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的要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第208章 用方() 
第二天上朝允熥直接在正事说完了之后就走了,文官总不能把允熥追回来,只能继续上折子。 ?

    暴昭三人作为仅有的可以接触允熥的文官,昨日回去后,虽然他们回去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还是很多的文官去他们的家里询问。

    暴昭是打了一阵的太极拳,把他们都忽悠回去了;陈性善不会说谎,又不愿‘出卖’允熥,只是反复强调允熥一定会重用儒家的;卓敬最为难,干脆什么也不说。

    三个人的表现弄得大家都一头雾水,最终只能既然探听不出情报,继续上折子了,反正允熥刚刚说过没有私心的情况下言者无罪。

    允熥当然知道了这些事情。秦松在前任锦衣卫指挥使范树润被调走之后很快掌控了锦衣卫,至少是表面上掌控了锦衣卫,谁都知道秦松是陛下眼前的亲信之人,谁也不会得罪他的。

    当然,秦松想让锦衣卫如臂使,还得花些时间才行,但是知道几个官员在家里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允熥对于他们的表现很满意。他还想笼络儒家学者的。

    不过除了上书进言反对他亲近佛道两教的,还有不少进谏其他事情的奏折。比如实现了允熥在位‘第一进谏成就’的原质,他总不能就一件事情反复刷,总得找些其他的事情来进谏,所以允熥面前现在就有了,作者原质,第二作者郑公智。

    这也是洪武遗风。洪武年间虽然也有科举,但是因为2对于贪腐行为处罚的十分严厉致使凭借科举的官员不足用,并且很多蒙元遗留下来的儒家学者拉不下脸来和二十上下的小年轻一同参加科举,所以2采取多种方式选官,大臣举荐‘野之遗贤’就是重要方式。

    允熥等着把眼前的折子处理完了,剩余的辅官还在草拟建议,所以打开原质的折子看看他举荐的是何人。只见原质在折子中写道:“蜀王府长史方孝孺,为当世儒学大家,……,请陛下用之。”

    该来的总会来的。允熥在心中默念了一句。前世是黄子澄举荐的方孝孺,这一世黄子澄早早的去领便当了,但是还是会有其他人来举荐方孝孺了。

    允熥在刚刚当上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决定绝不用方孝孺这样的腐儒,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特别是允熥现方孝孺崇尚周礼,利用方孝孺有利于防周封国的推行,所以打算把他弄到中央给个不办实事的官职。允熥于是开始想:‘到底给个什么官职好?’

    这时暴昭拿着自己的处理的折子送到允熥面前。允熥随口问道:“暴卿,你以为给方孝孺个什么官职为好?”

    暴昭并不知道原质举荐方孝孺的事情。这种弹劾、举荐这类的奏折都是通政司分类之后直接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也不会分给大臣处置,所以暴昭第一次知道这件事。

    暴昭并非是周礼的崇尚者,和方孝孺不是一类的,但是对于方孝孺这样的大儒也是敬佩的,所以开口说道:“方希直海内名家,自当重用之。”

    陈性善听到暴昭的话,站起来说道:“陛下欲用方希直?此大善,方今天下文臣,具疑陛下,陛下用之可释儒臣之怀疑。”

    陈性善这样一说,允熥也就知道必须要用方孝孺了,就算是个牌坊也好。允熥说道:“那,以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陈性善说道:“陛下!以之为翰林院侍讲如何表示重用之意?就算四辅官不好安排,也当为中书舍人。”

    允熥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不重视翰林院的趋势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允熥没法用翰林院来忽悠文臣了。相反,在洪武朝不过是跑腿的中书舍人的官职因为卓敬的实际工作,让大家都知道了很是重要。

    允熥通过锦衣卫也知道了文臣知道了他的想法,所以讪讪的笑了几声,说道:“那就以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兼任中书舍人,入直大内。”

    陈性善、暴昭、卓敬三人这才满意。卓敬说道:“陛下此举,必当使天下的士子归心。”

    不过虽然允熥让方孝孺当了中书舍人,入直大内,但是方孝孺干什么还是看允熥的安排的。允熥是不会让他处理有关实务的折子的,反正现在允熥自己分折子。

    张温和郭镇又当了一回看客。允熥自即位以来对于文官方面改变很多,相反对于军方动静很小,只不过是把部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还有各行省都司的都指挥使换了位置,这是正常的事情,所以军方平静无事,张温除了给允熥讲些军队的事情,也没什么事情。

    中午尚炳和朱松、朱楩又来找允熥商讨封国的事情。尚炳问道:“皇兄,我要立佛教为国教吗?”

