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祖这件事情就和大多数官员无关了,并且因为允熥祭祖不用上朝,所以正好累得狠了的人都在家歇了一天。

    不过礼部与太常寺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要忙活的。

    这一日早上,因为太庙就在皇城里边的关系,不用走远路,所以允熥不用像是拜祭天地那样起得很早,赶在差不多天亮的时候到了太庙就行了。

    在太庙祭祖是与熙瑶一起的,意义除了让祖宗们知道朱家的当家人换人了,还得让祖宗知道当家人娶媳妇了,并且知道娶的媳妇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现在文垣还太小,要不然作为下一代的皇太子也要一起来拜祭祖先的。

    其他的人允熥都没有见过,所以他主要就是盯着去年刚刚摆上去的朱元璋的牌位。

    允熥与朱元璋还是很有感情的,毕竟整整六年的亲自教导,所以允熥看着朱元璋的牌位泪水就止不住的留下来了。熙瑶不知道是也和朱元璋关系不错,还是陪着允熥,反正也哭了起来。

    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劝解下他们止住眼泪,按照流程祭祖。重点介绍了一下允熥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样,还有熙瑶的身份。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文垣身体健康,没什么不好的。

    允熥其实有些话想对着朱元璋的牌位说,与其他人都说不上,只有觉得与朱元璋说才好,哪怕只是牌位,也觉得心安。但是在场这么多人,也不好说,只能等着以后自己单独来太庙拜祭的时候了。

    拜祭完天地之后,允熥又追加了朱元璋的封号一大串,反正都是礼部的文官写的,允熥让自己的亲信确定了一下没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合适的字眼就同意了。

    其实后来允熥一想,人家礼部的官员其实也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怠慢,不然又自己好果子吃的。文官对于某个皇帝不满意都是在编写实录的时候私自添加一点佐料进去。好在允熥的是找陈性善与解缙编写的,为人还算靠谱,要不然他也很担心的。

    之后就是追封或者册封了。关于册封方面,允熥于二月的一个黄道吉日正式册封了熙瑶为皇后,嫡长子文垣为皇太子。

    其实允熥是不太乐意这么小就册封皇太子的,如果,就是说如果,文垣万一不行怎么办?允熥不是就丧失了选择权了?当然就算是文垣真的不成器,也没有被立为皇太子,允熥想立其他的儿子为皇太子,哪怕也是嫡子,恐怕也是很费劲的。

    嫡长继承法可是周代与汉代古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朱元璋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允熥要是违背了可是很大的事情,方孝孺到时候要是还活着不得跟允熥闹翻了?

    况且朱元璋临死前给文垣起了名字,又是一直重病到文垣出生才咽气的,意义更加不同。所以允熥也只能马上就册封文垣为皇太子。

    这都是毫无争议的事情。但是轮到追封允熥的老爹朱标为皇帝的时候,允熥提出了一个让所有文官都意想不到的庙号。8

第308章 封() 
从秦始皇当了皇帝之后,追封自己没能当上皇帝的老爹为皇帝就是惯例了,所以在允熥祭祖完毕,让朱家的列祖列宗知道了现在大明的皇帝知道了是谁之后,礼部的官员就来问允熥打算怎么追封朱标了。? ≠‘

    当然人家礼部的官员是不能提这个事情的,起码不能上赶着说这个,那样一定会被认为是拍允熥的马匹,礼部的官员都是注重名声的。

    所以礼部的人是以加封允炆、允熞、允熙为亲王的事情来找允熥,然后顺便提了一下朱标的追封问题。

    允熥当然也是考虑过这件事情的,所以也就说了要给父亲朱标追封的话了。但是追封的庙号说的是‘太宗’。

    当时礼部的人就惊呆了。陈迪说道:“陛下,岂有追封的庙号为太宗的道理?”

    允熥说道:“我是先帝的孙子,先父是先帝的嫡长子,太祖之后的庙号就是太宗,如何不行?如何没有这样的道理?”

