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这是不是朱厚熜本人的试探,也未曾可知。

    荒诞怪异之人,行事看似无比寻常,往往他的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随你,朕不是一个刻薄之人,无关社稷、无关天下苍生之事,偶有变通,也未尝不可”。

    朱厚熜果真没有再继续“平起平坐”的问题,他目视前方,却不直视鱼竿,随意说道:“我们一起下的饵,比比看,谁先钓上来?”。

    垂钓比赛?

    仲逸微微道:“常言说:观棋不语,垂钓之时亦如此,若言语不停,惊吓水下之鱼,怕是要无功而返了”。

    呵呵,哈哈哈

    微微一笑,变成哈哈大笑。

    朱厚熜不以为然道:“若你一直不言语,突然说出一句来,或许会把鱼儿吓跑。但若一直说个不停,用不了多久,鱼儿就适应了,再说也无妨”。

    精辟啊,果真语出惊人,金口玉言。

    “当然,如果你一直说个不停,如突然沉默了,鱼儿或许还有些不适,没准,还会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

    朱厚熜笑道:“你说说看,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佩服、佩服,五体投地。

    仲逸急忙回到:“圣上之言,至理名言、高屋建瓴,微臣受益匪浅”。

    以凌云山的名义起誓,这句“受益匪浅”,绝非违心奉承。

    这鱼钓的,仲逸竟突然想到:下次回到凌云山,一定叫师父、师兄、师姐,还有卫叔叔,一起垂钓

    “是鱼,就要吃饵,但在吃饵之前,鱼儿首先要确定周围是否安全。只是,这个安全与否,皆是来自鱼儿自身的判断”。

    朱厚熜继续道:“有的时候,鱼饵外布满陷阱,但只要它认为安全,还是会咬下去。反之,即便一块好饵料,已脱离鱼钩,可放心大胆的吃,但一阵风吹过,它却认为不安全”。

    就在这一刻,仲逸心中总算是明白了:看来,皇帝是要借垂钓这个话题,一直说下去了。

    这鱼钓的,自己在榆林府三个月的奔波,竟全系一支鱼竿和水下的鱼儿了。

    可是,这不是更有意思吗?

    我喜欢。

    “说说看,榆林府那些官吏,为何敢明目张胆增加税赋名目,加重征税?大煤矿那些恶人,又为何敢私自对苦力动刑、草菅人命?”。

    朱厚熜将鱼竿放于支架上,用布巾擦擦手,端起一杯茶,轻轻呷了一口,而后继续道:“你刚从西北回来,想必对那里的情况更为熟悉”。

    刚从西北回来不假,不过,仲逸决定现学现卖,就在这垂钓上做文章。

    他想了想,直言道:“微臣以为,无论官吏加税、恶人对苦力用刑,他们认为这样做……很安全,没有人会查,更无人可管”。

    现学现卖,有很多好处,比如由此看出:你举一反三、反应敏捷,更能使交谈有连贯性。

    当然,还有一个更明显的好处:说明你认真倾听了。

    说的再好,还得要面对会听的人。

    否则,说的再好,也白瞎、扯淡。

    呵呵,朱厚熜笑道:“那你再说说,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样做很安全?”。

    “微臣认为,他们必是仗身后势力足够强大,足以让他们肆无忌惮”。

    仲逸慢慢的说道:“当然,这都是他们自认为的安全”。

    果真学的够快,这垂钓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时,朱厚熜却再次拿起鱼竿:“再猜猜看,今日垂钓,我们谁先会钓上鱼儿来?”。

    抛开方才高论不说,但就垂钓本身而言,还真不好说。

    同样的池塘,同样的鱼竿,同样坐在这里,同样说着话。

    “万岁,微臣觉得,若单纯说垂钓,这样的比赛,比的是运气”。

    仲逸笑道:“微臣的运气,向来不怎么好”。

    “运气?”。

    朱厚熜大笑一声,双手再次使力,水花四溅,片刻间,石板上,一条鱼,大鱼,又活蹦乱跳的。

    仲逸仔细瞅了一眼,心里不由的嘀咕起来:看这模样,不会是刚才放回去的那条吧?

