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3章 三大集团老巢的变更() 
历史上曹操(曹魏)、刘备(蜀汉)以及孙权(孙吴)三大势力的老巢都是变迁过很多的地方,如曹操从东郡发家,一开始治所在东武阳,后来转到鄄城,又迁到许昌,攻占冀州后开启了许昌、邺城双核时代,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

    刘备先是在平原,后屯于小沛、下邳、小沛、沛城、小沛、新野、樊城、公安以及成(g)都;孙坚在豫州治所为阳城(可能就是阳人城),孙策主要在曲阿,孙权先在曲阿,后在秣陵(建业),攻取荆州后在鄂州(武昌),并且在武昌称帝,又迁都建业,孙皓时期一度迁回武昌。

    【曹魏老巢的变更】

    曹操从兖州发家,所以一开始主要以兖州的东武阳以及鄄城作为自己的治所,迁都许昌后许昌就成为了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打下冀州后曹操担任冀州牧,邺城也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之一,后期曹魏的重心实际上就从许昌慢慢的变成了邺城,曹丕改朝换代后,魏国的国都就一直在洛阳了。

    在早先曹操是董卓掌权后有记载最早的起义者,但当时他并不算是真正的诸侯,名义上还归附于陈留太守张邈的麾下,直到曹操引兵平定东郡等地的入侵的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人,被袁绍推荐为东郡太守,治所位于东武阳,这才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了一个小诸侯。刘岱死后,曹操虽然接替他担任了兖州牧,不过并没有记载曹操有变迁治所。

    之后袁术联合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一同进军兖州,曹操为了依托袁绍,才将治所迁到了离冀州很近的鄄城,不过袁术军在孙坚死后战力大不如前,被曹操轻易击溃,追杀数百里,鄄城作为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有着三、四年的光阴,曹操在这里待的时间要比东武阳长多了。

    曹操击败吕布站稳兖州后,开始着手迎天子,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还在董昭等人的帮助下以闪电般的速度迁都许昌,许昌就此了成为了曹操的第三个大本营,这里距离北方袁绍较远,袁绍曾经提议曹操将国都迁到鄄城被曹操一口拒绝,二者还因此关系僵化。

    迁都许昌是曹操势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此后曹操拥有了大义,并借此招揽了众多的人才,势力得以飞速发展。

    邺城原来是冀州的治所,韩馥和袁绍的大本营,袁绍死后,袁尚成为了新的冀州牧,然而他因为和自己兄长袁谭的内斗,导致曹操乘虚而入,邺城最终也被曹操攻陷,夺取冀州后,曹操毁诺没有让贾诩担任冀州牧,而是自己担任,邺城在日后曹操封公封王时也成为了魏国的国都,实际上曹操势力进入了双核时代,邺城和许昌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许昌是东汉的都城,邺城则被曹操视为自己的根基之地。

    在襄樊会战时,关羽水淹七军,曹操就一度有迁都的想法,不过当时关羽的威胁只是其一,许昌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曹丕称帝后,以雒阳作为魏朝的国都,并且恢复了洛阳的称呼,洛阳在继董卓作乱三十年后再一次成为了一国首都,此后曹魏在此有包括曹丕、曹睿、曹芳、曹髦以及曹奂在内的五位皇帝先后继位,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洛阳依然是西晋的都城。

    【刘备老巢的变更】

    刘备在早年颠沛流离,所以驻扎过很多的地方,他前期真正作为诸侯的治所主要是小沛和下邳,分别作为他在担任豫州刺史和徐州牧的州治,后期他在荆州的大本营位于公安,占据益州后以成(g)都为治所。

    刘备随青州刺史田楷求救援陶谦后,被陶谦留了下来,还因此被推荐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实际上等于成为了陶谦的附庸,类似于孙坚之于袁术,而后吕布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刘备真正的成为一方诸侯,掌权自己的命运还是在陶谦死后,将徐州托付给了他,刘备当上徐州牧后,以下邳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东汉徐州的治所实际上在郯县,不过这个地方在汉末的时候已经很少被提及了。

