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要塞之贼主天下-第3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至于现在家中有弟子参军的家庭走在大街上都能享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这种羡慕可不是虚的,因为不光是一种荣耀,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各种实惠。

    这种逆转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读书人这个一直以来在现实和自我认知之间难以平衡的群体当中,已经开始有一些多年不得志的读书人开始报名加入军中。

    对于读书人加入军中,也是有一些优待的,在选拔条件上也会宽松许多。毕竟现在军中的有文化人太少了,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短板,毕竟很多传令通讯作战计划拟定,沙盘的建造模拟等等都需要文化,可不是光靠一群大老粗就可以的。

    虽然目前加入军中的读书人还是少数,大多数的读书人对于参军还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这最少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参观国防军阅兵引起了京城百姓巨大的热情,很多人都在打听如何才能获得参观的名额,甚至都开始出现了倒卖假号牌的骗子和黄牛。

    在顺天府衙门和锦衣卫打击这些骗子和黄牛的同时,总参大都督府也宣布了参观大阅兵的条件。

    首先是那些京畿地区有子弟参军的家庭可以享受到一个名额。其次是那些京中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代表可以参加。

    最后是从那些身家清白,没有过犯罪行为的百姓家中选取部分人参加。

    从公告上明显看出,这次的名额都是集中在中下层百姓身上,对于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之类的提都没提,这让京城百姓更是议论纷纷,兴奋不已。

    虽然很多贵族官员颇有微词,但是江川毫不在意。这次国防阅兵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百姓进一步的拥军参军热情,利用这次阅兵在百姓心中更进一步营造出国防军威武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形象。

    毕竟组成军队的基石是百姓,而不是那些达官贵人,他们的感受无需顾及。

第八十七章 大移民() 
在大阅兵如火如荼筹备的时候,江川也发出了对于蜀州战后善后事宜的旨意。

    蜀州全境免除赋税三年;另外朝廷会逐年拨付款项帮助蜀州百姓重建家园;同时鼓励蜀州周边区域的百姓前往蜀州开荒,开荒所得土地为个人所得,依然享受三年免税的政策;另外,对于蜀州的幸存的读书人可以有官府出资到京城来参加科举考试;吏部优先选拔官员去蜀州任职,对于在蜀州任职的官员朝廷会有一定的补贴等。

    在朝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蜀州的优惠重建政策的同时,也呼吁鼓励各地的商贾前往蜀州经商贸易,并且在两年之中免除商税。若是为蜀州重建做出巨大贡献者,朝廷不仅会在大明报上进行公开表彰,通告天下,还会允许其家子弟参加科考。

    这最后一条一下子激起了热议,很多巨商大贾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心中都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要知道,在古代这种重农抑商的传统之下,就算穷的上无片瓦的农户子弟依然有参加科考的资格,不管能不能考上,有没有条件学习,但是最少资格一直是保留的。

    但是商贾子弟却是一直没有这种资格,无论你家中财产富可敌国也依然没有资格。

    所以,很多时候商人很富有,很奢侈,但是社会地位却依然很低。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的后代进入上层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虽然也有一些其他的不正规途径可以让商人子弟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譬如说将其子弟隐姓埋名寄养在有资格的人家中等,但是终归不是正道。而且一旦被查出来后果极其严重,甚至有可能抄家灭族。

    所以有钱的商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自己家中出现一位真正的官员,这几乎成了世世代代的巨商大贾们的执念和心病。

    如今朝廷忽然给了他们这个希望,他们自然欣喜若狂,对于去蜀州经商的事情来说立刻热衷起来。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不过就是名利二字。这些商人们在“利”字上面已经得到满足了,自然就剩下一个“名”字了。还有什么名能比得上功名呢?

    所以商人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商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户部和工部头疼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些富商大贾往往都有很强的运输力量,很多都拥有自家的物流体系。

    利用市场的商业力量来往蜀州输入各种急缺的物资,远比朝廷组织的运力要更有效率,更划算。

    而且朝廷还没有损失什么,只不过是几个科举名额,简直是一举数得。

    虽然朝中也有一些清流官员对于江川用科举名额来招商引资的事情不满,上书抨击,但是江川却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放开科举考试,让全民各个阶层都有资格参加,保持阶层流动的,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点江川早都想做了。只不过目前只是先开个口子,看看效果而已。

    当然,如果他一下子放开的话,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效果了。物以稀为贵,一点一点跟挤牙膏似的放出诱饵,这些商人才会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动力配合朝廷的大政方针。

    目前中州大陆上的人口分布,以江南人口最为稠密,中原次之,然后是东南,西北,辽东,蜀州等西南地区成了人口最稀薄的区域了。

    若是移民的话,一般原则是从人口稠密区往人口稀薄去移民。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得强制性大移民活动。

    明朝初年,因为连年战乱,许多地方百姓非死即逃,导致了大量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导致了有官无民的怪相。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战争过后,凤阳的人口锐减到每平方公里仅仅五个人,许多地方一眼望去都是荒草荆棘,走上几天路看不到一个人。

    翻开《明史》会发现这种现象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比比皆是。

    以繁荣著称的扬州,到龙凤三年(公元1357年)的时候,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洪武元年,徐达率师北伐,路过河北,发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洪武初年,济南知府陈修上奏“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河南卫辉府在洪武三年时,“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

    直到洪武十五年,仍然有官员上奏时说:“中原为天下腹心,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芜。”

    因此朱元璋在圣旨中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土辟,户口增,此中原之急务。”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动用行政力量,组织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

