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9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睦铣家槐摺�

    ……

    ……

    刘健和谢迁离开乾清宫后,萧敬小声提醒了一句,道:“陛下,李大学士还未曾过来呢,是否……前去李府传召,问询一下他的意见?”

    朱祐樘轻叹,道:“问与不问,差别又在何处?皇后,你可有听到刘少傅之前对太子的评价?”

    朱祐樘原本是为了让妻子信服刘健是个忠臣,才让妻子站在帘帐后旁听,谁曾想刘健对太子的评价毫不客气,这不但更刺激了张皇后,也让朱祐樘感觉分外没面子。

    张皇后娉婷地从殿后走了出来,道:“应该是臣妾问皇上是否有听到刘少傅所言才是!”

    朱祐樘神色间多有悲戚,目中泪光闪动,道:“或许在刘少傅心中,只是将太子当作顽童稚子,加之他未曾亲自到过西直门和正阳门城头,因而不知太子在此番对狄夷之战中,有多尽心尽力!”

    张皇后凄切地说:“皇上,这可是您钦点的顾命大臣啊!若您真有个什么三长两短,让刘少傅等人出来主持大局,那时……我们孤儿寡妇该如何求存啊,那时皇儿不是要被刘少傅当作无道昏君……”

    如果是别人说出这种话,朱祐樘必然会雷霆大怒,这不是咒我早点儿驾崩吗?但说话的是他的妻子,情况就有所不同。

    在朱祐樘心目中,妻子即便有时候说话不中听,但跟他是一条心,不管这番话的动机是什么,都是在为他、为他的儿子、为老朱家的江山做筹谋。

    因立场不同,萧敬听着张皇后的话,感觉异常的刺耳,朱祐樘却觉得皇后所提的事很中肯,当下皱眉道:“皇后所言,的确在理,但满朝上下,谁人又比刘少傅更适合来做顾命大臣呢?”

    张皇后有些着急了,杏眼圆睁:“难道就只能让对皇儿轻慢之臣,来做顾命大臣,以至于皇儿继位之后,要忍受权臣当道的局面?”

    “呃!?”

    朱祐樘听到“权臣当道”这样的指责之语,情不自禁地为他所信任的刘健辩解一下,“刘少傅断不至于如此!”

    张皇后星目中涌上泪水,低下头哽咽地说道:“刘少傅是否会如此,就怕皇上看不到……”

    朱祐樘顿时皱眉,这话未免有些太过难听了……但仔细想了一下,确实如此,刘健是否会在朱厚照当政的时候篡权,只有等他驾崩之后,才能印证,但那时他必然是见不到了。张皇后又道:“如今皇上尚在,皇儿受命监国,刘少傅便已然不遵皇儿调遣,如何能指望他在陛下百年之后,对皇儿言听计从?”

    原本朱祐樘不想听从妻子对刘健的评价之言,但此时他又觉得妻子所说非常有道理。许多人也未必生来就是奸臣,许多都是环境造就的。就比如那宋太祖赵匡胤,周世宗在世时不也是忠臣?但一朝柴荣去世,手里大权独掌,便忍不住野心膨胀,做出“陈桥兵变”的悖逆之事!

    朱祐樘有些无奈地问道:“那皇后以为,当前如何处置此事?”

    张皇后欠身行礼:“臣妾乃是陛下后宫之人,文墨不通,更不知国家大理,断不该进言干政。但臣妾只知道一件事,皇上所定皇储,乃是未来之天子,一国之君。若有权臣不尊上命,乃谋逆之举,若然此等臣子留在朝中,必对江山社稷有害!”

    张皇后嘴上说不干涉朝政,但她的话,却句句针对首辅刘健。之前她只是在空口说白话,在朱祐樘这边没太多说服力,可现在情况却不同了……

    刘健当着皇帝的面指责太子行事乖张,朱佑樘弄明白了他指定的顾命大臣,并非是事事听从他这个皇帝的安排,而且在朝事上,刘健大权独掌,颇有点儿肆无忌惮的苗头,以至于连皇帝自身也感觉受到威胁。

    朱祐樘道:“京师保卫战,如今刚刚结束不久,京城戒严尚且未解除,刘少傅在朝中位置显赫,岂能说换便换!”

    张皇后建言道:“臣妾也不敢轻言替换阁臣之事!但有些人,皇上还是应早作防范,总好过于祸起萧墙……若朝中一直是迂腐的老臣当政,即便朝中有开明之臣,却也不得不依附于刘少傅,那时恐怕即便皇上撤换了刘少傅,还是会有下一个人,出来擅权弄事!”

