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见到一个年纪大约二十八、九岁的人在那边躬身施礼。

    允熥温言说道:“朕记得你是从户部任上选为的中书舍人?”

    那人说道:“是,陛下。”

    齐泰此时说道:“陛下,此人名叫夏原吉,是臣担任户部尚书之时举荐的人才。当时此人正在担任户部主事,臣觉得此人大局观很强,所以举荐给陛下为中书舍人。”

    听他一说,允熥也想起了这个人。当时允熥还特意注意了此人,只不过后来事情太多就忘记了。

    并且,‘夏原吉这个名字似乎也有些耳熟。我是不是在哪里听过?’允熥想着。

    不管如何,夏原吉这次的这几个奏折票拟的极好,不仅解决了事情本身,还能够顾忌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真的很不错。

    允熥又嘉奖了夏原吉几句,然后让他侍立一旁。

    随后,允熥又提道:“直隶、雲南二地的奏折分别是何人所票拟?”

    有二人又分别说道:“臣赵迪义票拟。”

    允熥将二人叫到身边与对待夏原吉一样嘉奖。他们二人虽然比夏原吉略差,但是同样很厉害,允熥觉得不比之前的陈性善差。

    特别是,“赵爱卿,这个徽州府人丁丝绢案你怎么想到的如此票拟?”允熥问道。

    赵迪义说道:“陛下,臣之前就曾注意到,歙县与其余五县已经在陛下亲征之时打过一次官司了,这个折子当时还转到了陛下那里。”

    “臣颇为好奇,于是就查询了档案,发现自从至正二十五年以来这笔生丝已经由歙县单独负担三十余年,若是轻易安排到其他各县身上,恐怕其他各县怨声载道。”

    “不如取消这笔税款,而是依照洪武二十六年先帝之策,以徽州府的物料银补之,这样不至于让徽州府其余五县百姓怨声载道,歙县也少了赋税,并且国朝的税赋又没有减少。”

    这个奏折的内容是这样的。至正二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称王,随后修改元税。但是当年年底的核查中中书省发现税额有问题,于是次年有了一次乙巳改制,很多科目的税赋要调整。最后就决定加征夏税丁丝每亩四钱。

    但是这本来是整个徽州府的税赋,不知道怎么就全部归了歙县单独负担。

    若是一直这样糊涂下去也就罢了,但是最近在歙县县衙为吏的一个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身为歙县本地人,自然不能坐视本县多了这么多的赋税,于是就联合本地的士绅向朝廷上奏折。

    徽州府向其他五县问询,其他五县自然也不愿意负担这笔税款,徽州府不敢决断,最后就层层上报,到了允熥这里。

    赵迪义的做法是取消这笔‘夏税丁丝’,而以物料银补之。所谓物料银,就是朝廷各级衙门修缮为此征调的钱。国朝初年的时候因为需要修建的东西多,所以物料银的数额不小。但是这些年实际用到的钱财逐年降低,洪武二十六年的朱元璋就减免过一次,之后每一年所征的物料银也都足用还有一些剩余。

    按照赵迪义的做法用物料银补充,就可以在近几年使用府衙内的结余,不增加其它五县的负担。但是这些结余过几年必然会用光,到时候还是由各县分摊。可是到了那时,其余五县估计已经忘了这件事了,也不会因此而抗议。等于是使用了一个隐蔽的手法还是将这些钱分摊了,还不至于出问题。

    其实要是直接就下令分摊,当地不过是闹一阵子也就罢了,允熥对于这个方法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从中体现出的手段却十分厉害。

    所以允熥很重视这个名叫赵迪义的人。

    允熥嘉奖了他们几句,然后下令将奏折下发,结束了今天的批阅奏折。之后允熥说道:“今日已经是过年之前的最后一日,明日只要留人值守即可,你们退下吧。”

    但是等到他们退下以后,允熥却若有所思的看着离去的官员的背影,过了一会儿才回身返回了后宫。8)

第430章 案子开始() 
京城东南的公租房区,右佥都御史江波涛分配的房屋之中。

    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员,而再大两级的正三品官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官邸,所以在居住于公租房之内的官员之中正四品已经算是高官了,所以江波涛的分到的院落自然不小。

    但是此时这个并不算小的院落却显得有些杂乱。

    因为江波涛正在指挥家人收拾东西,很多原本放在屋子里面的东西被放到了院子里面,所以院子里面显得有些杂乱。

    他的夫人看着他这样倒腾,忍不住问道:“怎么这样倒腾?老爷是打算弃官回乡不成?”

