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鼎记-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椤�

    安和明显属于后一种人,在李小九的强大压力下。他忽然感觉自己竟然变得十分冷静,脑子里也无比清晰,之前乱成一团的思绪很快变的井井有条,只是眨眼间的功夫,他就想好了应对之法。

    “启禀皇上,高句丽占我辽东,而且屡抗我中原大军,致使中国子弟伤亡惨重,实乃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所以臣以为,当早日发兵夺其城、灭其国、绝其嗣,以除后患!”

    安和的话刚一出口,褚遂良等人都是暗暗摇头,觉得安和年纪太轻,目光也太过短浅。而张行成则在心中叹息,认为安和虽然足够聪慧,但是却欠缺胆气和魄力。在李小九的压力下竟然倒戈投降了。

    李小九也有些意外,本以为安和会和其它人一样反对征讨高句丽呢。没想到他竟然是唯一一个支持自己的人,这让孤立无援的李小九感到格外欣慰。

    安和将众人的反应一一看在眼里,心中却在暗笑,接着说道:

    “皇上,高句丽虽说是个小国,但因其地处辽东苦寒之地。而且现在国内又没有什么大的变故,所以并不好打,为此臣这里有‘平辽三策’献上,希望能对皇上有所帮助。”

    “好,还是安爱卿知安和心。快将你的平辽三策讲一下,让朕与众位卿家听听。”

    李小九是拍案大笑,好不容易有一个支持的人,看样子还是早有准备,竟然连计策都想好了!

    张行成则是迟疑不定,难道昨天安和是敷衍自己,其实他早就打定主意支持攻打高句丽?可这也说不过去啊,安和只是一个闲散的人,怎么可能关心这些军国大事?

    其它大臣则对安和的话嗤之以鼻,安和只不过是一个半大小子,又从来没有带过兵、议过政,怎么可能有什么平辽三策,估计最多只是一些浅薄之见罢了。

    “是,皇上!”

    安和向李小九和众人施了一礼这才说道:

    “安和这平辽之策是依据高句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共分为三策,第一策为疲敌之策:高句丽地处辽东,土地出产不多,每年夏秋时节,是他们粮食收获的关键时刻,此时我大唐可以派小股精锐进行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同时封锁大唐与高句丽的边境,严禁大唐的粮食流入高句丽,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国力大损。”

    “嘶~”

    李小九和文武群臣听了安和的第一策后,都是倒吸了口凉气,安和此计可谓是毒辣之极,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如果真的实行安和这条毒计的话,估计几年后高句丽已经不是国力大损,而是直接陷入内乱和崩溃的边缘了,到时哪里还用大唐派兵,估计只用粮食收买人心就能平定辽东了。

    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出如此老辣之计,这让李小九和文武百官不得不对安和刮目相看。安和已经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维中,并没有注意到李小九和文武百官的反应,继续说道:

    “第二策名为离间之策:高句丽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国君荣留王外,还有不少将军手握重兵,不听国君的号令,而荣留王也一直想要收回军权,我大唐可以派细作进入高句丽,或收买或威胁,挑拨荣留王和实权将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分化之目地,甚至让其暴发内乱,到时我大唐再发大军,就可一举将其荡平。”

    “第三策为强已之策:辽东乃是苦寒之地,特别是冬季尤为寒冷,如果大军在冬季之前无法攻克高句丽,就只能退军等到来年春天再战。不过臣听闻高昌国有作物名为白叠子,其花如絮,不但可以用来织布,而且将白叠子填充进衣物做成棉衣,比之皮裘还要保暖,若是能大量装备,将士们再也不用惧怕辽东的苦寒。”

    安和说完长出了口气,幸好前世他喜欢历史,对于大唐这个辉煌的年代,他了解的也比较多。再加上前世棒子国老是叫嚣高句丽如何如何,所以安和特意留意了一下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历史,所以才能在这关键时刻侃侃而谈。顺便再说一句,高句丽可不是棒子国的祖先,新罗这个小国才是。(。)

第二0八章 动力水车() 
如果真的是他的话,那安和今天可是遇上一个了不起的家伙。

    “听李主事的口音,似乎不是长安人士,不知何事来到长安任职?”

