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风-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瑁的话一出口,还没等慕容兆先做出反应,倒是陇右的将领待不住了,一个个连忙道:“殿下三思,这慕容兆背信弃义,害的我大唐损兵折将,岂能就这样轻易放过。”

    不过李瑁并未理睬他们的反应,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西都之战胜负已分,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剩下的就是政治了。如何处理吐谷浑非但关系到大唐的西北安危,更关系到李瑁对西北的布局。

    李瑁的确不能将手伸向陇右,但他却可以通过慕容兆掌握吐谷浑,这也是他和李泌在长安就商量好的,绝不会因为几句反对就轻易变更。

    结松力是吐蕃许多大臣眼中的未来赞普,在吐蕃地位极高,若是慕容兆杀了他,就等于是和吐蕃结下了不死不休的世仇。

    吐谷浑弱小,又夹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吐谷浑得罪谁都吃不消,慕容兆看着手边的横刀,一下子有些犹豫了。

    李瑁看着有些为难的慕容兆,决定推他一把,笑道:“你想好了吗?本王可要等不及了,你若是在不决定,就算是本王也保不住你了。”

    说着,李瑁缓缓站直了身子,一副随时可能要离去的样子。

    “我杀!”慕容兆看不透李瑁,也拿不准李瑁的心思,但就算是饮鸩止渴他也要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若杀了结松力,兴许吐谷浑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可他若不杀,吐谷浑顷刻间就会在李瑁地手中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好,那就动手吧。”李瑁笑了一声,退到了一旁。

    慕容兆咬了咬牙,拔出李瑁插在地上的横刀。

    结松力倒是有几分硬气,他死死地盯着慕容兆的眼睛道:“哈哈哈哈,你杀了我吧,反正你们吐谷浑上下都会给我陪葬!”

    慕容兆感觉自己的身后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推着自己,推着自己走到了结松力的身边,他举起横刀,心头一横,便挥刀斩了下去。

    “咕噜咕噜。”人头滚落到地上,这个本有机会成为吐蕃赞普的二皇子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李瑁亲眼看着慕容兆杀了结松力,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慕容兆早先背叛大唐,得罪了陇右将士,此番他杀了结松力,又和吐蕃结仇,从此以后他只能带着吐谷浑投靠自己,成为自己的走狗,成为他布局陇右的一枚棋子。

    “哈哈哈,杀得好!”

    李瑁心中畅意,指着西都的城墙道:“今日之战,吐蕃元气大伤,足可保西都城十年安宁,自即日起,西都更名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以纪此战!”

    作者的话:

    谨言看到评论区说杨玉环是个矮胖子,这一点谨言可能要纠正一下。唐朝所谓的以胖为美其实是以丰腴为美,并不是越胖越好。

    更何况杨玉环是舞蹈名家,一个经常练舞的人绝不会太胖,太胖了跳宫廷舞也跳不出美感。

第137章 新军() 
夜幕已降,西都城内外黑黝黝的一片,只有几许灯火依旧明亮,宛若天空中微弱的星辰在空中摇曳。

    城墙上,李瑁身着铁甲,内衬锦袍,外面披着一件抵御高原风寒的狐皮大氅,手扶着城墙的边缘,站在城头上。

    “仁杰,你跟在本王身后多久了?”李瑁极目望着远方,对身后的马璘问道。

    马璘不假思索地回道:“末将自开元二十九年跟随殿下,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五年不短了,你觉得自己跟随本王五年可有所得?”李瑁口中轻轻念叨了一声,问道。

    被李瑁这么一问,马璘的脑海中不由想起了当年在胡姬酒肆中和李瑁相遇的的场景,笑道:“若非昔年殿下点醒,恐怕末将还整日在胡姬酒肆中混沌度日,岂能有如今这般模样。”

    李瑁笑道:“仁杰虽然年少纨绔,但终究是个将种,早晚必成大器,本王不过推了你一把罢了。”

    “没有殿下,就没有马璘,殿下再造之恩马璘终身铭记。”

    李瑁熟知唐史,他知道马璘日后取得的成就,但马璘自己却不知道,所以他的确是从心中对李瑁心怀感念,视李瑁为自己的伯乐。

    马璘对自己的忠心,李瑁自然很清楚,所以李瑁也一直视他为心腹。

    马璘转过身来,拍了拍马璘的肩膀道:“本王已经去信长安,向父皇请封你为新息侯,此次你的军功足以封侯,又有本王的面子在,想必准封不是什么难事。”

