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铱茨忝髂甓ㄈ桓咧小!�
明年就是天启七年,也是乡试年,去年是会试年,隔一年是乡试年,再隔一年又是会试年,如果没有什么突发的情况,科举就是这样不断的轮回转换着。
“在下出门游历,夏末回家,天冷好读书,明年秋闱还早,但愿如老兄所言吧。”
“游历这么久?”周奎笑道:“看来相公对明年乡试不怎么放在心上啊。”
“在下倒确实受过一些朋友的抬爱,但有谁敢对乡试掉以轻心?游历北方各处,不过是心中忧急,在家也读不好书的原故啊。”
周奎会意点头,看来这个秀才相公也是一个相当机敏的人物。这样的人对接触到的消息接收消化的很快,他们会感觉到一种危机感,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主要就是为了梳理脉落,确定自己心中所思。
这样的人一般都会走在风口浪尖上,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出名的人物。
“相公四处游历,有何所见?”
“将骄兵堕,军纪败坏。官如狼,吏如虎,天灾频繁,民不聊生。”
周奎一滞,他的见识虽广,但毕竟见识不深,也没有到北方的军镇各边境地方走过看过。眼前这书生可是游历过蓟镇宣府地方,碍于时间和资金,他没有办法到大同和陕西甘肃等地走一走。
这个书生其实是仰慕前贤,孙承宗身为大学士督师,镇辽期间寸土未失,并且使虏骑数年未越境一步。
这个成绩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孙承宗的威名震慑住了后金,就算大明是纸老虎,在当时有名臣,重将,重兵的情形下,努儿哈赤不会贸然到辽西来冒险。
孙承宗其实也算是侥幸保住了令名,如果天启六年年初是他在的时候面临后金主力大军的攻击,各将可能不会有意不打,但其实敢不敢打,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这般严重么?”周奎心有不甘的问道。
秀才摇头一笑,说道:“比在下说的要严重的多。”
“受教了。”这时周奎看到王发祥出来了,当下拱了拱手,又把注意力放在和记商行的门口去了。
那个秀才也不以为意,他也是来看和记怎么处理这事,对明年的乡试他没有说实话,乡试其实他还是有把握的。
北方的文教原本就远远不如南方,象是浙江和南直隶的一些地方,乡试人数相当的多,而且很多都已经是成名的名士了,比如当年的徐渭徐文长,那是何等的大才人物。结果就被乡试给涮了一生,不管怎样都迈不过那道坎。
能在江浙过乡试关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精英中的精英。明清之际,中国的精华核心部份其实是有北往南转移着,不管是经济重心还是文化,其实都在由北及南。从进士榜到状元榜,浙江和南直隶,也就是江南,还有福建这三个省遥遥领先,江西原本也很牛,在明清时逐渐落后了,但仍然是科举最重要的大省份之一。
在这些地方想出头,那是难之又难了。
但在这个秀才所在的河南,北人中的精英实在相对有限,乡试时的竟争对手是什么水准,这个秀才也相当的清楚。
他十几岁时就饱览群书,能够出口成章,被家乡的人誉为名士,二十岁左右就中了秀才,这也相当的不容易了,至于乡试,也未觉得如何之难。
乡试是要考的,中了举人之后好处多多,可以守住家业不被小人觊觎。秀才的家族是从外地后迁过去的,在此时的中国这种外来户最容易被人欺负。
其实就是几百年后也一样,一个村落如果只有一个大姓,那些杂姓小姓,特别是迁入时间不久的肯定是最受欺负的。
有什么脏活累活,肯定优先派给这些外来小姓,不服?不服你可以走啊。
所以宗族在几百年后仍然有一定的活力,并非由来无因。
中了举人的家族,最少是有自保之力了,要比生员强出许多。
至于中了举人后是不是要继续考进士,这个秀才还没有想好。
表面来看,大明尚且稳固,但秀才认为大明已经是危如累卵,随时可能因为某件事情没有做好就轰然倒下。
他游历了几十个州县,到处看到的都是饥荒和贫困,士兵们都领不到充足的粮饷而满腹怨言,百姓更是已经挣扎在生死线上了,很多地方是官府倡导大户救济,也有朝廷的赈济粮,虽然不足但勉强可以果腹。
