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末之乱臣贼子-第6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公子,虽然眼下比较困难,但总比以前要好,最起码我们还有盼头,听乡里面人说,若是今年干旱,陛下肯定会减免你们的税赋的。”柴二娘在一边安慰道。她虽然没有接触过农业,但也看的出来,今年的局势。

    “陛下乃是古往今来难得好皇帝,看看我们的耕牛、犁、耙等这些都是陛下赐予的,我们县距离京师比较近,所以优先发下来的,有些这些东西,相信我们这次一定会渡过难关的。”老人家指着田埂上的一些农具,得意洋洋的说道。

    在这个时候,工具稀少也就算了,耕牛更少,犁田都是用人力,不符合精耕细作的根本,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李璟从草原带来大量的耕牛,虽然是几家共用,但耕田起来方便许多,也解放了人力。

    “有希望就好,有希望就好。”李璟脸上露出一丝喜悦,他望着远处,这些老百姓还是很容易满足的,谁对他好,谁对他坏,老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他牵着李定北的小手,朝不远处的马车行去,老百姓是一群可爱的老百姓,但那些士绅却不一定。

    “真是一个奇怪的公子,这个时候还有公子来我们这里,和我这个老汉说话。”老汉望着远处官道上的马车,马车周围还有几十个劲装汉子护卫,无一不在说明对方身份的不简单。

    “杨老头,你在看什么呢?”这个时候,身后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就见一个中年,面色白皙,留有长须,却是穿着短衫,明明一副读书人打扮,但此刻却宛若是一个庄稼汉一样。

    “哦,是里长啊,刚才有一个年轻的公子找老汉聊天,嘿嘿,看上去高贵的很,身上穿的衣服就好像是绸缎一样,嗯,比里长这个还要好。”老汉看见来者,赶紧弯腰说道。

    里长早就忘记老汉的行礼,而是望着远去的车辆,面色复杂,好半响才盯着眼前的老汉,看的老汉不知道如何是好,嘴唇颤抖,说道:“怎么,里长,小老儿犯事了?”

    “杨老头啊,杨老头,真不知道说你什么好?你这祖坟上可是冒青烟了。你可知道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谁?”中年人脸上露出惋惜之色。

    “是谁?”老汉忍不住询问道。

    “当今天子,今天上午天子和皇贵妃、秦王殿下来到我们县里了,刚才县令还召集我等里长,商议抗旱的事情,没想到啊,没想到陛下居然来到这里了,啧啧,还和你说话了,杨老头,你的祖坟上真是冒青烟了。”里长连连摇头,这样的机遇可不是任何人都能遇到的,就算是他自己也只有羡慕的份。

    “皇上,居然是皇上。皇上啊!”杨老头听了之后,顿时跪在地上,朝远去的马车磕头,大声说道:“陛下没有忘记我们,正在关心着我们。”

    旁边正在耕种的老百姓这个时候也知道李璟到来的事情,纷纷跪在地上,有的人失声痛哭起来,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没有任何举措,没想到,到这个时候,李璟居然亲自南下,巡视天下,如何不让人感动。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大唐的皇帝 只为大唐的子民() 
“陛下,那些士绅们太可恶了,为了自家的利益,就这样看着其他百姓家田地干旱,着实可恶。不就是站一席之地,送点水过去吗?”马车之中,梁红玉顿时不满的说道。

    “父皇,为什么有人不允许从他们家田地里送水呢?”李定北听了之后人,有些好奇的询问道。

    “人心多险恶,这些人在自己利益面前,早就忘记了别人的利益,士绅的田地多是熟地,占据了比较好的位置,土地肥沃不说,因为是在大河边上,水源充足,其他人的流水从自家田里经过,一方面会带走土壤的肥沃,二来,自家好,何必在乎其他人?”李璟眉宇之中带有一丝煞气,冷哼道:“却不知道,就算是涡河之中的水源再怎么充足,但一旦天下大汗,涡河也抵挡不住旱情,还需要从其他地方调集水源来,这个时候不兴修水利,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

