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朱标的灵柩落下的那一刻,其子朱允炆当场便失声大哭险些昏厥过去,这位十五岁的少年当是知礼明事之时,对亲人尤其是己父之身故更是悲从心起哀痛莫名。

    要知道当陵寝的大门关闭之时,就代表着朱标从此和所有人生死永隔再无关系,朱允炆能够强忍着坚持住没有昏厥过去都已经是心性坚定了,要知道他的母妃这几日是时时昏厥悲伤过度,相比之下此时才嚎哭的他算是很坚强的男子汉了

第538章 论储君之人选() 
朱标终究是走了,纵使朱元璋心中再是不愿面对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回想起其生前的种种,有和朱元璋之间的争吵,有对兄弟的疼爱,也有对父皇母后的崇孝,还有对朝臣对武将乃至对大明百姓的等等

    但人死终究乃不可挽回之事,就算朱元璋悲痛的难以附加,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为自己的爱子送上一个他最喜欢的一种谥号,懿文。

    懿文太子便定位了已故太子朱标的谥号,这一点没有人会出声干涉和反对,因为他们知道朱标当得起这个谥号,也知道如果谁敢在此时有什么不敬的话语,那肯定活不过第二日的早晨,因为在此时的朱元璋正是最招惹不得的时候,也是最喜欢杀人的时候。

    不过眼下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需要处理的,哪怕是要顶着朱元璋的怒火和杀意,朝臣们终究还是要提出来。

    而作为第一个开口的便是当初十分支持朱标的文臣派系,他们很清楚这种立储大事不能含糊也不能拖延,当得力断才行,万万不能让堂堂上邦大国没有储君太子,不然要成为外邦蛮夷之笑柄。

    甚至有的忠胆直谏刚臣更是大张旗鼓的要朱元璋赶紧决定这件事,完全没有在乎自己的性命,就算皇帝陛下你是在气头上,心情正是不满的时候,他们为了大明为了朝局稳固该说的还是要说。

    哪怕因此获罪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那他们也不惧,更是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是为了大明千秋万载的江山社稷而死,并无什么不对的地方。

    而对于这种朝臣,朱元璋才是最头疼的。

    他不怕那些顺风顺水随波逐流之辈,也不怕那些莽撞无脑的武人,但但只是对这些其心为国但行事方法过于忠烈之朝臣而感到难办。

    现在的他虽然也有要定下储君的打算,毕竟大国无储乃后患之事,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朱元璋真的有一天突然暴毙归天,又因为没有来得及定立储君大位,那对大明而言不亚于一场灾难。

    到时候推举谁来当皇帝都会有人不满,天下藩王何其多,每个人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三护卫,只是在于护卫的兵卒数目不同。

    如坐镇西安的朱樉麾下五万护卫兵卒,坐镇太原的朱棡手底下亦是五万,而坐镇北平的朱棣手下更是有近八万之重,这些藩王真要是有哪个对皇帝不满意,那岂不是霍乱的源头,让大明很有可能便在二世就面临崩亡的局面。

    所以储君很重要,很重要,还必须尽快册立确定,免得让朝局动荡有心人继续不甘谋划,早早的定好储君大位,让那些心中打着小算盘的人早早的灭了心思才好,不然怎么都是对大明不利的一件事。

    可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朱元璋本人也并不好选择,到底由谁来继承太子的大位,这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却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先说一说人选,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太子病故当有次子也就是秦王朱樉继位,但他刚刚被赶出京城,在想一想自己这个儿子总是招惹是非,虽然大错不犯但是小错不断,每每在关于藩王的奏本上都有他秦王的事,简直是让朱元璋头疼的紧。

    所以就算秦王排在了顺位第二,他也已经在朱元璋的心里没有多少分数了,八九成是淘汰出局的结果。

    那再往后说,晋王朱棡,老三倒是没什么过错,但问题也在这,他同样并无什么优点啊,说好听一点叫宽厚平和,说难听点不就是碌碌无为的人吗,如果真要选了他做储君太子之位,那么大明将来难保要发展成什么样子。

    现如今虽然四夷皆服大明国泰民安,但外邦对中原的窥伺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打消的,选了朱棡做下一任皇帝,先别说治理国内能否安稳妥当,但是真要面对外敌入侵时就很容易胆怯心虚。

