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边百姓立即远离说话的读书人,眼神中带着鄙视,睁眼说瞎话说得就是这样的人。

    “知府大人,该怎么办?”知府衙门前围得百姓越来越多,吏员们平常欺负百姓们欺负惯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心里很害怕。

    “怎么办?凉拌!”谭良栋曾讲过这样的话,卢象升学了去。

    吏员站在一边,不知所措。

    “别管他们,他们想坐到什么时候就坐到什么时候。”卢象升的任命文书还没下来,算不得真正的知府,知府衙门外发生的事他可以不理。

    衙门内的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出了衙门,看到衙门外静坐的士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多说一句话,跟着卢象升离开。

    在外面静坐的举人秀才们看到卢象升,本以为卢象升会请他们进衙门,没想到卢象升看都没看他们,直接带着人离开了,个个面色尴尬,但坐都坐了,现在站起来太没面子,只能继续坐下去。

    永宁州城离柳林不远,卢象升带着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很快就到了柳林。

    这些人是第一次来吕梁营的大本营,果然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边界处都是巡逻的士兵,进了内部,在路口处还有一些身穿黑色制服的人。

    进了柳林,老郭代替卢象升领着教谕和讲堂先生们,把他们接到了谭良栋给农学院准备的一栋小木楼,徐光启的书已经被摆到架子上。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坐了下来,心里揣揣。

    谭良栋和卢象升来到木楼前,卢象升无语道:“这就是农学院?”

    “额,暂时就设在这。”柳林多是窑洞,找一个小木楼很不好找,这个时代可没有玻璃,窗户上糊的都是纸,窑洞里光线阴暗,不适合读书。

    走进木楼,教谕和讲堂先生们都站起来,卢象升对众人道:“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吕梁营的千总谭良栋。”

    教谕和讲堂先生都听过谭良栋,此刻见到真人,发现和卢象升年龄差不多,都很年轻,对比这两位做出的事,不由得感慨自己等人一把年纪真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谭良栋对着众人笑道:“麻烦诸位了。”

    “不敢不敢。”

    “诸位都看到后面的书架了吧,那是当朝徐光启徐道使的作品,诸位的任务就是把里面的文言译作白话,抄写下来。”卢象升道。

    谭良栋紧接着补充道:“诸位放心,每完成一卷,各位都会获得酬劳。”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都是穷书生,不然也不会去给人教书了,听了谭良栋的话,个个脸上一副雀跃的表情。读书人嘛,参与这样的事,既有酬劳,又能品阅徐道使的作品,这才叫盛事啊。

    看到众人投入了工作中,卢象升和谭良栋相视一笑,离开了木楼。

    “《几何原本》,这跟咱学过的《九章算术》完全不一样!”有的教谕在看了《几何原本》惊呼道。

    “《泰西水法》,这……极西之地竟然还有这么多国家,真是……”

    “《测量异同》,没想到泰西之国也有如此文明!”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真是大开了眼界,他们基本都是山陕两地人,身处内陆,见识不如江南地区的读书人。

    “徐道使,非常人啊!”这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同时也很佩服卢象升和谭良栋,能弄来这么多书。

    木楼外,谭良栋听到木楼里时不时传来的惊呼声,心中暗笑,这个世界大得很,在中国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卢象升也暗自好笑,他当初刚看时也是这般模样。

    “良栋,知府衙门外出了点事,各县的举人、秀才、童生纠集起来,在衙门外静坐,说是要拿回他们土地,那是在向我示威啊。”

    “拿回他们土地,不可能!”谭良栋坚决道,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基础都在《土地条例》之上,不可能和大地主们妥协。

    卢象升道:“土地不可能还给他们,再说我现在还不是知府,他们爱坐就多坐一会。不过,等任命文书下来,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谭良栋眯了眯眼,眼神闪出危险的光芒,道:“派兵,进城。”

    “哈哈,知我者,谭良栋!”

