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猜出来高阳郡王殿下会怎么办吧。”

    朱棣阴沉着一张脸。他当然知道朱高煦会怎么办。朱高煦岂是一个会为别人所牺牲的人?即使这个人是他的父亲,他也不会。虽然朱高煦也会怀疑这封信是被掉包了不是朱棣的本意,但是朱棣绝对不会认为朱高煦会当作没有这封信的。

    同样在朱棣看来,允不是一个会轻举妄动的人,但是现在山成逆在造反,朱棣不敢赌允会认真调查以后再说。允很可能做最坏的打算。

    朱棣正在思考的时候,道衍也没有闲着。他在说完了前一段话之后等了一会儿就又说道:“就算是陛下没有马上宣布殿下造反,并且即使殿下束手待毙,陛下也多半会把殿下先软禁起来,等到平定了成逆之后再调查殿下有无造反之心。”

    “而平定了成逆之后,被俘的人还有最后重新叛归朝廷的人都会告诉陛下,殿下您曾经给予他们帮助。所以最后陛下多半认为殿下是一度想要造反但是最后因为什么缘故没有造反。”

    “陛下对殿下您最后的处置,最有可能的是,以殿下身体不好为名,让世子或者高阳郡王继承燕王之位,然后将殿下软禁在京城。”

    “贫僧的推论,殿下觉得可有不妥当的地方?”

    朱棣抿着嘴不说话。道衍的推论没有问题,允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道衍所推论出来的做法。

    道衍接着说道:“殿下,你一定不会愿意后半生都是被陛下软禁的。太祖陛下高寿七十一岁,殿下今年四十岁,殿下怎么可能会愿意剩下的三十年都在完全看不到外面的高墙所围起来的地方渡过!”

    朱棣确实一天都不愿意在这样的地方渡过。如果他的后半生是这样的,他宁愿去死。

    “况且,即使殿下造反,如果殿下在打仗的时候没有战死,殿下即使兵败最后的结局也多半是软禁起来,与现在束手待毙的结果多半一样。”

    “所以,殿下,您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造反。”

    “况且殿下久镇北平,不仅威名赫赫,对三卫的兵马也极好,三卫的兵马也会听从陛下的命令。另外,现在北平的各个衙门对于殿下也丝毫没有防备,殿下想要清君侧也没什么难度。”

    “现在山成逆还在造反,殿下清君侧之后占据菏北,与山连成一片,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要是能够再拉拢到其他的藩王,那么就更加有胜算了。”

    道衍话说的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把关键的地方都已经说出来了,对于他朱棣、允、朱高煦会怎么办的推导也都是最有可能的,至于剩下的部分他说的不清楚朱棣自己也能补充出来。

    朱棣此时反而已经平静下来了,他对着道衍说道:“你的分析毫无错误,孤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造反了,被你逼的造反!”

    道衍欣慰的看着朱棣:朱棣终于开口承认他说的话是正确的了。

    朱棣接着说道:“但是现在就举起清君侧的大旗不妥,一来就算是燕王三卫的人也未必会全部追随孤,想要完全怕你三卫服从需要花时间劝说或者处理了他们,可是现在没有那个时间。”

    “二来北平南下菏北的各个府城也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总是需要不短的时间。估计还没有与山的谢成连成一片的时候,北上平叛的朝廷之军多半已经借道河过来了,那样孤与谢成无法连成一片,胜算大大降低。朝廷上现在名将仍在,孤多半是打不过曹震等人的。”

    “所以现在孤不举起清君侧的大名,而是以平叛为名南下。只要控制住了北平都司、布政使司的人,地方各府各卫所的人有可能以为是朝廷下了旨他们还不知道,这样至少可以赚开一两座城,增加胜算。”

    道衍说道:“殿下所说的不错,按照殿下的意思来办更加稳妥。”

    “那么贫僧就把北平诸卫的武将叫过来了?事情可是宜早不宜迟。”

    朱棣说道:“你去吧。”不过朱棣在道衍站起来以后又问道:“道衍,你为什么要逼孤造反?即使孤造反成功了,第一件事情多半就是杀了你,你也享受不到丝毫的荣华富贵,你为什么还要逼孤造反?”