    刘备在投靠刘表后,一直到江陵之战前实际上都没有自己的领地,刘表死后,刘备因为在当阳惨败,只能依托于夏口,当时夏口是属于刘琦的,刘备只是客居,直到江陵之战后,周瑜将公安等地划分给了刘备,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后来公安也成为了刘备在荆州的治所,不过刘备在公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很快就接受刘璋的邀请入蜀了。

    刘备在和刘璋决裂之后,兵戎相见,最终包围成(g)都,逼迫刘璋投降,他借此得到了益州,成(g)都也成为了刘备新的大本营,后来刘备还在此称帝,建立了蜀汉,成(g)都一直作为蜀汉的国都直到邓艾、钟会等人灭蜀。

    【孙氏大本营的变更】

    孙坚作为袁术麾下的大将,曾经被推荐为豫州刺史,孙坚当时在豫州的治所就是阳城,这个地方很可能也就是阳人城,孙坚击败吕布、斩杀华雄,击退周昂,基本都是在这里发生,孙坚死后,其侄子孙贲继承了孙坚的地位,然而在袁术惨败兖州后,都成为了一场空。

    孙策虽然因为年幼没能继承孙坚的地位和势力,却在长大后继承了孙坚的人脉关系,日后他南下攻取了江东,一开始以曲阿作为自己治所,虽然当时孙策是会稽太守,曲阿却在吴郡。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势力和地位,大本营一开始也在曲阿,后来经过张的推荐,孙权将治所迁到了秣陵,后来改名为建业,这里则属于丹阳郡。

    在吕蒙和陆逊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又将治所先迁到了刘备的原大本营公安,后又迁到鄂州,并且将这里改名为武昌,孙权在称帝之前基本都待在了武昌,称帝后吴国的国都还是定于建业,孙权之后只有孙皓因为迷信曾经一度迁回武昌,但很快就又回到建业了。

第104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时代划分 上() 
汉末三国这个大时代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这其中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又可以分为几个小时期。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我个人认为是从中平六年(189)董卓废立君王,刘协被立为汉献帝起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改朝换代建立魏朝。这其中又大概分为联军伐董时期(189…191)、群雄并起时期(191…199)、袁曹争霸时期(207)以及三分初显时期(219)等四个阶段。

    个人查阅资料后发现很多人觉得董卓迁都长安才是东汉末年开始的标准,不过我本人并不这么看,因为在董卓迁都前,关东联军已经形成了,局势已经很混乱了。我个人认为以董卓废立君王作为这个标准更好,因为实际上在董卓废掉刘辩后,各地豪杰才揭竿而起,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等人才纷纷逃离洛阳,如果董卓没有废立,日后关东联军伐董的事情很难发生,因为他们出师无名,没有足够的大义,光说董卓擅权还是差一点的。

    而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后,东汉灭亡,自然也就是东汉末年的终结点了。

    联军伐董时期从永汉元年(189)桥瑁假发三公诏书使得关东诸侯群起反董,最终造成了董卓和反董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一直到初平二年(191)袁绍派遣周昂袭击孙坚在豫州的治所阳城。

    历史上最早记载起兵伐董是当时的曹操,但曹操起兵的事情还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无法进一步联合其他人,而桥瑁假传三公文书的事情却直接导致了关东联军的形成,所以个人认为这才是联军伐董的。

    而孙坚攻克洛阳后的确止步不前,然而这也不能作为反董联军作战的结束,因为孙坚没有继续进军不是因为袁术不让了,也不是他自己不想了,而是因为袁绍派人袭取了孙坚在豫州的大本营,导致孙坚的西征半途而废,也使得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彻底决裂,所以周昂袭取阳城这个件事才能真正标准着联军伐董的结束。

    群雄并起时期实际上也是从初平二年(191)周昂袭取阳城开始的,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公孙瓒势力和袁术势力的先后覆灭。

    周昂袭取阳城不仅使得二袁彻底决裂,也标准着反董联军的彻底解散,当时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都毫无下限的派兵袭击自己的亲弟弟,盟友袁术的势力范围,导致前线作战被迫终止的时候,袁绍也在没有颜面担任联军的盟主了,反董联军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了,盟主老大袁绍都带头内斗了,还联盟个毛线啊!

