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焉的提议有一部分是出于公心,但实际上他也是替自己打算,那时他准备去担任交趾牧(就是后来的交州牧),远远的躲开朝廷,意欲借此躲避可能的世乱,来观察天下大局。

    但侍中、广汉人董扶知道后却劝刘焉放弃交趾转而追求益州,私下里对刘焉说到:“京城洛阳将要发生大乱,根据天象,益州地区将出现新的皇帝。”

    在东汉时期,益州和交州虽然都是州,但实际上两者完全不能等同,差距极大,无论是人口、面积、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地位,交州都远远比不上益州。

    益州那时主要包括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以及陕西省的南部和云南省的北部。面积辽阔,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最大的三个大州之一;人口众多,拥有百万乃至数百万的人口;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益州还是古九州之一,在东汉十三刺史部中完全可以排到前五之列。

    相比之下交州就差远了。交州包括当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在东汉时期,中国南方还没有完全开发,尤其是两广一带,基本上就是荒野大地,交州也是汉朝最南部的疆域,位置非常偏僻。

    交州人口少,位置偏,在东汉十三州中毫无疑问的排在末尾。在当时,交州牧的位置甚至都不如某些大郡(国)的郡守(国相)给力,而益州基本上可以作为龙兴之地了。

    两者相差是如此明显,董扶的话无疑说到了刘焉的心坎里。

    而且董扶是当时著名的谶纬家(即预言家、占卜家),刘焉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在没听董扶的提议之前,刘焉未必有多大的野心,可能也就是想在交州偏安一方,但在和董扶商量之后,刘焉身为大汉宗室,也有了不该有的想法。于是刘焉果断放弃了交州牧转而追求益州牧,这也使得交州牧的设置晚了将近十年,直到建安二年(197)交趾太守士燮上书之后交州才最后一个得以设置州牧,而后来张津则成为了东汉末年的第一任交州牧。

    而天随人愿,刘焉在向灵帝提议时,恰好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均在本州遭到杀害,而且益州刺史郗俭施政搅扰百姓的消息也传到了洛阳,于是灵帝采纳了刘焉的提议,封他为阳城侯,担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去益州抓捕郗俭,整顿吏治。除了刘焉之外,还有太仆黄琬担任豫州牧,宗正刘虞担任幽州牧,他们都以原先职位的俸禄当州牧。

    此后,州牧代替刺史成为了地方上最重要的官职,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凡是能够成为州牧的,基本都是能称霸一方的强力诸侯。

    刘焉在去益州之前,就已经明确的有了割据一方甚至称帝的想法,后来他成为益州牧之后也立刻以此为目标展开了行动。

    刘焉担任益州牧的任命下来之后,董扶与太仓令赵韪也都辞去官职,随同刘焉一起去益州收拾郗俭,夺取地盘。

    这两人后来也成为了刘焉的左膀右臂,尤其是赵韪,后来他的地位在益州仅次于州牧。

    【马赵之乱】

    但原益州刺史郗俭最终并没有落在刘焉手里,因为刘焉还没有到益州,他就已经被叛军所杀。

    郗俭在管理益州期间,执政不力,收敛私财,多用劳役,引起了民怨。此时益州叛贼马相、赵祗等在绵竹县趁机打起黄巾旗号,召集为劳役所困苦的百姓,由于当地官府的压迫,再加上黄巾大旗在民间巨大的号召力,两人在一两天之内就招聚数千人。

    马相、赵祗随即攻打绵竹县,杀死了县令李升,使其声望大大增加,又得到了不少百姓的投靠,甚至还有官府中人。

    两人在集结万余兵马之后,进军州治雒县并且将其攻克,还杀死了益州刺史郗俭,随后转入蜀郡、犍为一带。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马相率领的黄巾军就连破三郡,攻克了州治雒县还杀死了刺史,其声势已经达到最顶点。

    而这时,马相则被接连不断的巨大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干脆自称天子,麾下有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的部众,后来还派部下进攻巴郡,攻克了巴郡,还杀了巴郡太守赵部。

