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时光-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灾荒之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没有什么比玉米、土豆这等产量奇高的新粮食更有冲击力了。

    赵祯这是想要突然袭击,放个大卫星,闪瞎天下人的眼啊!

    能够亲身参与这样一件盛事,并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主角登场,杨浩还是有些小激动的。

    “明白就好,你这两日便在玉津园待命吧,圣旨随时到。”

    王守忠吩咐一句,撂下一张房契和一串钥匙便离开了。

    这么草率?

    皇帝观稻亲农,不该提前三天斋戒沐浴吗?

    当真没个明确通告吗?

    杨浩心中莫名有些不安,难不成其中有什么隐情?

第七十八章 浑水暗流() 
民以为食为天,灾荒对封建王朝而言是很危险的事情。

    灾荒生饥民,聚而为流民,继而生事起义,轻则酿成叛乱,重则改朝换代。

    大宋是个多灾多难的朝代,灾荒不断,而且往往是祸不单行。

    忻州地震倒也罢了,影响范围比较小,但是淮南蝗灾无疑是个非常严峻的大问题。

    江南、淮南是大宋最为重要的两个产粮区,而今淮南闹起了蝗灾,歉收是必然的,有的地方甚至可能绝收。

    淮南已经出现饥馑,东京以及北方一些仰仗南粮北运的城池,粮食价格都已开始上涨。

    大宋朝廷少不得要筹集钱粮的赈灾,平抑物价,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灾荒从来不只是灾荒,不是纯粹的赈灾就有解决问题。

    在这个蒙昧迷信的年代,出现天灾时总是难免人心惶惶,尤其是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理论深入人心之后,天灾总会与朝堂有所关联。

    就在赵祯全心全意准备救灾之时,一个意外出现了。

    有御史上疏,出现天灾可能是上天示警,是对朝廷施政不当的警诫。

    有了第一份,就有第二份,紧接着接连不断有奏疏呈递,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内容主旨却大同小异。

    认为天灾的原因过在朝廷,是某些不恰当的举措引得上天震怒示警。

    明眼人一看,立即嗅出了其中的别样意味。

    大宋今年朝堂最热火的事情是什么?

    新政!

    那么这些奏疏冲着何人而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刚开始还算温和,只是铺垫,后来便直言不讳,堪称赤果。

    有言官直接上疏称“祖宗之法不可变”,范仲淹等人所谓新政,实乃乱成法之举,祸国殃民。

    有人甚至直言,认为范仲淹、韩琦两位相公应该为这场天灾负责,引咎请辞,或者该直接罢黜。

    古来有成例,出现天灾时间要么更改年号,要么更换宰相,如此提议也算有根据。

    推行十个月的庆历新政终于引来了不满与反弹,新政种种举措得罪了太多人,侵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此前不方便,或者没有合适的机会反驳,天灾出现,给了守旧势力最好的契机,于是群起而攻之。

    单纯救灾,赵祯不怕,他已经习以为常,经验丰富。

    除了三司调拨钱粮赈灾之外,皇家也拿出了一大笔钱。

    没错,就是从杨家院子下挖出的那些,宛如及时雨一般,来的正是时候。

    赵祯拿出了一半,希望尽早赈济灾荒,安定人心。

    也希望借此堵住悠悠之口,可惜现实让她失望了,守旧势力明显不买账。

    数日下来,赵祯通过奏疏、以及各种舆论渠道,发现了御史们背后有很多人的身影。

    有保守旧臣、有将门、皇族,甚至某些宰执大臣也参与其中,赵祯很震惊,也很愤怒。

    之所以冷落曹皇后,其中未尝没有这方面缘故。

    新政不仅仅是范仲淹、韩琦等人的事业,更是他这个皇帝的意志,大宋积患有多严重,他比谁都清楚。

    已然到了不改必亡的地步。

    新政推行了不到十个月,就引来了这么大的反弹,名义上弹劾范仲淹、韩琦等人,实际上是反对自己这个皇帝。

    奈何即便身为九五之尊,哪怕支持新政,也不能直接上去打擂,必须做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

    赵祯很恼火,反击是必须的。

    否则遭受打击的不仅是新政,也讲包括皇帝的权威,这是赵祯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

    偏生范仲淹、韩琦他们无可奈何,并无良策,那就只好亲自出手了。

    也是运气,杨三郎带来的“大杀器”正好派上用场。

    赵祯不禁设想,此物一经面世,百官会是什么表情?

