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百多名扶桑战俘被即可押赴菜市口,那里早已经搭建好了巨大的刑台,五百多名红衣刽子手手握鬼头大刀,腆胸凸肚,杀气腾腾,早已经严阵以待。
随着负责监斩的京畿战区元帅山甲一声令下,五百多个人头齐齐飞起,五百多个腔子里腥热的鲜血喷出三尺高,将那刑台染得通红一片,围观的百姓先是猛然“哦!”的一声集体惊呼,然后又是如雷一般的欢呼声爆发出来。
而德川秀忠的剐刑则在同时进行,看着刽子手用一把锋锐无比的小刀一刀一刀地将老鬼子的肉割下来,一边又给他撒上止血的金疮药,以免他还没割够刀数就提前失血过多而死。
百姓们一边看一边惊呼,但是还还是忍不住的继续观看。
多少人一边看一边吐,吐完了又跑回来继续看。
摄政王江川最后当众昭告天下:“日后若有异族他国,敢犯我大明以及藩属国者,虽远必诛,敌酋皆同此下场。”
这话一出,更是掀起阵阵欢呼,声浪滚滚,有沸反盈天之感。
至于朝鲜三国的特使,也自然被邀请来参观了献俘仪式,这其中自也有一定的威慑意味在里面。
能被国王派来担任特使的,都不是无能之辈,个个精明聪慧,自然明白大明朝廷的用意。看到将本国军队打的落花流水,不可一世的扶桑大将军德川秀忠竟然落得这般下场,都是心中暗自庆幸己方幸好不是大明的敌人。
三国使团在朝见完了江川之后,因为还要参加八月十六日的摄政王大婚,便都继续留在京城。
同时,参加献俘仪式的还有被封为安乐侯在京城颐养天年的郑芝龙,以及蒙古各部落派来的使臣。
邀请他们参加的含义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闲话休提。
这一日江川起身之后,在祁萱和邓小金等一干侍女的伺候下,洗漱完毕,用完早膳后便去演武场中练剑。
自从修炼了白云子给他的九龙玄功之后,如今体内丹田处的真气已经变得如同汪洋大海一般浩瀚。
虽然距离晋升先天高手还有相当的距离,可是这种进度却已经让他很满意了,而且感受到了身体的明显变化。
之前要塞系统对他的身体强化只是针对肉体的淬炼强化,以增强肉体强度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敏捷度等。
而九龙玄功的修炼,则让他变得更是气血充沛,精力充足,头脑更加清晰,轻易不会感觉到疲累。有时候就算连夜批改奏章,第二日也是精神奕奕,丝毫没有疲倦之感。
另外就是让他的五感变得更加聪敏,对于世界的感知更加精细敏锐。如今只要百米之外有人进入,哪怕脚步就算再轻盈,他也能第一时间发现。
听力,视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感觉极其奇妙。
而且他还尝试着将真气传输到双足下,让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快如奔马。如果纵身跳跃的话,最少也能跳到两丈高。
这些变化让他练功更是热衷。幸好这九龙神功不需要每日打坐修炼,只要进入了状态,坐立行走都可以修炼,让他方便了许多。
如今有了真气内功,再练起剑来感觉自是大不一样,长剑舞动之间隐隐都能感觉到风雷之声,无论是速度还是威力都比以前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练完剑后,又射了一会箭,练习了一会火枪。
如今有了内功加成,无论是弓箭还是火枪,射击的精度都是大大提升,就算两百米外的靶心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射击起来自然更是得心应手了。
离开演武场,又洗漱一番,换了一身衣服,又吃了一顿饭。相比于早膳的时候吃的清淡简单些,这一餐则基本山都是各种牛羊肉,甚至还有鹿肉。
九龙玄功虽然诸多好处,但是却也有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让他的饭量大大增加,而且容易饿。想必这是肌体再一步强化后的代价。
以前每日三餐,现在则要至少每日六餐,而且还要搭配各种饭食。
这一点上白云子倒是跟他提过,说是会在晋入先天以后就会恢复正常。
在快吃完的时候,祁萱告诉他刘基在前殿等候。
江川吃完之后,便立刻向前殿走去。
见到刘基,两人进了江川的小书房。
“殿下,臣今日来,是因为朝堂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不得不来。”刘基手中捧着一沓公文道。
江川看他脸色,却是带着轻松的笑容,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坏事,笑着道:“军师有什么事情直接说,还要卖关子吗?”