    旱情已经显露,各地都在为抗旱做准备,一方面先解决春耕问题,在田地洒上秧苗,另一方面,就是要深挖沟渠,将大河之中水源引过来,才能保证干旱期间,沟渠之中仍然有充足的水源。

    只是有些富户,因为田地靠近水源,不愁水源,一旦深挖沟渠,或者是用龙骨水车将河流之中的水引到高处,也就占据部分田地,会损害富户的利益,才会导致现在抗旱情况并不理想。只是面对这种局面,李璟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父皇,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置呢?”李定北仰着小脑袋询问道。小脸上还露出一丝愤怒之色,他年纪虽然很小,但得朝中大臣教导,自幼就知道自己以后可能会承受的责任,小小年纪已经有了成熟的气息,和寻常孩子并不一样。

    “不过因势利导,若是还不行,直接下狠手,这些家伙还以为是前朝,皇帝也奈何不得这些家伙,却不知道,这里是大唐。”李璟双目中一丝狠厉一闪而过,说道:“还认为朕的刀剑不够锋利。”

    “陛下,民间的富户乡绅多是和当地的官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官吏多是地方有名望或者有势力的担任,这些人自然是维护自己家里的利益。”柴二娘迟疑了一阵,说道:“当初陛下命令地方士绅豪强将家中多余的田产卖给朝廷,有些人虽然做了,但想必自己留下来的多是土壤肥沃的,靠近水源的良田,这个时候,陛下在逼迫这些人,恐怕有些不妥当。以前朝廷是站在大义方面,虽然是买田,打的是为天下稳定,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口号,这些人刚刚经历了战乱,所以不敢反对陛下,但心中有怨气是肯定的,这次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接受的。”

    “是啊,陛下,臣妾听说,每次到了灾荒之年,就是这些士绅们最欢喜的时候,他们家中有足够的余粮,可以帮助自己渡过荒年,但是那些穷苦百姓就不行了,他们只有抛弃家中的田产,进行乞讨,若是能活下来最好,在官府的安排下,返回家中继续耕种劳作,若是死在外面,那些田产就会为当地的士绅所有。实际上,就算是老百姓回到自己的家里,家徒四壁,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只能贩卖田地度日。”梁红玉当年在民间呆的时间比较长,对民间的生活知道的一清二楚,知道其中的勾当。

    马车内一片寂静,只有外面车轮碾压在官道上的声音,李璟心情并不好,这种事情,他也是能猜到的,只是不敢猜。

    这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缘故,实际上就算是在后世,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但仍然有饿死人的地方,仍然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方,更不要说现在,李璟已经尽可能的帮助这些百姓,但实际上,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对于大唐许多地方,都是不可能改变许多。

    这个时代,经济生态圈极度脆弱,一旦有灾荒出现,就会造成饿殍遍地,也同样会加剧土地兼并的进行,这已经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了。

    “陛下。”一双玉手放在李璟大手之上,柴二娘感觉到李璟心情的沮丧,赶紧说道:“相对于前朝,大唐的子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关心他们的皇帝,就算有灾难来临,最起码朝廷并没有放弃他们,相信我大唐百姓以后的日子只是会越来越好的。”

    “放心,朕没有那么脆弱。”李璟虎目中一道寒光闪过,笑道:“现在朕还没有统一天下,府中的粮草也消耗了许多,但是朕还有军队,有句话说的不错,若我家没有,别人家有,那就抢过来,只要自家人能活的很好,哪里管其他人的死活。”

    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其他的。李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他没有办法瞬间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不是袁老先生,鼓捣出杂交水稻,养活了几十亿,但他是皇帝,一个手握百万军队的皇帝,面对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就是抢,从其他地方抢来无数的粮食,来养活大唐的子民,至于其他地方的百姓,那已经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了。

    “陛下,若是如此,日后史书将如何书写呢?”柴二娘低着头有些担心的说道。中原百姓因李璟而活,那其他地方呢?就如此不久之后的高丽,那个地方的百姓会因为失去粮食,而走向死亡,日后史书将如何书写李璟,必定是臭名远扬。