    陈迪本就不是很擅长辩论的,并且与皇帝说话也不能只显示自己的嘴皮子,一时间也住了口,开始想历代的先例。

    然后一想现,历朝历代固然是没有追封某人为太宗的先例,但是同样没有开国皇帝之后直接是孙子继承皇位的先例,最起码大一统皇朝与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割据政权都没有。

    然后陈迪就以历朝历代没有追封某人为太宗的先例为由,劝说允熥打消这个念头;但是允熥既然已经提出来了,怎么可能放弃?就与陈迪等人杠上了,非要追封朱标为太宗。

    陈迪说不过允熥,但是也不敢就这样答应,只是退下了,允炆等人封王的事情也暂时搁置了。

    正好也已经开始上班了,京城的官员都开始一议论这件事情,一时间满城议论纷纷,就连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普通百姓家里也议论起来了。

    作为当世大儒,方孝孺当然是不支持的,但是允熥为自己这个只见了几面的父亲争取好庙号也是孝行,谁也不能说允熥目的不纯的,所以方孝孺也就只能耐心劝说。

    允熥岂会退让?最后允熥又举出了曹操的例子,曹操一天皇帝没有当过,但是却被追封为太祖,曹丕只是太宗。所以既然连太祖都可以追封,那么当然太宗也行。

    最后礼部与太常寺的官员,还有广大与此事有关或者无关的官员都只能接受了。

    光是折腾到底能不能追封朱标为太宗的事情都折腾了半个月,都已经到了二月初了。之后还得折腾朱标的追封仪式,又是好一阵忙活。

    并且既然是追封朱标,那么朱标的其他几个儿子也得忙活的。虽然现在允熥不仅是朱标一脉的当家人,更是大明的皇帝,所有的礼仪都是他亲自参加、主祭,不过允炆等人起码要在朱标的追封仪式上出现。

    这样就导致在追封朱标的事情结束之后,礼部的官员又提出了册封朱允炆等人为亲王的事情。允熥于是也不得不面对这件让他非常头疼的事情了。

    允熥之所以一直不提这件事情,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对待允炆。加封一个亲王容易,允熥也不是舍不得一年一万石大米或者小麦的俸禄,问题是加封了亲王之后就要选定封地了。

    要是允熥觉得允炆适合当一个封国的国君,那么也好办的多,允熥在仔细查看了大明藩国的记录之后,现很多的南洋小国都是没有向大明朝贡过的,直接挑选一个派兵灭了它然后加封允炆为国君就可以了,把允炆在京中留一两年也是可以的。

    其实允熥非常奇怪,像这些小国,不过是费些口舌,低三下四一番,就有成倍的好处,为什么不来大明朝贡?就是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还有来大明朝贡的呢!

    不过不管为什么他们不来朝贡,反正给了允熥很不错的理由,倒是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允炆允熥觉得又不适合当一个藩国的国君,并且加封亲王之后总不能一直不就藩的,这才是不好办的地方。

    但是允炆的身份又非常敏感,要是拖得时间长了指不定会有什么大臣出来进谏,到时候允熥才被动呢。

    所以允熥在礼部的官员提出加封亲王之后,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加封允炆为吴王,封地暂定为杭州。

    当年周王朱橚也曾经被加封吴王,封地杭州,所以杭州还有当年建到一半没有完工的王府,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虽然允熥没有真正让允炆就藩杭州的想法,但是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所以王府还是得修,但是杭州恰好有修到一半的王府,就可以省很多钱了。

    然后允熥的亲妈吕妃在活着的时候是信佛的,允炆原本是不信的,但是自从吕妃去世以来好像是也信了起来。允熥也不想真的研究允炆是不是真信了,哪怕是假的也好,总可以以此为借口的。

    允熥还是觉得不能把允炆留在国内,最终决定找个合适的在中南地区信佛的国家,或者信奉印度教的国家也行,把允炆打出去。

    一般信奉佛教的国家都比较好对付,只要笼络好了当地的佛教高僧就基本上成了一半了。允熥再指派两个厉害的王相帮着允炆撑着,这个国家再小一些,就不怕了。

    至于以后,第一允熥会把允炆的儿子都叫到京城来管教,第二他也顾不得太多了,要真的是允炆管不好国家,就不能赖允熥不厚待允炆了:我们这些叔叔想求一个封国而不得,结果你上来就有半独立封国,自己还没本事治理不好,活该。