    此后各个诸侯并起,群雄逐鹿,袁绍、刘虞、公孙瓒、曹操、陶谦、刘备、吕布、刘表、袁术、孙策、刘焉、刘璋等人都在这个时期至少曾经割据过一州之地,直到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完成了北方四州的一统,曹操消灭了吕布、围困了袁术、收服张绣,站稳了中原,形成了两强对峙的格局。

    袁曹争霸时期又可以称为曹操平北时期,这个时期的主题是曹操击败袁氏、平定北方四州。大概从建安四年(199)或者建安五年(200)袁绍、曹操分别解决内患后,开始延黄河一线开展对峙起,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成功北伐平定乌恒,袁尚和袁熙被辽东公孙康所杀。

    本来袁绍早在田丰等人的建议下就有心讨伐曹操,然而他主动向公孙瓒求和却惨遭拒绝,袁绍无奈之下只好先集中兵力平定了公孙瓒,此后袁绍才腾出手来收拾曹操,然而曹操在此期间也解决大多数的内部隐患,于是当时最强的两大诸侯交锋一触即发。

    曹操虽然在建安十一年(206),就攻灭了高干,平定了并州,占据了北方四州,然而袁尚和袁熙尚且逃生,并且借助乌恒为乱,所以曹操次年北伐击溃乌恒,袁尚、袁熙亦被杀后,袁曹争霸这才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三分初显时期这个时期可以以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对”或者建安十四年(209)周瑜、刘备等人击败曹仁,取得江陵之战的胜利为开端,一直到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最早提出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思想,并且后来很快就发生了曹操南下荆州以及赤壁之战等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作为。而三分天下真正形成是从江陵之战结束后开始的,而不是赤壁之战,这里不否认赤壁之战的重大意义,但江陵之战却是对于赤壁之战一个非常关键的补充,江陵之战在实质上确保并且扩大了赤壁之战的战果,刘备真正开始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就是在江陵之战后,而曹魏真正败退荆州也是在江陵之战后,赤壁之战还无法一战就改变天下的大局。

    虽然曹丕代汉后东汉才正式灭亡,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夺取荆州后,孙权和刘备就已经彻底决裂。

    【东汉末年的四对阵营对抗】

    东汉末年的四大阵营对抗分别是一开始董卓朝廷和反董联军之间的对抗,以及之后袁绍联盟和袁术联盟之间对抗,接着是曹操和北方袁氏两大势力之间的对抗,最后是孙刘联盟抗曹。这个四对阵营对抗基本和当时的四个时代重合。

    联军伐董时期的主体就是董卓朝廷和反董联军之间的对抗,这个没必要多谈,而群雄并起时期也可以被称为二袁对抗时期,这个时期差不多以袁绍、曹操结盟对抗袁术、公孙瓒为起始,最后也以袁绍灭亡公孙瓒、曹操覆灭袁术而告终,其中袁绍和曹操虽然早有不和,但二人正式决裂还是在各自收拾掉对手之后了。

    袁曹争霸时期也就是曹操和北方袁氏两大势力之间的对抗,当时刘表属于袁氏的盟友,而孙权、张津等人都对于许昌朝廷至少是名义上的归附,二者和刘表之间的交锋也可以归入这个阵营对抗之中。

    最后的三分初显时期和孙刘联盟抗曹则更明显的默契了,可惜的是刘备和孙权之间联合中间遭遇很多挫折,二者甚至一度彻底决裂。

    ps:三分初显时期(219)就到219,而不是220,大时期并不和小时期完美契合。

    :。:om

第105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时代划分(下)() 
三国时代自曹丕代汉而开始,一直到孙吴灭亡,西晋一统才算是正式结束,这个时代可以粗略分为联盟内耗时期(19…6)、合力反攻时期(6…4)以及全体低迷时期(4…80)三个阶段。 。

    【联盟内耗时期】

    联盟内耗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建安二十四年(19)襄樊会战孙权派吕蒙等人袭取关羽,夺取荆州了,一直到魏国黄初七年(6)曹丕去世孙吴和蜀汉才转守为攻。

    在这个时期因为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内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