    (本章完)

第109章 109。成书,戒严() 
教谕和讲堂先生们每译完一篇文章,便交给谭良栋、卢象升、胡振江、余生四人,他们四人负责校阅、断句,然后再由吕梁营自己学堂的先生们排版、抄写,最后定完稿后再交由活字印刷局,进行刊印。

    享受过后世便利的电脑排版、打印的谭良栋,对人工进行排版、校阅、抄写的艰辛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难怪书籍的价格居高不下,就这工作量成本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半个月后,徐光启的书全部被译作白话文,并且在书中用上了标点符号,剩下的就交给活字印刷局。参与译作的教谕和讲堂先生们也获得了一份报酬,双方可谓是皆大欢喜。

    “总算是完成了。”谭良栋松了口气,连续不停地盯着书看,感觉眼睛都不行了。

    胡振江和余生在完成断句后就直接离开了,离开了小半个月,手头积压了不少的事。

    卢象升也松了口气,以往买书的时候不觉得编书人的辛苦,自己亲身参与了才能真正体会到。

    “算算时间,任命文书应该快到了。”

    “带多少人去合适?”

    “三百人足矣。”

    “好。”新兵营已经组建,这次去永宁府城,谭良栋带上亲卫队和新兵营的人也就够了。

    天启四年五月,永宁知府的任命文书下来,吏部文选司的主事带着任命文书到达永宁州城。

    知府衙门内,前任知府亲自出面接待了文选司的主事,他马上就卸任,人走茶凉,为了能走得顺利,前任知府不敢怠慢文选司的主事。

    能被派到地方上办事的都是玲珑剔透之人(情商高),文选司主事在进了知府衙门后,就发现气氛很不对,老知府太过殷勤,新知府迟迟不露面,紧接着发生的事更是让他大吃一惊。

    原本在卢象升离开后,强撑着坐到晚上的举人秀才们撤了回去,但不知是谁把文选司主事到来的消息传了出去,文选司主事前脚进衙门,举人秀才们后脚就坐到了衙门前。

    这次他们搞的场面更大,不仅把一家老小都拉来,还专门花钱雇人在衙门外面哭嚎,被吸引过来的百姓比上次更多。

    文选司主事被搞混了,问道:“老大人,外面这是怎么回事?”

    前任知府虽然痛恨卢象升,但新旧知府交接,卢象升又不是善茬,简略的回道:“一些士子被人鼓动,在外头闹事。”

    “士子。”本欲出衙门外查看一下情况的主事立刻又坐了回去,大明两百年来闹事的士子太多,一般地方官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选司主事觉得自己太倒霉,出来一趟就碰到这样的事。

    “卢知府去哪了?”

    “他还没到。”

    “那就只能再等会了。”

    文选司主事拿出了任命文书,这东西就是走一个流程,但现在看来,卢象升这位新任知府面临的麻烦事不少,但没有交接文书,他也不好回去复命,只能慢慢等着。

    永宁州城,守城的兵丁正在懒洋洋的打哈欠,突然地面传来震动声,“怎么回事?”

    “有人过来了,快快,关城门!”

    城门刚刚关上,城下就过来一支马队,为首之人正是谭良栋和卢象升,后面还跟着一队人。

    城墙上有眼尖的,看到了卢象升,道:“那不是新任知府吗?怎么带这么多人?”

    卢象升看到守城官兵关了城门,气得甩了甩马鞭,大声道:“我是新任知府卢象升,城楼上的赶紧开门!”

    谭良栋也高声道:“我是吕梁营千户谭良栋,开门!”

    后面跟着的士兵同时跟着喝道:“开门!”

    卢象升多次进出永宁州城,守城兵丁都认识,谭良栋虽未见过,但吕梁营人们也都听过,守城兵丁一面派人到知府衙门,一面打开了城门。

    “吱呀”一声,城门被打开,卢象升和谭良栋带着人鱼贯而入,直扑知府衙门。

    马队的速度太快,守城兵丁还没到知府衙门,谭良栋和卢象升二人就到了知府衙门前。

    骑兵在行进过程中会让地面产生震动,围在衙门外看热闹的老百姓在地面震动时感觉情况不妙,纷纷给行进中的骑兵让开道路,就连那些收钱过来给举人秀才们摇旗呐喊的也都躲在一边。

