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他给出了标准的答案。
“可是国旗有什么用?”陈性善又问道。
“区分大明和外国。凡是大明的军队、外出的船队、出使外国的使臣都必须打着大明日月旗,以一目了然的表示和其它番国的区别。”
“同时国旗还将代表大明的国土。凡是属于大明土地,不论是设置了州府县还是以卫所管之,都必须树立国旗。并且永远不允许国旗在他升起的地方落下!”
允熥很有激情地说道。他要让大明的日月旗达到前世历史上星条旗的威力,只要竖起旗帜就没有任何人敢做什么。
可这帮封建官僚仍然不能理解国旗有什么用处。在他们看来一面绣着“明”字的大旗和这起到的作用应该差不多,没必要单独设立这么一个国旗。
不过既然陛下喜欢,他们也不会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和皇帝顶着干。
允熥恨铁不成钢的看了几眼这帮没把这当回事的官员,最后只能收回目光进行下一项事情。
“第二件事,是朕设计了国徽。”允熥同样拿出自己设计好的国徽给他们看。
国徽和国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并且在日常中国徽比国旗还要常用,身份证和护照上都有国徽。
允熥设计国旗和国徽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国旗和国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百姓认同这个国家。要不然后世西域的畏兀儿官员为啥将**国徽换成新月国徽?说明它还是有用。
允熥设计国徽花了很长时间,反复思考各种设计思路,最后决定设计成五条缠绕在一起的龙,一个龙头居中,另外四个龙头分别看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样子。
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欧洲国家的双头鹰标志,同时看顾东西两个方向的领土。允熥比较有追求,觉得光看顾东西两个方向太小气了,要四面八方都看顾才对,所以最后决定了这样的设计。
允熥自己当然无法将五条龙的位置设计好,让宫廷画师反复实验,最后设计出了美观的‘五龙’国徽。
可朝臣也理解不了国徽有什么用,这次由李坚出声问道:“陛下,既然有了国旗,为何还要设计国徽?”
“等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允熥说道。
第644章 精忠报国()
允熥吩咐礼部尚书道:“郑卿,马上让礼部制造出国旗来,朕要在皇宫,和京城所有的衙门门前见到挂在旗杆上的大明国旗。”
“是,陛下。”郑沂抱着陪中二青年玩儿的心态答应着。他们这些年纪基本上都在四十朝上的大臣也见过一些二十来岁想些奇奇怪怪事情的青年,把允熥当成这样的人了。
允熥也不会琢磨这帮中年大叔都在想什么,接着说道:“第三,前几日朕身边的侍卫想出了一首歌曲,朕想让诸位爱卿听一听,我大明的士兵会不会喜欢。”
说完,他示意身边的一个侍卫。这个侍卫上前几步,对允熥和在场的官员行礼后唱起来:“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十五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允熥想出来的这首歌曲当然就是后世大明鼎鼎的了。这首歌非常主旋律,非常昂扬向上,也没有什么超越时代的歌词,允熥十一日晚上想到以后,将其中的‘二十年’修改成‘十五年’,以指代朱元璋参加起义十五年当上皇帝后,就把它拿出来了。
允熥挑选出的这个侍卫嗓子非常好,足以媲美原唱屠洪刚,虽然已经听他唱过几遍了,但允熥仍然十分喜欢,差点儿沉迷进去。
好在他马上摆脱了。允熥一边听着,一边看着面前这帮官员们的表情。
不过面前这帮人不愧是快修炼成精的人物,所有文官和部分武将都没什么表情,倒是有几个武将颇为喜欢,一边听着还哼哼起来了。
允熥见此就心就放下了一半。最起码有人喜欢这首歌,自己没白费功夫。
待歌曲唱完了一遍,允熥问道:“诸位爱卿觉得这首歌如何?”
“好!非常好!”郭镇第一个说道:“陛下,这首歌非常昂扬,臣听了不能自己。敢问陛下,这首歌名叫什么?”
