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吸溜一声,张卫就把半只鸡蛋给吞到肚里,差点给噎着。
“二哥你吃得慢点!”三妹连忙把菜粥递给他,顺顺气。
“我这不是好久没吃嘛,我还能吃下十个。”张卫满不在乎。
“就知道吃!”突然张父说道:“阿籍你还是要专心读书,二郎不喜读书,我也不指望他有什么出息,不给家里惹祸就是好的,你既已好了,明天就去社学读书,往日里你学业不错,这几天没去,社学张老夫子还念着你呢。”
“对了,去的时候在房梁上那一块腊肉几张饼子过去。”
“好的,爹。”
饭后,二弟张卫这次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去,而是在院子切料喂牛,用斩草刀把秸秆切成小段,混着麸皮倒进牛槽,小小年纪做得有模有样。
“二弟,你且过来,我和你说说那个补贴家用的方法。”张籍走到厨房门口喊道。
“就快了。”张卫应声放下斩草刀,擦了擦手就要过来,对这个读书的大哥张籍,张卫一直是很敬重的,不只因为读的书比他多,还和张籍经常在张父面前维护他有关。
“大哥你说的那个赚钱的方法是什么。”张卫小跑过来,面带急切之色。也是,谁都不想总是被大人训,自己这二弟小小年纪也有证明自己的想法。
“你先和我说说,平时你在村口听书,那茶铺老板都说些什么书?”张籍问道。
“平时说的最多的是三国,话说那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杀的曹军人仰马翻,夺得青釭剑……”张卫一听就来劲了,滔滔不绝的就要说下去。“豹头环眼张飞面对曹军追兵,在当阳桥大喝一声:吾乃燕人张翼德是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威风凛凛,河水为之倒流,桥应声而断,吓得曹军部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坠马而亡……”
别看张卫圣贤书读的不行,这话本说书到是有一手,说到高兴处唾沫横飞,手舞足蹈,似乎他就是七擒孟获的诸葛亮,水淹七军的关云长,踏破吴营的张辽张文远……
“好了,好了,二弟我给你说的就是个法子就和说书有关,我先问你,你知道猪八戒吗?”张籍试探着问道,前世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但是是明早期还是晚期呢,现在有没有成书呢,自己也没有研究过,先打听打听。
“这个听那茶老板说过,不过不多,只听过猪八戒娶亲高老庄和孙行者大闹天宫,相比三国故事少得多,听得不过瘾。”正说的兴高采烈,突然被打断的张卫悻悻的说道。
村口只是一个小茶铺,做的是歇脚路人的生意,来往行人并不算多,这就流传了两个故事,那么大点的州县里肯定有更多,那就不说《西游记》。
“那通天教主,姜子牙,妲己听说过没?”张籍又问,这是确定一下《封神演义》现在有没有写出来,前世90版《封神演义》播出时虽没有86版《西游记》那么火,但也是曾引得万人空巷,毛阿敏的歌声飘入家家户户,原书自己也是看过的,据说《封神演义》成书于天启崇祯年间,现在穿越后自己的记忆力格外的好,原书历历在目,抄这本书正好拿出来赚点外快。
“这倒是不曾,姜子牙是通天教主么,他和妲己什么关系?这也是话本么?”张卫被问得一头雾水。
“这个是我想到的一个话本,我且讲给你听,你看看能不能吸引人来听,如果能咱就去州府找个地说书。”
“恩,我听着。”能有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好么?张卫忍不住嘀咕道。
“你且听着!”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纣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寿王。……纣王大悦,“卿所奏甚合朕意,明日早朝发旨,卿且暂回。”随即命驾还宫。毕竟不知此后何如,且听下回分解。”张籍不一会就把第一回纣王女蜗宫进香给说了出来,“二弟,你你觉得这书怎么样?大家喜不喜欢听。”
“挺好,挺好,肯定喜欢,大哥,这书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看的?下文是什么?”张卫正听得带劲,见张籍不讲了,忍不住连连催问。
“好,我再给你说几章,你仔细听,听完了复述几遍,这几日就去村口说说试试,看看大家的反应。”张籍回道。“恩,行,我一定好好记,到时候让茶铺张五爷知道我这也会说话本。”张卫连忙应道。
一下午的时间,张籍接着从冀州侯苏护反商一直讲到第六回纣王无道造炮烙,听到纣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张卫如身临其境,恨得牙痒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卫复述这刚听的这六回时,表情丰富,手舞足蹈,时而急促、慷慨激昂,时而缓慢、低沉悲痛,表现力颇强,内容上说到第二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比起让他背诵《神童诗》时,效率高多了。看来让自己二弟去说书是找对人了。
给张卫交待完这件事,张籍慢慢的踱步回到自己的书房,希望《封神》这件事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张籍坐在窗边简陋的书桌旁,看着夕阳就要沉没于天际,整理起自己的笔墨纸砚及书籍,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今贤文》《幼学琼林》六本书,还有三本用针线缝制的大约现在A4纸大小的读书注释,这注释是原本的张籍写的,这样的学习方法还不错,知道做笔记,那么功课优异,就理所当然了。不过还没有接触四书五经,十二岁,走神童之路是晚了。
明天就去社学,你未走完的读书之路,就由我继续走下去,摸着那粗糙的书页,张籍暗暗想到。
第三章 张氏社学()
第二天,院内鸡叫三遍,天还只是微蒙蒙亮,夏日的清晨略有些凉爽。
张籍接过母亲递来的中午吃食以及给张老夫子带的腊肉和饼子走上了去社学的路。
周围十里八村只有仓上村有社学,相邻几个村子的童子有志于读书的受蒙学都到这里来,加上张籍学生共有九人,九个人家里三人是仓上村张大户家的子弟,分别叫做孙子张义先,外甥张义文、侄子张义武,一人是仓上村外来户胡屠户家三儿子胡升,别村的是来自洼里村大户林家的林嗣,闫庄地主闫家的闫先,还有来自距仓上村十几里开外范庄和大刘庄的农家子范缜,刘询。这也是近几年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了,条件差不多的农家才舍得供一个读书人出来,往年只有大户家里才有子弟入学。
