儿也带过来,别人劝不动,老婆女儿来劝总该有效吧。

    沈溪却知道,李氏主要还是想回去把他二伯沈明有和三伯沈明堂带过来接管茶肆生意,杜绝幺房一家独大后出现分家的苗头。

    李氏进城的时候是长子作陪,回乡自然也要有人陪伴,沈明钧依然不能回家。

    到初九,沈家一大家子乘坐牛车进了城。

    李氏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氏和沈明文的两个女儿送去客栈,发动亲情攻势,让沈明文妥协。

    随后李氏带着沈明有和沈明堂去了茶肆,从韩五爷手上接过茶肆的管理权。

    “……跟你们说,但凡我活着一天,这家就不能散了。”

    沈家小院里,李氏把除了沈明文和在乡下的老四沈明新之外的三个儿子召集起来训话。

    另一边王氏带着两个女儿去客栈一整天,没个什么结果,天黑之前灰头土脸回来跟李氏复命。

    李氏骂道:“没用的东西,连自己的相公都看管不住……居然要闹到离家出走,也不知道平日里你们是怎么过的日子!”

    王氏本来就不高兴,婆婆为了振兴家族,居然把她丈夫锁在阁楼里整年不下来,令她守活寡。王氏在乡下的时候就对婆婆很有意见,只是迫于李氏的淫威不敢反抗,现在有了沈明文起头,此时听到婆婆训斥,她壮起胆子回了一句:“娘,这件事我站在相公一边。”

    “你……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沈明有赶紧拉住李氏,陪笑道:“娘,您看这是城里,还是老幺家,街坊四邻听到可不好,咱有什么事进去说,先消消气。”

    沈明有在几个兄弟中最是懒惰,也最圆滑世故。他知道这次李氏让他跟老三沈明堂进城便是要从中选一个人出来管理茶肆,他自然要在母亲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一家人走进堂屋,李氏四下看了一眼,摆摆手:“芊儿、曼儿,你们两个跟小郎出去,这里没你们小辈什么事。”

    沈芊和沈曼是沈明文和王氏的女儿,沈芊过了年已十四岁,沈曼才八岁,却都比沈溪大。看到祖母赶自己走,沈芊和沈曼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沈溪对她们点点头:“大姐,四姐,咱们先去吃饭吧。”

    “好。”

    沈芊这个年纪,基本已经晓事了,她拉着妹妹的手,跟着沈溪出了院子,快到药铺后门时正好周氏出来。

    周氏本来要回家看看,见到沈溪她也省事了,直接把儿子拉进去问了一下,知道没结果就不想搀和进去。

    当晚李氏等人都去沈溪他大堂伯家借宿,沈芊和沈曼一起跟着过去,由于身边照料的人多了,沈明钧终于获准留在家里陪周氏。

    翌日晨鼓刚刚敲响,沈明钧就赶去照顾母亲,待沈溪吃过早饭准备上学,沈明钧折了回来,带来李氏的最终决定:茶肆掌柜交给沈溪的二伯沈明有。

    周氏听了之后很不满:“二伯这人,平日里好逸恶劳,在家中连农活都很少做,他哪里是管钱的材料?”

    沈明钧无奈道:“这是娘决定的……娘现在为大哥的事烦心不已,回头见了娘别跟她老人家说什么。”

    周氏黑着脸,把茶肆的账本交了出来,让沈明钧带去给沈明有看。

    沈明有出生的时候,沈家家境尚可,所以他上过学塾识得一些字,这大约便是李氏让他接管茶肆的主要原因。

    沈明有上任掌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账目看了一遍,然后邀功请赏般对李氏说这账目他核算过没问题。

    沈明有觉得韩五爷到底只是茶肆聘来说书的,茶肆赚多少利润都要分出去一成,实在是太亏,所以干脆决定把分成变成固定的月钱,数量上没有增减,基本是按照现如今韩五爷每天的分成定下的月钱。

    韩五爷本来对于沈家的家务事就不想过多干涉,浮动的分成改成固定月钱,又没减少收入,他也乐得接受。

    沈明有当上掌柜的头几天,在茶肆里做了不少动作,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扣给下面伙计的月钱,至于勤工奖,他干脆取消了,认为这种钱属于打水漂,没半点儿意义。