    安和不敢肯定,只能先试探一下再说。

    “启禀安中郎将,下官祖籍饶阳县。后迁永泰,贞观八年才经过举荐来到长安任职。”

    李义府还是那幅笑眯眯的样子,老老实实的答道。

    安和心中一惊,李义府是哪里人他并不清楚,不过他却知道李义府的确是贞观八年才来到长安,并且一开始担任过不少底层小官,现在名字和时间都对上了,看来他就是有历史上号称武则天手下两大打手之一的那个人猫了。

    “安中郎将,我那边还有些事情要处理,你就和李主事他们多熟悉一下,一会再让李主事带你去看一下城外新建的水泥作坊,所有调拨的工匠都在那里了。”

    段纶一看也没自己什么事了,于是起身告辞,毕竟他这个尚书也没空一直陪着安和。

    安和急忙站起来送段纶出去,李义府他们这些人当然也都跟着。除了李义府这个九品主事外,其它人都是没有任何品级的小吏,安和也没必要认识,有什么事直接吩咐李义府就行了。

    虽说对李义府这个历史名人感到震惊,不过安和也没有多想,该用的还是得用,他第一件事就是吩咐李义府定做一块‘水泥督造院’的牌匾,然后挂在院子的门口,这就是他这个水泥督造吏的正式官署名称了。

    然后安和又和众人谈了会话,正好这时也中午了,于是安和请客,大家一起到王玉生开的那家酒楼大吃了一顿。到了下午的时候。由李义府带路,安和又出城去了由工部划出来做为水泥作坊的地方。

    路上经过李义府的介绍,安和才知道这个新作坊原来也是工部的石灰作坊,段纶听说安和在将作监就是用石灰作坊炼制水泥的,所以为了方便安和,就将这个规模庞大的石灰作坊划出来。也算是给安和提供了点方便。这让安和不禁感慨,还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新作坊就在长安城外西北角上,紧挨着渭水,作坊占地规模极大,据李义府的介绍,这里最多可以容纳上千人一起劳作,毕竟工部有时要做一些规模极大的工程,对石灰的需求量很大,像这种规模的石灰作坊。在全国其它地方还有好几处。

    安和刚一进新作坊的门口,就看见身穿八品官服的白清正指挥工匠们改造水泥窑,石灰窑虽然也能烧水泥,不过经过白清那些将作监的匠人研究改进,发明了一种新的水泥窑,可以提高水泥的煅烧效率。

    “安中郎将,您可来了,这工部的石灰作坊就是不一样。连专门用于粉碎的大水车都有。”

    白清一看安和来了,急忙跑过来十分兴奋的说道。因为协助安和烧制水泥有功。白清这个九品小官终于升了一级,现在是八品下的署令,只不过由将作监调到安和手下任职。

    “哦,竟然还有水车?快带我去看看!”

    安和一听也十分兴奋,水泥的配料在煅烧之前,都是要经过粉碎的。但在将作监的时候因为条件不够,所以一直是用人力来粉碎的,效率十分低下,为此安和还曾和白清讨论过这个问题,白清就提过有些大型的石灰作坊借助水力来粉碎石灰石。可惜安和一直没有见过,没想到新作坊这里就有。

    “是,安中郎将请随安和来!”

    白清答应一声,急匆匆转身就走,他也是太过兴奋了,竟然没发现安和身边还站着一个人。

    “白清,这位是工部主事李义府,以后你们有许多方面要倾力合作,大家认识一下!”