    “知道了,知道了!”

    朱祐樘原本就因为心中颠覆了许多固有的形象而致心情就不佳,听到这里,他越发地烦躁,当下摆了摆手道,道:“皇后,你先回去吧,让朕再多想想,很多事不是你说的那么简单,朕预作防备就是了!”

    张皇后知道自己再说下去,很容易触及丈夫的底限,所以点到即止,温婉地向弘治皇帝点了点头,便行礼告退。

第1283章 脱罪() 
张皇后离开乾清宫后,朱祐樘坐在龙椅上,沉思不语,过了半晌,他才问侍候一旁的萧敬:“萧公公,你觉得刘少傅是何等之臣?”

    朱祐樘很多时候没主见,以前他完全依赖于内阁大学士还有六部部堂,现在被妻子的话干扰,他对自己的臣子产生怀疑,便忍不住询问一向忠心耿耿的萧敬的意见。

    萧敬有些迟疑:“陛下,老奴……不敢随便说话!”

    “你说就是,无论你说什么,对朕或者太子有所不敬,或者对外臣有攻讦,朕都饶恕你的罪过,因为这是朕在问你,你只要据实回答便可!”朱祐樘言之凿凿,一心想听萧敬的中肯意见。

    萧敬气息有些不顺,艰难地说道:“老奴以为,在以前……阁臣做事得体,深得陛下器重,朝廷大小事项处置得都很好,民间多有称颂,说我大明有三位贤能的辅臣,外又有三位能臣为陛下开疆拓土,守护河山……”

    朱祐樘听萧敬对刘健称颂的话太多了,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一些老生常谈的话,朕不想听!你便挑较为中肯的谈一谈吧!”

    “是!”

    萧敬这下更为难了,结结巴巴地说,“鞑靼人兵犯京师,陛下病况……不佳,由阁部代政,阁臣……很多时候便有僭越之举,尤其是在太子被委命为监国之后,内阁从未曾正视太子的监国之位,屡有责难!”

    朱祐樘怒目圆睁,厉声喝问:“你……你说什么?”

    萧敬以前不说刘健擅权的问题,是因为他想左右逢源,当好老好人的角色,不想破坏皇帝跟阁臣之间良好的关系,但现在他自身的安全都受到威胁,张皇后虎视眈眈在侧,也就顾不上其他,直接把什么都抖露出来了:

    “以前内阁票拟,一切定论,皆出自陛下朱批,即便老奴代笔,在诸多问题上,也多有转圜,或与阁部相商。”

    “但京师危殆后,内阁再定票拟,多为强硬之言,老奴无权定夺,一旦违逆阁部之意,奏本便会再行原样上奏,一而再再而三,非以内阁所票拟之文本朱批方得安宁,司礼监苦不堪言,而六部和五军都督府也不敢有任何悖逆阁部之事,否则必会遭致攻讦……”

    “有内官言,如今内阁之臣,比之宰辅有过之而无不及……”

    之前朱祐樘只是唉声叹气,不知道怎么调和妻子跟首辅刘健之间见识上的差异,但在听了萧敬一番肺腑之言后,愈发相信妻子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内阁大学士尤其是首辅刘健,的确有些擅权了。

    身为大明皇帝,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儿子还调皮任性,他当然会发愁将来儿子登基后会出现问题,但在儿子于此番京师保卫战中有着良好的表现,甚至赢得很多大臣拥戴的情况下,刘健仍旧把儿子当成顽童瞎胡闹,他就不认可了。

    朱祐樘举棋不定,皱着眉头道:“如今……可怎生是好!”此时弘治皇帝的心情非常矛盾,既想把刘健尽快撤换下来,消除不稳定因素,又怕这么做会造成太大影响,直接导致皇位传承时朝野混乱。

    萧敬拿出一份奏本,道:“陛下,这是之前沈中丞所奏,请旨调城外兵马回城的奏疏,之前被阁部羁绊,老奴不敢怠慢,便擅作主张留在身上,您……是否御览?”

