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金手指-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甄乾的护卫一比,藤原刷雄发现自己的武士土的掉渣,更重要的是自己低估了甄乾的实力,就这十二名护卫绝对不是一般豪强可以拥有的。

    藤原刷雄既羡慕又感到惊讶,越和甄乾接触发现对方越不简单,甚至感觉对方深藏不露,这或许就是唐人说的世家底蕴和内敛吧!

    (本章完)

第178章 蝗灾() 
甄乾心里虽然瞧不起倭人,尤其对他们前屈后恭的行为不耻,但就事论事而言,藤原刷雄手下的十几名武士的素质和忠心让甄乾惊叹,不论藤原刷雄下达什么样的命令,从来没看见那一个武士有半点怨言,好像不这样做反而不对似的。

    “藤原君手下这些武士也算是精锐了吧!”

    “那是自然!”说到手下的武士藤原刷雄一脸的傲气,“这些都是藤原家奴,从小选拔出来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对藤原家族绝对的忠诚,就是现在让他们马上去死也不会说半句怨言!”

    “这样的武士藤原家有多少?”

    甄乾知道倭国武士大多数都是一根筋,也不知道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有事没事就喜欢玩切腹自杀,临死前脸上还带着笑容,恐怖至极不说,还怡然自得,好像这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都是一群没脑子的蠢货。

    藤原刷雄神情黯淡下来,“不瞒甄郎,这样的武士在藤原家族中不过三四百人,要是能有上千人,何至于藤原家族被人挤压的喘不来气!”

    甄乾能感觉到藤原家族在倭国的地位很高,但也正是高处不胜寒,刚刚经历了“藤原广嗣之乱”的动荡,藤原式家一支元气大伤,而南家和北家则非常幸运,几乎未受到波及,但为了躲避国内的注意视线藤原清河带领着遣唐使来唐朝,其中不乏有避祸的味道,藤原刷雄很少和甄乾当面谈起倭国的事情,很多事情甄乾都是根据后世的道听途说推测而来,毕竟自己对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

    在旁敲侧问之下,甄乾还是知道了一些倭国现在的现状。

    倭国现在的京城在平城京(后世的奈良),后世称之为奈良时代,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得到大为发展,此时的奈良朝受到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倭国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时的倭国社会俨然处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但此时对后世的积弊也在形成,班田制难以形成,天皇专职国家的经济发生动摇,中央集权体制因内讧逐渐削弱。

    如今倭国正处于孝谦女帝统治之下,本人具有藤原氏血统,拜为表兄藤原仲麻吕大纳言,兼紫微中台的长官:紫微令中卫大将,和左大臣橘诸兄、右大臣藤原丰成关系紧张,也正是这个原因藤原清河为了缓和矛盾出使大唐。

    最让藤原刷雄沾沾自喜的是新建立的平城京,模仿隋唐时代的京城长安,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约四公里。大内与平城宫位于北侧中央,朱雀大路由北向南将京城分为两边,东侧被称为左京,西侧被称为右京,又有数条东西及南北向的大路将城内分为八十四坊,每坊十六坪,其中平城宫占四坊,寺院、东西市、陵墓又占十坊左右。建立时,由各地迁入的人口约二十万人之多,就如身在长安一样。

    这次遣唐使急着返回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圣武天皇修建东大寺和大佛。于天宝二年开始兴建,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天宝十一年大佛殿建成,翌年四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而遣唐使正好返回。

    这个时期儒学在倭国广泛传播,奉行“政在养民”的思想,把富国安民的基点,放在农村的安稳和农民们摆脱贫困上,“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治政的首要大事。认为帝王应该崇尚俭约,则民心不乱,国可兴盛。

    对于各级官吏的选拔、政绩良劣都十分注意。官吏的录用考试模仿唐朝,也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生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大学寮是中央学校,国学是地方学校,它们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倭国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学经典。如大学寮设有明经道(儒学科),教科书有“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这些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注释本。

    这一时期倭国和渤海国的来往密切,和新罗国交恶,同时渤海国和新罗国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为了牵制新罗国,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倭国和新罗国之间的来往虽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矛盾和摩擦不断,倭国兵船几次入侵新罗国东部边境,经常在海上交战,新罗国派往倭国的遣倭使也均被大宰府被阻,间接的导致了遣唐使无法从北路渡海到唐朝。

    通过藤原刷雄不经意间的叙述,加上后世对倭国的了解,甄乾对倭国的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个时期倭国的皇权还没有完全旁落,但倭国的政治格局注定了日后的幕府当政,各个家族对朝政的影响深远,尤其是藤原氏一支独大,引起了很多家族的不满,动/乱分/裂的种子在这一时期已经种下,这让甄乾看到了机会。

    尤其是倭国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为如后的家族矛盾埋下了伏笔。

    “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五国,京畿之外的其他领土则仿唐制,共分七道。五畿七道制度自奈良时代开始实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废藩置县为止,但部分道名仍沿用至今。

    “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五个令制国,又称“畿内”或“五畿内”。具体指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指京畿之外的倭国全土,因仿唐制,皆以“道”称之,共分七道: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阳道、山****南海道、西海道。

    七道被倭国境内的大家族控制,更小的家族控制着大大小小的“国”,倭国的道相当于唐代的州,国相当于唐代的县,和唐代县望乡绅影响州县不一样,倭国的道、国和周代的分封制差不多,名义上属于天皇管辖,但国内一旦不稳,立即就会分崩离析。

    (本章完)

第179章 狐朋狗友() 
唐代三十里设一驿站,鹿泉县距离真定百余里设有两座驿站,一行人经过一天的赶路在距离真定不到三十里的驿站停了下来,通常官府直接征用当地富户充当驿站的负责人,称“捉驿”制度。