    不过安和倒没忘将李义府介绍给白清,以后白清就主管着新作坊内部的运营,而李义府则协助安和管理水泥督造院的事。

    “呃~,李主事真是年轻有为,刚才我太兴奋了,有些怠慢了李主事,还望您不要怪罪。”

    白清看到李义府时一愣,急忙施礼道。别看他的品级比李义府还高一级,但他是匠人出身,本来升迁就很困难,要不然他也不会做了快一辈子的九品小官,而且就算是得到升迁,上升的空间也很小,能升到六七品已经算是顶天了。但李义府就不一样了,工部主事可是正经的读书人出身,虽说现在只是九品,但只要办事得力,朝中再有贵人相助,以后就算是封侯拜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呵呵,白署丞太客气了,你一心为公,正是我辈学习的楷模,而且晚辈刚刚接触这水泥之事,以后还要向前辈多多学习才是。”

    李义府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说出来的话仍然那么动听。

    白清哪里受的了如此恭维,立刻将李义府视为自己子侄一般,对他的问话是知无不言。安和也是心中一动,看来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没有一个简单人物,先不说历史上李义府的名声如何,但以他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家伙绝对是个难得的人才。

    转过几排石灰窑,安和就看到一排高大的水车立在渭水河边,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的转动,水车下面不停的传来“呯呯呯~”的重物撞击声。

    安和快步走到水车下,眼前的景象让他为之惊叹,只见每辆水车通过简单的机械,带动着五个金属重锤,当重锤到达最高处时,就会猛然落下,利用本身的重量将下面凹槽中的材料砸碎,凹槽的两边站着两个工匠,一个负责槽中材料的翻炒,让重锤将材料砸的更加均匀,另一个则负责将砸好的材料铲到旁边的小车上,当小车满了之后,就有专门的力工推到前面混合煅烧。虽然现场粉尘满天飞,但工匠们却显得分工明确井井有条。

    负责水车的匠头看到安和他们到来,急忙上前行礼,他虽然不认识安和,但却认识白清,知道白清新来的顶头上司,所以十分卖力的为他们介绍起水车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

    安和好歹也是受过后世全科教育的人,理论上的知识他比任何人都强,所以看了一会后,就发现有些地方对力学原理运用的不太合理,可惜现在没有时间改进,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参观完水车之后,安和在白清的带领下,又大概将整个作坊看了一遍,大部分都很满意,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白清也正在整改,根本用不着安和操心。

    离开的时候安和吩咐白清,让他将之前的水泥库存准备好,并且尽量加快水泥的生产,明天他就要用,白清当下保证不会误事,安和这才和李义府一起离开。不过还没到他的水泥督造院,安和就将李义府派到了工部,让他去要一批修路的工匠回来,今天就要办好,李义府也领命去办了。(。)

第二0五章 高宗纳谏() 
听完安和的平辽三策后,李小九和下面的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说什么好了,最后一条还好,白叠子他们也听说过,长安就有卖白叠布的,只是没想到白叠子还能用来做棉衣保暖。可前两条计策却是一个比一个毒辣,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为达目地而不择手段,虽说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仁义可言,可大唐毕竟是一个大国,表面上的文章还是要做的,而且就算是要做,也不用说的如此露骨吧?

    不过李小九和群臣也都承认,安和前两条计策的确很好,就算是达不到预期的目地,也能把高句丽搞的半死不活,那时再发兵,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咳咳~,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小九第一个反应过来,有些尴尬的向下面的群臣问道。对于这两条毒计,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安和可是才十五岁啊,这些毒辣的手段他都是从哪学来的?

    “陛下,老臣认为安中郎将的第一条计策可行,辽东本就地广人稀,若以小股精锐骚扰,只要不和大股敌军硬碰,绝对可以使高句丽疲于应付。”

    李世绩第一个站出来,从军事方面说道,他是一个军人,在站场上不是你死就是安和活,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对于安和的计策,他却是十分的欣赏。

    张行成别有深意的看了安和一眼,嘴角带笑也上前说道:

    “陛下,高句丽国内之事,老臣也有所耳闻,其国中以泉盖苏文为首的几大将军手握重兵,对于荣留王十分不敬。并于前几年杀荣留王,立其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王形成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泉盖苏文独提揽,644年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遇辽河水上涨。不得渡,645年,太宗又征之,于安市大战,不能下之,遂还师。

    我大唐现已5年末与之战,而高藏王随着年龄的增长,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