    马相自称天子之后成为了众矢之的,益州从事贾龙率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郡东境收集官吏百姓,得千余人马,攻打马相,马相兵马虽多,但完全不是贾龙的对手,几天后马相兵败退走,马相、赵祗此来在无记载,马赵益州之乱就此被贾龙平定。

    贾龙在稳定了益州局势之后派人将刘焉迎入益州,此后刘焉逐步控制了益州,半独立于朝廷。

第002章 割据益州() 
刘焉当上益州牧后很快就通过稳、断、杀三招彻底将益州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并且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割据益州】

    刘焉入主益州后很快就成功的把益州控制在了手里,在董卓之乱前就独立于朝廷之外,他为此一共用了三招。

    第一招是稳。

    刘焉在益州并没有多少人脉,所以他在进入益州初期采取了求稳的策略,他先是重用平定叛乱有功贾龙,任命其为校尉,然后将州治由雒县迁到绵竹,同时也将贾龙等官吏迁到此处。

        刘焉又采取宽容恩惠的政策,对叛乱民众实行招抚,宽厚优待,安定了民心。

    刘焉的宽抚优待政策成功的稳定了益州的局势,但可惜这只不过是其为了下一步的行动而戴上的伪善的面具而已,刘焉图谋自立的打算并就没改变过。

    第二招是断。

    在初步稳定益州之后,刘焉很快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那时董卓还没进入洛阳,朝廷依然可以号令天下,在朝廷的大义面前,刘焉只要有所动作,就很有可能面临朝廷强大的干涉,刘焉本人又在益州根基不深,在没有朝廷的支撑下无法控制益州,所以刘焉不得不面对了一个两难之局。

    刘焉图谋自立,所以他必须对抗朝廷,但没有朝廷的大义他又无法控制益州,可以说其他的诸侯如果遇到刘焉这种情况十有**都是后来依靠董卓之乱得以自立,但刘焉却仅仅依靠自身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刘焉不仅没有失去朝廷的大义,还成功的割断了朝廷对益州的影响,主动的创造了一个控制益州的良好环境。

    刘焉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个字“断”,刘焉“有理有据”的断绝了益州和朝廷的交通。

    为了做到这一点,刘焉找了一个叫张鲁的五斗米道系师帮忙。张鲁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他的祖父就是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父亲是张衡,在张衡死后,张鲁成为了五斗米道的首领(注1),盘踞在益州的汉中郡一带。

    刘焉是通过张鲁的母亲和其联系上的,根据历史记载,张鲁的母亲长得非常漂亮,还懂得神鬼邪说,和刘焉家常有往来,因此,刘焉对于张鲁是非常的信任。

    刘焉为了达成目的,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派他与别部司马张修一同率兵出其不意的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占据了汉中郡。之后,张鲁又杀死了张修,完全的控制了部队。张鲁率军驻守汉中,在刘焉的指示下切断山间栈道,杀死汉朝使臣,使得朝廷和益州交通断绝,刘焉也以此为借口,上奏朝廷说米贼截断山道,无法通行,断绝了益州和朝廷的联系,进一步控制了益州。

    张鲁控制汉中之后,朝廷与益州的联络难度大大增加,给刘焉完全的控制益州创造了一个不可失去的良机。

    第三招是杀。

    刘焉利用张鲁断绝和朝廷的联系之后,成功的在不受朝廷的影响下保留了控制益州的大义,他果断的开始使用自己益州牧的身份与权力,在益州排除异己,树立威严,全面的把益州控制在手里。

    刘焉先是借故斩杀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多人,借以严法树威,将地方的势力打压了下去。刘焉妄自尊大的设立严厉的刑法来树立威严,弄得士人百姓都在埋怨他。

    当时,董卓废立君王导致天下大乱,各地都在起兵讨伐董卓,刘焉却保州自守。

    初平二年(191)犍为太守任岐自称将军,与从事陈超一道起兵讨伐刘焉,但被刘焉击败。董卓派司徒赵谦带兵去益州,说服了校尉贾龙,贾龙引兵进攻刘焉,刘焉与之交战,大胜。任岐、贾龙等反叛者都被刘焉杀死,赵谦最终无功而返。

