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现在明国的开国之君还活着,他更是可以和帖木儿大帝相提并论的皇帝。”

    非思说道:“一个伟大的君主将在几年以后与另一个伟大的君主碰面,那一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刻。”

    这时,外边响起了钟声。这两个人面面相觑,虽然甘州也有天方教的寺庙,但是这个时间并不是敲钟的时间啊?

    他们对于佛教也有过了解,城内的佛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敲钟。

    满拉哈出去用汉语对夷馆的管事人员问到底生了什么事情。

    不一会儿,混合着复杂表情的满拉哈回来,用他们刚才讨论问题所用的突厥语说道:“非思,你说的那个伟大的时刻不可能生了。明国的皇帝,已经在十八天以前去世了。”

    非思说道:“那还真是遗憾。希望真主保佑他能在天堂安好,虽然明国的皇帝似乎并不信仰真主。”

    然后他又说道:“那咱们还有必要去明国的京城吗?”

    满拉哈说道:“当然有必要。我要看看明国的新任皇帝怎么样。这也是大帝在咱们出以前交待的事情。不管明国的皇帝是谁,都要认真观察他。”

    ============================================================

    朝鲜都汉城以西的海边上,金汉老今日在此值守。他的一名亲随嘀咕道:“怎么靖安君大人让您来这里守着?这岂是大人应该干的事情?”

    “并且怎么就这几天就会生什么事情?”

    金汉老呵斥道:“住口!”不过他心下是深以为然的。

    就在这时,远处的海面上闪着亮光,好像是有船只向这里开来。

    金汉老心下觉得惊异,但是忙令按照李芳远的安排来闪起了信号,对面果然回复了对应的信号。

    懵逼的金汉老下令准备接船。不一会儿,船到了岸边。金汉老赶忙上前接人。

    安成浚下船,对金汉老说道:“大人,明国的皇帝陛下驾崩了!在闰五月初五日。”

    金汉老此时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想法,靖安君竟然真的猜中了?大明真的有了大变?

    并且此时李成桂正在生病,真的是天赐良机。此时他的心中不由得认为李芳远真的是天命所归,对他们马上要干的事情多了几分信心。

    金汉老马上骑马进汉城。

    今天晚上,李芳远也心神不宁,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做好动的准备了,所以他一连几个晚上都睡不好。

    睡不着的李芳远也不好大晚上的找亲信们说话,于是拉着自己的正妻说话。

    他说道:“岳父大人那里,如果汉城的事情传过去,能马上响应吗?”他岳父闵霁在外地为官。李芳远不想让朝鲜消耗太多的国力,所以希望地方上可以迅平定。

    闵妃说道:“夫君放心,我父亲都已经准备好了,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李芳远刚刚想要接着说话,突然外边响起了急匆匆的脚步声,然后有人在外边说道:“君大人,您睡了吗?”他们夫妻是没有点灯在说话的。

    李芳远听出是金汉老的声音,忙起来披上衣服,又让闵氏点灯,然后说道:“金汉老,我还醒着,你进来吧。”

    金汉老拉开门,正巧这时闵氏点亮了灯。金汉老一眼看到了李芳远,也来不及说其它的话,小声,但是表情极为兴奋的说道:“君大人,明国的皇帝驾崩了!储君已经掌控了朝堂!”

    李芳远马上兴奋地问道:“真的?”然后不等回答就说道:“太好了,天赐良机。”

    然后他马上穿起了衣服,同时对金汉老说道:“马上告诉李芳干,咱们在明日寅时动。”

    然后他突然自己摇了摇头,说道:“不妥,李芳干的本事及不上我,难保没有李芳硕或者李芳蕃,甚至父王亲自安插的人。还是等到明日动前两炷香的时间在告知他。”

    金汉老说道:“那砸门就只靠咱们自己的势力来干?万一……”

    李芳远说道:“没有什么万一,一定能成功!”说着,走了出去。金汉老也忙着跟着出去了。

    ============================================================

    从闰五月十八日楚王朱桢进京为开始,外地的藩王6续进京。老朱虽然留下遗诏让他们不必来京城,但是谁也没有把他的遗诏放在心上,都来了京城。

    并且一个人来还不行,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全家来的。

    闰五月二十九日,朱棣抵达京城。前世的时候,允熥在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内容是允炆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以遗诏为由,拒绝朱棣和其它所有的藩王进京。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不对的举动。人家亲儿子来奔丧,不管对还是不对,起码让人家进来治丧,然后可以处罚,但是不能不让人家进来啊!

