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4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混球,意思就是说朕不懂当家之难吗?”

    高俅吓得连忙解释,“陛下高瞻远瞩,眼界当然不像微臣这样低”

    “好了,你是什么水平朕很清楚,你那点小心思朕也明白,不用在朕面前解释那么多!”

    “陛下是火眼金睛,微臣哪里瞒得过陛下。”

    赵佶微微一笑,他知道高俅年轻时不学无术,不过却对自己忠心耿耿,把他放进知政堂,也算是自己的一根眼线。

    “既然一个月要五六万贯钱,那这半年李延庆是怎么解决军费问题,是靠宝妍斋的钱吗?”

    高俅哪里敢说靠宝妍斋,那不就变成李延庆的私军了吗?那可是会触犯天子逆鳞的。

    “据微臣了解,这半年是靠剿灭黑党项的战利品,陛下不是赏给他们了吗?”

    “战利品有这么多?”

    “差不多吧!有十余万贯钱,还有二十万张羊皮,按照市价可值二三十万贯,之前应该就是靠这笔钱维持,现在有点维持不下去了,所以才向朝廷求援。”

    赵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参茶,沉思片刻道:“那你的意见呢?”

    高俅可不是传话筒,他是枢密院的首脑,也是知政堂的相国,主管天下军务,在银矿之事上,他有绝对的权威,当然只是建议权,决策权还是在天子手中,这件事之所以没有通过知政堂,也是因为泾川银矿属于军方资产,知政堂无权插手。

    否则就算赵佶点头答应,知政堂可以驳回,大宋相国可是有权拒绝执行天子无理的决定。

    高俅知道官家会问自己的意见,他沉吟一下道:“西夏投降了金国,微臣很担心宋夏边境,微臣认为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增兵,之前微臣在知政堂提及此事,蔡相公和王相公都一致反对,认为增兵违反了宋夏间的裁军协议,正好枢密院收到了李延庆的奏请,微臣认为,增加长驻乡兵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增兵变通办法。”

    赵佶沉思片刻道:“如果正常拨付军费呢?”

    “就怕朝廷那边通不过,而且西夏也会抗议。”

    赵佶没有吭声,他知道走朝廷拨付钱粮就意味着增兵,一年七八十万贯支出,对财政日益拮据的朝廷也是一个沉重负担,之前他们讨论过给燕山府增加新兵额度,就遭到了蔡京的强烈抵制,最后王黼提出准许郭药师铸钱这个办法才解决了两万新军的军费问题。

    赵佶心中已经同意了高俅的提议,不过他心中还有两个想法需要落实,反复考虑后,赵佶缓缓道:“朕原则上同意李延庆的请求,可以把泾川银矿转给京兆军,不过朕有两个要求,第一,京兆军可以再募一万五千乡兵,使长训乡兵数量达到两万人,太尉明白朕的意思吗?”

    高俅连忙道:“陛下英明,这样陕西路的总兵力就达六万人,不怕西夏突然发难。”

    “不过李延庆太年轻了一点,让他独自掌京兆四万军,朕有点担心不放心啊!”

    高俅心中一跳,什么意思?难道官家是打算换将吗?那可糟糕了。

    赵佶意味深长地看了高俅一眼,这混蛋以为自己不明白他的企图吗?无非是想把京兆军变成他的势力范围。

    “朕的意思是,最好再安排一个监军。”

    高俅顿时松了口气,原来不是担心李延庆的能力,而是不放心他,派监军也是惯例,兵力超过三万就必须派监军,就算官家忘记,作为枢密使,高俅也会提出此事,更不用说此时官家主动提出来,高俅连忙道:“陛下英明!”

    赵佶负手走了几步,淡淡道:“朕记得京兆留守是康王吧!”

    “正是康王殿下!”高俅心中忐忑起来。

    “就让康王实任吧!”