    这时,一旁的太监立刻上前,将鱼儿放入水桶,为朱厚熜换了一杯热茶,而后又退了下去。

    不钓了,仲逸想着:水中突然被钓走这么一条,其他的鱼儿,绝不会觉得‘安全’了。

    “哎,你先不要着急嘛”。

    见仲逸正欲放回鱼竿,朱厚熜却笑道:“鱼儿,有的时候像人,没准,就有那么一两条胆大的,恰恰以为刚钓走一条,短期之内,不会再有垂钓者,反而更安全了”。

    这话说的,简直要跪拜了。

    这时,一个奇怪的想法冒了出来:皇帝的鱼饵,是不是加了什么特殊的料?一会的功夫,都钓了两条。

    呵呵,看来这位仲侍读,还是玩心不减。

    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

    或许,在朱厚熜眼里,仲逸就是一个初入仕途的年轻人。故此,也允许他偶尔小小的‘放肆’一下。

    “官他呢,钓吧,本大人今日一定要钓上一条:大大的大鱼来”。

    仲逸心中暗暗道:‘既然皇帝先钓上来,我也就无须再有什么顾虑了’。

第363章 面圣垂钓(下)() 
天边层层薄云飘过,微风拂来,满是舒爽的感觉。

    不过,这些对两位垂钓者而言,关系不大。

    身后一个大大的木亭,一旁有桌有椅,桌上有茶有水、有糕点。

    皇帝就是不一样,这大池塘、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简直了。

    能陪钓、有高论,幸运的不是一点点。

    “水中的鱼儿钓上来了,可榆林府的鱼,该怎么钓呢?”。

    朱厚熜也站了起来,边走边说道:“当初,你去博野县、去大同办案,还不错,那榆林府之事,如何办?”。

    终于说到案情,仲逸早有准备:“大煤矿与赋税,一查到底,解决当地百姓疾苦,另找新路。御敌之策,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

    “看好你的鱼竿儿”。

    朱厚熜来到仲逸身边:“接着说下去,说具体的”。

    久违的面圣,要的就是这句话。

    “大煤矿背后是严士蕃,由北镇抚司查最好不过,从严士蕃到当地知县,从三边镇到知县、知府衙门,甚至布政司、京城的衙门,无一遗漏”。

    仲逸继续道:“税赋之事,重点在当地知府、知县,可命户部、吏部派人去查,北镇抚司务必要协办,因都在榆林府,大煤矿与税赋有交叉,锦衣卫参与,查办更有力”。

    事已至此,严士蕃与大煤矿的关系,已无须回避,两位钦差已将案子上报朝廷。

    况且,以锦衣卫的能量,榆林府的事儿,恐怕早就一清二楚了。

    事情已经抖落出来,话也说了,办不办,圣裁吧。

    这时,仲逸架起鱼竿,从包袱中取出一样东西。

    “这条皮鞭,是在大煤矿找到的,苦力们深受其害”。

    仲逸将皮鞭呈上,补充一句:“但凡苦力不从,打手们就用这样的鞭子抽打”。

    一条皮鞭,已有磨损,但依旧可见血迹斑斑。

    这条鞭,不是来自衙门,血迹,不是来自敌人。

    这,是大明的耻辱。

    “传旨锦衣卫,立刻着手查办大煤矿一案,所涉之人,无论是谁,一律法办”。

    朱厚熜扔下皮鞭,向传旨太监道:“此外,命户部、吏部、刑部,联合督办榆林府税赋之事,锦衣卫协办”。

    末了,他叮嘱道:“知会内阁,就是这个旨意,速办”。

    “遵旨”,传旨太监立刻领命而去。

    仲逸摸摸鱼竿儿,确定鱼儿还未上钩。

    不过,他的心里却别提多美了:此鱼非彼鱼,水里的鱼是没上钩,水外的‘大鱼’,怕是要着急了。

    “继续说,对付鞑靼军,有何对策”。

    朱厚熜再次望着那条鞭子,他真的怒了。

    “鞑靼军,善于马战,又依赖马战,得益于北漠的地形,又依赖那里的地形”。

    仲逸接过之前的话题,继续道:“微臣以为,单从地形与作战手法而言,应设法使其‘人马分离’”。

    人马分离?