    道衍的脚步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等到殿下在京城加冕,或者失败之前会知道的。”rw

第380章 嘱咐大臣() 
允在天才微微亮的时候就起来了,他实在是睡不着,见到了从玻璃窗户透过来的亮光就起来了。

    同样也一宿没怎么睡的王喜赶忙过来服侍允穿衣洗漱。王喜自己就顶着一双通红的眼睛,但是却小声嘀咕着:“陛下,您的眼睛这样红,让大臣们看到了可怎么得了!还不谣言满天飞?”

    允说道:“去取几个冰块过来,用冰水敷一敷。现在也就是这样了。”

    早朝的时候,虽然允已经尽力遮掩了,但是朝臣们还是注意到了允似乎是有些困乏。

    此外,一些五军都督府的武将还有站的位置与武将们比较近的文臣还注意到徐晖祖、耿炳文、薛宁等人也有些困乏。特别是耿炳文与张温他们两人,上了年纪的人一夜不睡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事情。允叫张温他们进宫的时候已经是宵禁时候了,大多数官员也都回公租房一带了,而允昨夜叫进宫的人都是有自己府邸的人,所以他们也不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极少数官员知道昨夜允召集了一些人进宫,所以他们暗自思索:‘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让陛下竟然这样?’

    早朝很快就结束了,不过允却在下了早朝以后,又把户部尚书李仁、兵部尚书景清、兵部左侍郎陈性善、吏部尚书练子宁和工部尚书严震直叫到了乾清宫。

    允回到乾清宫,等着他们四个坐好了以后,马上问道:“李仁,先期拨付平叛军的军粮可都已经发出去了?”

    李仁马上说道:“禀陛下,足够二十万大军吃半年的军粮已经发出去一半了,现在从淮安到扬州的运河还可以使用,黄河又夺淮入海,所以可以比较快的运送到宿迁。”

    允说道:“马上再在现在要拨付平叛军的军粮上再增加足够十万大军食用半年的军粮!”

    李仁马上说道:“是,陛下。”但是他又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为何又要增加这么多的兵粮?”

    允说道:“马上朕就和你们说。从九月十八日拨付军粮至今,已经是第七日了,运送了大约足够十万人食用半年的军粮,那么在十月初十之前可以把算上朕要你再拨付的军粮都拨付到宿迁吗?”

    李仁心下算了一会儿,说道:“陛下,恐怕,有些困难。”

    允马上问道:“那你还需要几日?”因为朱棣可能的造反,允不得不尽量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李仁思索了一阵说道:“大约,到十月二十日可以完成。”

    允说道:“好,那就十月二十日完成。若是迟了一日,因为谁的疏忽迟了,朕就会追究谁的责任。”

    李仁有些惊讶,但是也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答道:“是,陛下,臣一定完成。”

    允也不搭理他了,对景清说道:“兵部的军械也一样,尽力向宿迁运送,尤其是弓箭与火药,兵部现在有多少送多少,只是做好数量的统计。”

    景清也有些惊讶,但是也不好问,同样答道:“是,陛下。”

    允然后对陈性善说道:“现在京城医学堂的学生,凡是该今年年底毕业的,也全部提前毕业,随同平叛军的将士一起前往徐州。”

    然后允又对严震直说道:“工部要尽力打造各种军械,以最快的速度。”

    “你们先统计一个工匠们平时做工的速度,然后告诉所有的工匠,打造军械的速度快多少,他们的薪俸就增加多少。”

    “比如说,一个工匠的薪俸是一个月五贯钱,那么如果他打造的军械多了一倍,他的薪俸就增加到十贯钱!以此类推。”

    严震直与陈性善也先后说道:“是,陛下。”

    允又说了几件事情,然后把张温等四辅官叫过来,说道:“朕已经决定,为了尽快平定山的成逆,御驾亲征!”

    所有人都马上一脸惊讶的表情,包括张温也装出了惊讶的表情。不过严震直还是一扫而过的时候注意到了张温的表情与他们并不同步。

    不过其他人在听到允说的话的时候哪还有心情注意别人的表情?都是非常惊讶的看着允。

    允依旧非常沉稳的说道:“你们如果有人想要劝朕的话,就不必开口了,朕意已决!”

