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席卷天下-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是休整的第三天,还会经过七天的休整,随后就该投送第一批入侵部队。

    随着东晋小朝廷的灭亡,属于东晋小朝廷的交趾大部分地区是被汉国接收,有一些地区则是林邑国和扶南国突然进军被攻占。

    汉军会在日南郡进行登陆,登陆地点是一个叫比景(现代广溪)的地方,那里是交趾的一处天然海港,距离朱吾(现代洞海以西)最近。而林邑国就是将原本属于东晋小朝廷的朱吾以西给占了去,南下舰队入侵的第一阶段就是先收复失地。

    虽说是决议入侵南亚,但是追根到底汉国对当地的地形基本是两眼抓瞎,还是查阅了东晋小朝廷那边宫藏的地图才有了初步的了解,问题是东晋小朝廷对南亚的了解也不多,很多还是自己凭空想象的乱写乱画。

    比如说,东晋小朝廷是进军了南亚,光复东汉时期失去的一部分疆土,重新建立交趾,要命的是仅仅光复到后世越1南的岘港附近,而西汉时期可是直接打穿到最西南端。

    东晋小朝廷除了没有完全将西汉时期的失地全面收复之外,他们对于腹地更是完全不在意,仅仅粗略记载一些诸如腹地一两百里有大山,山是什么山,山有多么高或是长,之类的基本是没有提到过一个字。

    七天之后,伏伟是亲自带着第一批登陆部队抵达比景,迎接他的是在朱崖洲见过一次的交趾校尉武定。

    “来得不巧,刚好是下雨天气。”武定蹙眉看着昏暗暗的天际,老天正在泼水一样地下着大雨:“已经备下了足够的姜汤,希望你们带来了足够的雨具。是让将士们下船,还是等待雨停?”

    伏伟也是觉得晦气得很,他们从朱崖洲出发的时候是风和日丽,航行半途天气也是良好,是进入到北部湾之后才遭遇下雨,没想到的是交趾这边的雨会比海面上还大。

    第一批登陆交趾的部队,汉军的数量仅是三千,包括庾氏一族在内的那些家族武装则有四千,后面会分批再运输投送过来。

    庾方之和桓序完全是一脸的懵逼,他们迫切想要知道雨什么时候会停。

    “说不准啊。”武定才当了不到三个月的交趾校尉,他对着一个归降的晋军将校招了招手,等人凑近了,问:“这雨什么时候会停?”

    袁芳投降之后表现良好被启用,原先是个杂号将军,现在是汉军的一名军侯。他思考了一下,说道:“按照往年的经验,这个时候雨该是会下四五天?”

    一场雨下四五天并不算长得过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相似的气候。

    “雨停之后,天气并不会变的晴朗,还是会阴蒙蒙。”袁芳见到刚从船上登岸的人都是皱眉,苦笑着说:“春季就是这样,阴蒙蒙还算不错了,就是空气潮湿了一些,要是到了连绵雨季才叫难受。”

    熟悉半岛气候的人会清楚一点,春季根本不是一个入侵的好时节,连带秋季也不适合,应该是到夏季或冬季。

    半岛的春季雨季很多,若说雨季只是麻烦也不对,还有相当多延伸出来的难题。首先是连绵的大雨会让很多原始丛林变得积水弥漫,再来是泥石流会异常严重,交通什么的等于是没有。再来是半岛本来就是原始丛林的生态,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什么植物都长得飞快,哪怕是开辟出一条道路,信不信那些被清除掉的植物没几天又给长得到处都是。

    “林邑是一个建立在密林中的国家,极少数地区才是平原。”袁芳怪怪地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城池,是以村寨形式居多。几乎没有什么交通大道,有的是一些临时开辟出来的小道。”

    庾方之是越听脸色越苦。他在来之前对林邑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就是一个蛮荒之地,亲眼看到和听熟悉的人那么一讲,才知道蛮荒到什么地步。

    另外一些家族的负责人,他们开始怀疑来这个破地方是不是正确。

    “庄稼一年多熟是真的,最少也是一年能收割两波,最多的区域一年可以收获四五次。”袁芳很是嫌弃地说:“当地的野人大多不事生产,平时就是睡觉和闲逛,依靠瓜果就能每天吃饱。”

    伏伟爱听这个,他这一次率军而来的主要目标不是打下多大的疆土,是为了劫掠粮食。

    “粮食?”袁芳得到这个答案后愣了愣神,随口就说:“若只是为了粮食,只要通知林邑人和扶南人,说这边有布匹和铁器,他们乐得来换。”

    武定这个时候才知道舰队南下是为了粮食,有些发木地说:“交趾这边的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

    庾方之的脸色更苦了,官方过来是为了粮食,家族武装来了除了各种资源之外,主要目标是土地。

    “所谓的堆积如山……”伏伟瞪大了眼睛:“是多少?”