    李瑁的话一入马璘之耳,马璘的脸上顿时露出了难掩的笑意。

    此次军功或可封侯,这一点马璘不是没有想过,而马家乃关中武门世家,封侯者也并非没有,但妙就妙在李瑁请封的这个爵号。新息侯这个爵号曾是扶风马氏的先祖,汉伏波将军马援的爵位。

    若是马璘真的获封了新息侯,那等于是承袭了马援的衣钵,这对于马璘甚至是整个扶风马氏都是巨大的荣耀,而马璘自己,也将因此毫无争议地成为扶风马氏未来的家主。

    “末将马璘谢殿下大恩。”马璘激动地跪拜道。

    李瑁弯腰将马璘扶起道:“爵位之事本王自当尽心为你安排,不过本王还有一件要事要交给你,交给其他人,本王放心不下。”

    马璘道:“殿下但请之言,末将就算肝脑涂地,也不负殿下所托。”

    李瑁拍了拍马璘的手臂,笑道:“本王交代的事情哪有你说的这般凶险,只是需要三缄其口,对本王忠心不二罢了。”

    马璘听李瑁这么一说,顿时神色一凛然,知道李瑁交代的事情想必非同小可,于是郑重道:“末将乃殿下家臣,殿下之言绝不入他人之耳。”

    李瑁满意地点了点头,沉声道:“父皇老迈,身体已经日差,处理朝堂政务的精力已大不如前,诸多朝事都被杨家和李林甫把控,就连本王和太子都难以插手。本王眼下也暂困于时局,难以久离长安,本王需要一个心腹之人,替本王到剑南刮练一支绝对忠诚的精兵,以备不时之需,你可愿意?”

    马璘在官场已经许久,对朝政也有些自己的见解,李瑁口中的不时之需他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自高祖皇帝开创大唐以来,几乎每一任新帝登基掌权都免不了一阵兵乱,眼下的时局想必也难以避免,李瑁想要的这只精兵就是希望能在胜负决定的关键时刻发挥颠倒乾坤的作用,而这只精兵的主帅自然也是慎之又慎。

    马璘自打开年末年拜入寿王府,他的利益生死早就和李瑁捆在一起,李瑁荣,他荣,李瑁衰,他死,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马璘毫不犹豫地便应了下来。

    李瑁当即笑道:“好,那本王回京后便上书父皇,着你以检校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掌剑南防御使事,驻防平戎城与松洲,备战吐蕃。届时本王会调许远入成都主政,而平戎城及松洲的一应军政均由你一人掌控。鲜于仲通那边本王也会打好招呼,本王会让他一应要求都听从你的安排,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你在剑南绝不会有半点掣肘。若是地方财款不支,你大可去信本王,本王从寿王府给你拨款。”

    有李瑁这句话,剑南新军无论是人还是财,各方面都不缺乏,马璘的心里也有了底。

    “殿下,不知此次组建新军,殿下欲以何军为基?”马璘问道。

    李瑁凝眉想了想,回道:“不必借助他军,就在川地就地招募新军,一应将官也均由你自行调配。”

    马璘听李瑁这么一说,面露不解,问道:“殿下为何要以川人为基,此番殿下督军陇右,何不趁机征召陇右士卒,陇右士卒常年驻防西北,能征善战,不是更好吗?”

    在时下人的眼中,陇右河西一代乃久战之地,百姓尚武,而川人体格相对西北人较小,确实不是组建新军的最佳选择,但李瑁来自后世,他自然有坚持川军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华民族气节的鼓动,三百万川军穿着草鞋扛着破枪,慨然出川,从戎赴死。

    八年抗战,川军以血肉之躯铸钢铁之城,转战天下,前后伤亡六十余万,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损军人数竟居全国之冠,占了足足两成之多!

    在李瑁地眼中,军士的体格可以挑选和锻炼,但唯有心中的那股魂那份不屈的骨气却是难以后天培养的,这是根植在骨子里的东西,在这一方面,川军绝不比任何地方要差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李瑁自己的观点,难以与他人讲说,李瑁只是对马璘道:“剑南本王经营已久,乃本王根基所在。组建新军首要不是力,而是忠,剑南兵卒自然对本王更加忠心。更何况平戎城临近吐蕃,与吐蕃交战的机会极多,时常拉出去练一番便是。”

    李瑁的话自有他的道理,马璘听了后也不再多言,躬身拜道:“能为殿下重用乃末将之幸,请殿下为新军赐名。”

    赐名吗?