    正是因此,王守忠才会登门叮嘱。

    杨浩虽然有所怀疑,却并不知朝堂局势如此,不得不再度前往玉津园做小农夫,无意间趟入浑水。

    敲开一个花盆,确认里面的土豆浑圆硕大,并未出现腐烂,玉米也都颗粒饱满,杨浩这才放心。

    皇帝要当着百官放卫星,绝对不能出差错。

    至于后续种下的那些,也长势喜人,到了秋天,必能有个好收成。

    许久不见,那些内侍学徒欣然问候,并小声抱怨玉津园闹蛇患,让人心惊胆颤。

    杨浩不免奇怪,玉津园这等皇家园林怎会有毒蛇出没?

    尤其是内侍提及捕蛇者先后抓获三十余条毒蛇,越发让人惊疑。

    看来皇家园林的水远没有看到的那么平静,背后指不定也暗流涌动。

    杨浩暗叹一声,准备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不想瞧见两个人走了过来。

    当前是一抹杏黄道袍,赫然是女道士清虚灵照大师,身后跟着武功甚高的护卫小太监张隐歌,手中提着个篮子。

    “见过大师。”杨浩不敢怠慢,起身见礼。

    “免礼。”

    女道士声音很轻,却也有些冷:“那天的事情,多谢你。”

    “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想来你喜食寒瓜,隐歌摘了几个,算是谢礼,亦是致歉。”女道士声音很轻,波澜不惊,没有丝毫情绪波动。

    “那日隐歌鲁莽,冲撞了小郎君,抱歉!”

    杨浩连连摆手:“大师客气,公公言重了。”

    “下次想吃,打个招呼去摘便是。”

    “哦…多谢大师。”

    吃瓜倒是其次,杨浩真正的目的是收集种子,加上王守忠送的几个,差不多了。

    “这是新庄稼结下的果实?”

    “是!”杨浩点点头,将玉米和土豆递上。

    清虚大师接过仔细瞧了半天,轻轻道:“真是稀奇,不知道从何而来,口味如何?”

    “乃异人所赠,口味甚好,待种子多些之后,可请大师品尝。”

    “好。”

    清虚大师点点头,站在阡陌间来回观察,看样子对蔬果种植颇有偏爱。

    一众内侍则远远避开,不敢吱声,脸上的表情也有些许怪异,好似十分惊讶。

    杨浩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想来应该与清虚大师的身份有关。

    她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虚大师在那边仔细观察之时,有宫娥前来传话,张隐歌闻言上前在女道士耳边低语几句。

    “告辞!”

    “恭送大师。”

    清虚大师施然远去,河湖对岸的大树下,荆王赵元俨驻足凝望许久,沉吟不语。

    内侍学徒们快步围了上来,叹道:“小郎君,真是厉害。”

    “厉害?”

    “清虚大师向来对人不假辞色,今日竟然给你送寒瓜,稀奇。”

    “大师甚少开口,今日竟与你说了那么多句。”

    杨浩讶然:“这很奇怪吗?”

    “是!”

    “清虚大师主动与人讲话,实乃玉津园奇闻。”

    “夸张了吧?”杨浩不免有些难以置信。

    “我进玉津园好几年了,统共见清虚大师开口的次数,恐怕都没几天多。”

    “好吧!”

    杨浩既惊讶又无奈,旋即问道:“敢问清虚大师究竟是何身份?”

    霎时间,几个内侍退后几步,齐刷刷地摇头,仍旧是半字不提。

    古怪!

    尤其是傍晚出园,瞧见邱泽昕护送赵元俨的车驾从对岸宫宇驶出,张隐歌恭敬相送时,杨浩越发觉得古怪。

    老王爷去探望清虚大师?

    不对啊,看样子女道士该是幽居的嫔妃,怎么能见外男呢?