    “以皇太子朱文垣监国。一般的事情,四辅官以蓝笔代御批,然后请监国用玺。你们决断不了的事情,再送至朕所在的地方决断。”

    “为了稳妥起见,朕决意再征召十万大军为平叛军。”

    在场的大臣们见到允心意已决,虽然仍然非常好奇为什么允突然决定要御驾亲征,但是也不会出言劝阻了。都是齐声说道:“臣遵旨!”

    允然后说道:“练卿、严卿、景卿、李卿、陈卿,你们几个退下吧。张爱卿,你们几个在这里批阅今日的奏折,朕还有事,就暂且不在这里了。”

    然后允站了起来,走出了乾清宫。

    练子宁等人行礼退下,张温他们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批阅折子,表面上大家都很平静,但是心中平不平静只有天知道了。

    允出了乾清宫的大门,及其罕见的坐上了步撵,还有宦官站在步撵旁边用扇子挡住侧面的阳光。

    允在步撵中眯了一下,然后在坤宁宫的正殿门口下了步撵。虽然只不过是眯了一小会儿,允也觉得自己好像精神了一些。

    熙瑶则马上行礼说道:“臣妾见过陛下。”早在允的步撵还没有到达坤宁宫门口的时候就有宫女急报熙瑶允坐上了步撵似乎是要来到坤宁宫。

    熙瑶当然非常惊讶,除了礼仪规定的时候以外,允还从没有坐过步撵。所以熙瑶马上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带着贴身的宫女来到大殿门口等着。

    允下了步撵之后就扶起了熙瑶,说道:“快起来。”然后他等着熙瑶站起来以后,就拉着熙瑶的手来到了一间殿阁,然后说道:“所有人都出去!”

    然后等到所有的下人都退出去之后,允郑重的对熙瑶说道:“熙瑶,朕有几件事情要嘱咐你。”rw

第381章 监国与纳妃() 
允熥的表情不仅郑重,而且非常严肃,熙瑶之前除了朱元璋过世之前的那一段时间以外还从来没有见过允熥这样的表情,包括内宫贪腐案的时候。? ?

    所以熙瑶也马上挺直身子听允熥接下来的话。

    不过虽然熙瑶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她还是被允熥的惊的花容失色。

    允熥完全没有废话,直接说道:“熙瑶,我已经决定亲征平叛,以文垣为监国。朝中的事情交给四辅官来处理。”

    “但是文垣太小了,现在还不会说话吧,根本没有办法监国。所以,朕打算让你代行监国之权。”

    “过一会儿我就让尚宝监将我常用的玉玺给你,四辅官蓝批过后的奏折都必须经你这里加盖玉玺才能分下去。”

    “整个皇宫之中,也全部交给你了,一定要严守宫禁,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

    “皇宫外面,夫君会嘱咐秦松,若是京城有什么事情马上通告给你。另外,夫君决定留你父亲在京,并且会把常升召回京城,让他们二人一起统领未派往平叛的所有京卫,也负责京城的治安。”

    允熥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垣太小了,虽然挂着监国的名头,但是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真正代行监国之权的人,允熥反复考虑,只能让熙瑶来代行监国之权。

    允熥不敢将权力交给某个亲王,虽然皇后之中也出过武则天,但是从概率来讲,篡位的皇后自古以来只有一个,最后还把皇位还给了夫家,但是篡位或者意图篡位的亲王可是不少于十个。这可不是在外的亲王起兵造反那样,大一统皇朝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通过在中央夺取权力的亲王可是有几个例子的。

    至于交给大臣,允熥同样不放心。权臣夺权的例子也有。

    至于外戚夺权甚至篡位,其实例子也不少,但是允熥只不过是短时间内交出权力,并不是他马上就要死了托孤,熙瑶又是文垣的亲妈,京城之中还有常升与薛宁互相制约,所以允熥反复思考之后还是让熙瑶代行监国之权。

    熙瑶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说道:“夫君,妾,妾,恐怕承担不起这么大的事情。”熙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要推脱。

    允熥说道:“夫君最放心的人就是你了,不管你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个事情,你都要承担起来!”

    “况且,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