    武定不太确定地说:“该是有个数万石吧?”

    袁芳无比确定地说:“十二万石多一些。”

    伏伟二话不说就招呼还在舰船上的人下船,除了随行的将士之外,来的可是有五百名特殊人员。

    所谓的特殊人员自然就是系统农民,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建造系统建筑。

    交趾储存的十二万石对于伏伟当然是不够,他们的既定目标是往百万石的数量而去。

    《孙子算经》写得非常详细,十六两为一(角力),三十(角力)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十万人平均每人一天一(角力),所以每天的消耗就是约833石,十万石也仅是够十万人消耗四个月左右。

    汉国动用的兵力十分庞大,还不止是军方缺粮,由于生产体系被破坏还没有恢复,可以说整个国家都需要粮食。

    考虑到未来中原和南方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干旱,粮食的产出肯定又要减少,那么对粮食的需求更是暴增,刘彦火急火燎地派遣军队入侵西南半岛,就是有备无患的心理。

    【春季不适合作战,是不是要如袁军侯所言,开始向林邑和扶南散播消息,吸引他们过来交易粮食?】伏伟感到非常头疼,好好的来劫掠变成贸易往来,想想下面的蛋蛋也开始疼:【要真的演变成这样,估计会被同僚笑话死的吧?】

    接下来,伏伟没有干别的,派出战船巡视沿海的同时,寻找靠谱的山川舆图不断研究……

第535章:堪忧的征途() 
使用正常的贸易手段从林邑国和扶南国交易粮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之前东晋小朝廷无有缺粮之虞,正是能够从南亚获取廉价的粮食,粮食贸易最兴盛的时候每年的交易额超过百万石。

    不止是东晋小朝廷有从林邑国或是扶南国贸易粮食的历史,更早期的时候孙吴就知道西南半岛不缺粮食,孙吴每年也是会从林邑国或是扶南国购买大批的稻米。

    要清楚的知道一点,东汉末年时分,交州刺史是所有诸侯当中最富有的一个,可惜的是士燮所待的西南和中原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再来是没有多少适用于海航的船只,问题是哪怕这样都还能运输不少粮食交好当时的荆州和扬州。

    交趾这片地方盛产粮食是在西汉就被发现的事实,西汉当时一直向西南半岛扩张,为的就是在清缴岭南三郡的时候获取足够军粮。西汉的军队在西南半岛的扩张遭遇到的只是自然环境的限制,除开气候之外还有那条连绵千余里被称呼为长山的山脉。

    西南半岛不缺粮食的事实不知道是为什么被中原王朝忽视。这种忽视是到了什么地步呢?到了明初时期,胡惟庸用占城的稻杆蒙朱元璋说是天赐祥瑞。到了野猪皮的“我大清”康熙年间,还有官员拿南洋的稻杆来谎称祥瑞。会发生这种事情非常操蛋,只因为南洋的稻杆要比华夏大地更粗更大,偏偏那些皇帝都忽视了稻穗结果的多寡,只去看稻杆了。

    身为汉国的将校,伏伟却是将和平方式的贸易想都不想直接无视。

    现如今的汉国军事力量无比强盛,面对不服直接就是开干,对上凶悍的胡虏都没有怂,跟着西南的那些土著怎么可能会怂。

    “孙吴与伪朝,疆土被蛮夷侵占,竟然能忍下来?”伏伟表示不能忍:“大汉不是孙吴,更不是伪朝,断然没有委曲求全的道理!”

    袁芳长久没有回去主大陆,仅仅是知道一些只言片语的信息。他所知道的是,汉国现如今还在多线作战,北方与石羯赵国和慕容燕国已经打了六年,南方清剿各地的战事也没有停止,似乎关中也在进行开战?

