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溥退下之后没一会儿,杨子荣走到允熥跟前,跪下说道:“臣杨子荣见过陛下。”
允熥笑道:“起来吧。”
等杨子荣站起来,允熥早已将自己身边的其他人都打发到了远处,所以笑着说道:“杨爱卿,朕对你可是印象颇深啊!你会试与殿试写的两篇策论,朕都仔细看过。你对于朕施政猜测的可是颇为准确。”
‘难道说我会试的策论并没有跑题也正确猜到了陛下的心思?可是如果这样为何我会试只是排名第九十六?我的经义明明是满分。’刹那之间,杨子荣已经想到了这些事情,心中充满了疑惑。
“殿试的题目也就罢了,就算你提出了藩国经济的办法有些新意,倒也寻常;可是你是如何想到会试策论这样写的?”允熥问道。
其实杨子荣在殿试提出的、被他总结为‘藩国经济’这四个字的办法让允熥也非常惊奇。杨子荣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老家是福健沿海的缘故,敏锐的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商业越发达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联系越紧密。
而杨子荣根据这个道理,又联系历史上春秋时期管仲的‘渤海煮盐、楚地购鹿’之故事,提出:大明朝廷在每一个藩国发现一个当地的特产,大明尽力采购这种特产让许多藩国之民参与到这个产业之中形成一个利益链条,一旦大明不再购买这种东西就会让这个藩国动荡。这样一来,藩国就不敢脱离大明。
当然人家杨子荣的原话不是这样说的,可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允熥当时就震惊了:这不就是朕构想中的利益共同体嘛!虽然杨子荣的构想还比较粗糙,但是已经初具雏形了。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
不过虽然杨子荣的构想很让允熥惊奇,但好歹是依照历史上的先例半原创出来的,不是全原创,允熥还能够接受;但是杨子荣在会试考卷上的的答案彻底让允熥惊讶。
能够提出在蒙古传播佛教以解决困扰中原很多年的边患,这在历朝历代绝地是头一次,允熥甚至怀疑杨子荣也是穿越者了。
所以现在他问一问杨子荣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杨子荣躬身说道:“陛下,臣是从陛下即位以来的施政明白的。”
“臣查阅邸报得知,陛下在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就召见了全国各地的僧道入京拜见。”
“当时陛下即位才两月,就召见僧道,可见陛下对于僧道极为重视。臣又翻看了前代各朝的记载,知道了吐蕃国的兴衰历史。”
“臣于是左思右想,认为既然吐蕃人可以因佛而弱,蒙古人未必不能因佛而弱。所以臣在看到会试题目之后就那样写了。”
其实杨子荣对于自己研究出的这个办法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华夏信奉佛教的人也很多,可是也没有像吐蕃那样一蹶不振,或许还有其他缘故导致吐蕃这样弱小。但是他发现陛下好像对于这个办法非常相信,所以就在会试文章中这样写了。
允熥对于他的解释半信半疑,不是非常相信,可是杨子荣既然这样说了允熥也不好追问。但是他已经在心中决定:‘派出锦衣卫监视他。’
但是允熥面上却丝毫未现,而是笑道:“杨爱卿果然聪慧,朕所不及。”
杨子荣马上跪下说道:“陛下谬赞了。”
允熥马上说道:“快起来,总跪什么。”
等他起来之后,允熥又说道:“杨爱卿,你的两篇策论,朕都非常欣赏,本来应该让你即为会元又为状元。”
“可是杨爱卿,你的殿试策论也就罢了,孔圣人也曾赞许过管仲,你既然以管仲为例,他们也不会说什么。”
“但你的会试策论如此拔高佛道,虽然和朕的心意,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大儒会如何看待你这个策论文章?”
杨子荣脸上明显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允熥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
杨子荣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还镇压不住几个腐儒么?”
允熥也有些惊讶说道:“几个腐儒?天下的儒家学子,至少有八成会反对你的会试策论,你不知道么?”