    所以允熥大方的让所有的亲王都进了京。

    并且允熥为了表示兄友弟恭,亲自在皇宫门口迎接叔叔们,从朱桢开始,一直到最后进京的,就藩甘州的,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王朱柍,他都是亲自来迎接的。

    允熥为了让所有的亲王都能赶上老朱的葬礼,特意延后葬礼的时间,一直到所有的亲王都赶到了京城之后,才举行的葬礼,把老朱送葬到了孝陵安葬,并且正式成立了孝陵卫,从直隶地区的各个卫所挑选了部分兵丁调入孝陵卫。

    对于被调入孝陵卫,军官都是十分沮丧的,因为他们他们以后基本上没有上升的空间了。

    但是兵丁却有些很高兴,因为这辈子,都不用上战场了,那得仗打到什么程度把守灵的部队调到前线。

    同时,之所以举行葬礼晚,还是为了熙瑶能多休息几天。葬礼上她也会很忙,并且一路送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允熥在送葬的过程中,因为悲伤,也是因为太过劳累,晕倒了两次,熙瑶也差点儿支撑不住。

    其他的人也都很累,在送葬回来之后都大修了几天。

    最终,在六月二十日,朱元璋正式入葬孝陵,朱元璋时代,也正式划上了句号。8

第191章 国家的分析() 
允熥在休息了好几天之后,在六月二十五日正式恢复了状态,开始上朝并正式接手这个当世数一数二的大帝国。? ?

    而在之前的一天,允熥就评估了一下现在的大明帝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

    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全国万户,万人。

    全国田地总数是857。7623万顷。洪武三十年赋税,粮食294o万石以上,过5oo万贯钱的各种东西。

    允熥在查询了之后,现大明和大宋还是差距很大的。宋代天禧年间,大宋全国总田地3ooo万顷以上,赋税合15o85万贯钱。

    田地虽然明代的一顷比宋代的要大,但是还是比他们要少的多,至于赋税更是差了四倍以上。

    当然,这和大明现在人还少有关。宋代神宗末年,全国万户,是大明的1。6倍。

    从社会构成来看,现在大明是以庞大的自耕农为主,糅合少量的,类似于常家这样的大地主阶层。此时还没有后来的官僚大地主阶层。

    允熥分析以后,认为之所以没有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原因:一是老朱对于官僚阶层管理的更加严格,使他们不敢私自通过各种方式剥夺老百姓的土地。

    二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以后,把田地投献给官宦人家也变得无利可图,所以老百姓不愿意干这样的事情。

    三,是允熥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人太少了!大明领土面积还在大宋之上,但是人口只有6ooo万。

    现在大明有很多在大宋时期开垦的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因为人不够用。人少地多,则劳动力比田地重要,在大量田地荒芜的情况下,谁会去租中别人的土地呢?

    对于一般的农业社会的统治者来说,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但是,对于想向外展的允熥来说,人口太少,意味着没有太多的人口来填饱海外那广大的土地。

    允熥当然是要展海权去抢那些还处于原始状态的,从文化意义上很难界定的原始人的土地。

    允熥认为,不优先展海权,而是留在大6之上,啃蒙古草原、中亚那些硬骨头是非常傻叉的行为,放着肥肉不吃非要啃硬骨头。

    等着为了啃硬骨头把国力消耗一空的时候,回过头来就会现,大海已经被欧洲人占领了,华夏失去了制定世界规则,扩大汉人地盘的机会。

    东北地区这个时候倒是算不上硬骨头,但是投入产出比还是比不上经略南洋,所以也放在了次要位置。

    所以允熥除了要着重展海权以外,还要鼓励生育,允熥已经想了好几条鼓励生育的办法,就等着实施呢。

    但是光有了人还是不行的,得看人行不行。

    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候,整个东南亚的欧洲人不知道有没有三千个?汉人绝对过了三百万,但是却甘心在欧洲人手底下生活,最后被缓过神来的欧洲人各个击破。

