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

    除了贾诩之外,就连以前反对和孙权联合的刘晔对于此事也是一万个不赞同。当时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依然不听。

    【为何曹丕会攻打孙权而不是刘备】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大败亏输,损失惨重,但曹丕不但没有趁机入侵蜀汉,反而在此时和孙权闹翻,并且数度南下讨伐孙吴,给了蜀汉喘息之机。

    实际上这一点和刘备称帝后选择讨伐江东而不是北伐曹魏一样,主要都不是出于利益上的选择,而是因为孙权的仇恨度太高了。对于曹丕来说,敌人虽然势弱,但背叛的附庸更为可恶。

    早先刘晔就曾经劝说过曹丕,孙权不怀好心,但曹丕没听,还给孙权封王,对孙权是千好万好,甚至刘晔在夷陵之战时劝其曾经南下,曹丕都义正言辞的拒绝了,结果陆逊击败刘备后,孙权就开始有不臣之意了,迟迟不质子,曹丕等于被其直接扇了一个耳光,白白帮助孙权封王。而曹丕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早先襄樊被孙权捡便宜之后,他可是直接派兵将领地夺回的。

    而且在此事之前,曹丕上台之后是一路顺风顺水,先夺回了上庸等地,又轻易称帝,还得到了孙权的臣服,黄权的归降,可谓是春风得意。所以曹丕在被孙权耍了之后,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曹丕就被打击了,完全受不了心理上的落差,曹丕就此可以说恨死了孙权,以至于直接忽视了蜀汉。

    注1:据《魏略》记载,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权袭羽,并得周,甚礼之。及文帝即王位,权乃遣周,为笺魏王曰:“昔讨关羽,获于将军,即白先王,当发遣之。此乃奉款之心,不言而发。先王未深留意,而谓权中间复有异图,愚情慺慺,用未果决。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梁寓传命,委曲周至,深知殿下以为意望。权之赤心,不敢有他,原垂明恕,保权所执。谨遣浩周、东里衮,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又曰:“权本性空薄,文武不昭,昔承父兄成军之绪,得为先王所见奖饰,遂因国恩,抚绥东土。而中间寡虑,庶事不明,畏威忘德,以取重戾。先王恩仁,不忍遐弃,既释其宿罪,且开明信。虽致命虏廷,枭获关羽,功效浅薄,未报万一。事业未究,先王即世。殿下践阼,威仁流迈,私惧情原未蒙昭察。梁寓来到,具知殿下不遂疏远,必欲抚录,追本先绪。权之得此,欣然踊跃,心开目明,不胜其庆。权世受宠遇,分义深笃,今日之事,永执一心,惟察慺慺,重垂含覆。”又曰:“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过月六日,有马步七百,径到横江,又督将马和复将四百人进到居巢,琮等闻有兵马渡江,视之,为兵马所击,临时交锋,大相杀伤。卒得此问,情用恐惧。权实在远,不豫闻知,约敕无素,敢谢其罪。又闻张征东、朱横海今复还合肥,先王盟要,由来未久,且权自度未获罪衅,不审今者何以发起,牵军远次?事业未讫,甫当为国讨除贼备,重闻斯问,深使失图。凡远人所恃,在於明信,原殿下克卒前分,开示坦然,使权誓命,得卒本规。凡所原言,周等所当传也。”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周俱没,又俱还到,有诏皆见之。帝问周等,周以为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是岁冬,魏王受汉禅,遣使以权为吴王,诏使周与使者俱往。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周还之后,权不遣子而设辞,帝乃久留其使。到八月,权上书谢,又与周书曰:“自道路开通,不忘脩意。既新奉国命,加知起居,假归河北,故使情问不获果至。望想之劳,曷云其已。孤以空闇,分信不昭,中间招罪,以取弃绝,幸蒙国恩,复见赦宥,喜乎与君克卒本图。传不云乎,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又曰:“昔君之来,欲令遣子入侍,于时倾心欢以承命,徒以登年幼,欲假年岁之间耳。而赤情未蒙昭信,遂见讨责,常用惭怖。自顷国恩,复加开导,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喜得因此寻竟本誓。前已有表具说遣子之意,想君假还,已知之也。”又曰:“今子当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为可上连缀宗室若夏侯氏,虽中间自弃,常奉戢在心。当垂宿念,为之先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如是欲遣孙长绪与小兒俱入,奉行礼聘,成之在君。”又曰:“小兒年弱,加教训不足,念当与别,为之缅然,父子恩情,岂有已邪!又欲遣张子布追辅护之。孤性无余,凡所欲为,今尽宣露。惟恐赤心不先暢达,是以具为君说之,宜明所以。”於是诏曰:“权前对浩周,自陈不敢自远,乐委质长为外臣,又前后辞旨,头尾击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於京师求妇,此权无异心之明效也。”帝既信权甘言,且谓周为得其真,而权但华伪,竟无遣子意。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第078章 南伐之始() 
黄初三年(222)秋九月,曹丕正式派兵南伐,魏国大军分三路南下,孙权求和不成,放弃了和魏国的联合,转而重新与刘备结盟。

    【大战拉开序幕】

    黄初三年(222)秋九月,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发率兵南征,分兵几路并进,当时朝廷下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浦口(此地吴国方面多称为洞口,魏国多称为洞浦,亦被称为洞浦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曹丕驾临宛地。