    江波涛说道:“那倒不是,只是突然想家了要回家一趟,看看父母,和岳父岳母。”

    “至于这些东西,顺便带回家去,不在京中放着了。”

    好不容易,江波涛终于将这些东西都收拾完毕,将要带回家的东西都收拾出来,将那些不带回去的东西都放回屋里,要出发了。

    就在这时,忽然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

    江波涛一愣,问道:“谁在敲门?”若是熟人,应该会在敲门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来历才对。

    门外传来声音道:“江大人,我是院里的小吏小苏啊,是左都御史大人叫您过去。”

    江波涛听出了门外的声音确实是小苏,所以松了一口气,一边嘀咕着:“我不是已经和左都御史师逵说过了今日要回乡了,怎么还来叫我去院里。”一边打开了自家的大门。

    但是他打开了大门之后发现不对,门外根本没有小苏在,而是几个完全没有见过面的大汉站在外面,见他开门了以后马上用手扶住大门。

    江波涛心下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但是仍然强自镇定说道:“你们是何人?”

    这时门外一人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形的东西,在他面前晃了晃,然后说道:“我们是镇司的人,在下周俊臣,奉命请江大人跟我们走一趟。”

    江波涛说道:“就算是镇司,也没有资格对我堂堂的正四品官员如何!”

    周俊臣又拿出了一个东西,说道:“江大人误会了,是刑部要召大人过去,这是都察院和刑部的令文,只不过刑部人手不足,所以我们来召江大人。”

    江波涛接过他们递过来的东西,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都察院和刑部的命令。

    他身子此时已经有些瘫软,但是仍然抓住最后一棵稻草说道:“我是堂堂正四品文官,没有陛下的旨意,就是刑部也无权拘捕我。”

    周俊臣又轻声说道:“昨日陛下已经下了命令,凡是刑部认为与附逆案有关之人均可先行拘至刑部之后再向陛下汇报。”

    然后这人在江波涛再次开口之前说道:“江大人,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再狡辩又有何用?”

    江波涛听了他这句话之后完全丧失的精气神,身子站立不稳,就要瘫倒在地上。

    不过对面周俊臣一把抓住了他,然后对着已经吓呆了的院中之人说道:“你们还可以继续回家,不过你们家的老爷不能与你们一同回去了。”

    说完这句话,这人提着已经行走不能的江波涛转身离开。

    ……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了户部山硒司郎中潘仁、应天府通判邓复等人的家中,这些人也无一例外被拿着刑部命令的镇司的人带走了。

    在他们被带走以后,他们的亲人仆役忙四散出去告知自家老爷的好友和同乡。

    ……

    潘仁被带到目的地的时候略微安心,因为他发现自己确实是被带到了刑部,而不是某个阴冷偏僻属于镇司或者锦衣卫的监狱。

    ‘既然是在刑部,那么就算用刑也不会太过严酷,一定能够撑下来。绝对不能吐露一个字。’潘仁这样想着。

    虽然之后来审问他的人并不是自己见过的刑部的官员,不过他也没有在意,面对着询问一句话都没有说。

    但是之后的事情让他非常奇怪。面前这个问询潘仁的人见他完全不说话,对身后侍立的人说了句什么,然后对他说道:“潘大人,既然您不开口,我们只能用刑逼你开口了。”

    然后这人突然从口袋中拿出了一块布,然后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塞到了他的嘴里。

    潘仁发出“呜呜”的声音,双眼瞪着此人。此人非常认真的解释道:“潘大人,我并非是有意侮辱大人,而是害怕大人承受不住刑罚自尽。刚才应天府的通判邓大人已经咬舌自尽了,我们怕大人步了他的后尘。”