    刘焉杀伐果断,最终成功的完全控制了益州,以北方的张鲁作为屏障,最终割据此地,称雄一方。

    【必然的成功】

    刘焉能短时间称雄益州和他适宜的措施以及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刘焉夺取益州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谋划已久,而且并没有经历多少的挫折,这首先要归功于刘焉以及他的那些幕僚们的策略得当。

    刘焉首先从灵帝哪里获得了益州牧的地位,在地方上的权限远远高于刺史,这是刘焉能控制益州的先决条件。

    接着赏有功,赦百姓,迁旧治,消除了朝廷和益州官民的戒心,为下一步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后刘焉勾结汉中张鲁,先是给以官位,让汉中太守苏固对其失去防备,给张鲁等人创造了一个轻松除去苏固的机会,张鲁等人成功后投桃报李,阻断了益州和洛阳的交通,使得益州的情况无法及时传递到朝廷,留给了刘焉足够的时间。

    而刘焉在这宝贵的时间内,采取了独断的措施,大肆排除异己,压制了益州的原官吏,得以基本控制了益州。

    刘焉在夺取益州的行动中目标明确,动作果断,条理清晰,效率极高。

    可以说刘焉自己能做到的,他都做到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老天爷也站在了刘焉的这一边,当时益州和朝廷的环境也对刘焉是极为有利。

    在刘焉未入主益州之前,由于马赵之乱,益州的治所雒县已经被贼军所破,原益州刺史郗俭丧命,其他的重要官吏也是损失惨重,这本来对于刘焉是不利的,马相还自称天子。在这种情况下,刘焉进入益州的话首先就要面对马赵贼军的威胁。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益州不可一世的马相居然被贾龙带着一些家丁轻轻松松的收拾掉了,这等于马相替刘焉收拾了益州的原官僚,贾龙又替刘焉收拾了马相,所以刘焉在入主益州时面对的下属官员们的阻力极小,刘焉还将治所迁到了绵竹,使得贾龙等人离开了盘踞已久的雒县,进一步消弱了益州官吏的反抗能力。

    除了益州的形势对于刘焉极为有利之外,洛阳朝廷也是对于益州无暇顾及。

    刘焉在中平五年(188)成为了益州牧,同年灵帝病重,并且于次年病逝。灵帝死后,朝廷内部形成了宦官和外戚董家与外戚何氏和士大夫们两大集团的对立,在拥立天子等多方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洛阳宦官之变和董卓进京控制大权,董氏和何氏都遭到了重创,宦官们基本被杀绝。

    在这一段时间里,洛阳朝廷哪里还能想到益州。

    而董卓执掌朝政后,因为废立天子而不容于天下,关东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是在回到长安(191年左右)之后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刘焉,而那时刘焉早已经基本控制了益州。

    由于当时朝廷内部的多次动荡,对于益州的控制力也是降到了一个低点,给了刘焉可趁之机。

    历史上刘焉能迅速的控制益州,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主观上刘焉自己足够给力,而且客观上外部环境也是一点不差。

    所以刘焉的成功基本上板上钉钉了。

    注1:出自《三国志》,但关于五斗米教方面有争议,后文会提及。

第003章 刘焉之死() 
刘焉成功控制益州之后,还试图联合马腾等人对抗李郭朝廷,意图趁此机会染指朝廷大权,但随着马腾、韩遂的败退,刘焉的图谋也宣告失败,随后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先后因为此事丧命,益州的治所绵竹也突发大火烧毁了自己的城府,刘焉甚至因此被迫将治所再次迁往成都,年迈的刘焉再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最终去世。…,

    【野望的终结】

    在董卓之乱后,刘焉在保守中立的同时,自己割地称雄的野心也是日益强烈,甚至制造了天子的乘车和一千多辆辎重车,其野心已经昭然若之。那时,荆州牧刘表上奏朝廷,说刘焉颇类昔日子夏在西河时疑惑圣人的言论。

    其后南阳、三辅的几万家百姓流亡到益州,刘焉将他们全部收为部众,称为“东州兵”,并利用他们压制益州的本土力量。

    在消灭了任岐和贾龙以后,刘焉在益州再无敌手,他的意气渐渐强横,那时刘焉有四个儿子,长子刘范担任左中郎将,次子刘诞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