    高俅心中一阵叹息,这样一来,太子的地位又不安稳了。

    陕西路有好几处银矿坑,其中最大的银矿坑位于商州,泾川银矿只能算一个小型矿坑,每月可炼粗银五千斤,精炼可得银锭三万两左右,按照市价折合六万贯钱,李延庆打这个银矿的主意,就是因为这座银矿的产出正好够他养军,而且这座银矿属于军方,划给京兆军也是天经地义。

    但李延庆却没有想到,他这个请求却惹出了事端,不仅天子批准他的长训乡兵人数可达两万,而且还把康王赵构派到京兆府出任实职了,京兆留守,也就是整个陕西路军政最高首脑。

    就在赵构上任的第三天,李延庆便陪同赵构来到了泾川银矿,泾川银矿位于耀州的云阳县,整座银矿由三十余座山头组成,这些山头分布在方圆三十里内,高空俯视,就像一朵巨大的莲花,在莲花的中心便是支撑银矿的后勤重地孟店镇。

    银矿虽然只有三百名矿工,但三百矿工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就有上千人,上千人吃喝消费都必须依托城镇,孟店镇也就因为这座银矿而兴盛起来。

    “殿下,天色已晚,上矿已不太方便了,不如在镇上休息一夜,明天一早我们上矿里看看。”李延庆笑着建议道。

    虽然得了实放,但赵构明显不是太高兴,这几天很难看到他的笑容,赵构点了点头,“你安排吧!”

    事实上,马善早已安排妥当,作为地头蛇,依附一个亲王是极为有必要的,何况这亲王还是他的上司,主管整个陕西路军政。

    他们在一家叫做交林客栈的店里住下,所有的无关人员都被清理出去,只有掌柜和两个伙计负责伺候康王和同知一行。

    赵构心情不好,刚住下便让人把李延庆请来自己房内喝酒叙话。

    “殿下这两日好像心情不太好?”李延庆给赵构斟满一杯酒问道。

    赵构叹了口气问道:“你觉得父皇为什么把我实派到京兆府来?”

    李延庆笑了笑说:“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如果说是为了夺嫡,那么郓王殿下也不会留在大名府,我个人认为应该和夺嫡无关!”

    “那是什么缘故?”

    “应该是官家想用亲王取代宦官监军的一种举动,以前亲王普遍年幼,官家无以依靠,只能用宦官监军,结果部分宦官欺上瞒下,导致民怨沸腾,现在随着亲王的渐渐长大,用亲王实封代替宦官或许会成一种新的尝试。”

    赵构摇了摇头,“我临行时父皇召见我,他告诉我,皇统继承人必须德才兼备,必须去地方上体恤民情,而不是整天呆在深宫里算计阴谋,我能感觉出,他的语气中还是对皇兄十分不满。”

    李延庆心中暗暗叹息,赵构还是太年轻了一点,天子把他派来京兆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大宋从来没有把亲王实派到地方执政的先例,就怕亲王拥兵自立,造成皇权分裂,赵佶怎么又会例外,把康王放到京兆更多是一种对他的考验,如果他经不起考验,表现出太多对皇权的**,那么将来的日子恐怕就难过了。

    但现在这些话还不能对赵构说,李延庆沉吟一下笑道:“殿下就是为这个心情不好吗?”

    赵构摇摇头,“我心情不好,是因为西夏投降了金国,我为大宋的局势担忧!”

第六百六十四章 视察银矿() 
    赵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目光锐利地注视李延庆,“同知认为女真人会入侵大宋吗?”

    李延庆点点头,“一定会!”

    “为什么这么肯定?”

    “殿下还记得范党案吗?范致虚给官家的奏折中就写得很清楚,宋辽夏是经过百年战争才逐渐形成的三国稳定局面,一旦金取代辽,那么稳定局面就被打破,必然又会重新寻找平衡,这就意味着以后数十年的战争,大宋伐辽是自毁屏障,这就是范党案的根源,我为范党一员,依旧坚持这个理念。”

    赵构默默点头,“你说得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了,其实父皇也有点后悔了,我能感觉到西夏投降金国对他的打击很大,否则父皇也不会同意京兆府扩军,另外,我刚刚得到消息,河北又重新部署了十万厢军,由皇兄郓王统一指挥。”

    “一旦金国南下,必然是两路进攻,一路从云州南下太原,一路攻打燕山府,我之前写信给姚平仲,建议他加强太原城防御,他没有任何回应,我又写信给郭药师,希望他先下手为强,夺取平州和居庸关,郭药师倒是很客气回信,让我建议朝廷,他无权做主,所以我才上书朝廷,建议朝廷在东线发动攻势,缓解西夏的压力,但被朝廷严厉驳回,现在西夏已经投降,如果我没有料错,金国已经开始在进行攻宋准备了,最迟到明年,金国就将大举攻宋。”

    “那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赵构不安地问道。

    “现在朝廷应该积极进行战备了。”

    赵构沉吟片刻道:“现在京城中有一种声音,建议朝廷迁都,同知怎么看?”