    就在此时,一个中年壮汉甩着鞭子走了进来。

    ==

    六七品文官的公租房区内,一个年轻的官员貌似随意的走到了一棵大树附近,然后又返回了自己的屋子中。

    忽然,他的手心中出现了一个小纸球,他蹙着眉打开来看了看,然后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段话,又走出屋子路过了另外一棵大树附近,然后离开了这个地方。

    ……

    一个时辰以后,工部尚书的府上,严震直打开了已经皱成一团的纸张看了一会儿,然后吩咐道:“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公然拘禁潘仁等人,还逼死了邓复,我们也不要太过隐忍了,找陛下讨公道!”

    “但是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要做,陛下这多半仍然在打草惊蛇,绝对不能给陛下留下证据。”

    ……

    听着外面震天的敲门声,管家对自家老爷说道:“老爷,真的不开门?”

    茹瑺一脸无奈的说道:“我怎么开门!难道答应他们的要求,还是被他们的吐沫星子喷一脸?”

    “陛下与江浙五府的人借刑部斗法,我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这些天就不出府了,在府里待着吧。”

    老管家炸着胆子说道:“老爷,陛下这次在无任何罪名的时候拘捕了几名官员,确实不合道理。”

    茹瑺冷笑着说道:“连你也这样认为?你们都忘了当年先帝是如何处置郭桓案的了吧。当时陛下命令锦衣卫一夜之间拘捕了六部六七成的官员,你难道觉得也不合道理?”

    “大明的规矩就是先帝爷订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陛下现在只是拘捕了他们,算得了什么?不说邓复是自己自尽而死,就是真的是被用刑而死,陛下难道还用给他们一个交代?”

    “都是自从洪武末年已来陛下对他们太过于宽纵了,让他们以为朝廷是他们开的。”

    “我看陛下这次不光是要惩治江浙五府的人,也是要敲打敲打这些忘了自己姓什么的官员了。”

    “不过,我还是有一件事不明白,现在陛下已经有了能把严震直抓起来的证据,为何不把他拘捕起来呢?”

    ……

    同一时间,郭洪涛也在问着允熥这个问题:“陛下,现在虽然没有严震直涉及附逆的证据,但是从潘仁、江波涛等人口中得到了他不法之事的口供,为何不把他拘捕起来?”

    不仅是他,秦松等人也看着允熥。

    允熥说道:“不行,现在不过是一些口供,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拿下一个朝廷正二品的高官,恐怕百官不服。朕也怕坏了规矩。”

    最重要的,就是允熥怕坏了规矩。要是有严震直附逆的口供也就罢了,涉嫌谋反的案子怎么办都不为过,但是一般的案子仅凭口供就拿下朝廷的二品大员,允熥觉得这样的规矩不好。

    允熥不担心自己还在的时候,他是怕以后万一皇帝被奸臣在党争之中蒙蔽利用,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之所以虽然启用了锦衣卫和镇司审案,但是一切都还是以刑部的名义来办,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要维护一个合适的规矩。

    “并且严震直到底是不是他们之中真正为首的那人朕还不能确定,万一因此放跑了真正的幕后主使,那就不好了。”

    郭洪涛与秦松也不知道明白了允熥的意思没有,不过听了他的话之后就没有再说什么,退出了乾清宫。

    允熥皱着眉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过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己平日里批阅奏折的地方。

    ……

    秦松问郭洪涛道:“接下来咱们应该做什么?”

    郭洪涛说道:“当然是‘寻找’证据。陛下不是说仅凭口供不妥当吗,那么咱们就找到证据不就行了。”

    “我的镇司怕是不行,必须得锦衣卫中的人才能办到。”

    然后郭洪涛对秦松耳语了几句。秦松听完了他的耳语之后有些诧异的说道:‘这样,不好吧。’

    郭洪涛说道:“咱们是干什么的?就是陛下用在阴暗中的一把刀,目的就是要尽一切的办法完成陛下的命令,没有什么好不好的。我刚才所说的做法,没有违背陛下的规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