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朱元璋都想好了,自己这后面的几年,就好好的教一教自己儿子帝王心术,告诉他文人可以用,毕竟治世需文道。
但武人亦不能舍弃,保卫国家,边境防护等等,这些可都要依赖武人出力,如果国内风气文压武,那倒是面临敌国压境的时候,要让这些文人书生到城墙上去念着圣贤书经劝解敌人投降不成。
所以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均不能乱来,朱标就是太过重文,还是要好好的接受一下他朱元璋的武事教育,可万万不能让宋濂那个老家伙将自己的儿子教成了喏喏文君,必要时候的狠心手段,这才是至尊之位应该具备的,君王之路可从不是一条坦途
第459章 新老交替()
朱元璋勤勤恳恳的为自己儿子铺平道路,以报大明江山稳固国泰民安,而太子朱标自然也知道自己身有重任不能偷懒懈怠,每日里必是矜矜业业的处理政务,或是得到朱元璋的批命下去巡视各方。
尤其是现在已经分封各地的亲王,这些王爷在朱元璋看来才是他们老朱家最后的一道保障,同姓为朱,又都是自家人,虽说皇室有些凉薄,但是在继位兄长有着绝对能力让余下那些兄弟亲王臣服之时,这些手握兵马大权的各处藩王便成为了巩固皇权最有效的力量。
而如今的太子朱标便有这样的能力,其本性淳和温善,对待自己的兄弟们向来都是关爱有加,在朱元璋南征北战之际,完全表现出了长兄如父的样子,使得这些目前手中都握有兵权的塞王对朱标都是很尊敬的。
如果将来这位太子殿下继位,这几个王爷就是朱标手中最大的力量,纵使天下间有一些心中不服之人,也绝对不敢声张表露出来。
光靠着大明亲王的护卫属兵就能将这些人的小心思都镇压回去,不会让他们有半点侥幸的意思,更别提犯上作乱这等大事了。
所以说只要朱标稳稳的活着,那么大明二世江山必然是稳如泰山一般,绝对不会有半点的波折,这也是朱元璋早早就想好的一点。
藩王镇守四夷边境,靠着为兄者君主的情义血源脉络,完全可以做到威慑天下的姿态,哪怕是威严杀伐都比之朱元璋差上很多倍的朱标,都能够安安稳稳的做好自己大明皇帝的宝座。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朱标能安然继位,中间不出现什么别的差池才行。
而此时的朱元璋,在暗中密令锦衣卫之后,也正式准备着手对付大明内部的问题了。
前几次的大案子不过就是接着贪污的由头杀掉了一批人罢了,还没有真正的触及到那些手中权力的重臣。
虽然尚书的位子清空出来不少,可谁都知道大明朝堂的状况,六部尚书不说半年一更换,但一年一换的时间是有的,很多的尚书老臣都是做过了好几部的尚书,还有一批功勋旧部则是做了一年便暂且退居到了二线。
这里面是有朱元璋的意思,他是怕哪个臣工占据一部尚书的位子太久,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所以才有了如此频繁的轮换,也正是因此,就算上一回郭桓案让六部中十停去了八停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只是看起来杀的人特别多而已。
最终的针对者更多的是下面那些小吏,还有胆敢暗中收购官粮的富贵之人,算起来六部的损失还不及在外面所杀之人的十分之一。
而且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后,这被杀掉而空缺出来的位子,就全都给补上了,期间也并没有耽误朝廷的大事,就好像六部的官吏被杀了个干净以后,大明朝堂还能稳妥的继续运转。
这里面自然是由朱元璋的手段在,但也说明了六部本身的职权被消减的异常严重,基本上如今全都是由朱元璋自行决断,六部也只剩下了转递呈批等用途。
现如今大明外敌基本平定,缠斗多年的北元小朝廷也在永昌侯蓝玉的猛攻下灰飞烟灭,北元大汗脱古思更是身首异处,整个北地草原都陷入了混乱的战争当中,一时间绝对是不会对大明造成什么影响的。
而此番战绩的最大功劳者,蓝玉,稳稳当当的收获了他应得的那一份,被朱元璋下旨封赏为凉国公,加封太子太傅,成为了官职勋爵上仅次于宋,颍两位国公之下的第一人。
可是朝堂上所有人都清楚的人,现在这位明面上看起来是第三人的蓝玉,才是真正的勋贵中位列第一的,乃至文官一系都要对蓝玉礼敬有加不敢怠慢。