“精忠报国,朕起名为精忠报国。”允熥说道。
“精忠报国?”郭镇又道:“好名字!陛下起得好名字。”
“哈哈!”允熥笑道:“郭卿你还是不要这样夸赞朕了,朕都要承受不起了。”
“臣只是实话实说。”郭镇又道。
允熥继续哈哈大笑。他也不知郭镇说的到底是真心话还是假话,反正在他面前郭镇一向表现的没有什么城府,快四十岁的人了仍旧没什么城府,也不知是装的还是真的。不过不管如何,郭镇这个马屁拍得允熥十分舒坦,他就当成郭镇在说真心话了。
过了一会儿,允熥止住笑对陈性善等人说道:“陈卿,郑卿,解卿,你们觉得如何?”
“陛下,歌曲倒是很昂扬,但歌词既非词也非曲,更加不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是诗,这个韵律臣听着很奇怪。”陈性善说道。
陈性善到底是文人,这个年代高雅的歌曲大多是词,也有很多元代流行起来的曲,但无论是词还是元曲都和这首歌的韵律差别很大,他不太能接受。
这也在允熥的预料之中。文人们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词在唐代不能登大雅之堂,一直到宋代才流行起来;唐宋时期写的也受到鄙视,到了满清不也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了么?虽然仍然不受主流欢迎。
允熥转而询问刚才没有什么表情的武将道:“你们觉得呢?”
“陛下,这首歌昂扬向上,抒发效忠大明之意,很不错。但臣以为,它没有提到对于立功的将士如何奖赏是一缺点。陛下,将士们奋力打仗不就是图一个封妻荫子?这首歌没有提到这一点,而现在的军歌则是提到这一点,臣以为对士兵更有激励。所以让士兵们唱唱可以,但若想要替代现在的军歌则不太可行。”蓝珍说道。
“是么?”允熥说道。果然民族主义国家和封建时代的国家不同,想忽悠着百姓上前线为国无偿送死不太容易。其实一直到了民族主义国家时代,东方华夏文明国家的百姓,华夏、越南和朝鲜的人也不是太好忽悠,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会去拼命;相反西方人,不管是欧洲人还是大食人都太好忽悠了,统治者打着虚无缥缈的旗号就能让普通百姓为他们去死。
允熥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作为平日里士兵们歌唱的歌曲之一,不替代为军歌。反正这首歌的歌词也不长,又通俗易懂,也不会让士兵费多少事。”
“是,陛下。”蓝珍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说道。
“既然如此,朕也没有别的吩咐了,除了陈性善之外,其它人都退下吧。”允熥说道。
其他人忙带上帽子行礼退下,并没有人好奇允熥为何将陈性善单独留下。
大家其实普遍认为,允熥最信任的人是陈性善,而不是其它人。陈性善同时兼任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官职,军政、军令大权都有一部分,并且三年多没有动过,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任命。所以允熥单独有什么话要吩咐他大家毫不意外。
不过允熥却没有马上吩咐他什么事情,而是拿出一个金项圈,对他说道:“爱卿的三子今天是满月吧,朕将这个赏赐给爱卿的长子。”
“陛下,臣的儿子受不得。他刚出生时陛下就已经赏赐过了,过满月岂能再受陛下的赏赐?”陈性善推辞道。
“这有何不可?出生是出生,过满月是过满月,岂能一概而论?”