    在捉驿制度下驿站的负责人称为驿将,听起来挺威风的,其实就是一名最低级的军官,也称驿吏,自然算不上有什么编制,属于徭役一种,百姓都唯恐避之不及。

    驿站建立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传递朝廷的文书和军报,来往的客商也都喜欢在此停留落脚,就是图一个安全。

    毕竟没多少商贾愿意在偏僻之处开设客栈,这和后世喜欢在主要干道上开店经商观念完全不同,就算官道上平时客流也很稀少,大多数都是往来穿梭的商贾,没事出门旅游走亲访友在唐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本门可罗雀的驿站门口横七竖八的躺着不少南下的流民,看见甄乾车马停靠在驿站门口,颤巍巍的直起身子想靠前讨一口饭吃,立即被护卫阻拦下来。

    “甄郎,这一路上的流民为什么越来越多?”

    藤原刷雄大发善心的散了一把铜钱,引起了流民的哄抢,一时间驿站门口鸡飞狗叫好不热闹。

    “天宝九年关中大旱,翌年河南蝗灾,今天北方大雪来的早,北方粮食歉收,可朝廷却没有减免税赋,这些人不逃难还能怎么样!”

    历史上开元、天宝年间气候温暖潮湿,平均温度要高于同期一度以上,这种气候显著的结果就是容易发现水旱灾害,而伴随着旱灾,蝗虫就会大量的繁殖,引发连锁效应。

    蝗虫在后世人眼里属于害虫,产卵很厉害,尤其是在干旱的环境里,蝗虫繁殖、生长发育更加有益,较干旱的季节里,土壤坚实含水量少,最适合他们产卵,而且干旱使得蝗虫能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数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蝗灾。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灾害天谴说”,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现实政治的过失是有关联的,乃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这成为后世中国士大夫一以贯之的基本政治伦理。

    开元时期,张九龄任宰相前后,水、旱、地震等灾害不断。还没等他主动辞职,一位名叫王冷然的小官吏已经忍不住愤然上书,要求宰相辞职:“今岁大旱,黎人阻饥,公何不固辞金银,请赈仓廪。怀宝衣锦,于相公安乎?”最后还声色俱厉地质问:“百姓饿欲死,公何不举贤自代,让位请归?”

    “灾害天谴说”虽然虚妄,但天灾发生时官府应对无方,引发饥荒、流民、盗贼等人祸而不治,则应当追究人为责任。而且,作为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色彩、令官员产生敬畏感的政治伦理,其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从这一点上看,在没有现代制度的约束下,灾害天谴说也能让很多官员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开元三年,山东蝗虫大起,那时候蝗虫因为和“皇”字因相近,蝗起就是皇起,当时的人不敢捕杀,甚至还烧香祈福希望蝗虫吃饱后飞升。宰相卢怀慎和皇帝都有点信这个,还是姚崇力排众议,一定坚持杀蝗虫才把蝗虫给灭了。

    翌年,山东蝗虫又起,姚崇再次下令捕杀。这次有个刺史倪若水上书说这蝗虫是天灾不是人为能解决的,拒绝服从中央的命令。之后,姚崇又给倪若水写了封公文,劝服他之后,才重新灭杀蝗虫。

    古人对于蝗虫的认知不多,反而有蝗神的说法,遇蝗灾还要拜蝗神。又有蝗鱼互化的说话,说蝗是鱼卵所化,称旱涸则鱼、虾子化为蝗,故多鱼兆丰年。还说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据官方的史料所记载,秦汉之时,蝗灾几年是平均八九年就爆发一次。而到了隋唐之时,差不多五年左右爆发一次,到两宋时,三年半就爆发一次,元代一点六年一次,明清二点八年一次。

    蝗灾迭起,受灾的地方多集中在中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在江淮和江汉地区亦有分布,严重的时候,关中地区也会爆发,甚至会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而最容易爆发蝗灾的地方,还是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流域,每当大水泛滥之后,就接着会是严重的旱灾。水旱灾交替发生,就会使得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和抛荒地。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了蝗灾发生并猖獗的条件。

    这些都是后世人早就耳熟能详的常识,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多数古人来讲,他们都搞不明白蝗虫发生的原因。

    只是一味的认为蝗虫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还披上了迷信的外衣,是上天的责罚和警示等等。

    “甄郎,你的意思是说水旱灾害之后,都会爆发蝗灾?”

    甄乾也不是生物学家,也就是知道一点皮毛,但在藤原刷雄眼里已经被当成神棍了。

    “我们首先要知道蝗虫大量繁殖的机理和条件,这样就能预判出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应对得当的话,蝗灾也不是不能消灭的!”

    为了让藤原刷雄对自己彻底的信服,甄乾不介意给藤原刷雄上一堂科学知识普及课。

    “蝗虫的特性是畏湿喜干,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土地一般都会相对湿润,这不利于蝗虫卵的成长。因此它们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平时被水覆盖,但到了干旱时节退水后裸露的河滩地,这种河滩地没有植被,太阳一晒,就会很干。这最适合蝗虫产卵,可正常情况下,河滩地遇降雨等水量又会上涨,水漫过河滩蝗虫卵还没出世便会淹死,那么蝗虫数量也会大减,成不了蝗灾,所以不管是水旱灾害,关键是要看有没有蝗虫繁衍生长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了蝗灾也就来了!”

    倭国也有蝗灾,同样受到蝗灾的困绕,每次蝗灾发生时,天皇都要下“罪己诏”来批评自己在当政时期的失德。

    现在听到甄乾的“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一下子惊为天人,完全颠覆了对蝗灾的认识,也不知道甄乾说的到底对不对。

    要想改变古人的观点没有一点成绩,空口说白话是不成的,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