    李延庆淡淡笑道:“一旦金兵占领了燕山府,从河北到中原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就无险可守,金兵铁骑一旦南下,汴京首当其冲,在这种情况下,迁都是有必要的,据我所知,京城房价暴跌,接手者寥寥,这就是先知先觉者在南撤了,虽然我不赞成现在就迁都,但我认为应该未雨绸缪,至少应提前把部分财富和民众向南转移了。”

    “如果真的迁都,同知觉得哪里更适合定都?”

    李延庆笑着反问道:“殿下觉得呢?”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个人更倾向于江南,苏州或者杭州。”

    说到这,赵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朝廷怎么应对我不管,但京兆府一定要积极进行备战,过两天我再去一趟太原,要求太原也必须加强防御!”

    次日一早,李延庆一行来到了银矿山,矿监姓王,年约四十岁,是一名八品小官,他带领几名从事负责泾川银矿的开采,另外还有百名厢军驻扎在矿山上。

    “殿下,李同知,那就是目前在开采的矿坑!”

    王矿监指着半山腰上一座巨大山洞道:“那座矿坑已经开采了三年,只剩下一点尾矿,快要结束了,准备重新再开一座矿坑。”

    李延庆见山洞内拉出一辆装满矿石的驴车,又问道:“冶炼场在哪里?”

    “在那里,那几座木屋就是!”

    王矿监指着山脚下的十几座木房子道:“驴车把银矿石运到矿场,进行简单的破碎筛选后,进行放入炉中加热熔解萃取,然后得到粗银,再运到京兆府进行精炼,最后将银锭送往京城,每个月能产三万两白银。”

    “那有没有办法将产量加倍?”

    “当然可以,但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增加矿工、冶炼工匠、冶炼炉以及驴车,大概需要投入一万贯钱左右,前几年就有这个打算,后来就不了了之。”

    赵构点点头,对李延庆道:“我也觉得应该增加产量,必要的先期投入还是有必要的。”

    “我知道了,回头我让莫参军筹划此事,尽快增产投入。”

    这时,王矿监又小心翼翼问道:“卑职也得到枢密院指令,银矿划给京兆军了,是要把银矿移交给京兆军,还由卑职继续负责生产?”

    李延庆对他道:“还是由你负责生产冶炼,不过京兆军要在银矿进驻一名军官,驻军也要改为京兆军,别的基本上不变。”

    “小人明白了,只是最后的精炼银归京兆军,其他不变。”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你说得一点没错,就只是这个变化。”

    随着二十万张羊皮交割、西夏宝妍斋收入划归李延庆以及银矿的落袋为安,京兆军财力大增,李延庆开始着手整顿乡兵,之前他已将京兆府和坊州、鄜州的五千乡兵转为长训。

    接下来再增加一万五千乡兵,即使把华州、商州、耀州、同州等周边州县的乡兵悉数征拨也不够,好在李延庆还兼任陕西路弓箭提举,也就是陕西路的乡兵都由他负责,李延庆利用这个职权,将延安府、绥州、保州、庆州等地的乡兵悉数征拨,这才凑足了一万五千乡兵,在京兆府西大营进行集训。

    在京兆府任职一个月后,赵构向父皇递交了第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陕西路的现状,并在报告的最后,隐晦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父亲做好最坏的打算,适当考虑一下迁都的方案。

    迁都是动摇国本的大事,李延庆是绝对不敢提出这种想法,他只能借康王之口提出来,但迁都并非他的本意,只是他想试探一下上位者的心态,如果赵佶真有认错的想法,那么他应该就会默许康王的这个提议,至少不会反对,但如果这个提议引发赵佶的强烈反弹,那么历史还是不会改变,一旦金兵大举南下,赵佶将不得不为他之前联金灭辽的错误国策承担全部责任。

    但历史并没有转弯,康王的报告令赵佶勃然大怒,他立刻下旨将康王召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