    李瑁先前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在脑海中稍稍思量了片刻,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忽然想起了一只在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时留下赫赫威名的精锐骑兵。

    李瑁地新军除了拿来夺权争位,平复将来可能出现的藩镇之乱也是重中之重。

    想到这里,李瑁缓缓道:“就叫背嵬吧,背嵬军。嵬者,高山也,诗经有云: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本王希望背嵬军能成为本王的掌中利剑,战无不胜,无坚不摧。”

第138章 返程() 
西都之战结束,李瑁率领陇右军趁势夺回了廓州和洪济城,但因兵力有限,且多为伤兵,对于坐靠天堑而守的石堡城也只能望而兴叹。

    待陇右的战事完全结束后,已经入了冬,看着一天天冷下来的天气,李瑁早已没了在外统军的心情,一颗心早已飞回了长安,飞回了杨玉环的身边。

    此战几乎全歼吐蕃十万大军,虽未能如愿拿下石堡城,却也算得上是大胜,此次回京的人马除了李瑁带出京的一应将士,还有皇甫惟明、武彦平等陇右将领。

    西北的冬日寒风凛冽,李瑁率军走在千年前的丝绸古道上,手中拿着今日晨间刚刚从由寿王府送至军中的家书,脸上挂满了笑容。

    “吾夫秋郎亲启。”

    暗黄色的信封上整齐地写着这几个清秀的小楷,显然是杨玉环的笔迹。

    李瑁拿着信封,小心翼翼地拆开,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秋郎:自得君家书以来,已知陇右之胜,秋郎扬威西北,妾心万喜。近日入冬,妾常计大军凯旋之期,以期当面为贺。昨日妾诏太医入府,闻切诊脉,太医言母子俱安,秋郎大可宽心,勿以我母子为念。。。。。。”

    杨玉环平日里喜好声乐舞蹈,但自打有了身孕,这些平日喜好便就都停了下来,时间自然也就变得异常枯燥,所以每日给李瑁写信就成了她最大的趣事。

    杨玉环书信的内容从朝中大事,到王府琐碎,甚至就连胎儿的胎动都写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仿佛要将自己每日所看所闻都一一告知一般。

    杨玉环的书信几乎是每日一封,寿王府又是家仆众多,更兼亲王之便,寿王府每日都有书信寄往陇右,往来不绝。

    长安城中有李泌替自己坐镇,李瑁倒是没有担忧,书信中李瑁最感兴趣的反倒是杨玉环对于自己和胎儿的字语,李瑁每每观之都觉得极为温馨。

    “看殿下如此模样,想必又是在读王妃的家书了。”原本护卫在队列一侧的武彦平见李瑁手中拿着一封书信在痴笑,策马走到李瑁身边笑道。

    武彦平是武云娘的亲侄,与李瑁的关系非比寻常,是君臣,亦是兄弟,说起话来自然也与家人颇为相似。

    李瑁见他与自己玩笑,便也笑道:“你与本王年岁相差无几,本王的长子马上都快出生了,你却还未成婚,本王倒想看看回京后你如何同云姨交代。”

    李瑁这么一说,武彦平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赧色。

    武彦平在秦州任职,每年难得回长安,只有每年岁末的时候会返京述职。

    每次年末述职武彦平便少不了武云娘的一番盘问,有时连带着李瑁都会被牵连,怪他为何不给武彦平牵线。

    武彦平听李瑁提起这茬儿,挠了挠头道:“我乃边将,身负边防要任,当效霍骠骑之志,吐蕃未灭,何以家为?”

    李瑁看着武彦平的样子,不禁笑道:“吐蕃乃是高原大国,你若等灭了吐蕃再成家,那得等到几时?本王不问你,本王要问文越,文越!”

    李瑁转过头去,又将武彦平左膀右臂的秦州司马文越唤了过来。

    “下官文越拜见殿下。”文越策马走到李瑁的身旁,拱手拜倒。

    李瑁抬了抬手示意他不必多礼,问道:“去岁离京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