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闵贡你怎么才来朕如此担惊受怕!”闵贡满脸欣喜的随杨逸上前,只是面对的却是少帝愤怒斥责的言语。
“陛下恕罪,末将虽然星夜驰骋,奈何此地十分宽广,救驾来迟还请陛下降罪。”闵贡心中冰凉,本想前来救驾是大功一件,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引来祸患。
“闵大人不必自责,宫中大乱,我等皆自身难保,闵大人、公孙大人皆乃肱骨之臣,救驾之恩陛下与本王必然铭记在心。”陈留王眼看事情闹僵,连忙出言安抚。
闵贡连忙抱拳忙称不敢,虽然少帝刘辩比陈留王刘协还大上几岁,只是几句言语,顿时高下立判。
杨逸上前抱拳道:“陛下,大王,听闻此地多有狼群、盗匪出没,万万不可久留,还是早些上路,尽快返宫才是。”
“有狼!快,快回宫!”刘辩踉跄站起,一时满脸恐惧,哪还有大汉天子威仪。
立刻有甲士让出三匹马,给少帝、陈留王与杨逸骑乘,其余骑士下马跟在后面,朝着宫廷方向缓缓而去。
走了不多时,前面有一支轻骑出现,领军之将乃是曹操,曹操上前拜见皇帝、陈留王一时不胜唏嘘,很快袁绍等文武朝臣也接连赶到,一时队伍足足有三四百人。
虽然多有波折,但总算顺利救下少帝、陈留王,只要尽快返回京城,劝谏少帝传召董卓不得进京,如此一来一切都在杨逸的掌控之中。
只是天不遂人愿,正在此时,远处出现一众兵将,一眼看去黑压压一片,足有数千人,看战甲衣着装束,并非京都军士,杨逸心中大惊,带外军入京者唯有西北豪强董卓。
杨逸恨不得此时架起少帝先一步逃回宫中,只是先不说是否可以成功逃离,就算一众大臣傻看着杨逸带着少帝离去并不阻止,恐怕这见人就跑的名声不仅有损帝王威仪,很有可能让杨逸成为阶下囚。
杨逸双拳紧握一时心中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无奈松开放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预知未来筹划许久,但最终历史的车轮似乎无法阻挡,为今之计只有趁董卓立足未稳率先攻伐。
眼看远处一行数百人缓缓而来,策马而行的董卓立刻令手下将校领兵上前,为首骁将意气舒高,带领一行西凉精骑策马上前,拦住众人去路,一时百官失色,不知如何应对。
“你是何人!”袁绍策马上前沉声质问。
“西凉刺史董卓帐下徐荣,汝等是何人!”
来将居然是徐荣,杨逸心中大惊,徐荣就是在汴水破曹操,梁东败孙坚的东汉名将,杨逸心悬了起来,很清楚欲败董卓,必先破徐荣。
袁绍并未回答,而是冷然言道:“陛下在此,还不快快下马拜见!”
徐荣定睛一看,只见队伍中马上一少年,身着土德帝黄**,虽然狼狈不堪,但周边白光恭敬,想必是陛下不假。
徐荣心中一惊连忙下马,刚要拜见之时,突然一魁梧粗狂之将策马上前厉声问:“天子何在?”
目光扫向骑在马上少帝,少帝哪里见过如此凶神恶煞之人,一时战栗瑟瑟发抖,竟然口不能言,甚至不敢抬头敢与董卓对视。
百官虽然心中激愤,奈何董桌虽然狂傲,但却在询问天子,若是他人回应,反而有逾越之嫌。
董卓拉扯缰绳停住战马,仔细打量眼前众人,没想到大汉天子赢弱不堪,朝中也无能人志士,董卓神色愈发狂傲。
正在僵持之时,陈留王勒马向前叱道:“来者何人?”
董卓略显惊讶,眼看眼前骑在马上,年不过十岁的陈留王回道:“西凉刺史董卓。”
陈留王冷然道:“董刺史是来保驾,还是来劫驾的?”