    朱元璋一共组织移民1340万人,占全国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在中国史,在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愧树。”在如今华北平原的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大愧树的传说。这个听起来有点离奇的传说凸显了朱元璋移民的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密乃至严酷。

    心思缜密的朱元璋对移民组织得很成功。他居高临下,根据各地的人口密度,确定迁出地,迁入地,由各级官员组织护送,并且发给迁移人口一定量的种子,粮食和农具,以使他们在到达新地区之后能够迅速扎下根来,安居乐业。

    从历史作用来说,这次大移民活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计划周密,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可圈可点。

    但是从北迁移百姓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大迁移却是充满了悲苦和辛酸血泪。

    民间传说,当时为了防止人们在半路逃归,没登记一人,便在其脚小脚趾上割一道小口子,所以山西移民多为小趾重甲;一路上长绳捆绑,官兵用刀枪威逼着押解上路。

    因此人们都养成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士兵解开手,才能方便。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朱元璋的风格一向强硬霸气,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一贯如此。这次的大移民是强制性的,谁搬谁不搬,搬多远,搬到哪里,都有官府一手划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照样得执行,老百姓一点发言权和知情权都没有。

    山西历来富庶,兵乱较少,所以人口在战乱中损失不多,因此成了最大的人口迁出地。如今华北,西北,甚至山东,安徽等地的百姓祖上很多都是来自山西。

    这样的强制性搬迁,必然会使得许多老弱病残幼的百姓倒在了迁徙途中。因此对于朝廷,对于历史来说是大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被强制搬迁的百姓们来说却是斑斑血泪经历。

    江川对这一段历史前世读书的时候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不过是作为一个久远的历史看客,心中只是哦了一声,发一声原来如此的感叹而已。

    但是如今他自己处在了当年朱元璋的位置上,再去看这件事的事情的时候,就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

    想来想去,唯有佩服二字。

    能够做出这种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大迁徙,非朱元璋这样的铁血君主不可。

    不过江川虽然佩服,但是却也并不打算照搬朱元璋的办法。毕竟很多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

    他心中也有一个移民计划,但是却并非以强制性手段逼迫普通良善百姓离乡背井迁往他乡,而是更多的用政策优惠加上商业手段去吸引百姓迁移。

    这个过程肯定没有朱元璋那么做见效快,但是好处却也是不会让刚刚安定下来的民心再受到动荡。

    免税,开荒荒地可称为地主,科举选拔名额的区域倾斜,官府予以补贴和特殊照顾等等这些都是政策手段。

    而另外一点,江川则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战争中的俘虏们。这些俘虏既有满清鞑子,也有蒙古人,还有李自成张献忠手下的俘虏们,这些人数加起来也有近百万人口。

    虽然说其中很多已经被编入了军队当中,也有一些就地安置成了百姓,但是却还有很多在军中的具体农场之中劳作。

    这些人将来一旦达到了劳作年限,便可以成为被迁移的对象。如此,既可以消弭这些人的潜在威胁,又能填补人口稀薄地区的空缺,正好一举两得。

    对于俘虏们来说,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很好了,也不敢再有其他奢求。

    具体的大纲是有了,细节方面的东西还需要刘基他们这些大臣们去再商讨拟定。

    在圣旨当中,江川除了颁布了对蜀州战后重建的各种措施政策之外,还颁布了对于狄青和西南战区所有参战将士的表彰,论功行赏的事情由西南战区自行申报,总参大都督府核准后执行。

    另外,对于事先归降朝廷,阵前反正的李定国和孙可望等人大加赞誉,敕封两人为归德将军,依然在狄青麾下效力,其余有功之人也各有封赏。

    在蜀州战局大势已定,剩下的无非是收尾的时候,从辽东战区传来了扶桑国大军开进朝鲜半岛的消息。

    扶桑国德川幕府将军德川秀忠带领十五万人马乘坐数千条战船越过海峡,兵分三路在登陆朝鲜半岛,百济国守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如今扶桑大军已经攻到了百济国王京附近。

    王京被围,百济危在旦夕。

第八十八章 把狼放进来打() 
朝鲜半岛上三国,百济,新罗,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两国临海,与扶桑国隔着一道海峡相望,国内多是平原盆地。

    而高句丽则是三国之中国土面积最辽阔的,海岸线最短最蜿蜒,国土之中多山地,因此国土虽大,国力却也无法胜过另外两国。

    正是这样的原因,三国互相牵制,保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三国本就是大明的藩国,每年都要上奏表表忠心,同时进贡各种珍奇珠宝,奇珍异兽,美女美酒等。

    后来大明衰弱,满清崛起,三国一度为满清控制。在满清覆灭之后,江川崛起,三国又成了辽东的附庸国。

    如今江川成了大明的当权者,三国自然重新对大明称臣纳贡。

    既然如此,大明自然也就要负责对朝鲜三国的保护了。

    辽东战区元帅行辕,此时设置在高句丽王京附近的军营之中,辽东战区元帅冉武正在元帅大帐之中与副将对弈,从两人平静的面色上看不到半点焦灼之色。

    负责情报搜集和作战计划拟定的参谋长走了进来报告:“元帅,新罗国王的特使又来了,哭诉不止,说是咱们大军再不去的话,那些扶桑人就要占了他们的王京了。百济的特使现在还在营中等着呢。高句丽国王也派了他最信任的王弟来问大军何处出征呢。”

    冉武没有说话,目光依然在眼前的棋盘上,倒是副元帅开口说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