    孙吴会怂,是他们面对强盛的曹魏军事压力,很难在西南半岛大举用兵,国内的青壮大部分常年当兵,缺失劳动力又想获取西南半岛的廉价粮食,无视掉林邑国是叛臣自立,也选择性忘记扶南国长久不朝贡的事实。

    东晋小朝廷的境遇与孙吴差不多,北面有强大威胁,国内世家当道。两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东晋小朝廷将中原说丢就丢了,西南半岛些许疆土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够享乐,咱就窝着不想去光复什么失地。所以了,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当之无愧就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污点,不止是首创胡人统治中原的历史,还有国家艰难时刻的享乐气氛和不思进取。

    “本将决议……”伏伟瞅了瞅外面的雨势,捏了捏下巴,说道:“以海上舰队优势,首先对沿海展开攻略。”

    武定肯定道:“蛮夷沿海村落不少,几个重要城池亦是靠近通海河流。”

    现在的华夏南方,水系交错纵横,导致的是水线交通比陆路交通方便。

    西南半岛比华夏南方的水系更多,内陆连接海洋的河流就更多。因为西南半岛植物茂密的关系,大船自然是难以深入内陆,可是小舟并没有太大的限制。

    “若是如此,应当进行一些必需的准备。”袁芳是降将出身,觉得不妥也不敢多言,但一些话不得不讲:“此地常年多雨季,时常处于湿润气候,铁器极易生锈,皮革遇水也会膨胀腐烂或是发霉。再则是,密林多蚊虫和毒物。”

    说起来可能有点搞笑,但在西南半岛使用青铜还真的比铁制品合适,有鉴于此东晋小朝廷在交趾的驻军常年特地准备了一批青铜兵器,能不选用铁甲和皮甲的时候也绝对不穿。

    舰队已经开始在卸货,看忙碌的士卒少有身穿铁甲的身影,一眼看去也就是身穿夏季战袍。他们卸下的货物中,中草药占了绝大多数,除此就是大量的藤甲。

    西南半岛的防具使用藤条制品最理想,查阅西南半岛历史的话,甭管是什么国家的军队,列装最多的就是藤甲,像是竹枪之类的也是列装主流。他们不使用铁甲并非单纯的列装不起,西南半岛虽说不是亚洲最大的铁矿出产地,可是并不缺乏铁矿,是像袁芳所讲的那样,没有良好保养手段的时候,铁制品生锈是一个大难题。

    防止铁制品生锈有很多方法,简单一些的就是涂上足够的油脂,以现代的生产力油脂当然不会是问题,可是以现在的生产力……人吃的油都不够了,怎么可能用来大量保养铁制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冶铁手段,因为铁容易生锈被称呼为恶金,对于美金……也就是青铜不会生锈感到无比满意。当然了,以当时的冶炼技术,青铜冶炼是发展到了顶峰,作为新鲜物的铁则是存在太多的问题,例如作为兵器太脆太断折。结果秦军一统六国期间依然大部分使用青铜兵器,铁制兵器还得等冶炼技术发展成熟才成为主流。

    袁芳后面发现南下舰队是有备而来,携带物质中除开一些治病的草药之外,像是一些薄荷、除虫菊、逐蝇梅、驱虫草还真运来不少。

    许多植物天生就有驱除蚊虫的作用,像是很多贵家公子哥喜欢携带香囊,不是他们娘化掉,是香囊中有能驱除蚊虫的植物,以存放薰衣草以及茉莉花在香囊最为上档次。更奢侈一些的则是进行衣服熏香,不是腰间挎着一个香囊。

    袁芳还发现一点,南下的军队准备了大量的藤甲,看款式却是有些眼熟?

    “征剿巴蜀和南方地方豪强的缴获。”伏伟见袁芳惊讶多少是有些得意:“南方适合藤甲,不是吗?”

    别以为藤甲的制作成本不高,要是精良的藤甲实际上价值上并不低于皮甲。制作藤甲需要挑选合适的藤条来编造,再来是需要一再地经过桐油煮炼,制作的时间周期并不算短,并且有十分怕火的明显缺点。

    登陆部队进驻比景,三天之后雨势停止,天空却是依然显得灰蒙蒙。

    “此地与朱崖洲相距五百余里,朱崖洲那边风和日丽,此处却是如此。”伏伟已经考虑到一点:“从朱崖洲到交趾仅是需要一天的航程。这边气候恶劣,看来日后屯兵应当选在朱崖洲。”

    其实说一天并不正确,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