“不过朕直接塞到你手里确实不太妥当。”允熥高声叫道:“王喜。”
“陛下。”王喜马上出现在了允熥面前。
“派人将这个金项圈送到陈断事官府上。”允熥吩咐。
“是,陛下。”王喜上前从允熥手中接过项圈,走出了宫殿。
“这,陛下,臣谢陛下赏赐。”陈性善无奈的说道。他妻子绝对不敢拒绝皇帝的赏赐,等他到家后也绝对不能再退回来,只能谢恩了。
第645章 铁纪铁()
“你为朕很是操劳,朕其能不知?但碍于规矩朕无法直接赏赐你,就赏赐你的家人。”允对他说道。
允平日里对于自己的亲信很照顾的,亲信家里有了婚丧嫁娶、家人生辰、儿女出生,他都会恭喜或者悼念几句,送上一份礼物,表明自己的关心,同时也表明自己对他们家里了如指掌。
过了一会儿黄路走到允身边轻声说了句话,允对陈性善说道:“陈卿,跟着朕走。”随即离开了这间宫殿。
陈性善一愣,也赶忙跟上。
不一会儿他们二人来到了另外一间宫殿。刚一走进去,他就惊讶地见到上直卫的十一个指挥使和工部尚书赵毅、应天府尹黄淮在殿内候着。
这些人见到允赶忙行礼,允也一一还礼,并且在自己坐下后让他们也坐下。
等大家都做好了,允说道:“朕今日叫你们过来,是有事吩咐。”
“赵卿。”允说道。
“臣在。”赵毅忙站起来答道。
允拿出一件形似倒扣铁锅的东西,个头比铁锅要小得多,弯曲度也大,大概和人的脑袋差不多大小,递给赵毅道:“爱卿看这个东西工部的工匠能不能做?材料要和这一样。”
赵毅接过这个奇怪的东西,仔细看了看,说道:“陛下,这是戴在脑袋上的头盔?”
“是,这就是头盔,给普通士兵预备的钢盔。”允说道。
允拿出来的这个,就是仿照后世一战时期,又增加了耳侧防护面的头盔。西方国家允不知道,但东方国家一向不给普通小兵预备头盔,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武将才有。
但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头盔又是有必要的。虽然现在开花弹没有发明,允也不知道开花弹什么样的发明不了,但散弹已经有了,头部作为受伤后很容易至死的部位单独给予保护允觉得有必要。另外一个受伤就死的部位心脏可是保护的很严密,即使普通士兵只要不是穷得掉渣也会带着护心镜。
赵毅轻轻弹了几下,说道:“陛下,这个是用钢做的,怪不得这样结实又不太重。工部的工匠自然可以做,陛下想做多少?”
“现在上直卫的十一个卫一共一百一十个千户,一千一百个百户,每个百户不算百户长、试百户一百一十二人,一共十二万三千二百名士兵,朕要你做十二万三千二百个钢盔。”允说道。
“陛下!”赵毅听了这个数字,有些失态的说道:“陛下,现在大明一年的钢产量,根据建业元年的统计,也才十几万石,就算这两年有所增加也不会超过二十万石。”
“而这样一个钢盔差不多是五斤,一石是一百斤,就算把一年的钢都用在造钢盔上,也只能造三四万个,根本不足够造十二万多个钢盔。”
“陛下,若是允许使用铁造头盔倒是足够,建业元年统计大明铁产量超过了一百万石,就是头盔的重量增加到十斤也足够。”
“不行,只能用钢来造头盔,不能使用铁。使用铁就得像你说的一样,将重量增加一倍,那就太沉了。”允说道。
“可是钢的量确实不足啊。”赵毅道。
允看了看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一阵子得知的事情。
允在继位将朝政大概捋顺后,就鼓捣了一阵钢铁,还在京城附近有铁矿的地方设立了钢铁厂,生产钢铁。
但最近他得知,钢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竟然无法都卖出去。
允很奇怪,农业社会生产力这么低下,农村有的地方采用的还是木头农具,这铁为何卖不出去呢?
他让锦衣卫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之后才发现,原因是农民们买不起。一斤铁一百二三十文钱,也打不了多少农具,可已经超过了一户普通农民一个月的平均收入。虽然铁农具好用一些,但费用也大,很多农户思考来思考去就不出这笔巨款买铁了。
允结合自己前世看过的一些书,终于明白,原来封建社会的铁产量之所以一直不高,不是因为生产不了更多的铁,而是社会总需求量就这么多,多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使得总产量一直不高。
之所以历史上西历十七世纪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