    哪怕是夫家叔父,垂垂老矣,也该有所忌讳,皇家尤其如此。

    赵祯不在,断没有叔父私下探望侄媳妇的道理。

    玉津园、女道士、八大王……

    皇家的事情,越发古怪了!

第七十九章 计相失态() 
范仲淹有些惆怅!

    去岁此时,从西北回到东京,意气风发,满怀信心。

    励志鼎故革新,为国除弊,富国强兵。

    难得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并肩作战,更为难得,身后有官家的坚定支持。

    感动之余,他们全力以赴,设想着如同商鞅强秦,报答秦孝公知遇之恩那般,成就又一段革新佳话。

    可结果似乎不大理想,成为参知政事已经十个月,新政措施逐步推行也有半年之久,但收效甚微。

    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大宋积弊甚为严重,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范仲淹省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着急,他相信一切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产生效果。

    可是,他们运气不好。

    不等结果出现,反弹便开始了,而且是借天灾而行“人祸”。

    对于这等不及时救灾,反而利用灾荒大做文章,攻讦弹劾的卑劣手段,范仲淹等人颇为不齿,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绝好的机会和方式。

    革新岂能没有反对?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变,无稽之谈。

    却成为守旧势力的绝妙借口,以此迫使自己辞官或是罢相,荒谬之言,岂能屈服?

    天变,却也至高无上。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都不能等闲视之,很容易被迫动摇。

    一众革新大臣最担心的便是此事,失去皇帝的支持,再多抱负都无从谈起。

    连续两日,朝会上官家都一言不发,这让他们很担心。

    毕竟,沉默可以解读为犹豫。

    而犹豫,意味着动摇。

    就在他们忧心如焚之时,圣旨传出:六月十二,玉津园观稻,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伴驾。

    这是?

    灾荒之年,观稻亲农,鼓励耕种自救,倒也合乎情理。

    可是,有必要让百官随行吗?

    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官家如此举动,意欲何为呢?

    不只是范仲淹,满朝文武都在嘀咕,揣测官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六月十二,多云,微风。

    官家赵祯祭祀武成王庙后,驾临玉津园观稻,百官随行。

    安静许久的皇家行宫顿时热闹起来,人数太多,玉津园的殿堂难以容纳,百官在阅兵用的大校场上集合。

    所幸天空云朵遮住了太阳,又有阵阵微风吹过,才让大汗淋淋的士大夫们好受一点。

    观稻!

    当真这么简单吗?一会该不会动手干农活吧?

    这天气,可真是要了亲命了。

    虽说读书人讲究耕读传家,很多官员本就是农家子弟出身,但久居庙堂,习惯富贵,谁还愿意,还吃得了天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呢?

    还好,官家是仁慈的。

    在内侍的引导下,百官来到了湖畔的农田边,官家赵祯已然站立许久。

    待百官匆匆见礼之后,赵祯笑道:“玉津园里庄稼涨势不错,请诸卿随朕来一起瞧瞧。”

    众臣目光落在附近的稻田里,但见绿油油一片,涨势喜人。

    可是,能说明什么呢?

    皇家御园就种了这么一丁点,有专人悉心照料,不缺肥料,不会缺水受旱,更不会闹蝗灾。

    百姓农田哪能有这般待遇?哪有什么可比性。

    有人暗自腹诽之时,那边赵祯笑道:“稻谷长得不错,瓜果也凑合,不过都寻常,没什么看头。

    倒是有几株庄稼种的早,恰逢收获,请诸卿来一起瞧瞧新鲜。”

    新鲜?

    有人觉得官家的这个用词很新鲜,虽说不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也有人心生预感,官家如此大费周章,岂会只是简单观摩收获?

    在众臣或不以为然,或谨慎好奇的围观中,禁军将士抬着几个破水缸、花盆、陶罐之类的容器过来。

    不过众人的目光首先被盆中的植物所吸引——没见过。

    无论生于江南,还是长于西北;无论是司农寺的官员,还是农家子弟出身的士大夫,都瞪大了眼睛,全不认识。

    “官家,此为何物?”

    “杨三郎,你来给众卿介绍一下吧!”

    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