    萧敬把奏本留在身上,原本也是想找个机会进献给朱祐樘,这是他对刘健事事都想干涉态度的不满体现。

    刘健之前将沈溪奏请其麾下军队进驻京城的奏本压下,压下其实就等于是否决,沈溪率领的这一万兵马,此时留在城外的南苑,无法进入京城,刘健的理由是不能引外军入城,免得会引起变乱。

    但阁臣中的谢迁却认为此举不妥,之前他想越过刘健,直接跟皇帝奏请,但却因为朱祐樘激烈咳嗽,所以没来得及上奏。

    萧敬却认为,沈溪所部乃是此战首功,没有他们的发挥,说不一定此刻城池都被鞑靼人攻破。将有功将士抛在城外不管,实在有损大明朝廷的威严。

    如果不是张皇后突然提及刘健擅权的事情,萧敬暂时还不准备把沈溪提交的奏本呈递上去,但眼下他却要考虑自己以后还能否得到皇帝信任的问题,张皇后可不是省油的灯,这些年朱佑樘没有娶妃子除了夫妻恩爱外,也与张皇后的强势有关,总之得罪了她,一定没有好日子过。

    在这个时候,适当地表明态度,坚定地与皇家站在一起,非常有必要,因此萧敬果断地把奏本拿了出来,作为自己的敲门砖。他想的很清楚,如果皇帝对刘健信任有加,就把奏本暂时压着,维护刘健的面子,但现在皇帝本身都对刘健产生疑虑,也就怪不得他落井下石了。

    虽然萧敬在朝中是有名的老好人,但不代表他没有头脑,真没脑子的话他也爬不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萧敬非常懂得明哲保身之道,这可是多年在宫闱中厮混的经验,每一次都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果然,当皇帝看到萧敬呈递的奏本后,对他的看法顿时有了改观。

    朱祐樘之前一直说自己精神不好,不能看奏本,可当真正涉及到皇权稳固这一重大问题时,朱祐樘看奏本那叫看得一个仔细,甚至将奏本中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细细揣摩其中之意。

    朱祐樘许久后,才将手中的奏本放下,问道:“萧公公,此事内阁如何票拟的?”

    萧敬期期艾艾地回答:“回陛下,内阁……将此奏本压了下去!”

    朱祐樘脸膛顿时黑了下来,冷笑不已:“内阁臣子,居然有了压奏本的权力,那还真与宰辅无异了!”

    在大明,内阁作为一个秘书部门,是没有权限截留任何奏本的,有什么事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奏本票拟好,呈递到司礼监,交由皇帝审阅。

    即便皇帝没时间看,也会让司礼监太监尽快进行朱批,而一些不合时宜的奏本,则选择留中不发,但那却是皇帝和司礼监的事情,与内阁无关。

    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阁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偶尔也会积压奏本,内阁大学士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到底哪些要先票拟,而哪些则可以缓一缓,即便偶尔有重要的事情被耽误了,皇帝那边也不会说什么。

    但问题是现在的事情涉及到了军队,尤其还是对有功之臣的安排处置,与当前对鞑靼的战争休戚相关,根本就不能有任何疏忽。怎么看,这份奏本都应该第一时间票拟然后交到司礼监,交由皇帝来定夺是否调兵进城。

    即便皇帝或者司礼监不想调兵进城,那也该由司礼监这边来进行朱批定夺,而不是由内阁擅自把沈溪的奏本截留。

    萧敬赶紧趁机表达忠心,道:“陛下,老奴也察觉到,此事关系重大,非要急请陛下,交由陛下定夺才是!”

    朱祐樘点头赞许:“萧公公,你做的很对,此等军国大事当然应该交由朕来作定夺,未料内阁方面居然将此等重要奏本私下截留,实在荒谬透顶!哦对了,萧公公,你认为朕是否应该将这路兵马调回京师?”

    萧敬这下子就比较难以作答了,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揣度,到底皇帝更为中意哪种方案。

    半晌之后,萧敬才谨慎地回答道:“回陛下,老奴以为,此路兵马助京师解困,乃是大明的有功之臣,若将其留在城外不理不问,甚至对其怀疑,必会引起军中上下对朝廷的揣测,导致军心士气不稳。”

    “老奴认为,此路兵马当速调回京师,但不能以原本建制进行调配,而是应分批调回,配属到京营不同营所内,分守九城!”

    萧敬这个人很有能力,这也是当初朱祐樘会指定萧敬执掌司礼监的根本原因,但刘健等人却认为萧敬只是个橡皮图章的角色,像个傀儡般只需要配合内阁说“是”或者“不是”,萧敬不愿得罪人,也就听之任之,但实际上却很有主见。

    听萧敬提出如此解决方案,朱祐樘眼前一亮,拍案而起,大声夸赞:“萧公公此议甚好,将这路雄兵调回京城,但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