卓傲然回道:“特来保驾。”
陈留冷笑道:“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
董卓大惊,慌忙下马,跪在道路左边连忙叩首,心中一时略显忐忑。杨逸骑在马上打量董卓,虽然着甲略显臃肿,但也是虎背熊腰,孔武有力,不愧是多年与羌胡作战的戍边之将。
杨逸记得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之家,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长游羌中,性粗猛有谋,今日一见倒是所言不虚。
刚一出现竟耀武扬威震慑群臣,逼迫大汉皇帝垂眼不敢直视,也许历史上董卓占据京城并非偶然。
“臣,西凉刺史董卓见驾!”
少帝刘辩在兵卒的牵引下上前,眼看董卓凶神恶煞,面目狰狞,形同地狱恶鬼,再看左右西凉精兵杀气凛然,全身微微颤抖,一时凝噎竟不能言。
倒是陈留王朗声道:“昔日你讨伐谋反黄巾之时,损兵折将你可知罪!”
“微臣知罪。”董卓心中一惊,连忙抱拳叩首,哪曾想此时提到陈年旧事。
当年董卓接替卢植统兵攻伐接连败退的黄巾,因轻敌冒进,反被黄巾军杀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董卓心有不安,难道现如今打算治他得罪不成。
“今朝廷新创,你救架及时,实为大功一件,望你将功补过好自为之。”陈留王年龄虽小却语气铮铮,恩威并施一时竟让董卓心生畏惧,一众朝臣面面相觑,皆对陈留王刮目相看。
“谢陛下,臣自当尽心竭力报效朝廷!”董卓连忙叩首谢恩。
陈留王朗声道:“众人听令,即可护驾换宫。”
董卓起身策马,一众西凉铁甲军分列左右,将整个皇帝队伍与一众朝臣环绕其中,杨逸深深的看了一眼董卓。
既然战于京城避无可避,那么就在战场上一分高下,虽然田豫身边,但手下军候禄良已控制北军,若是以人数论,杨逸所率之军占据绝对优势。
唯一目前的不确定因素是,丁原掌控的近万并州军驻扎京郊,还有何进之弟何苗掌控的近万禁军,成为洛都的不确定因素,若是历史无法避免,唯有先下手为强,杨逸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
回到西凉军营,董卓翻身下马,随手将头盔摘下,对一边跟随而行的李儒道:“老夫观当今天子暗弱,倒是陈留王聪明睿智可承大位,你看今日君前恩威并施,小小年纪实在难得啊。”
“深有同感,长听闻先帝喜皇子协,而不喜皇子辨,今日一见,看来先前传闻并非谣传。”
步入大帐,董卓坐定狂饮美酒,忽然放下酒杯问道:“老夫若是废少帝而立陈留王,文优你看是否可行?”
李儒跟随董卓多年,看似有询问之意,其实另有深意,董卓既然提出废旧立新之事,其实已经有了决断,绝不会轻易改变主意,李儒很清楚董卓只不过想要一个者,或者说更需要一个拥立新君的名义。
李儒轻抚胡须轻笑道:“主公欲借废立之事扬威,倒也是个好主意。”果然李儒话音一落,董卓顿时大喜。
董卓同样很熟悉李儒,即便事不可为,也会想方设法为其建思对策,否则这些年董卓也不会如此重用李儒。
“老夫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并不熟悉,那些倨傲朝臣岂能容我,想要树立权威,立于当朝,唯有带铁甲而入,废旧帝而立新君之举了。”
“废旧立新,当真妙策,微臣思前想后,主公此举可获二利。”李儒才思敏捷,很快为董卓想到了出师之名。
“文优有何妙策,快快道来。”董卓突然站起,略显急切的催促。
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成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主公效仿先人必然名垂青史,此一利也。”
李儒轻抚胡须缓步而行,忽然止步接着道:“此次主公救驾有功,权威立于群臣之上,此时若立新君谁敢不从?废旧而立新帝,即可胁天子以令群臣,进而以谋天下,其二利也。”
董卓抚掌大笑道:“文优,你真是我的智囊啊,由此二利,废旧立新之举必然一举可成。”
听闻董卓赞许,李儒脸上并无喜色,抱拳一礼道:“主公,虽有二利,但还有一害。”
“还有一害?速道来。”董卓对李儒十分器重,既然提到一害,想必非同小可。
“我朝自章、和二帝以来,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陈藩,连同这新近被十常侍所杀的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
“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新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声名显赫,但也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俨然是众矢之的,此一害主公三思。”
“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等辈,更不是屠夫何进之流,即便有二利一害,废旧帝而立新君,顺天而为,岂有畏惧不前的道理。”
“若是如此大事可定。”顿时军帐内传出一阵大笑。
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掷()
少帝平安返宫,百官上朝觐见,初遭宫廷大乱,少帝夜不梦寐,端坐高位之时,脸色依然苍白。
董卓救驾有功,但并未上殿,只是数日以来,西凉精兵每日入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心人很快发现,每次入京的西凉军旗帜不同,董卓好似已经聚集千军万马,一时京都震慑,无人敢与董卓相抗。
大殿之上,少帝刘辩正襟危坐,听闻朝臣论事不发一言。
司徒王允出列朗声劝谏道:“陛下,国家多难,社稷多灾,十常侍刚除,又来董卓,还请陛下下旨,令董卓陈兵在外,不得入京!”