    允熥说道:“那是你的国家,你以后自己决定。不过为兄的建议你在占有哈密以前不要立佛教为国教。等着打下哈密之后,除了任命王相之职,京城对你的封国概不干涉,你自己决定就好。”

    打下哈密以后凭借哈密的资源足以进军西域了,允熥打算到那时就当个甩手掌柜的了。

    朱楩又问道:“陛下,为何不让我的封国传教?”

    允熥说道:“之所以在东北、西北传教,是因为那里的蛮夷较为开化,并且当地有自己的宗教,所以用佛教、道教去更快的安靖地方。”

    “雲南崇山峻岭之中的蛮夷不开化,也不信仰宗教,以儒家去感化、以医术去引诱足已,不需宗教。”

    允熥然后沉声说道:“你们要记住,不管是宗教,还是儒家,都是治国的手段,如果国君自己对此深信不疑,不能把握平衡,那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朱松等人都是一脸受教的摸样。

    允熥这时因为提到了医术,想起了自己即位之前详细规划过的关于医术的两个政策,马上拿出纸笔把这些记下来,省的自己又忘了。

    然后允熥又和尚炳等人商量了一会儿封国的具体策略。允熥觉得封国的政策不要总拖着了,这两天就定下来最好,所以又把自己的亲信大臣,包括四辅官,齐泰、练子宁等人都叫进宫中商议。

    众人一直商议到晚上戌时才算有了初步的意见。允熥说道:“诸位爱卿,今日到这里吧。明日上朝,与其他的大臣一起商议,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明日最终定下。”

    明日是七月初一,大明之制,每月逢三、六、九为中朝,冬至、过年等为大朝,其余都是小朝。小朝上朝的人除了科道官,其他的人都是朝廷重臣,也都有资格来商议大事。

    众人均无异议,尚炳也说道:“皇爷爷的葬礼已经过去了,许多的叔叔都想回封地了。尽早定下最好。”

    于是众人散去。8

第209章 超长的朝会() 
第二天早上的早朝,来上朝的大臣们惊讶的现在朝堂之上出现了一群身着亲王服色的人。按照朱元璋的旧制,亲王是不上朝的。不过聪明之人已经想到了什么,话说实封之国的制度还没有确定。

    允熥也不废话,先把昨日的几件事情一一吩咐下去,之后就说到:“诸位爱卿,今日,朕要定下这封国之制。”

    下边的大臣没有猜到让亲王们来干什么的,都惊讶不已。

    但是允熥没有时间来等着他们,示意春辅官张温来主持这次会议。这种很多人参与的会议,没有皇帝亲自主持的道理,都是指定一名大臣主持,不到必要时候皇帝是不会说话的。

    有几名反对实封番国的大臣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然后允熥让他们都出去了。不支持封国的人留在这里干嘛。剩下的人,都是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的人参与讨论。

    要确定封国制度,先要确定的事情就是——礼。‘礼’的意义是定尊卑,封国与中央到底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与帝国的皇帝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面见皇帝行何礼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礼’也包含以后藩属国与中央帝国的权力与义务。

    ‘礼’这一部分耗时很长,是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因为需要制定的东西太多了。

    先确定是封国的名义。最终决定以‘尊皇攘夷’为名义,加封皇族王爵为封国国君于边地,名义上的主要责任就是教化蛮夷。

    这个旗号抄自春秋时期的齐国,之后为东方好多势力所采用,通俗易懂,所以采纳。

    同时允许封国立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之神,在华夏只有立了社稷才算是立国。并且从朱氏家族中单独立宗,以允熥一系为大宗,世代承袭皇帝之位;以其他各系为小宗,世袭封国国君或者亲王之位。