    幸运的是,现在华夏的百姓,还没有经历过明代二百多年的驯化,满清二百多年的奴化,其人格的独立性比清末的汉人要强的多,甚至比世纪的人还要强。

    华夏为什么军队越来越不能打仗?因为华夏的皇权太盛,自从汉武帝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以后皇权彻底失去了制衡。

    而其结果就是:只要是皇帝,就不能容忍边军善战,因为边军一旦能战,不提将领会频频挑起战事,万一他们调转枪头造反就完蛋了。

    皇帝的亲军居于京城,久无战事、犬马声色下,只会一代不如一代,一旦亲军退化,那其他地方的军队也要相应的削弱。为了稳定中枢,皇帝绝不容许其他各部强于亲军,如此一代不如一代,到王朝末年的时候,军队全是花架子,甚至一两朝后,军队就已经不能战了。

    历任皇帝也绝不容许这个国家出现不受中央朝廷控制的势力。而为求控制,必定实行流官制,流官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用意还是削平本地豪强,使其不会犯上作乱。

    基于此理,百姓越羸弱政府就越好‘管理’,而政府越‘管理’,百姓就越羸弱,弄到最后亡国灭种时,百姓如羊羔任由异族宰割。

    不是汉人不能打仗,而是历代王朝的管束和教化使得他们不知反抗。

    幸运的是,地方的豪强氏族也会反抗。所以这一过程极其缓慢,五胡乱华期间,还有冉闵带领汉人进行反抗,还有东晋能够以江、淮为依托,守住江南。

    到唐代的时候皇帝还放权给边关武将,虽然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

    宋代加强了对于国家的控制,所以自从平北汉以后宋代的对外进攻战争基本上没有打赢的。

    但是这时只是官僚阶层彻底软化,百姓还有心气,所以岳飞等人带领部分溃兵组织起百姓就可以打败金国的军队。

    南宋末年,华夏又是坚持抵抗蒙古人时间最长的国家。此时的汉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有组织能力,最敢抵抗的。

    听说过两个小故事。一个蒙古人在沙漠里边遇到四个大食人,想杀了他们,但是一摸腰上,现没有带刀,于是说道:“我想杀了你们,但是忘记带刀了,你们等着,我回去取刀去,过会儿再来杀你们。”然后走了。

    这四个大食人只有一个人跑了,剩下三个都在这儿乖乖的等着被杀。

    另一个故事。几个蒙古人进入东欧的一个小村庄,然后村民战战兢兢的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等这伙蒙古人吃饱喝足之后,开始放火烧村子,并且杀人。

    整个村子几百号人,都没有人要反抗,只会逃跑或者待在原地被杀掉。

    而蒙古人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没有对抵抗最为激烈的宋人进行大规模屠杀。根据记载,南宋地区人口只减少了26%,而北方原金国的地盘减少了89%,中亚三千万百姓杀的就剩下一百多万。

    在长子远征的时候,蒙古人屠尽当时波兰都克拉克夫的人,在向巴尔干的进攻中,也是不断地屠城。

    并且之后的蒙古人并未建立起遍布全国的统治,基本上采取地方自治制度,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只要交够了税钱就可以了,都是地方上自己管理自己。

    当然,要是交不够税钱,那蒙古人大军就要和你‘谈谈心’了。

    所以经过蒙元的一百多年的统治,汉人的抵抗精神并未有多少削减。历史上真正开始对百姓进行驯化是从朱元璋开始的,大明两百多年的驯化。

    但是大明好歹是本族政权,在朱元璋之后使不出太激烈的手段,主要是继续‘去武化’。

    满清来了之后开始了最严密的奴化。满清塑造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