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8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会落得如何下场,他自己也未曾想清楚。

    刘大夏道:“从宁夏卫撤兵,即便星夜兼程,每日行军八十里,也需二十日才能返回居庸关,却不知居庸关是否抵挡得住!”

    扈凌行礼:“尚书大人,您不必担忧,万全都司虽遭敌寇袭扰,但大同、太原等地兵马还算齐整,勤王大军定会拖住鞑子主力,我三军回师宣府,恰逢敌寇,可得一胜!”

    “善!”

    刘大夏终于点头,“如今只能如此,如若鞑靼人挥师向长城内关进发,大同、太原等镇勤王兵马即便不胜,也可拖住其主力,加之居庸、紫荆险固,没有十天半月难以攻取。只怕鞑靼兵马会从一些守卫相对薄弱的关口突袭,如同撞道口、马水口等地进兵,京师将陷于危难。”

    “路途之中,三军兵马不得停歇,一路向东,或可在半月内抵达宣府……”

    刘大夏觉得时间紧迫,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兵马带回京城,或许会给予鞑靼人机会。鞑靼人也知道刘大夏统率的兵马不好惹,所以才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

    扈凌听到“半月内抵达宣府”,跟在场其余将领心情一样,有些无法接受。

    十五天到宣府,意味着每日行军得超过八十里,在一个普遍行军速度只有五六十里的时代,每天都等于是急行军……士兵并不是轻装上阵,还有粮草辎重需要运输,一路上都会非常辛苦。

    虽然将领都有战马代步,但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同样不轻省。

    ***********

    ps:临近春节事情太多,虽然天子更新不快,但也保持两更,所以还是厚着脸皮求下月票支持!

    求订阅、求月票!

第1170章 第一一七〇章 劝降的又来了() 
土木堡内,大战后一片萧瑟的景象。

    此番作战,总共消灭鞑靼兵马七千四百余众,其脑袋全都割了下来充作军功。

    但算得上有用的缴获只有残缺不全的攻城器械、填平沟壑的沙袋以及原木,还有破损的弓弩、马刀、战甲等武器装备,此外就是一千八百多匹或倒毙或在爆炸中残缺不全的战马尸体,可以给城内提供大量肉食。

    可是,城外几次大爆炸以及上百次小爆炸,耗损大量火药储备,在这个没有炸药的时代,火药就是最强大的利器,可以制造火铳的子弹,也可以制造火炮炮弹,还可以用来造地雷和炸药包。

    但现在随着火药存量急速减少,沈溪非常担心,如果鞑靼人再来这么一次攻击,土木堡会失守。

    但鞑靼人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并未发起攻击,昨日那一战令鞑靼人痛彻心扉,而城中守军折损也有千人上下,可以说也算得上是伤筋动骨。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士兵在大战后,一个个精神都萎靡不振,除了疲累,还有就是对未来没有希望。

    城外鞑靼兵马并未撤兵,不知道多久又会面临一场生死战。如今士兵们最幸福的事情,只是每天两餐时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马肉汤喝,里面会有荤腥以及美味的盐巴,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大雪后的严寒,加上又适逢连续激烈的战事,土木堡内没有了盎然的生机,每个士兵脸上流露出来的,要么是对未来的茫然,要么是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大明士兵,习惯了打防守战,守在安逸的城里,只管等到敌军撤去便可,但这次守城却没有那么轻松,敌人人多势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而整个城池已经是一座孤岛,跟外界完全断绝联系,甚至连鞑靼人是否将主力调走都一无所知。

    士兵们知道援军到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又怕接下来会面对一场更为惨烈的战事,把目前的安宁当做暴风雨前的宁静,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整座城都陷入一片死气沉沉中。

    沈溪以前巡查军营,还能见到一点儿鲜活的生气,此时他再在城中行走,各处所见都是一片萧条,很多士兵依靠着城墙、坑壁坐着,身体一动不动,观察许久后,沈溪都不能分辨,这到底是个活人还是死人。

    “大人,城外情况不明朗,昨夜又是一场大雪,连工事都给盖住了,外面那些失去脑袋的鞑靼人尸体没人收拾,说煤埽偌由闲矶啾频忝挥惺帐昂靡牛酱β页梢煌牛肽愿溃欠窀岸抟幌拢俊�

