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文章制艺,暂时无人有暇单独授你四书。”

    张建听到前半句见到教习的认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泼了一桶凉水。不禁是心下一沉,自己四书只在清渊游历前初学《论语》,虽识得文意,但并未精通。剩下的《大学》《中庸》《孟子》三本,后世没读过,现在只是前几天翻了几本《四书章句集注》,略懂都谈不上。

    今天是八月初九,还有六天即是中秋,到时书院会放假一天,距离月底不过二十天,时间这么紧,要在月底前学会做八股文,还要能写得象模象样,这可是噩梦难度的任务啊。

    “上次清渊雅集我虽未到场,但是见过你做的《鳌头矶赋》,格式工整、韵律尚可,有此根基学起制艺文章当是不难。还有你的书法行书上学的应是苏子瞻和米元章,不知正字学的是哪家?”陈教习看到张籍面有忧色,出言鼓励道。

    “学生行草确是师法苏米,正字学的是钟书。”想要考较时不落与人后,只能加紧学了,张籍收起担忧心思回答道。

    “哦,是学钟元常的?科场上文章内容先且不谈,这笔字至少得能上台面。嗯,你可有趁手的诗文,去书架上拿笔墨来,写一篇我看看。”陈教习说道,这是打算全方位的考察了解一下张籍了。

    张籍从架上取了笔墨纸砚,到了案几上,铺开净白宣纸,放置好砚台,砚中尚有余墨,取水兑好浓淡,正坐执笔写了起来: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字迹清晰,章法工整,点画精到,意蕴十足,神采飞扬,一首小诗堪堪几笔片刻写就,吹干墨迹,张籍放下毛笔起身双手将纸递给陈教习。

    这正是张籍离家前心思不定时写下并夹在书中,改自后世***的《七绝·赠父诗》。此诗相传是太祖少年时出韶山,即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心神激荡之下写就,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中以作告别。

    这首诗作为一首励志诗张籍前世写过很多次,下笔行文十分熟练。把这首诗用在这里张籍的用意有二,其一是精益求精,写一首联系过很多次、熟练的诗展示一下书法才华;其二是诗以言志,表达自己一心向学的坚定信念。简单来说就是展示才艺,表达决心,求得评委老师转身出彩,不对,是求得陈教习的好感。

    陈教习接过纸张一看差点击节叫好,这字自是不必说,一手钟书小楷用笔老练精到,古拙意蕴扑面而来,看了张籍写的这首小诗果然颇为吃惊,眼前这一十三岁小童竟能做出如此不俗的励志诗,嘴中不禁念念有词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生何处不青山……”

    看着纸上的小诗沉吟许久,陈教习抬头仔细的又看向张籍,片刻道:“每日早晨卯时前,和晚饭后戌时前后我会在小讲堂打理兰花,这段时间你读书上若有疑问,可前去询问与我。”

    张籍闻言大喜,向陈教习行礼道:“学生谢过先生。”

    这就是传说中养成游戏中好感度不同会触发不同结果的模式吗,刚刚还说没有讲郎有时间教授自己,这会儿一首小诗刷的好感度够了,堂堂教习居然亲自上阵教自己四书经义和八股制艺了。

    “今天来的这么早,想必还未吃早饭吧,这是你的书院制牌,拿着它早中晚可去书院食堂吃饭,也可每月月初到藏书楼借书……”陈教习递给张籍一个木牌详细的向张籍介绍了书院中的一应事情。“还有,你现被分在外院丙班,等会儿可去外院大讲堂东侧报道,凭制牌取书……好,目前就这些,如再有不明之事可向我,也可向其他讲郎、助教询问。”

    陈教习交待完毕,张籍起身再次拜谢后,出了这间简单简朴的屋子。此刻太阳升起,天已大亮,屋外阳光有些许刺眼,张籍揉了揉酸麻的双腿向食堂方向走去。

    快些吃点东西,等一会儿怕不是要上课了,张籍心道。

第五十七章 书院第一课(上)() 
离开陈教习处,张籍快步走到食堂,进门一看偌大的食堂中只剩一个年长的伙房斋夫在抹桌子打扫卫生。

    “劳驾,请问还有饭菜没?”张籍开口问道。语气甚是客气,自己是个新人,而且以张籍原来在学校、工厂的经历来看,和食堂大厨伙夫搞好关系还是挺有必要的,至少在打饭的时候不吃亏,运气好还能多来一勺或者多天块肉什么的。

