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金手指-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街头,搭起五彩的高台献歌献舞一展美丽的舞姿和歌喉,引来许多才子俊男尖叫和唏嘘声。

    漫步在热闹无比的街道上,那千年的岁月流失在心头荡起阵阵的涟漪,心中感慨万千。

    “繁华盛景如往事烟云……”,那一张张笑脸投影般的出现在脑海之中,看得甄乾有些醉了。

    “大郎,前面过了小桥就是怡红院”,王天行在甄乾耳边低语道。

    甄乾和王天行几人慢悠悠的走在人群中,不时的在小摊前驻足,望着那些心灵手巧做出来的小配件总是忍不住伸手抓起来仔细的瞧一瞧,然后有些不舍的放了回去。

    “这些花灯还真是漂亮!”

    王天行有些戏谑道:“大郎说的是宫灯还是灯下踏歌美女?”

    花灯下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正在偏偏起舞,优美的舞姿让人目不暇接,辉煌如昼的灯光下宛如天上的仙女一般,这些歌舞叫“行歌”,有的称“踏歌”,反正是歌舞喧天,热闹异常。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许多风流才子成群结队出游,在马上载着乐队边走边吹拉弹唱,相互攀比、竞相推陈出新,极大的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还有一些自命不凡的文士吟诗作赋,你一首我一曲一争高下,更增添了节日的文化品味。

    在远处传来一阵响亮的吆喝之声,几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手中抓着一根粗绳正在用力的拉扯,这和后世的拔河比赛差不多,不过在唐代叫做“牵钩”。有记载唐代拔河盛况:“两钩齐挽,大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许多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花灯,一个个也是盛装出行,只不过被人流一挤快成了打包的金针菇了。

    穿过几处杂耍百戏的高台,艰难的往前行进着,脸上有了丝丝的汗水。

    “这里比鹿泉县热闹多了!”

    “这不是废话吗?”

    一路走来,道路两边灯火辉煌,每家坊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有帆船形的,象征一帆风顺;有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为题材的旋转宫灯;有九层宝塔灯;有鱼形灯,象征着年年有余;有飞禽猛兽的大鹏展翅灯……,而且五颜六色,流光溢彩每间坊内都有自己的节目,有的在进行舞狮表演,两只精心打扮的舞狮一滚、一跃,你追我让,活泼可爱的表情让人捧腹大笑。进行一段生动的表演后,两只舞狮,同时从嘴部垂下红色的对联:万户春灯报元夜;一天瑞雪兆丰年,寓意着来年丰收幸福美满。

    有的坊里进行舞龙表演,十几个壮汉举着十几米长的巨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盘旋着,而最前面一个老人拿着一个大红彩球左右上下摆动着,那条巨龙也跟着追逐。许多男女老少围观者,跟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笑啊、跳啊,热闹极了。

    还有的坊内,进行揣高跷表演,有许多人踹着一米五左右的高跷,装扮成文武状元、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更有甚至高跷的高度达到了三米多,有的一个高跷上站着几个人……,高跷上的人作着各种动作,引来周围的人一阵阵叫好声。

    “怎么今天怡红院门口有这么多人?”

    王天行也有些傻眼,今天过节难道不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吗?为什么今晚的青楼生意还是如此的火爆!

    看着怡红院门口人潮涌动,甄乾有些哑然失笑道:“看来我们选的不是时候啊!”

    甄乾当然没有逛窑子的兴趣,想利用青楼来一个金蝉脱壳,甩开身后的跟踪者,但没有想到今天喝花酒的人挤满了怡红院的大门,看得甄乾哭笑不得,自己还真会挑时间啊!

    “算了!我们另外找其他地方吧!”

    说着几人从人群中挤出来,往小河边走去。

    “这位郎君请留步”,身后突然响起一道声音,一个青衣小帽男子从身后挤了过来,拦住了甄乾一行人的去路。

    甄乾脸色微沉,没想到跟踪之人终于按耐不住跳了出来。

    “你是叫我吗?”

    面前男子摸了一把头上的汗珠,朝甄乾施了一礼:“请问这位郎君是否就是鹿泉县甄乾甄大郎?”

    见男子问话,甄乾微微的诧异,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道:“你认识我?”

    “真是甄大郎,我家老爷果然没有看错!”

    “你家老爷?”

    男子见甄乾脸上露出迷茫之色,用手一指旁边的怡红院小楼道:“我家老爷是沂州费县王家,也就是甄大郎的亲家,老爷请甄大郎随小子上楼一叙,自然就清楚了!”

    甄乾顺着男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小楼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朝着自己挥了挥手,距离太远看不清容貌,让甄乾的心不由得一沉,“难道是他!”

    沂州费县王家,自己的母家,记忆中已经过去了五六年,那个身影早已经淡忘,现在想起不由得浮现出一丝玩味的弧度,“竟然急不可耐的跳了出来,那就会会吧!”。

    (本章完)

第225章 青楼() 
扬州官驿中四个身影面对面盘坐在床榻上,面前摆放着精致的酒菜,一位长着模样的老者头发有些发白,干枯的手掌抓着一双筷子,夹起盘中的菜肴在口中细细的品尝,少许之后,又夹起另外一盘菜肴,脸上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眸子里异样的光芒闪动。

    “不错!这醉仙楼的菜肴果真有特色,色香味俱全,烹饪手法独特,没想到来大唐这些年,竟然差点错过如此美味!”

    一面容清秀的男子微微笑道:“吉备副使,这醉仙楼的名声已经在河北享誉美名,这些佳肴正是出自鹿泉县甄乾之手!”