    其次确定了封国国君相当于亲王爵,仪同亲王不变。但是没有规定一定只能加封亲王为封国国君。

    然后再次重申嫡长继承法,并且强调先嫡后长,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庶长子的继承顺位在所有嫡子之后。在有嫡子的情况下,除非嫡子造恶甚多,经中央皇帝批准可以立庶子以外,其他情况只要有嫡子就必须立嫡子。

    然后需要确定的就是封国与中央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麻烦的部分。

    先确定封国也是一个国家,但是不是独立的国家,是从属于中央政权的。初立一国以及国君的继承,都必须得到中央皇帝的册封,否则无效,诸侯可共讨之。但是皇帝也不能无故罢去封国国君的国君之位,必须依照规定,具体规定容后制定。

    随后确定了朝见制度。以西域之地偏远,准许国君五年一朝;雲南之国和东北之国俱三年一朝。朝见必须封国国君,或者确定的储君为来朝见。路上的开销依据周礼由封国负担。并且封国国君朝见,必须进贡贡品。皇帝回赐相当于贡品价值、或者价值出的赏赐。

    然后是中央与封国的权力义务。封国方面,主要义务就是教化蛮夷,其次在中央之国有令之时,出兵随同中央之军征讨不臣。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义务,就不详细说明了。

    权利方面,世袭封国国君之位,并且除左右王相由中央任命之外,中央不得干涉封国其他的事情。封国遭遇进攻,中央应该负责保护封国。

    同时,依照周礼,给予封国国君册封世袭侯爵、伯爵的权力,不得册封世袭的公爵,并且册封世袭的侯爵、伯爵需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才算完成。但是可以自行撤封。

    同时,中央有权在封国册封世袭的侯爵、伯爵,并且这种中央册封的侯爵、伯爵,封国国君不经中央同意,可以废掉世袭的侯爵、伯爵本人,但是无权削爵。找其宗族内其他人继承爵位。

    允许封国国君册封世袭的官职,类似于世袭千户之类的,不需中央批准,可以自行册封、撤封。

    然后确定的是封国与封国之间的关系。所有封国,不论大小,不论与中央大宗的远近亲疏,均是平等之国。大国不得欺压小国,不许擅自代行中央帝国的权力。……

    封国之间不许开战,如有纠纷,请中央裁定。若是一个封国擅自攻打另一个封国,皇帝有权撤销主动进攻的封国,或者更换封国国君。同时需要保护封国不亡;若是亡国,中央有义务帮助其复国。不过允熥觉得这一条他活着的时候应该用不上。

    在确定封国权力时候,方孝孺说道:“陛下,依据周礼,封国之事,所有官职均为封国国君任命,中央不得干涉,今何以由中央任命封国王相之职?”

    允熥虽然嘴上说的是依据周礼来封国,但是实际上主要依照的是汉初册封子侄为王的制度。在允熥看来,封国不制衡一下是不行的,所以依照汉文帝的制度由中央任命左右王相。

    允熥的心思大多数大臣都心知肚明,并且周礼确实是非常不符合现在的情况无法完全依照,所以没有异议;结果昨天才在蜀王府里接到圣旨,今日才有权上朝的方孝孺提出了异议。

    不过允熥早有准备。韩王朱松说道:“方中书,天下谁能无错?若是一国之中之官员都为封国国君所任命,那在封国国君和大臣想法有差之时谁能阻止国君一意孤行?远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不可能很快知道的。”

    “所以由中央任命王相十分重要,可以阻止封国国君的错误。”

    允熥看着方孝孺陷入了思考之中,赶忙下令进入下一议题,不然要是让方孝孺提出‘皇帝怎么样怎么样’的,那有的乱了。

    然后决定封国国君除每几年一次的朝贡之外,其它时间不得皇帝允许,不得离开封国。

    同时规定了封国国君有对蛮夷之国开战、停战、会盟等权力。

    他们同时讨论了正式的国号。最终决定,秦王朱尚炳、岷王朱楩的封号不变,正式封国以后为秦国、岷国;韩王朱松,因为允熥一想到东北地区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