杨子荣更加惊讶:“怎么会?在我们鍢建,不过是几个腐儒而已。”
允熥忽然明白了杨子荣这样惊讶的缘故。鍢建、广枺∽怨乓岳淳褪且陨涛鳎褪侨寮已д咭泊蠖嗝荒敲垂虐澹濉娴闹挥屑父觥T谡庵只肪诚鲁ご蟆⒅按游闯鍪〉难钭尤僮匀徊换嶂捞煜碌摹濉谷换嵊心敲炊啵飧鍪焙蛴置挥械缡拥缁笆裁吹摹�
允熥只能说道:“鍢建、广枺翘乩谀忝悄抢锎笕寤蛐砗苌伲窃谄渌》菘刹簧佟D阍诰┏嵌啻溉站兔靼琢恕!�
“所以朕为了不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只能以他们排定的名次录取你。就连殿试也不敢给你太高的名次,只能给你第五。若是给了你状元,你会试的策论必然会被翻出来。”
杨子荣虽然现在仍然不能完全明白允熥的顾忌,但是既然陛下说明了缘故,他还能一直询问不成?并且杨子荣作为聪明人,当然知道此时该干什么。
“陛下乾纲独断,明察秋毫,臣妄言了。”杨子荣跪下说道。
允熥又让他起来。之后允熥又勉励了他几句,最后说道:“朕已经决定以你为中书舍人在朕身边,等过几日就正式颁发告身。”
杨子荣激动。现在大家都知道中书舍人是升官的快车道了,他如何不激动?
杨子荣又想跪倒地上谢恩。可是允熥马上阻止了他,并说道:“慢,朕已经和你说话时间较长了,如果你不想木秀于林风摧之,就退下去吧。”
杨子荣未必不愿意秀于林,可是想到后果,还是干脆退下了。
第498章 任官()
接见完了杨子荣,允熥对于留在这里也没什么兴趣了,吩咐了董伦几句就退下了。
虽然允熥已经注意到时间问题了,杨子荣退下之后也丝毫不带有得意之色、谨言慎行的很,可是有心人依然注意到了允熥留杨子荣的时间太长了。
李贯悄声对胡广说道:“陛下接见杨子荣的时间可真长啊。”
胡广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点,不过不动声色的说道:“大概是因为他争议颇大的会试策论吧。其实他的殿试策论也颇为奇异,只不过有管相的名头不好反对而已。”
管仲可不是儒家一派的人,所行的方法与现代国家的制度很像。
李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转身去找其他人说话了。
胡广看着李贯的背影笑了笑:想利用我,你还嫩了点儿。
……
……
宴会完毕后从第二天起的三天内,新科进士在鸿胪寺学习礼仪。
之后便是新科进士进入官场前的最后一项程序,众人集体前往国子监拜诣孔子庙,礼毕后正式易官服,从此就不再是平民而是官员了。
其余还有一项事务,礼部要奏请陛下,于国子监立进士碑,刻下这一科所有进士的名字。
到此为止,对这一百零二名新科进士而言,或坎坷或顺利、或志得意满或如释重负的科举道路成为了过去式,虽然他们依旧可以怀念这一时的荣耀,但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官场生活就要开始了。
之后对于这些进士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官了。
选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大家都是进士。貌似现在还是平等的,可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他们再聚首的时候,如果他们还有再聚首的心情的话,大多数人就会发现各自的道路在考中进士之后的首次选官时就已经注定不同了,以后的前程也已经注定不同了。
此时选官还没有那么多的一定之规,又由于每一科进士的数量大多只有百余人甚至不到百人,所以基本上就是看皇帝的心意了。
这一次允熥的心意还比较明确。三月十一众位新科进士刚刚拜诣孔子庙完毕,允熥就下旨:‘王艮、胡广、杨溥、吴溥、杨子荣、金善六人为中书舍人,黄敬补入工部为观政进士,……,李贯为上元县县令,……。’
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不会立刻授官,而是补入京城某个衙门观政,为期一年。这一年之中这个衙门有了六七品的空缺职位就让在本衙门观政的进士补上。
允熥不打算马上授予任何一个进士地方父母官,最多是任命为某个知州的副手同知。允熥已经决定让这些进士相当于后世民选上来的政务官,所以不会授予他们推官等官职,但是直接任命为主官他又很担心他们这些新科进士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被胥吏上下其手,正好州同知的官位合适,可以任命。
允熥任命了九个州同知,其余的进士都留在了京城。允熥一一分配了观政的衙门。分到六部当然最好,二甲进士和少数幸运的三甲进士都分到了六部;其它三甲进士分到了各寺、监、司。只有李贯例外。
允熥对于李贯的任用也是伤透了脑筋。允熥在会试审卷的时候没注意他的名字,等到殿试的时候才注意到,顿时十分后悔:会试的时候应该把他刷下来的。可是现在已经让他进入了殿试没办法了。
历史上李贯的表现十分无耻,已经不是一般的无耻了。朱棣进京以后,有一次拿出允炆为帝的时候大臣们上奏的痛骂自己的折子,与大臣们开玩笑道:“这里面也有你们上过的奏折吧。”朱棣当时应该是没打算对大臣们怎么样的,可是这个时候李贯突然说道:“臣并未上奏过这样的奏折。”
朱棣突然大怒说道:“你还不以为耻引以为荣吗!你领国家的俸禄,当国家的官员,在危急时刻作为近侍竟然一句话都不说,朕最厌恶的就是你这种人!”