    李氏对于沈明有的决定倒很支持。

    四月十三,李氏带沈明有到沈溪家的小院,当着周氏和沈溪的面数落沈明钧:“……看看你二哥,才刚接手茶肆,生意就做得有模有样,能省的地方不少,你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沈溪心想,按照沈明有这种经营思路,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节流,但却没有任何开源,反倒令韩五爷和下面的伙计心有怨言不好好做事。

    这些话就算沈溪心里清楚,也不能当面跟老太太提。老太太跟沈明文的冷战依然在持续,原本被她带到城里来劝说丈夫的王氏,现在干脆搬到客栈跟丈夫过起了小日子,这让李氏更为气恼。

    “瞧娘说的,这营生到底是咱沈家的,我身为沈家人能不上心?”被李氏表扬的沈明有显得特别谦虚,“回头生意做好了,家里日子也能轻省些,我准备拿这笔钱在城边置几晌地,然后起一个大宅子。”

    沈明钧提醒:“二哥,留着钱不该把铺子做大做强吗?”

    李氏脸色很不高兴:“本末倒置的事咱沈家能做吗?生意再大,也有黄的一天,只有多买地咱沈家才能恢复以往模样。老幺,别总是跟人不学好。”

    这话就好像是在说儿子跟儿媳妇学坏了一样……周氏在药铺帮忙,而药铺老板惠娘赚了钱就是把一家药铺变成两家。

    在古代,生意就是末,而田产是本,古人崇尚以末逐利,以本守之,说白了就是做生意赚钱,然后用赚来的钱买地当地主,这也是为何古代大商贾很少的原因,资本不用来扩大生意而一味想当地主盘剥别人。

    周氏听到后左耳进右耳出。

    但等周氏回到药铺跟惠娘说起这事的时候,嘴上却有诸多抱怨。

    惠娘先当倾听者,听完周氏的话才把盛满米饭的碗递过来:“姐姐说累了吧,吃了饭咱接着说……今天妹妹在城里几家书铺逛了一遍,咱的书卖得很好,现在想在城里再买一本都难,妹妹已经吩咐下去了,这几天加班加点多赶印些话本出来。”

    周氏摸了摸胸口,道:“这一天下来,就妹妹你这句话让人听了心里觉得舒坦。”

    沈溪默默地吃着饭,心里也在揣摩说本销售突然火爆这件事。

    这时候的读书人闭门苦读,很难跟外界联系,所以通常也会看一些杂书打发时间。以往那些书店从来没有销售过说本,所以刚开始谁也不注意。待一个人偶然接触并买下后,立即沉溺到书里,迅速形成广告效应,很快其他人也都知道了,争相抢购,所以才会出现书刚摆到书店时无人问津,但突然销售火爆并迅速售罄的状况。

    说本一出,对于茶肆的经营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之前茶肆生意红火那是因为新说本刚出来人人想先听为快,后面书摆上架公开销售,等识字的人买去看过,就会在坊间跟人讲,毕竟街坊邻居聚在一起更有氛围,比去茶肆花冤枉钱听书实在多了。

第98章 火锅宴() 
四月里山花烂漫,虫鸟欢快鸣叫,柳树披上盛装,连续几场大雨下来,穿城而过的西江水也恢复了以往的高度。

    随着地方安定南来北往的客商增多,加上城里百姓游玩踏春的人不少,城中几条商铺林立的街道跟着变得熙熙攘攘。

    印刷作坊刊印出来的《说岳全传》和《童林传》卖得很好,之前韩五爷说书带来的轰动效应,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详细内容,拖家带口去听书终归不怎么方便,不若自己买一本回去看。

    从最初只是读书人去买书,发展到后来变成了整个士绅阶层的事情,最后城中那些富户或者是识字的人也会省下钱去买上一本算是跟上潮流,城中书店着着实实大火了一把。

    随着书籍的畅销,带来的却是茶肆生意的相对冷清。韩五爷仍旧跟以往一样每天说书,而且说的都是新故事新内容,但城里说书的不止一家,一些大的茶楼、酒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