    至于直接不让允炆就封的事情,允熥可以从自己的儿子开始实行,但是不能从自己的兄弟开始。

    决定了允炆的下落,那么接下来就是允熞与允熙了。允熞今年十五岁,虽然还没有成年也没有成亲,但是按照皇家的标准,已经可以加冠了,允熥就是在加封皇太孙的同时被加冠了,允炆也是差不多的年岁,所以必须要封王的。允熙年纪才十岁,倒是还不急。

    不过允熥想着既然办一次事情,还是都办了为好,所以把他俩也一起加封了:允熞加封衡王,允熙加封徐王。不过,允熥没有把封地定下来。8

第309章 何福与宋晟() 
鼓捣朱标的追封与加封允炆、允熞、允煕为亲王的事情是非常费脑筋与费时间的,允熥此时又不比刚刚出正月十五的时候,朝廷上的事情也得处理,所以感觉脑袋很累。?

    好容易册封完了三个兄弟,四个妹妹也要册封为公主的。允熥觉得依照古礼,既然是公主,那么就要以一个国家或者省、省会为封号册封,朱元璋追封自己的两个姐姐都是封号分别是太原长公主与曹国长公主,自己的长女,唯一一个真正马皇后生的孩子也加封为宁国公主。

    但是现在哪有那么多国家的名字来册封,省更是只有十三个,省会也一样。

    允熥于是以汉代的两字封国来加封封号,加封江都郡主朱昀英为江都长公主,昀兰为中山长公主,昀蕴为常山长公主,昀芷为淮南长公主。

    原江都郡主的仪宾曹行自然是进位为驸马都尉。

    说起来,幸亏大明此时没有允熥爷爷辈的公主了,要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皇帝的姑姑称之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之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之为公主,还真没有皇帝的姑奶奶的称呼。

    忙活完了几个姐妹加封的事情,允熥本来想着忙活派使者出使5的事情,同时也得开始准备派兵的事情了,但是有一件比这个还要重要的事情必须在现在就办,那就是三位已经有了封国的亲王正式就封的事情。

    说起来从去年允熥正式继位之后开始上朝就鼓捣这件事情,现在终于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可以就封了。

    当然允熥一边让礼部的人筹备送三位王爷就封的礼仪,一边把赶到京城不久的宋晟与何福,这两个以后要在秦国与岷国为左相的人请进宫来见一见。

    因为宋晟与何福毕竟是已经正式任命为了封国左相,也算是外臣了,安排他们进宫见驾的事情还是得有礼部来安排,允熥在乾清宫等着就就好。

    在等着宋晟与何福见驾的时候,允熥想起了礼部这段时间还是真的很忙碌:从正月已来先是自己见藩国使臣,然后群臣大宴和命妇宴,然后就是准备允熥拜祭天地,然后又是允熥祭祖,然后又是允熥追封朱标为太宗,然后又是允熥加封自己的兄弟与姐妹,现在又要安排与三个藩王就封的事情,真的是忙的不可开交,过年的假期基本上等于没有,让允熥对于礼部的官员觉得有些愧疚。

    不过允熥马上就自己想明白了。礼部也就是过年的这一段时间忙些,平时除了科举考试的时候忙一些,其它时候都是闲的蛋疼的,他们等着安排完了三位藩王就藩的事情然后就有很长的时间来休息,所以允熥也就不觉得对他们有愧疚了。

    礼部尚书陈迪丝毫不知道允熥刚才心里边转过了这么一个弯了,见到允熥躬身说道:“陛下,岷藩国的左相何福,与秦藩国的左相宋晟已经到了。”

    允熥点点头,说道:“宣他们进来吧。”

    陈迪一愣,问道:“先宣哪个进来?”

    允熥说道:“既然都已经来了,那么一起宣进来!”

    陈迪于是不再问,出去带着二位左相进来了,然后自己退下。

    何福与宋晟进来之后马上给允熥跪下说道:“臣宋晟见过陛下。”

    允熥闻言说道:“免礼平身。”二人又先后磕了一个响头,然后才起来。

    允熥打量着他们。何福与宋晟他们二人允熥也都是见过的,不过因为他们长期镇守西边所以只是见过几面而已。

    现在允熥打量着他们,宋晟已经五十多了,从他父亲的时候开始就跟着朱元璋打仗,洪武初年就是指挥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