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情报司也接连禀报,朝廷秘密调遣的以关宁军为首的大军,分别从京师、天津、保定、通州、昌平等地先后进入了山东境内,暂时聚集在青州府,也没有通报登莱巡抚陈应元,对外则宣称要前往西北剿寇。

    山东境内潜流暗涌,其他地方也不安生。

    铁山卫那边,发现了大量跟随南逃汉人混入的满清细作,比以往的渗透力度大了许多,虽然抓了不少,但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同时,盛京那边传来最新的消息,开春之后,皇太极就会再度御驾亲征,举国之力攻打铁山卫;大海的东面,幕府已经正式下发了征讨令,幕府军和亲藩大名的军队征调完毕,西部诸大名也在幕府的压力下各自抽调了几千到上万不等的兵力,聚集了大量船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兵征讨对马岛和海峡对面的釜山。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间从威海卫到铁山卫、从釜山到对马岛,文登营的各处地盘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各路对头似乎商量好一般,不约而同地动手了。

    很快,离圣旨规定文登营发兵陕北剿寇的期限已经只有七天了。

    关键时刻,情报司不负众望,送回来了最重要的消息。

    陈雨捏着一张薄薄的纸,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良久,深呼吸一口气。

    “原来如此。”

    站在下首的王有田禀报:“朝廷这次对出动大军进驻山东一事没有经过朝会商议,是乾清宫直接下的圣旨,杨阁老亲自坐镇兵部督办,许多大臣都不知道。幸好兵部陈尚书是站在咱们这边的,他私下透露了消息给咱们派驻京城的兄弟,这才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陈雨闭上眼睛,推演了一遍事情的过程。

    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崇祯看到“无意中截获”的满清“密信”时大发雷霆的场景,杨嗣昌在一旁添油加醋、火上浇油,把原本可以斟酌推敲的事情推向不可逆转的地步。接下来就是召集兵部尚书等大臣秘议如何应对,然后出炉了最后的决定。

    通过线报的描述,陈雨几乎可以猜到崇祯的原话:“……鞑子不可能无缘无故送这么一封信给陈雨,二者很有可能私下勾结。朕不会冤枉忠心的臣子,但绝不放过狼子野心、私通鞑虏的佞臣!且看文登营期限一到是否出兵,如果老老实实奉召去陕北,那这封信就是伪汗皇太极的离间计,如果拒绝出征,那就坐实了朕的猜测,此人必是吃里扒外的奸臣无疑!能力越强、危害越大,朕必定不惜一切代价,将此獠诛杀于威海卫,免得荼毒中原,引发社稷动荡、江山不稳。大明,绝不能出现唐朝安禄山那样的祸害!”

    想通了事情的原委,陈雨怒极反笑。他扬了扬手中的纸,冷笑道:“自古帝王多疑心,朱由检也不例外。皇太极这种老掉牙的伎俩,居然也能轻易得逞?文登营立下这么多功劳,斩杀鞑子无数,却抵不过一封所谓的‘密信’!如果我是卢象升这种愚忠的大臣,岂不会郁闷而死?”

    王有田说:“侯爷也不必动气,皇帝虽然刻薄寡闻,但也给咱们留了回旋余地,只有拒不奉召才会动手,并不是一棍子打死……”

    陈雨摇了摇头:“如果他真的相信我没有和鞑子勾结,就不会事先调遣大军入境,虽然说得好听,其实只是为镇压战功卓著的文登营找一个理由而已,向天下人给一个交代,否则以后谁给他卖命?”

    他轻轻地撕碎了那一张纸:“不过无所谓,我陈雨不畏皇权,文登营也不会怕任何对手,更不会忍气吞声奉召出征陕北,把家底都献给朝廷换取一时的苟延残喘!他不仁,我便不义,正愁没有合适的理由对朝廷动手,现在送上门了,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王有田心中一惊,继而生出几分期待。

    “侯爷的意思是?”

    “来人,召集文登营千户、总管以上级别的所有人来府中共商大计。”陈雨雄心勃勃地说,“我要把这次危机变成文登营的机会,涤荡群丑,打出一片朗朗乾坤!”