    卢象升下了马以后,冷冷地看了一眼坐在地上的举人秀才们,直接走进知府衙门。谭良栋坐在马上,指挥人把知府衙门给包围了。

    “卢知府,这是你的任命文书。”卢象升杀气腾腾的走进衙门,文选司主事感觉到事情不对,急忙拿出任命文书,尽快完成交接,离开这是非之地。

    在交接文书上盖了知府官印,文选司主事收起交接文书,道:“卢知府,文书交接完毕,那我就告辞了。”

    “慢!”卢象升对着前知府、同知、通判和满堂衙役,道:“从现在开始,永宁州城戒严!所有人一日之内都不得出城!”

    “齐主事,叨扰了。”

    “没事没事,卢知府忙的是大事。”文选司主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果然传言没错,这位卢知府和地方上的吕梁营关系不简单,难怪赵南星和魏忠贤会重视。

    堂上所有人都惊呆了,戒严,就是在流寇流匪肆虐的时候永宁州城都没戒严过。

    通判站出来道:“卢知府,戒严,是不是太过了?”

    “哼,过吗?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两年来永宁州是什么样,为什么成那样,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下去,有些人又跳出来闹事。”

    “既然选择当敌人,那就要有做敌人的觉悟!”

    通判退了下去,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卢象升不是那种传统的文官,是一个有着地方军头支持的带兵文臣,而卢象升本人做事也带着武人的风格,干净利索,非地方官员的那种推诿扯皮。

    衙门外,谭良栋带着玩味的眼神看着坐在衙门前的举人秀才们,那打在最前头的“还我土地”的横幅十分亮眼。不论哪个朝代都是这样,掌握了话语权的所谓社会公知,是最没有底线的,特别是晚明的士大夫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啊。

    (本章完)

第110章 110。新官,文武() 
卢象升出了知府衙门,通判和同知还有一大票官员衙役跟在他后面。谭良栋见卢象升出来,下了马,和卢象升并排站立到一块。

    跟在卢象升后面的官员们看到谭良栋和卢象升并排站立,面色一下都变得很难看。

    嘉靖后期,明朝边患严重,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将领,并借着高拱张居正的改革,武将的地位被提升不少,可以有机会参与中枢之事。

    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没有张居正那么强的能力,能压服文臣,在不上朝后,朝廷的党争愈发激烈,大量优秀的将领被卷进党争,要么无声无息的消失,要么被杀,要么战死在疆场上。

    戚继光死后,他耗费一生心血编练的戚家军是怎么消失的,朝廷文官的心里就没有点数吗?

    同知和通判看着和卢象升并排站立的谭良栋,心里很疼,难道以现在的局势,武人又要抬头了吗?卢象升年纪轻轻,因为“练兵”当上知府,大家都能忍,再怎么说卢象升也是经过科举的读书人,谭良栋呢?

    谭良栋察觉到后面官员的眼光,往后看了看,这些官员的眼光各异,有的带着鄙视,有的带着害怕,但没一个是带着欢迎的。

    “建斗,看来,有些人很不欢迎我啊!”谭良栋眼中闪过一丝冷色,慈不掌兵,领吕梁营三年多,谭良栋性格中冷酷的一面可是丝毫不少。

    卢象升对这也很无奈,文人和武人之间天然就有着矛盾,就连他卢象升当初也有,要不是谭良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不然他也不会和谭良栋以朋友相交。

    “别理他们,先办我们的事情。”

    谭良栋点点头,翻身上马,对着已排成五列的新兵营道:“全体听令,以五人为一小队,全城戒严!”

    “是!”

    州城的百姓们在看到军队入城后,预感到要出事,都跑回了自己家,正好也方便了吕梁营的戒严。

    在衙门前静坐的举人秀才们听到卢象升和谭良栋要全城戒严,都吓了一跳,为首的张举人站了起来,朝着卢象升身后的同知和通判道:“两位大人给我做主啊,学生苦学多年,好不容易考取举人的功名,这是朝廷的脸面啊,哪能被乡野村夫们辱没。”

    同知和通判立刻躲开,这张举人跟他们有关联,当初吕梁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