    孙权则依托长江拒守,他派遣吕范等率领五个军,从水路抵御曹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前往?猪?猪?岛?救援南郡,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抵拒曹仁。

    其时扬、越蛮夷少数民族大多尚未平定,内患并未消除,故此孙权恭敬谦卑地上书魏文帝,请求允许自己改正罪过:“如果我的罪行难以除去,必不见置,理当奉还您赏赐的土地与人民,请求让我寄身交州,了却余生。”

    魏文帝回信说:“您生在天下大乱之世,本就有纵横天下的大志,却降低身份奉待魏国,享有现在的封赏。自您被策封为吴王以来,奉献的贡品不绝于路。讨伐刘备的功业,国家仰仗您取得成功。如果做人反复无常,古人视之为可耻之事。朕与您之间,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难道乐意劳苦军队远征江、汉吗?朝廷的议论,做君主的也不得独断专行,三公上奏您的过失,都是有根有据。朕以不贤明之识,虽有曾母投杼的疑惑,但还是希望他们所言不可信,并以此为国家幸事。故此先派使者来犒劳您,再遣尚书、侍中来与您重修前盟发誓,与您商定送太子为人质一事。您却借口推辞,不打算让太子前来,众议颇为奇怪。又让前都尉浩周劝您送太子来,那实际是朝臣们共同商定的计划,以此来试探您的诚意,您果然借口推辞,对外援引隗嚣送子入质而最终背叛为例,对内则自喻窦融,虽不送子入质却做到坚忠不渝。时势不同,人心各异。浩周返朝后,口说手指地为您说情,越发让议事的大臣们明确对您的诸多嫌疑(注1),您所谓始终奉侍朝廷的保证,没有任何依据,故此我勉强同意了大臣们的建议。现在看了您的上表,诚恳深刻,令人内心感慨,伤感动容。我即日下诏,命令各路军队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不可轻举妄进。如果您一定要表示自己的忠节,解除大家对您的嫌疑,孙登早上来朝为人质,晚上我就下令所有军队撤返。我所说的话,其中诚意如长江一样不可改流!”

    而孙权不愿意质子,遂不再和曹丕和谈,决意一战,这年孙权改元黄武,这也标志着曹魏和江东自建安二十二年(217)以来的短暂和平开始结束。

    【复合刘备】

    孙权再和曹丕闹翻之后,很快就派出使者重新联合刘备,孙刘于是再次达成同盟。

    黄初三年(222)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自此重新通好。但孙权与魏文帝之间仍有使节往来,到第二年才正式断绝关系。这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听说刘备驻屯在白帝城,颇为恐惧,派遣使者求和。刘备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前去议和完成使命。

    据《吴录》记载,刘备听说魏大举攻吴,写信给陆逊说:“曹军现抵达长江、汉水一带,我将再度率军东下,将军认为我能否这样做?”陆逊回信说:“只恐怕贵军新败,元气还未恢复,所以才和我国恢复关系。当务之急是养好创伤,修补元气,还没有闲暇对外用兵。如果阁下不慎重考虑,欲图再次率残兵败将远途送来,仍然难逃覆灭的下场。”

    历史上孙权之所以重新和刘备复合,当然并不是因为对于驻屯在白帝城的刘备感到恐惧,而是希望自己能集中力量对抗曹丕,所以孙权虽然企图恢复同盟,但并没有第一时间掐断和曹魏的联系,也没有承认刘备的帝位,只是认同了其汉中王的王位,表示两者地位对等,而孙权可能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才故意将夷陵改为西陵。

    据《江表传》记载,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吴书》亦记载,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泉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

    而对于刘备而言,当时他已经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而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虽然冲动但并不傻,他在同意恢复联盟后还写信威胁陆逊其实只是一个试探而已,最多想要一些好处,只不过陆逊并不吃这一套。在当时蜀汉先后因为襄樊之战、上庸之变、夷陵惨败的影响已经国力大为衰落,曹魏和东吴之间的大战给了刘备乘火打劫的机会,可惜的是刘备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已经没有能力做渔翁了。如果曹丕和孙权早点闹翻的话,刘备甚至有机会重新来一个湘水划界,当然,现在对于刘备已经只是一个妄想了。

    实力受损的刘备最终只能被迫接受了孙权的联盟,当时刘备未必想答应,但他已经没有选择了,毕竟蜀汉国力在三国之间最为弱小,他们比孙权更需要盟友的帮助。

    历史上因为曹魏的强大所以孙刘联盟抗曹一直是一个主流,这点只在刘备迅速发展壮大时产生过波折,当时刘备、关羽等人过于忽视了盟友孙权的感受,双方渐行渐远,最终导致孙权偏向了曹魏一方,偷袭荆州,袭杀关羽使得二者反目成仇。

    然而孙权虽然讨伐关羽获得了荆州,势力得以加强,但并没有因此削弱曹魏的实力,曹魏坐山观虎斗,反而获得了孟达、黄权等人的投靠,魏国的国力并没有降低,而吴蜀对于其的威胁反而大为减少,所以曹魏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因为吴蜀内杠而改变,孙权在曹丕来袭之后顺从大势,双方再次恢复了同盟。

    注1:魏略载魏三公奏曰:“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大国之王,臣节未尽,以萧、张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已而伐之,戎车不辍。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