刘基跟他最走,虽然如今已经是次辅,实际上的首辅,但是在两人独处的时候江川一直称呼他军师。
“殿下,您还是自己看吧,看完了之后老臣再说话。”刘基笑着将手中的公文递了过去。
江川打开公文,大概翻了一遍,看完之后也乐了起来。
这些基本上都是官员上的劝进表。
搜狗阅读网址:
第一百零三章 唱戏唱全乎了()
江川大概翻了一下,手中的劝进表约莫有十几份,大多数都是四品以下官员所上,而且多是属于督察院和六部的科道言官。
至于内容,可想而知,无外乎就是说摄政王殿下功勋齐天,对社稷百姓有不世之功,可以直追上古明君圣贤。姬氏无德,没有资格再坐在皇帝位子上,请摄政王殿下再进一步云云。
说白了就是劝说江川废了皇帝自己来做。
这其实也是应有之意,早在东南郑家投降和灭了李自成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上书劝进过。
不过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而且当时江川态度明确的拒绝了,所以最终不了了之。
而现在的形势却已经大不相同。李自成张献忠相继被灭,蜀州也基本上光复了大部分区域,只剩下西南部土人地盘没有被朝廷纳入正式统治之下。
对于彻底解决西南土人的问题,朝廷已经确立了改土归流的政策,迟早都要解决的。
张献忠进入蜀州的时候也打过收服土人的主意,只不过经过最初几次试探之后都铩羽而归之后也放弃了。土人多是居住在山林之间,以易守难攻的村寨为依托,进入村寨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崎岖难行,大军进剿异常困难。
这些土人祖祖辈辈居于此地,熟悉地形,在山林之间行走如同灵猴一样敏捷无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在这种情况下,熟悉马站和平原战争的大西军往往都打的晕头转向,溃不成军。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张献忠要分兵驻守其他州府,不可能派出太多的军队来攻打土人。
一看一时嚼不烂这块骨头,也只好暂时放弃了,留待日后腾出手来再对付。结果没等到腾出手来,自己先被收拾了。
如今蜀州被朝廷光复,狄青一方面安置百姓,恢复生产,同时也派兵监视这些土人,防止他们趁机作乱。
作为一代名将,狄青深知对付这些土人就需要破除他们的优势,因此也招收了不少土人向导,熟悉土人的情况,画出他们村寨的分布图,做好前期的情报收集工作。
另外,也在当地招募士兵,组建适合山地战的部队加以训练,准备到时候配合朝廷改土归流的政策一举收服这些土人。
西南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进攻朝鲜的扶桑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敌酋德川秀忠也被俘虏后押送京城凌迟处死,这更让江川的声望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朝野上下,京城内外都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人人只知摄政王,却都忘了还有一个皇帝被囚禁在深宫之中。
可以说,江川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了。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集体上书劝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
所以,江川并没有感到多么意外。
而且这次虽然只有十几份,且多是中下级官员的上书,其实是作为一种试探,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吧。
而且根据历史惯例,一般都要劝进三次。被劝进者嘴上谦虚,说我德行不够,不足以继承大业等等理由拒绝上两次。
群臣则不依不饶,继续劝进,人数规模和上书的官员级别也会越来越高。到第三次的时候,被劝进者终于勉为其难的答应,给大臣们一个面子,勉强当一下这个皇帝吧,嘴里还要说一句日后若有贤能,我再退位让贤云云之类的矫情话。
以前江川觉得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既当表子又立牌坊,简直臭不要脸。
可是经历了这么多,坐在山巅居高临下的时候,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如以前那般天真想当然了。
自己虽然来自现代社会,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却也并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一切,毕竟人力有时而穷。
所以他现在的原则是在无伤大雅的,不损害自己定下的底线的情况下,也会适当的向一些传统习俗妥协。
革新都是一步一步,潜移默化的,如果非要一步到位的话,采用激进手段的话,那一定会是身死道消,引发混乱的结果。
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江川改革官制,改革币值,改革军制,这些其实已经算是逆天之举了。若非他拥有强大的军力,而且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那些权贵世家的支持的话,他恐怕早都被推翻了。
自古以来很多皇帝君王,并非是看不到存在的种种弊端,也并非是不想革除这种种弊端,而是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受到种种掣肘。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来源于那些支持他么登上帝位的世家大族。
有了这种牵绊,一旦非要改革,就很容易触动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反对,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因此,除了那些自己亲手打下江山的皇帝君王有强大的威信去推进大范围的改革之外,后代的守成子孙大多数是做不到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江川现在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了。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重大工程。只要他在位,改革就能一直推进下去,逐步深入人心。最后等到臣民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之后,就会开始从心底拥护改革。若是有人还妄想恢复旧制,那必然是与天下人为敌。
到时候不用江川动手,这些人都会死无全尸。
话不赘言。
江川看着手中的劝进书,自然也明白这个套路,对刘基笑道:“军师,既然有规矩,那就按照规矩来吧。你替我拟一份旨意,在邸报和大明报上刊登。”
刘基会意,很快明白了江川的意思,笑道:“殿下是想在让舆论再发酵一下,顺便看看会不会有些不安分的人跳出来。”
江川一愣,大笑道:“知我者,军师也。这个位子迟早都是我的,既然如此,那就把这场戏给唱全乎了。顺便看看有有没有什么虫子跳蚤的,顺便给他全部打发了。”
第一百零四章 绝望的皇帝()
十几名官员的劝进表被刊登在邸报和大明报上以后果然在朝野上下,京城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议,一时间,无论是茶楼酒馆,还是勾栏瓦肆之中都议论了起来。
不同阶层,不同目的的人都能从中看出不同的信息,自然也引发了不同的行动。
市井百姓自然都是一片拥护之声,甚至有人高喊摄政王殿下早就该当皇帝了。
毕竟对于百姓们来说,能有如今的安定生活,江川的功劳是最大的。
若是没有江川的话,他们其中很多人估计早都成了一堆白骨了。
但是对于朝廷的官员和那些勋臣们,则是从中看到了朝廷乃至于摄政王江川释放出的信号。
按照历史上的惯例,若是有臣子上书劝进,上位者都会下旨反对,表明心迹。再三之后才会勉为其难。
而这次摄政王殿下竟然没有下旨反对,而是选择了登在邸报和广发天下的大明报上,那么这其中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而且上书的那些官员们有没有受到任何惩戒。
就在官场的老油条们从这其中就嗅出了很多东西,最明显的一个显然就是摄政王殿下对于这件事是乐见其成的,只是这动静还不够大。
自认为弄明白了江川意思的官员们都开始熬夜写奏表,结果在报纸登出三天后通政司衙门又收到了上百封劝进表。
江川依然不置可否,依然下令将此事登在报纸上刊发天下。
舆论越来越热,朝野上下,市井百姓更加热烈的讨论这件事。甚至有些场所士子当场演讲,呼吁百姓们集体情愿,写万民书之类的来叩请殿下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