虽然其太子太傅的身份在冯胜,傅友德两人太子太师身份之下,但是他和朱标是什么关系,冯,傅两人又是什么关系,这之间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的。
再加上朱元璋的有意提拔,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此间朝堂之上蓝玉是最不能招惹的一人,没看到就连劳苦功高的宋国公冯胜,还有老一辈的傅友德都不敢说什么吗。
况且现在冯胜已经不行了,在被朱元璋算计之后,收了兵权的他,也就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罢了。
军中是还有一些人脉故旧的情分在,但只要他一天不出现,一天不握上兵权,那这等情分自然而然的就会日益减少,直到虚无缥缈消散无影。
毕竟就算是军中,也是讲究着利益人情,冯胜是有不少的故旧手下,但这些人还要生存,如今是蓝玉的时代了,如果再死靠着冯胜不愿意臣服,那等待这些人的下场绝对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再加上现如今唯一能和蓝玉掰掰手腕的傅友德还不做声,这位同列国公而且虚职还在蓝玉之上的老将,只想着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和事佬,哪边都不想掺和。
反正他本人的愿望也达成了,这国公的位子也坐上了,这辈子算是已经到头,并无他求的傅友德十分清楚自己的作用。
他能被封为国公的原因里头也有着朱元璋想让他站好一班岗的缘故,作为老一代将领病死故去,被打压的打压,也就剩下傅友德这个半老不老的人继续留下来。
朱元璋自然是要靠他维持那些心中有不满的老卒,达到让新任将军们彻底掌握大军的意愿,所谓承前继后承上启下就是这般意思。
所以在现如今的勋贵之中,蓝玉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声望无出其右者,纵使现在这位爷有些飘飘然了,做出一些让朱元璋不快的事情,但也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地位和权力。
因为他毕竟是朱老爷子留给朱标的柱国基石,有一些小小的陋习可以原谅,只要能一心忠于太子朱标即可。
朝堂上军伍中,朱元璋的动作如此明显不过,那些个老人们也都清楚了这一点,有一批选择了主动退出,如唐铎等人,便是上书请求辞官致仕返乡,不再掺和进这如今变得越发难以猜透的朝局当中。
而与之相反的是,有人离开自然也会有人留下,其中不乏一些聪明绝顶之辈,他们也不是看不出来这阶段正是朱元璋大规模清理老一代的时候,也是为了下一代进行铺路的时候。
可他们一来是舍弃不掉这等权力的诱惑,也自信自己能在这一次的新老交替当中扛下去,以达到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目的
第460章 琐碎的一年(上)()
朝堂之上的新老交替权力更迭,朝堂之下的锦衣卫也在风风火火的执行着朱元璋的命令,在原有校检司的铺垫下,十分有效的展开了遍布全国的行动。
而更远的地方,如大宁都司等地,也都有着朝廷的旨意下发。
命令会宁侯张温主持修筑扩张大宁城,将这座原来由冯胜扩建了一次的城池再重新加大加固,以作为大宁都司的中心。
其规制有城门五开,城周长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之数,堪称不小的工程量。
就算是有原来冯胜扩大一次的基础上,这会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不过幸好这两次战事,让大明的劳役苦功有很多,那些个蒙元俘虏不愿意投降的,调来一批用以修筑城池就好,也算不上有什么太费力的地方。
至于为何修建的如此之大,朱元璋心里其实早就有了将大宁城作为自己儿子封地的意思,此间重镇,又是在边关之外,东连辽东都司,南接北平布政使司,正是一块兵家重地。
此等地方设立卫所,焉能不让皇家亲王镇守,交给其他的人朱元璋自己也不放心,尤其是如今兀良哈部主动投靠大明的时候,更是不能随便吧派遣将领长期镇守那片地方了,思来想去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子亲王镇守一途了。
至于是交给谁,这还要让朱元璋想一想,如今合适年龄且在京的几位皇子中也就剩下了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以及十九子朱橞五人。