到了夏天时人们可选择的吃食多了,并且夏秋时农活多,地方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就秀才眼中所见,大明真的是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就象是一堆干柴已经越堆越高,一旦有一天火星落下去,就会燃烧起冲天大火。
一般这样的乱世从爆发到尘埃底定总得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秀才还不到三十,感觉自己还可以从容乡居,养望观察,一旦确定谁有鼎定新朝的希望,那时候再谈投效也不晚。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辱骂()
和记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察目标,秀才希望能见到张瀚,这当然不太可能,偷偷跑到草原投效和记的穷酸秀才并不少,传回来的消息也并不如人意。简单来说,那些觉得自己身负屠龙术,一心想被张瀚奉为座上宾的老秀才们,十个有九个是被安插在各司当吏员了,也有当启蒙老师去了,这和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大约相等。当然和记的待遇比他们留在内地还是强的要多,就算不尽如人意,也很少有人愤而离开。
这样一来,和记对秀才还有儒学的态度就很明显了,不排斥,但也不会如何的奉如上宾。
秀才感觉和记的政策有些问题,秀才生员就是士绅团体中的一员,包括地方上的豪强宗族的代表,大官绅,大商人,加上举人和秀才身份的士绅。
这些人掌握着地方的话语权,如果能把这个阶层收服就等于事半功倍。
也确实是如此,清军入关前后到多铎征服南京,整个北方和南方的士绅阶层都是选择合作的态度。
少数的人想抵抗,但主流还是合作和投降为主。
大明已经完蛋了,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有的人,最主要的是官绅和生员这样的阶层抛弃了大明,所以你看到了明末历史中最奇诡的一幕,十万人的清军征服了有亿万之众的庞大帝国。一路顺畅无比,除了和大顺军的几次会战外,南下和西进的清军几乎没有打过象样的一仗,多铎在扬州的屠城其实毫无意义,只是几个汉人军阀为了表忠故意为之,加上女真人的贪婪而促成了屠杀。
因为扬州根本没有激烈的抵抗,前前后后不到一天时间扬州就陷落了,完全不会激起满洲人的怒火。
而当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下令明朝降官按满洲服饰更换衣着,并且剃发之后,一切局面才发生了反复。
士绅和生员阶层一致站起来反对,这才把一团散沙的民众给团结起来。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是一生没有出过离家二十里地的农民,和官府唯一接触的机会就是秋天纳粮交税的时候,官吏如狼似虎,不把农民当人看,稍有不足就会遭遇恐吓和侮辱,甚至鞭打。
这种情形下,你是信任官府,还是信任那些能替佃农遮风挡雨的官绅大户?
是的,也有对佃户不好的大地主,但毕竟是少数,田主和佃农的斗争也不象后人想象那样全是佃农吃亏,事实上大户士绅们在地方吃亏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总体来说,佃农制度是一种进步,比南北朝时的人身依附型的土地人身关系要进步的多,双方算是共赢,佃农交出大量的收成给田主,田主则替佃农挡住来自官府的各种压迫,很多自耕农都宁愿卖掉土地给人当佃农,或是用投献等各种办法,把土地荫庇在有功名的生员名下。
“对了。”周奎转头对秀才道:“老弟风采仪表过人,谈吐不俗,在下周奎,在正阳门这里也薄有名气,敢问相公尊姓大名?”
“原来是周兄。”秀才这才知道眼前这人是个算命的相师,不过他也并没有鄙夷之意。
游历天下就是要什么都接触,什么人都往来。成功的相师会混的不错,和官员士绅都有往来,很多相师人面通天,比普通的举人还强的多。比如他在游历开封时见到的宋铁口,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宋矮子,也是星相医卜样样精通,所以在开封很有名气,如果秀才抱残守缺,格守读书人不同这些江湖人物来往的规矩,他又怎么能在游历时增长见闻呢?