    “呵呵,朕是大唐的皇帝,不是其他国家的皇帝,哪里管到其他人的死活。”李璟嘴角上扬,闪烁着一丝冰冷,不管怎么样,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唐的子民,然后才是其他。至于史书,哪里能管到那么多,也许那个时候,自己都已经化成灰了。

    “父皇,那以后大唐的子民是不是不用干活都能有饭吃了?”李定北好奇的询问道。

    李璟顿时哈哈大笑,摸着李定北的小脑袋,说道:“自然不是,他们通过修建城墙,兴修水利,拓宽官道等事情获取一定的食物,这叫做以工代赈,一举数得。”

    ​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再会虞允文() 
“臣虞允文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官道上,马车缓缓而行,沿着涡河南下,远处一个凉亭之中,几个人站在那里,为首的一个白衣书生看见远处的马车缓缓而来,赶紧飞奔而来,恭恭敬敬的拜在马车旁边。

    “彬父,起来吧!”李璟从马车里走了出来,扫了周围一眼,说道:“这里还没有到太康吧!你出城多少里了?”

    “臣许久都没有见陛下了,所以特来迎接陛下,这里已经不是太康境内了。”虞允文赶紧解释道:“这里是杞县境内,过了那座山,才是太康。”

    “看来,你是有事情要跟朕说。”李璟看着远处的几个青壮,并没有官员前来,就知道虞允文必定是有要事要跟自己说,甚至可以说,虞允文在地方上过的并不好。

    “臣无能,恐怕有负陛下期望。”虞允文惭愧的说道:“太康虽然靠近涡河,但实际上,这么长时间以来,春耕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下去,地方上的士绅和府衙吏员相互勾结,臣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哦,吏员一直是地方上的痼疾,自从皇朝开始到现在,数千年的制度都是如此,朕曾经颁布过法令,吏员可以升官,可以离开故土,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离开自己的故土,哪怕是去其他地方做县令、县丞、县尉,这些人都不愿意,你可知道为什么?”李璟招呼虞允文说道。

    “臣认为是利益,若是离开自己的故土,本土的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故此这些人就愿意留在自己的故土。”虞允文想了想说道。

    “不错,归根结底,就是利益,利益动人心,本朝当官虽然待遇不错,但当官不能长久,若是有贪污受贿者,会受到朝廷的惩罚,但为士绅,照顾本族,将得到巨大的利益,更是连朝廷都管不到。”李璟赞同的点点头。

    “太康位于涡河边,土壤肥沃,士绅的土地大多是在涡河边,朝廷虽然收回了不少的土地,但最好的也只是中等良田,上等的良田根本就没有交出来,臣在太康兴修水利的时候,就遭受了地方上的阻拦,各种理由不知道有多少,甚至就算是一些老百姓也加入其中。”虞允文苦笑说道:“太康一带,宗族力量也比较强大,这些老百姓心中就算有所不愿意,但宗族之中,一些富户多是掌控族中大权,使得这些老百姓不敢和官府一起兴修水利。”

    李璟笑道:“彬父,你的诗写的不错,策略也不错,但现在知道了吧!这些东西实际上与平日里所处理的事情并没有多少关系,对吗?”

    “臣无能,让陛下担忧了。”虞允文年纪很轻,李璟并没有让他留在汴京,而是下放到了太康县,比邻汴京,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同样,这些地方士绅的力量很大,给虞允文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看的出来,虞允文在这边得到了锻炼。

    “你是一个宰相之才,但想要做宰相,不经过磨炼是不可能的,在翰林院熬资历,那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宰辅之才,而是官场上的老狐狸。”李璟解释道:“胸怀家国还不够,还需要有才能,这才是最主要的。”

    可以说,李璟这些话就彻底的改变了文人的升迁计划。以前这些文人,考中状元之后,就留在京师,做一个清贵翰林,进行编书,从书中吸取经验,在文坛中立下名声,然后就是国子监、礼部等等职务,很少有下地方进行锻炼的,这些文人熬资历,到了后来,快要老的时候,成为宰相,那个时候得到的只是官场上的经验,至于执政的经验很少。

    哪里像虞允文这些人,不管状元也好,或者普通的进士也好,一律下基层进行锻炼,有了丰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