第四百九十三章 清君侧() 
陈府大厅,人头攒动,文登营军队、兵工厂和商行所有的军官、管事几乎都到齐了,只有顾大锤父子等少数在铁山卫、釜山倭馆坐镇的人来不及赶回。

    陈雨没出现之前,众人小声地议论,互相打听消息,试图提前知道召集这次会议的目的。够资格坐在这里的都是文登营各领域的高层,不同程度参与了文登营的历次重大决策和行动,政治敏感性远胜普通士兵和匠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这次只怕有大事发生。

    但互相交换小道消息之后,众人还是没有理出头绪,毕竟事情来得太突然,“密信事件”还来不及公布于众。唯一知道一些端倪的就是情报司主官王有田,但是在陈雨没有宣布自己的决定前,他不敢妄自揣测并透露消息。

    议论一番无果后,陈雨终于出现了,原本嗡嗡嗡的大厅立刻安静了下来,众人望着他,好奇之中夹杂着几分期待。

    陈雨面色看起来还算平静,他环顾四周,缓缓开口。

    “诸位,召集你们前来,是有要事相商。在商议之前,先通报几个最近收到的消息。有田,把你掌握的情况跟大伙说说。”

    王有田身为情报司主官,分析汇总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线索,对这些事情已经倒背如流,闻言站了出来,朗声说:“情报司从京城、辽东、朝鲜、日本各地传回线报:朝廷调了六万大军进驻青州,以关宁军为首,其余分别来自天津、通州、昌平等地;鞑子加大了对铁山卫的渗透力度,细作人数比往日大大增加,而且据可靠线索,开春之后就会举国之力渡江攻打铁山卫;幕府下达了征讨令,纠集大军,号称十万,只等我军出征陕北剿寇,兵力空虚之时,就大举渡海征伐对马岛和釜山,收回倭馆,永断海贸……”

    听到这里,众人开始骚动起来。邓范率先说道:“鞑子亡我之心一直不死,加派细作、攻打铁山卫也在意……意料之中;江户一战后,幕府对我们面服心不服,趁我军被调离山东,东面兵力空虚,想要收……收复失地、挽回颜面,这番举动也不奇怪。可朝廷调动大军到青州,离威海卫仅一步之遥,这是怎么回事?”

    王有田看了一眼陈雨,得到肯定的眼神,继续说:“邓千户别急,我还没说完呢。皇太极为了离间朝廷和侯爷,以他的名义拟了一封拉拢侯爷的密信,信中宣称愿意以重金购置文登营打造的铳炮和战船,以此换取文登营从此不与他们为敌,同时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声称只要在鞑子大军南下逐鹿中原之时,文登营保持中立或者发兵夹击朝廷,就愿意封侯爷为藩王,世袭罔替,山东、朝鲜都可为封地。而这一封密信,根本没有送到侯爷手中,却‘无意’落入了朝廷手中,呈到了皇帝面前……”

    众人闻之哗然。这番话信息量太大,透着一股浓浓的阴谋味道。

    陈雨示意王有田站回去,朗声说:“都听明白了吧?朝廷担心我经不起诱惑,与鞑子勾结,所以秘密调派大军进驻青州,以防万一。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估计你们和我一样,都感到寒心,为什么文登营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到朝廷这般怀疑和猜忌?”

    张富贵不忿地说:“戏文里都说,伴君如伴虎,皇帝喜怒无常,总归是不好伺候的。打生打死却换来这样的待遇,早知道就不去勤王了,任凭多尔衮把京城闹个天翻地覆,关我们鸟事!”

    陈雨不急不忙地说:“从我们的立场来说,确实觉得朝廷的做法不可理喻。不过站在皇帝的角度,似乎也能理解:我杀曹吉安也好、不服兵部调动也罢,在皇帝眼里只不过是骄兵悍将,能打胜仗就行,其他小毛病捏着鼻子也忍了,大明这样的将领多了,从祖大寿到左良玉,朝廷何时处置过他们?不过有了皇太极的这一封密信,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蒋邪冷不丁插了一句:“祖大寿拒不奉召也好,左良玉纵兵劫掠也罢,在皇帝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无伤大雅,但是接受鞑子的封赏拉拢,影响到朱家的江山稳固,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了。”

    “说的没错。”陈雨说,“皇太极开出的条件看起来很优厚,逻辑上也说得通:我打不过你,就收买你,大伙一起吞了朱家的花花江山,皆大欢喜。皇帝不放心我,派出大军压阵,也不奇怪。现在文登营面临一个抉择:想消除朝廷的猜疑,就出兵去陕北剿寇,顺带把威海卫这块地盘和刘公岛的进账都献给朝廷,作为投名状表忠心;如果不出兵,就要以‘叛军’的身份面临朝廷大军的镇压。你们说说看,怎么选择?”