奉何进之命在外募兵,刚刚回返京城的将校鲍信出列抱拳道:“陛下,董卓每日进京,铁甲军开道,横行街市,犹如地狱恶鬼,百姓纷纷避之,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
“卢尚书早有言在先,董卓狼子野心,面善而心狠,一入京城必生祸患陛下早做决断,末将愿做先锋!”
“十常侍方除,朝廷新定,此时不宜轻举妄动陛下三思。”太傅袁隗连忙出言劝阻。
“容朕三思,你等皆先退下。”少帝刘辩想到凶神恶煞的董卓,不觉一阵恶寒,董卓不来杀他已是心满意足,哪还敢派人攻伐董卓,即便西凉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少帝依然想息事宁人。
杨逸站在殿上冷眼旁观,讨论诸事之前,救驾有功之人皆有封赏,河南中部掾闵贡进郎中,杨逸封为都亭侯,依然担任执金吾,看似封侯,其实都亭侯不过是并无土地的虚衔。
杨逸本以为立此大功,即便不能位列三公,也能位列九卿之上,没想到汉少帝只是说了不少漂亮话,实际的加封一个没有,就连金银赏赐都并未稍有提及,
不过杨逸年不过十五,已是同列九卿的品秩两千石的朝廷高官,并且握有北军实权,倒也是封无可封,宫廷剧变,乱兵劫掠损失惨重,并无金银封赏,仔细想想倒是可以理解。
只是少帝亲自下令,派遣官吏进驻北军,明显打算削弱杨逸势力,实在令人行寒。
杨逸一心报国,打算抵御董卓保住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没想到却被少帝釜底抽薪,心寒意冷之下对大汉朝廷愈发失望。
只是杨逸大致可以猜到,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怂恿少帝,只是并不清楚,这个建议来自何人,此时十常侍刚除,朝廷新定,万事百废待兴,外有强豪,内有环敌,一时有些举步维艰。
其实对一众朝臣来说,虽然董卓每日率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那也是外患,而杨逸掌控北军震慑京师,谁也不敢保证杨逸会不会成长为第二个何进,没有人会因为杨逸年不及弱冠而稍有轻视。
不少人回顾公孙逸晋升之路,会惊讶的发现,一个远来的边军将校庶子,居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位列九卿掌控北军震慑京师,与那屠夫大将军上位之路何其相似。
虽然大殿之上,人人对董卓义愤填膺,只不过顾及杨逸救驾有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若是随着时间推移,坚信攘外必先安内的朝臣,难保不会如对待董卓一般对待杨逸。
一个屠夫何进,已将大汉王朝弄得鸡犬不宁,朝中大臣没有人愿意,大权再次落在一个戍边将校的庶子身上,掌握北军掌握大权的杨逸,很快成为朝臣的眼中钉肉中刺。
甚至这些日子,一些前来公孙府拜会的朝臣,引经论典,委婉的建议杨逸辞官而退,一时让杨逸百感交集。
尽管对大汉朝廷失望透顶,但杨逸还是打算力保朝廷,并不是向少帝尽忠,也并非高官厚禄,只是杨逸很清楚,一旦董卓霸占京师,少帝被废为弘农王,大汉土崩瓦解之时,真正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
杨逸自问不是圣人英雄,身在东汉末年,万事皆以自保为先,只是想到有千千万万如凝儿一般备受欺凌的普通百姓,杨逸下定决心放手一搏。
***
北军校场之上,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