像胡广、解缙这样在朱棣入京之后投降的人,允熥可以理解。他们肩负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生命,那些忠于建文的人最后家人被屠杀一空的很多,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这样忠君。可是李贯的表现实在太恶心了。
不过允熥又想了想,既然李贯是这样不要脸无耻之人,在特定的场合也能有特定的用处,所以允熥思来想去把李贯放到了黄淮升任应天府尹之后空下的上元县令之职上。
又过了一日三月十三,众位进士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这一天一早,允熥上朝回来之后,就见到自己的中书舍人队伍庞大了不少,又错眼一见,看到了王艮等六人。
允熥走到跟前安抚了他们几句,正式开始自己今日的处理朝政日子。
前些日子因为科举之事,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允熥都拖了下来,直到琼林宴之后才开始慢慢处理。可是那时允熥又要思量新科进士的安排,每日处理的也不多,从今日开始才加紧处理。
允熥先把今日送上的奏折全部批答完毕之后,开始处置前些日子剩下的奏折。这些奏折的数量不少,允熥从天亮忙到天黑还没有处置完毕。
第二天与前一天差不多,不过他总算是完成了对于剩余折子的处置。
允熥松了一大口气:总算是搞定之前的欠账了。
之后,允熥吩咐王艮将这些奏折送到通政司,然后自己站了起来,看了看窗外,在心中说道:‘终于有时间也有精力、有威望,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了。’
‘并且,’允熥又回过头看向自己的这些中书舍人,尤其是杨子荣,‘还有了能够帮助自己拾遗补缺的大臣,这次的第二阶段改革,一定能顺利完成。’
第499章 兵藩()
京城西北,羽林左卫将士家属的里坊中的一个小院子里,一名年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人正单手拿着大扫帚打扫自家的院子。他单手拿着扫帚扫地有些吃力,倒不是力气不够,只是不好用力。这让人不免思考他为何不使用双手握着扫帚。不过只要看一看他右胳膊的袖子就明白了:那只袖子从胳膊肘往下,分明是空荡荡的。
这人名叫李一海,原为羽林左卫的百户。去年北上平定路谢之乱,他左胳膊被人砍中丢了小臂。之后军中倒是发放了抚恤,可是他毕竟少了小臂,况且左腿也有些不灵便,只能退伍。好在他长子也十八了,补进军中吃一份军饷。
好不容易,李一海打扫干净了自家的院子,扔下扫帚坐在院子中的石凳上。他看着自己的左臂,不由得又开始想:当时要是死在战场上的话,或许还更好些。
陛下对上十二卫的士兵一向优容,凡是战死的士兵其补进军中的儿子一律吃试百户的俸禄,虽然无权可也比普通的大头兵钱多的多,可是自己这样只是受伤的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而自己现在丢了小臂,虽然家务活儿还可以干一点儿,但是完全干不了其它的营生,基本上只是一个拖累家里累赘。就连大儿媳妇,虽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