    胡嵩跃一直把自己视为沈溪的副手,城内大事小事,都是由他整理过后再呈报给沈溪知悉。

    朱烈和刘序则留在城外,一方面督促阵地上的官兵不偷懒,另一方面则监视敌军动向,如果不升帐议事,根本见不到二人。

    沈溪站在指挥所门口,粗糙的手上拿着份军事地图,抬头看了眼正在飘扬的雪花,轻轻一叹道:

    “下雪是好事,这样我们的水源始终有保障。等着吧,城外能收拾的东西先收拾一下,实在收拾不了的,就先存放在战场上,反正天气如此寒冷,一时半会儿那些尸体也坏不了,不会带来瘟疫。”

    “记得把部分火炮从城头撤下来,送出城架设到那些炮兵工事里,从战壕里走,不要被鞑靼人发现,城外阵地该修复的要及时修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鞑靼人下一轮攻势时间间隔应该不会太远!”

    “是,大人。”

    胡嵩跃俯首领命而去。

    看过军事地图,沈溪想了想,重新登上城头,远处鞑靼人的营寨仍旧如常,这是鞑靼人合兵后大举攻城的第三天,转眼已到十月十八。

    张永身着厚厚的冬衣,跟在沈溪后面上了城头,四处看了看,发现前方不远便有大量鞑子尸首,全都没有了脑袋,看起来吓人得很,当即哆哆嗦嗦道:“沈大人,这城外的鞑子遭遇如此失利,应该都撤了吧?”

    沈溪有些诧异,问道:“张公公,你从哪里看出鞑靼人撤兵了?”

    张永不假思索道:“前日和昨日我方连续与鞑靼人血战,鞑靼折损兵马不少。沈大人又不是不知道鞑靼人的底细,以他们的青壮人口,能经受得起多少次这种大战?另外,想必如今宣府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京城,朝廷定会派出大军围剿北虏,想必各处正在激烈交锋中,或许再过几日,援军就会到达,在这种情况下,鞑靼人除了撤兵,还能作何?”

    沈溪摇头苦笑,道:“张公公的想法可真是乐观,但根据最新情报,如今城外鞑靼人马仍旧在两万往上,至于其主力是否绕道攻打居庸关,暂且不知,但以目前的情况看,从宣府到居庸关这段路,大明基本已无能坚守的城塞。”

    “若我所料不差的话,鞑靼人下一步将会在攻打土木堡和居庸关之间二选一。若不幸被鞑靼人选中的话,我们在又经历一场苦战后存活下来的机会会有多大?”

    张永这下满脸都是恐惧,他想起昨晚几乎整夜的喧嚣,最近时鞑靼人几乎冲到了城西指挥所外面,然后就是打斗与惨叫惊呼,当时他几乎吓尿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不寒而栗。他再次望了望远处鞑靼人的营地,然后转向沈溪,用近乎哀求的语气道:

    “沈大人,您把我们带到这里来,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鞑靼人是很凶悍,但却不擅长打这种攻城战,您能在鞑靼人数次攻击下守住土木堡,就一定能等来援军!接下来一战,您要是胜了,我一定给您向朝廷请功!”

    沈溪抬头看了眼天空中飞扬的雪花,轻轻一笑:“如果能活着回京,我哪里还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就算让我辞官不做,一辈子粗茶淡饭,我也认了。张公公还是回去考虑一下如何振奋军心士气,在这里跟我说这些,那是徒劳无功!”

    张永嘴巴张了张,他不太理解沈溪现在这种心态,他一直觉得沈溪是个狂人,什么都敢想也敢尝试,但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沈溪也和他一样,把生命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沈溪警觉地侧过头,看向远处过来的一辆马车,那马车有几分熟悉,好似是阿武禄当初进城谈判时乘坐的车辆,他心里有些费解,难道鞑靼人还想用和谈这一招?

    可惜马车在距离城池四五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沈溪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从车驾上下来几个人,但因距离太远,看得不是很真切。

    拿起望远镜仔细看了下,但见似乎有女子从马车上下来,要跨过那些用木板搭起来的“桥梁”,一步步艰难往土木堡而来。

    等人走到两里开外的堑壕区,张永才察觉,转过头问道:“这些鞑子,不会是准备来向沈大人您劝降吧?”