按说大明洪武年间规定每五十户就要设立一个社学,规定社学官办,塾师由县令选派,开支各府州县公费,但是该法行至万历年间,各府县衙门皆以腐败,奢靡之风渐盛,在县城内的社学书院尚可勉强够用,至于所辖村庄的社学就捉襟见肘了,因此在农村的公办社学大多荒废,乡村私学已大于官学,仓上张氏社学便是一所私立社学。
张氏社学的主要由仓上村张氏族长也就是张大户家承办,每年都出资修缮屋舍,捐些钱物吃食。
塾师张老夫子是个老秀才,和村里人都沾亲带故的,今年大约五十,在这平均年龄不到四十的明朝已是高寿了,印象中夫子也是显老的,妻子和一个儿子都因大病死去,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便被村里请为童子启蒙,在社学里讨生活,平时教学勤勤恳恳,颇受村里人尊敬,只是在教学上按部就班,过于迂腐,没多大建树。
正想着,不一会儿便到了社学跟前。
社学紧挨着张氏宗祠,占地大约八分,是个两进的院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读书上仓上村可是下过功夫的。
走进大门,社学屋舍是个典型的坐北朝南格局。有个小院,院内两侧搭着架子种着些瓜果蔬菜。
再往里去,正中央就是讲堂,成两列摆放着二十几张桌子,已有蒙童在内温书了。
左右各有一个小屋,其中左边一间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画像,左右各有一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端的是大气无比。
右边一间是塾师张老夫子的居所。
再往后还有一进院子,北面是号舍,有远路童子可以在此休息,住宿。西边是厨房也兼做食堂,东边有茅房和沤肥的池子。
张籍家据此不过一里路,所以不需要住号舍,看看日头,估摸着张夫子也快到了,于是赶紧穿过堂前小院,先去老夫子屋中放下腊肉蒸饼,老夫子只是看了一眼张籍,并没什么言语,便急忙退出来,之后凭着记忆找到自己的桌子放下书卷。
“张籍!”
“张籍!”
抬头一看,来得是发小兼同窗张义先、张义文、张义武三兄弟。
“你身子可是好了,那天胡老三与你赌斗扎猛子,我不在场,若是我在定然拦着你,那屠家子不忿你读书好,平日就和你不对付,明知你水性不好,却还故意激你。”张义先愤愤的嚷道。
“对对,等会儿等胡老三到了定要与他好看”。张义武也一脸的恼意。
胡老三是村里胡屠户家的儿子,也在社学读书,名叫胡升,听说当时胡屠户专门找人掐算起名,是取升官发财之意。不过胡升脑袋不开窍,一念书就发困,学业自然不好,没少挨他爹的揍。
就像现代学校中一样,尖子生和吊车尾的后进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平时张籍胡升两人就互相看不过眼,上次赌斗就是胡升故意挑起的,可是没想到把事情闹得这么大。
看着这两位在社学谈的来的同窗,张籍笑道:“那日也是我经不住人激将,吃一堑长一智,正好收收性子,听说事后胡老三他爹回去给他一顿好揍,我养病时胡屠户拿了一挂下水专门领着他去我家赔不是了,此事就算了。”
要是原来的张籍可能不会就此罢休,但是现在的张籍十三岁的身体里住着三十岁的灵魂,在现在的张籍看来,这件事纯粹就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之间的瞎胡闹,纠结这个只能浪费时间,再者说,胡家也已赔礼道歉了。
“哎呦嘿,胡老三他爹出血本了啊,平日都知道他爹很抠,看来真是得挨了一顿好胖揍。”张义先满意的点点头。
“哈哈,我说这一段胡升怎么这么老实了,感情是被他爹揍了顿狠的。”张义武不禁乐出声。
“这事就揭过,对了,最近夫子讲的什么?”张籍问道。
“夫子还是亲近你,最近几天只是温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不曾开新课。”
心下一暖,夫子还是面冷心热,估计是看着自己的父亲虽是童生,但也算是读书人的缘故。
“夫子来了,夫子来了。”
随着几声嚷嚷,张老夫子进了讲堂,走到堂前站定。
只见他头发花白,下颌留着一缕胡子也是灰白,身着一浆洗得发白的长衫,面沉如水。
“今天我们温习《千字文》,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随我读。”
说罢便拿起一本磨损的厉害的线装书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仄,晨宿列张”
“日月盈仄,晨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
其实这些张籍早就背过了,前世国家狠抓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视小学阶段,各种传统文化书籍资料不要钱似得向基层小学投放,每次期中期末大的考试都有考察,学校还不定时组织背诵比赛。
三百千千之类的,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些,都是基础,遑论作为书法专业的张籍,在练字时就把这些写过十几遍。
张籍在下面也跟着张老夫子的读书声随大流,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间或瞥一眼其他同窗的样子,都是似懂非懂……
不按年龄大小,不分入学早晚,也不论掌握层次,这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极品了,张老夫子还真是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发挥得淋漓尽致。
换做原来的张籍可不敢如此腹诽自己的老师,在这些童生都不是的顽童心目中,孔夫子是没见过的,张老夫子就是孔圣人的化身,周围几个村子也就这一个秀才,那是需要仰望的,哪敢随意编排,想也是不敢想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封建社会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无特殊原因,指责,谩骂,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