    说实话,仲逸初次说到这句话时,朱厚熜还真没听明白。

    这时,仲逸将准备好的一张图纸递了上去。

    认真、仔细阅读中

    “这,可行吗?”。朱厚熜不由的再次看看纸张。

    仲逸急忙解释道:‘此物,早就有之,大规模使用却颇为难得,当然,同样对地形有要求,且还要其他作战手法辅助’。

    朱厚熜:再说具体些。

    “这么说吧,一旦大规模使用此物,敌军马战势必无法展开,无法随意出行、进退,一旦人马分离,战斗力骤减,士气大减”。

    仲逸继续说道:“若敌军从马背上下来,我军的优势便可显露出来”。

    “你这是向朕要银子啊”。

    弄了半天,朱厚熜终于反应过来。

    不过,听这话的意思,也没有完全拒绝的意思。

    管不了那么多了,试试看吧。

    “圣明莫过于万岁,此乃扩充军备,御敌之用,我大明朝,不缺这点银子啊”。

    仲逸干脆再推一把:“此事,还要隐蔽,否则,敌军必有所防范”。

    呵呵,朱厚熜笑道:“就这东西,还防范什么?图纸你收起,朕自有安排”。

    自有安排?

    这到底是准了,还是不准?

    圣心难测啊。

    “方才你说,种地收成不好,可另谋出路,是什么意思?”。

    看来,会听话的不止仲逸一人,朱厚熜也没有拉下一个字。

    “除了耕种,种茶、养蚕、烧瓷,这些都行不通,灌溉太耗水,黄土高坡、地势使然,也行不通。

    不过,酿酒与牧羊之类,似乎可行”。

    说着,仲逸又取出一张纸,一张很大的纸,画的全是当地地貌。

    朱厚熜再次端详起来。

    仲逸继续道:“从当地地形来看,除山中部分相对平坦之地可以耕种外,尤其沟壑、斜坡处都是荒芜一片,可耕种的地,占不到四成,剩下的都是荒草。

    在这些可耕之地中,又分为阳面和阴面,因为干旱,相对而言,阴面地比较背光,收成能更好一点”。

    当地地形,仲逸已观察过多次,这个主意,他想了很久。

    “在可耕之地中,挑选阴面可耕之地,由精于农活的耕农耕种,其余荒地,可牧马、牧羊、牧牛。同时,由于当地光照充足,像高粱等,成色颇好,可酿酒”。

    仲逸补充道:“微臣仔细看过,荒地的杂草长势还好,草木不同于庄稼,生长条件更底。此外,五个人耕十亩地都费劲,但三个人可轻松放好五百只羊,不影响耕种。

    酿酒也可选农活不忙时进行,秋末、冬季几乎完全无事可做,正好可以互补”。

    末了,他叹道:“这只是微臣初步构想,具体还要当地衙门部署。只是如此一来,当地百姓将耕地、荒地合理利用,农忙、农闲之时妥善搭配,收成必能提高,民风更能改善”。

    “亲自去过当地,也不算纸上谈兵,想法不错。不过,就你方才说的这些,现在的榆林知府,怕是无缘了”。

    朱厚熜笑道:“听说,榆林府现在的五品同知,原先是蠡县县丞、知县,后来到了户部,和你是故交啊,此人如何?”。

    此人?说的不就是李序南吗?

    很明显,皇帝是要再次擢升:李序南为四品知府。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旦锦衣卫北镇抚司去查办大煤矿,现在的榆林知府康祺,必定锒铛入狱。

    到时,知府一职,必定空了出来。

    五品知府同知替补四品知府,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李序南才从户部六品主事,升为五品同知,不到半年时间,若再升一次,恐有非议。

    仲逸有些汗颜:尽管朱厚熜没有说出李序南的名字,但从蠡县县丞、知县,再到户部主事,以及如今的五品同知,说的一字不差。

    最为关键的是,他刻意提到自己与李序南是……故交。

    知道这件事儿的人,除了樊文予与外叔公文泰外,几乎再无别人,就连袁炜恐怕都不知晓。

    当然,以锦衣卫的能量,查一个人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官员履历,在吏部有册可查,当年樊文予为知县、李序南为县丞,樊文予走后,李序南接任知县。

    这些都可以查,也不难查,问题是朱厚熜为何要查?

    又是什么时候查的?

    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些都与仲逸有关。

    在他没有入仕之前,为何樊文予与李序南都没有升职呢?尤其樊文予,几乎从七品知县降为刑部八品照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