    “嗯?”食堂斋夫转身一看张籍,现在已过了早饭的时间,又见是个生面孔就有些不耐。

    张籍见此随后把制牌递了过去道:“今天我刚到,这是我的制牌。”

    年长斋夫接过制牌,随后脸色变得稍好起来,“哦?原来是今天新到的,呶,那边木桶中还有些米粥,盆中有些咸菜,米饭和蒸饼是没有了,架子上有碗筷,吃完记得刷干净。”说完这些,就又埋头去抹桌子了。

    “有米粥即可,谢过老先生。”张籍转身就去斋夫指的架子上去取碗筷。身后隐隐约约听到斋夫的嘀咕声,“这还没到纳新的时候,怎么就来了新人。”

    木桶中的米粥不多,好处是还是温热的,咸菜就是萝卜干,腹中饥渴的张籍连盛两碗喝下去才觉得稍微舒服些,要是再有两个馒头或是一碗米饭就好了。这一路走来,又是收拾东西又是和陈教习谈话,正在长身体年纪的张籍是真的饿了。

    吃过早饭,将碗筷洗刷完毕。张籍回到寝舍,只有白胖学子冀永贞还在。

    “冀兄,不知这外院丙班在哪?”张籍向冀永贞问道。

    “张朋友你被分到丙班了?和我一个班,走我带你去,也对新人来了都是先到丙班就读。”冀永贞见张籍和自己分在一起既是舍友又在同班进学,不禁有些兴奋。

    “张朋友,书院新人都是先分到外堂丙班,丙班一般定额是三十人,前些日子走了一个,你这一来还是三十人……”一路上冀永贞嘴里说个不停,看来也是个话痨。从冀永贞的话中张籍得知清渊书院不仅分为外院和内院,每院还按课业进度水平分班,以每月的考较升降。其中外院分甲乙丙三班,甲班二十人,乙班二十人,丙班三十人;内院分甲乙二班,甲班十人,乙班二十人。外院三班的学子入学象征性的交一两银子,只有免费食宿、书本、笔墨等用具的福利;但进了内院,不仅有外院的福利每月还有补贴,内院甲班每月三钱银子,乙班二钱银子。

    这不就是后世的尖子班普通班这样分班和奖学金制度吗,张籍心想。关于分班制度的由来张籍前生作为一名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其最早的思想来自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教育的“三舍法”“升补法”,实非后世所创,而是自古有之。

    说话之间,张籍两人就到了丙班,此时虽尚未开始上课,但堂中非常安静,不是在读书就是在默诵。“堂前的那位就是丙班的徐讲郎,你新来找他报道即可,我先进去了。”冀永贞给张籍指了下,便拍拍他的肩膀,进了讲堂寻自己的座位坐下。

    张籍整了下衣衫,前行几步到了徐讲郎身前躬身作揖道:“学生张籍见过先生。”

    徐讲郎刚才就看到了张籍和冀永贞两人,温和的对张籍说道:“是来取书本和笔墨用具的吧,刚才陈教习已经知会了,都已经备好,在你的位置上,就是那里。”徐讲郎指着班内第三排角上的一处空位向张籍示意道。“快过去吧,等会儿就要开课了。”

    “谢过先生。”张籍向徐讲郎道谢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清渊书院遵循古制,讲堂内都是案几蒲团,一人一几一蒲团,并没有高椅大桌,这一点上张籍觉得还不如社学时的条凳和高桌。坐下后张籍环顾四周,不愧是颇具盛名的书院,这屋舍虽谈不上雕栏画柱,但也是高梁大柱,窗明几净,形制结构上都比仓上社学考究气派。