    蒋邪冷冷地说:“一旦把人马都拉到西北去,受人节制、损兵折将不说,三五年都未必能回得来,而且还丢失了威海卫和刘公岛,铁山卫、釜山、对马岛也无暇顾及,鞑子和倭人又一直虎视眈眈,弄不好全都被攻占。没有了这些地盘和进账,文登营还拿什么立足?难不成和左良玉一样,靠劫掠百姓和杀良冒功混日子?”

    “对,绝不能奉召!”

    “辛苦打下的地盘,一块也不能丢!”

    众人同仇敌忾,纷纷表态。

    陈雨扫视众人,观察着他们的反应。邓范、蒋邪、张富贵等人是起家以来的老班底,态度非常坚决,林阿福等工厂管事的前程命运全部依附于文登营,自然也是站在这边,但是赵梓隆、吴大海等前卫所官员神情却有些纠结。

    他点名赵梓隆:“文登营发展到今时今日的规模和地位,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现在要做的选择决定了文登营以后的命运,所有人必须一条心,赵同知,你的意见呢?”

    赵梓隆犹豫片刻,站了出来,拱手道:“侯爷,今上虽然行事操切了一些,但终究不是碌碌无为的昏君,之所以如此对待功臣,想必是听信了佞臣谗言蛊惑,只要肃清朝堂,事情未必没有转圜的余地。还请侯爷三思,想一个万全之策,既能保住文登营,又不与朝堂为敌,毕竟君臣反目、同室操戈,只会便宜了鞑子。”

    陈雨狡黠地一笑:“赵同知言之有理,与我不谋而合。我不能让文登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也不能让皇太极坐山观虎斗,所以,铲除奸佞、拨乱反正,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决定,效仿成祖,起兵北上,诛奸臣、清君侧!”

第四百九十四章 统一思想() 
“清君侧?”

    这三个字一出,全场寂静了片刻,然后沸腾了。

    几乎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对于陈雨的决定,他们打心眼里拥护。张富贵更是挥舞着拳头兴奋地嚷嚷:“早该如此,咱们受朝廷的鸟气已经够了!”

    唯独赵梓隆有些担忧地问:“侯爷真打算这么做?属下赞同肃清朝堂之举,让圣上免受佞臣蛊惑,但以一隅之地对抗朝廷,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还请侯爷慎重考虑。”

    张富贵不满地说:“赵同知,还没动手就说丧气话,你到底站哪边?你读书多、见识广,倒是给俺说说,都有哪些人失败了啊?”

    见两人产生分歧,其余人渐渐安静下来。

    赵梓隆镇定地回答:“我是文登营的人,自然站侯爷这边,但该说的话还是得说,帮助侯爷谨慎决策是我的本分。大明立国之前,史上一共有三次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行动,无一成功。西汉初年,汉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刘濞联合其他七个藩王起兵攻打长安,史称‘七国之乱’,在梁王刘武和大将周亚夫的配合下,仅三个月便被平定;唐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虽声势浩大,但两年后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元至正二十四年,大将孛罗帖木儿卷入了帝党和太子党的党争之中,为支持元顺帝对抗皇太子子爱猷识理达腊,以‘清君侧’之名率兵攻入大都,却在次年反被元顺帝派人刺死。这几人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最终均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张富贵张大了嘴,呆了片刻,最后挤出一句:“你见识多,说不过你,俺反正听侯爷的。”

    蒋邪淡淡地说了一句:“赵同知博古通今,轶事典故信手拈来,令人佩服,但唯独漏了成祖的靖难之役。成祖当年仅凭北平一府之地,以弱胜强,攻下应天府,即位之后征安南、伐漠北,铸就大明盛世。有这样的成功范例,难道还不够吗?”

    赵梓隆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开口道:“我并没有对侯爷不敬的意思,但成祖毕竟是皇室血脉,哪怕取惠宗而代之,大义名分上没有遭人诟病之处……”

    张富贵面皮都涨紫了,脱口而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