其中朱植刚刚被朱元璋封为卫王,也不太好随便更改封号和封地,自然是第一个排除掉了。
十八子朱楩和十九子朱橞年纪又有些小,朱元璋想了想之后也将这两人排除在外了。
那么就只剩下十六子朱栴和老十七朱权了,在这两个里面选择一个,朱元璋本人是没有什么偏爱一说,无论是哪一个皇子在宫中的表现都不错,好学而温厚,忠孝直诚。
说实话这两个皇子谁去宁城就藩朱元璋都满意,只不过现在犹豫着到底选谁的好。
这想着的时候,不由得又看起了身后的地图,看一看这一处大宁都司的重镇到底是由自己的哪个儿子去镇守比较恰当。
这一看却正好解决了朱元璋犹豫的问题,陕西布政使司,长安以北的边关地方正好需要一位皇子亲王去驻守,已做靖边之用。
那现在也就不用费脑子选择了,年长一些的朱栴去庆阳,年幼一点的朱权则去大宁都司,这样两全其美正正好好。
解决了一件大事的朱元璋心情自然不错,中午都罕见的多吃了一碗饭,让随身侍奉的老內监高兴的不得了。
要知道自大马皇后去世以来,朱元璋在皇宫内院之中过得是十分不舒心,这心情不舒畅饭量就减了下来。
而作为当场皇帝,九五之尊的人,如此轻食果腹,怎么能不让下面的人担心焦虑,如今老內监见自己老爷竟然有了食欲,高兴的嘴巴都扯到后脑勺去了,好像那多吃了一碗饭的是他自己一样。
在皇宫里,陛下多吃了一碗饭是大事,但放在全天下,这自然也就不算什么了,平头百姓家的自己都要张罗着下一顿的吃食,哪还顾得上皇帝吃多吃少的问题。
大明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不会因为朱元璋多吃了一碗饭就出现什么变化,该怎么运转依旧怎样运转,该下发的诏令自然也顺顺利利的送到了北平城去。
而这一纸诏令到给朱棣打了个措手不及。
原来这位燕王殿下是最烦大宗正院的那群老家伙的,毕竟他这里王府的规制在张枫没来之前是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年年都要被上头那几个老头给劈头盖脸的训斥一顿,一个个仗着自己年老完全不给朱棣丝毫颜面,也就让朱棣对大宗正院一点好感都没有。
可现在朱元璋这一封诏书下来,算是让朱棣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啊。
大宗正院该设为宗人府,以前老一辈的这几年病死的病死,不能动弹的卧床不起,基本上没有谁了。
随意朱元璋索性将这些人都给送回家去颐养天年,也用不着他们倚老卖老了,转而是将皇室宗族的权力下发到了自己儿子的手中。
心里的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由如今的皇二子朱樉任,往下数的左右各一个宗正自然是由三子晋王朱棡和他这个燕王朱棣来任职,至于再往下面的左右宗人,则由皇子接着往下数两个,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桢。
那这么看来,整个宗人府现在就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管理者,也间接的表现出来当朝的这位皇帝陛下已经有了隐退的意思。
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了,也为自己的儿子铺好了前路,只剩下一些尾巴没有处理干净,只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
朱元璋甚至能够做出禅位的行为,来为后代的大明皇帝做出表率,让这个历朝历代都有可能充满血腥斗争的皇权之位变得温和一些。
本来这是件好事,可到了朱棣这里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位燕王殿下在以前和大宗正院闹翻的时候,可是当着不少人面说大宗正院里头都是一群倚老卖老的混蛋,连带着大宗正院本身都给骂了一遍。
可如今到好,大宗正院是没了,可宗人府和它有区别吗,现在轮到朱棣自己坐这右宗正的位子,再想一想当年他说下的那些话,怎么想怎么都有一种在抽自己耳光的意思。
但是着命令他也不能违抗,毕竟父皇的旨意都已经下达了,显然不可能更改,他以前骂一骂大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