    “哦!藤原君口中的甄乾可是那写‘爱莲说’之人?”

    说话两人中,一人正是和甄乾一起返回扬州的藤原刷雄,而另外一名老者便是这次遣唐使副使吉备真备,两人的对话引起了其他两人的目光。

    一名身材中等,面容有些憔悴的老者缓缓道:“大唐人才辈出,没想到这首绝妙好辞竟然出自一位年轻人之口,倭国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年轻俊杰出现?”

    老者话一出,其他三人脸色都有些黯然,坐在上首的一位老者将面孔转向藤原刷雄道:“你这次去鹿泉县拜会甄乾可有收获?”

    见上首老者说话,藤原刷雄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的恭谨,身体也微微的屈身道:“回藤原正使,这次去鹿泉县幸不辱命,正要向正使汇报此事”,说着从怀里取出几张书卷,双手举过了头顶缓缓的放在了老者的面前,“这次遇见甄乾,没想到又偶得几首佳作,请正使过目!”。

    老者脸上闪过异样的神采,藤原刷雄口中的藤原正使正是这次遣唐使使节藤原清河,藤原清河心中有些愕然,对于自己这个旁族中的晚辈了解颇深,藤原刷雄虽说不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倭国也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可是听他的口气,对这个还未成见面的大唐才子已经是佩服尤佳,而这种心态就是在大唐长安也很少见到。

    藤原清河接过藤原刷雄手中的书卷缓慢的展开,一旁两人脸色也带着稍许期待,目光都停留在了藤原清河的手中。

    一抹异样的神采从藤原清河脸上浮现,紧握着书卷的双手微微的颤抖了起来,能够感受到藤原清河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面颊红润,眼眸中闪过一丝的精光,口中突然道:“妙哉……好词,没想到今日能得到如此佳作,平生无憾耶!”

    说完藤原清河用颤抖的手抓起面前的一杯酒一口饮下,这才稍微平息了胸中波澜起伏的情绪,表情有些凝重的将手中的书卷递给了另外两人,看样子有些不舍。

    见藤原清河如此的失态,另外两人心中大奇,连忙接过书卷展开,不多时脸颊上的表情也变得和藤原清河一般。

    这时藤原清河才慢慢的开口道:“阿倍仲麻吕,你在大唐学习多年,可曾见过如此佳作,恐怕此人已经可以和李太白比肩了吧!”

    藤原清河口中的阿倍仲麻吕是遣唐使中最为杰出之人,出生于奈良一贵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品上,跟随遣唐使来大唐留学,取了一个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

    阿倍仲麻吕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开元四年跟随第八次遣唐船来到大唐,当时才十九岁,同行的还有比他大三岁的吉备真备。

    到达长安后不久,阿倍仲麻吕就入了国子监太学,这是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学生攻读的重点是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毕业后参加科举,只有少数优胜者才能出仕任官。阿倍仲麻吕聪敏勤备,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进士是高等文官仕补,它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长于诗文,是当时最受尊重的荣誉,因而也是学士们拼力争夺的目标。阿倍仲麻吕作为一个外国人,取得进士的桂冠,说明他的学识确是出类拔萃的。

    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学习期间和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于东瀛,并被供奉于倭国京都的诗仙祠中。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倭国裘,李白很受感动。

    酷爱中国文化的阿倍仲麻吕,不以自己的成就为满足。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心留在长安而暂不回国。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不久他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正九品下),职掌校理刊正经史子集四库之图书,辅佐太子李瑛研习学问。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这是一个被人羡慕、很有前途的职务。监察御史储光羲曾用“朝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的诗句赞美他。开元十九年,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职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阿倍仲麻吕担任这个职务,使他在宫廷中经常有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因而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

    阿倍仲麻吕不仅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而且感情丰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著名诗人名士,如李白、王维、储光羲、赵晔、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

    当阿倍仲麻吕归国前夕,王维赠给他的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充分表达了他们两人的深厚友谊: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王维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热情歌颂两国友好的历史以及阿倍仲麻吕的过人才华和高尚品德。

    学业成就之后,阿倍仲麻吕眷恋乡士之情未尝稍减。开元二十一年,仲麻吕曾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因唐玄宗皇帝挽留,未能实现宿愿。

    这次以藤原清河大使为首的倭国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其副使吉备真备是和阿倍仲麻吕同时入唐留学的好友,久别重逢,自然不胜感慨,于是阿倍仲麻吕又动思归之念。翌年,遣唐使事毕将归时,阿倍仲麻吕请求同归。这时阿倍仲麻吕入唐已经三十七年,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倭国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大唐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阿倍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阿倍仲麻吕获准回国的消息传出以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依依不舍。素与阿倍仲麻吕交好的诗友们,怀着惜别的激情,挥笔作诗赠别。诗境深远,亲切感人。阿倍仲麻吕也以十分激动的心情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阿倍仲麻吕在诗中抒发了他留恋大唐,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PS:历史上阿倍仲麻吕回国的时候应该在十月,不过书中的情节需要稍微提前了一些,并不影响阅读历史的真实性。

    (本章完)

第226章 舞女月容(一)() 
阿倍仲麻吕感慨道:“大唐物尽天华人杰地灵,出现如此才俊也不奇怪,只怕这几首佳作流传之后,甄乾的名声便可享誉海内,要是能与此人见上一面把酒畅谈也是一件快事!”

    藤原刷雄脸上闪过一丝的兴奋:“此人已到扬州!”

    三人随即望向藤原刷雄:“你说什么?”

    “甄乾已随我到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