“在下牛金星,河南宝丰秀才。”牛金星拱了拱手,笑道:“在县学请了半年假,出来游学。”
“原来是牛相公。”周奎也拱了拱手,笑道:“还是继续看和记怎么料理这事。”
牛金星兴味颇高的道:“出来这人似乎比适才那人江湖气息要重些?”
周奎知道其是打听消息,于是也把王发祥的背景略说了几句,反正京城之中多半都知道。王发祥原本就是一个喇虎,后来被派到京师当掌柜,具体做什么京师人并不太清楚,只知道王掌柜手底下有一帮能人,不是等闲能招惹的角色。
王发祥身上的江湖气息其实已经不似当年那么重了,在京师好几年了,打交道的都是大商人或是官员吏员,当然也有江湖人物,不过需要王发祥亲自露面接见的大人物原本也并不算多。
和后金细作的谍战已经进入了漫长的休整期,王发祥只是在梳理北方的情报体系上还有事做,也培养一些新人。
同时宽甸和十三山的军情人员轮换,消息传递,不可避免的要经过京师,在很长时间内做这样的事,其实已经有了明显的上位者的气息。
“我可以起誓。”王发祥道:“只要诸位跟着我一起起誓,各位来此闹事不是为了名利,而是真的出于一腔公义。”
“我等当然是为了公义。”李梦辰义正言辞的道。
“公义?”王发祥突然变了脸,怒声道:“我们在北边打的是北虏,谁他娘的告诉你我们和记对大明有不臣之心?皇帝没说,内阁的阁老们没说,你们几个乡下窜上来的举子就能知道这样的大事?你们凭什么?日你们娘亲的,你们算哪根葱?哪个王八蛋的裤子没系紧把你们这几个宝货给露出来了?天子脚下,轮得着你们来操这种心?还送匾额,报自己的名号,敢说不是为了出风头扬名?就你们这几个货,留在京里肯定是上科没考中进士,你们的这举子没准也是混出来的。你们压根没有真材实学!现在不好好读书等着下科再好好考,中了进士再出来说国事,报效朝廷,现在就出来献丑,你们也配?起誓,我们张东主用得着和你们这样的狗才起誓,和记从小商行到现在,是张东主一路白手兴家做起来的事业,从未在大明境内坑过一人,害过一人,你们这样的货色,也配和我们东主起誓?”
王发祥说话声音响亮,连嘲讽带怒骂,几个举人目瞪口呆,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原本还准备与和记的人辩论,想了几个策略,没想到这壮汉一出来就是劈头盖脸的怒骂,骂得他们都是一脸的屎汤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反驳或还嘴。
“骂的好。”
“痛快痛快。”
李国宾在不远处脸上也露出笑容。
对这些举人果然是来文的不行,只有王发祥用这样的江湖伎俩,先声夺人,再加以辱骂,算是把眼前这种尴尬局面给化解了。
若是任由刚刚的局面发展下去,到晚上就得传言开来,众举人倡议堵门,逼张瀚立誓,和记诸人无词以对。
这样的消息传扬开来,对和记的整体形象可是没有半点的好处。
“你,你”李梦辰气的嘴唇发麻,浑身都在颤抖。
他们好歹也是统治阶层的一份子了,从未想到有人用这种类似泼妇骂街的方法来对他们。若是在各自原籍,谁敢这么大胆骂一个举人老爷?
那些杀猪的挑粪的种地的,见着一个秀才都得毕恭毕敬的打躬作揖,避让在道旁,见到举人的轿子都是远远的避开,要么就得跪下迎接。
李梦辰乡下有田,下乡时那些平头百姓都得在庄子外头等候,等李梦辰一到就一起跪接,那种尊敬有畏惧权势的意思,但也有普通人对举人和秀才学识的尊敬。
在大明,也是中国,尊重有知识的智者是一种传统。
以后人的眼光看举人秀才不过如此,只是用十几年的时间钻在几本书里。但就当时来说,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而且世间的道理都被读书人所掌握着。因为他们读的都是孔圣的话,是大成至圣先师的话,他们能读懂,还能加以解释。
这就是生员的力量,舆论和人们的尊重使他们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