    案几上有竹纸一刀,墨锭一块,狼毫羊毫毛笔各一只,砚台一块,都是些普通货色,和上次在书院考较时的高档文房四宝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对,毕竟是练习用消耗大,不必用那么好。除了用具就是两套书,四书原本一套,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一套,朱子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前些日子随杜十娘逛街时买过了,张籍心下有些可惜多花的银子,不过想起书院提供的书本离院之后是不可以带走的,心下就有些释然了。到底是前世的小市民心态,时不时还为一点小事而纠结。

    案几宽大,张籍把书本竹纸分别放在案几两侧,稍作整理后看到身边的一名学子拿着一本《中庸》默诵,不时地翻开《中庸集注》对着校注。想来丙班的学习进度到了四书中的最后一本《中庸》。

    古代一名读书人的成长,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百千千之类的读物发蒙,以《古今贤文》、《幼学琼林》启智,后正式踏上进学道路,四书乃是孔子之后所著,相对简明;五经是孔子之前所成,高古难读,故而按照难易度,先学四书,再学五经。

    四书之中按照朱子所编纂也是由浅入深制定学习顺序,分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的学习顺序就是世人常说的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国朝定鼎后规定五经中治一经即可,所以书院中五经各有擅长的先生,学完四书便可专心研习。

    四书中自己《论语》未精其他三本还没看,这已是落后了很多,自己被破格录取,在清渊书院招录新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人议论,只有在月底的考较中取得个好成绩,才能堵住别人的闲话,在书院正式站稳脚跟。

    今时已是寸金寸光阴,必须要更加勤奋努力,迎头赶上。

    想到此处张籍收起心思、打点精神拿出了《中庸》和《中庸章句》认真的从头看起。

第五十八章 书院第一课(下)() 
张籍手中的《中庸》和《中庸章句》并不是新书,页脚页边虽有磨损但是没有一页褶皱,看得出来他的前几任主人都是爱书之人,触摸着发黄的纸张,闻着淡淡的墨香,读着发人深省的经典,好似在和与前辈学子交流,仿佛在聆听先贤至圣垂训。

    片刻后,讲堂中的一阵戒尺敲击案几的声音将张籍从书海中惊起,抬头看向前方,原来是徐讲郎宣布开始上课了。

    徐讲郎先是复习了上堂课讲的内容,之后开讲的新课内容是中庸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一句意为孔子有言,有人刻意用隐僻的歪理,哗众取丑,做些怪异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记述他,为他著文立传,但是孔子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譬如鸡鸣狗盗之辈,纵然太史公作《史记》以述之,但终不过小人之行,君子不为也……”《中庸》的每一章节都很短,略略几句话能延伸出深刻的道理,徐讲郎声音洪亮,旁征博引,一句经义,一句解读,用后世或当世事例作深入浅出的剖析,让学子们理解起来毫不费力,皆是听得如痴如醉。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孔子有言,有道君子能够遵循中庸之道,但是有的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而孔子自己是绝对不会放弃停止的。此句表现了孔子恪守中庸之道的决心和毅力,以先圣之为效法吾辈今朝之行,吾辈向学当锲而不舍,吾辈修身当持之以恒。”

    听到徐讲郎的精妙的解读,张籍心下暗赞一个好字。徐讲郎讲学显然与其他照本宣科的塾师不同,刚刚的这些解读在朱子四书章句中是没有的,应当是徐讲郎自身研读经典时的心得。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此句是收集圣人言行的编录者感叹,真正德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之道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徐讲郎说完这句,手持书本负于身后又道:“读书一道,近在于修身,远谋于治平,谦谦君子之行宣教圣人之语,惟言惟行,且谨且慎。”讲书之时不忘对学生诫勉,此寓德于教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在众多学子心中留下了为民养德的观念,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如果把科举比作七十年代的高考,那么乡村社学就是后世普通乡村小学,清渊书院就是含有初中部的重点初高中,以此类比社学塾师相当于普通教师,清渊书院的徐讲郎相当于省级名师,其两者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水平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张籍是初次接触《中庸》,面对书中艰深晦涩的内容,经徐讲郎的由表及里、结合实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