    沈溪若有所思,问道:“张公公对劝降之事,如何看待?”

    张永迟疑了一下,用热切的目光望着沈溪,反问:“沈大人如何看?”

    沈溪微微一笑,他明白,如果张永反过来问他,那说明张永有投降的打算,毕竟对于身无长物的太监来说,生命最重要。

    至于为大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那是文臣和武将的事情,之前已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现在鞑靼人将希望送来,张永自然想把握住。

    沈溪转身往下城楼的马道走去,轻叹:“如今尚不能明确鞑靼人入城的目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沈溪没说接受,也没说不接受,就是吊着张永的心,让张永觉得他可能会接受劝降。

    但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沈溪知道投降的结果最为可悲,不但他的大名要留在华夏历史的耻辱柱上,家眷也会因为他投降而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就算是拼到最后一刻,他也不会做出这等事情来。

第1171章 一团乱麻() 
阿武禄前往土木堡前,见了亦思马因一面。

    亦思马因在遭受攻城失利后,决定绕过沈溪驻守的土木堡,直接前出攻击居庸关。

    本来他的打算不是如此,但因昨日爆发的天城卫一战,他决定临时改变计划,时局已经逼迫他必须做出改变,刻不容缓。

    昨日上午辰时,达延可汗巴图蒙克亲率两万兵马,在天城卫与明朝大同镇、太原镇的三万多勤王兵马遭遇。

    趁着明军入城时的懈怠,埋伏在城外的鞑靼铁骑突然发起攻击,两军在城门附近交战,随后战火燃烧到天城卫城内部,激战四个时辰,最终以天城卫城破,明军折损超过上万,另外三万余人四散而逃结束。

    这一战,是巴图蒙克带领满都海所生的五个儿子打出来的胜仗。

    达延部精锐在这一战中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明军占据天城卫险要,一度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但巴图蒙克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在关键时刻大发神威,率领十余骑杀入城中,天城卫在城门丢失的情况下,又与鞑靼人苦战三个多时辰,最终兵败垂成。

    明军从开战伊始,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必胜勇气,毕竟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等进入惨烈的巷战后,虽然也曾咬牙坚持,但眼看无获胜的希望,逐渐萌生退意。而达延部也非常聪明,没有堵住四门,明军有了逃生的路途,最后一哄而散。

    这一战,几乎彻底断绝大同镇和太原镇两路兵马回撤京城勤王的计划。

    有了天城卫之战的胜利,鞑靼中军主力挥师东进。

    原本利用这个各路兵马齐聚的机会,可以对土木堡进行一轮全面进攻,相信不难将土木堡攻克,但亦思马因却坚持不再攻打土木堡。

    在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惨烈教训后,亦思马因开始明白小小的土木堡如同龙潭虎穴一样,盲目攻城,战争损耗可能会扩大到一个令己方不希望看到的数字,还不如留下一万左右兵马监视,至少人员都在,随时可以抽身离开。

    阿武禄原本对亦思马因充满期待,甚至做出自荐枕席的承诺,可惜亦思马因没有把握住机会,不仅败了而且败得还很彻底。

    经过这一次失败,亦思马因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终于下定军心放弃攻打土木堡。

    “……昭使,我希望你明白,如今不攻土木堡,是最好的选择,除非你想看到我草原部族勇士继续在土木堡城下饮恨。这小小一座城塞,已埋葬我草原上万儿郎,如果再攻城,或许还将牺牲更多的勇士。”

    “与其让这些好儿郎白白地消耗在土木堡,还不如用来充作攻取居庸关和明朝京师的主力,说不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凭何作此牺牲?”

    亦思马因此时已不期冀求得到阿武禄的原谅,他也知道这一仗自己打得有多窝囊,攻进城里了还被迫撤兵,攻城四万多人马,结果折损了七千多人,战损比例几近两成,对以部族为主的草原兵马打击很大。

    草原人喜欢把自己最怕的人或者事来封神,在这以前沈溪就为草原人惧怕,现在鞑靼人对沈溪的惧怕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鞑靼人恐惧的不是城中有多少强悍的兵马,而是城中有一个让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