    要知道上一次他和朱棣奉旨北伐靖边,那一份军报传回来时朱元璋差点没气的剥夺了他晋王的爵位。

    朱元璋看的可不是被润色过的军报,而是锦衣卫传回来最贴合实际也最真切的一份,所以才让老朱对他这个三儿子大大的失望,因此心中对朱棡也不是最佳的太子人选。

    而再往后算便是老四燕王朱棣了,这个儿子说实话是众位亲王乃至算上太子都是最想他朱元璋的,手段不错,心智不错,对战事的领悟更是不错,活脱脱一个早年翻版的朱元璋啊。

    之前为什么要限制朱棣,那还不是为了让太子朱标将来登基大宝之时能够安稳,值少不会出现兄弟阋墙那一幕。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朱标因病故去,朱元璋虽然心中哀痛悲伤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却也渐渐看中了朱棣,如果真要是公平竞争太子大位,显然朱棣已经是他心目当中最佳的人选了。

    可错就错在现在本就不是公平竞争,因为朝廷需要大明需要的不是一个刽子手,不是一个对战事兴趣高于对理政安民的一个皇帝。

    如果现在大明风雨飘摇四夷八方也不安定,他朱元璋百分之百会选择朱棣作为下一任大明之主,用来巩固江山稳定。

    但显然情况不同,选择自然也就不同,先天上便让朱棣少了几分优势,更何况这兄终弟及一直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个问题。

    这是他自己定下的祖训,已经因为驱逐朱樉而半违背了,现在如果直接跳过朱棡去选择朱棣,那岂不是间接让他前面的两个哥哥心中凸起怨恨吗,这样对大明江山依旧不利。

    可再往下算的话更没有合适的人选了,下面那些个亲王啊一个个别看哭的伤心,实际上没几个真正悲痛的,但这样也就算了,可要说有能力有才华的,也没有啊,大多数都是向晋王朱棡那样平凡的亲王,虽然很多本身平凡却野心勃勃的人想着要争夺太子大位,但朱元璋可不是瞎子,真要选了他们还不如交给朱棣呢。

    结果就是这样没有结果的选择,一直困扰着朱元璋的问题,直到他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穿着孝服的青年,那便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虽然说是次子,但其实已经是长子的辈分,因为朱允炆的长兄朱雄英早夭,八岁的时候就因病死了,所以算起来朱允炆现在便是明正言顺的长子。

    长子,长子,这正是让他进入朱元璋实现的关键。

    名正言顺继承大统,这对于以孝为国本的朱元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朱允炆不恰恰处于这最合适的地方。

    他是太子的长子,也就是皇长子的长子,名正言顺的嫡亲皇孙,论继承太子之位他也应当是有数参与的。

    只不过现在其父身故,正是哀痛悲伤之事,朱允炆哪有心思想其他的事情。

    可是他不想不代表朱元璋也不像啊,当他命人将朱允炆这些年来的经历过往统统翻阅了一遍之后,竟然发现这个嫡亲皇孙居然和其父朱标如此相似,性格做人做事,待人相处等等方面,如果不是年龄上不对,朱元璋都以为是在看自己儿子的少时经历呢。

    这边让老朱心里有了另外一个想法,一个对他对大明而言都比较合适的想法

第539章 各方动作() 
既然心中有了计较,那朱元璋当时要亲自考察考察朱允炆这个皇孙才是,光从录册文书上可看不到一个人的全貌,他相信自己的眼睛多过于下面的人记录,更何况这是为大明挑选下一任的帝王,是让朱家天下能够长治久安的主君,可万万不能马虎了,所以由朱元璋自己把关才是最稳妥的。

    但现在朱允炆还在孝陵东处守孝,依礼制尚不是可以召回的时候,也并无什么太过重要的事情,所以朱元璋便打算拖一拖,顺便也让他再观察观察京城中的诸王,也好在心里真的有个决定。

    因为终归是选择一个天下共主,慎之又慎都不足为过,哪怕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朱元璋也希望选择出一个最合适也最恰当的继承人出来。

    假如说,皇孙允炆能够符合他内心的需求,也是一个值得托付之人,那么在没有其他因素之外便就选定他了。

    但如果朱允炆让他失望了,其表现出来的那些温文尔雅醇厚德仁都是假象,那么他也不必要非得在乎礼制和祖训,朱元璋想要做什么决定可不需要看旁人的眼光,既然不是大明未来的主人,那么选择朱棣也未尝不可的。

    既定如此,朱元璋便再也没有理会朝堂上那些时不时谏言的臣工,反正你们说归说,我就是不做决定不出声,一切都等到朱允炆回京之后再做决定。

    如此时日渐久,那些个老臣们大多数都有了猜想,虽然不知道皇帝陛下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弯弯绕绕,但肯定不是立即决定储君大位的时候。

    除了一些个刚直的老儒生以外,其他的老狐狸早就收声来个作壁上观,都等着朱元璋的出招。

    至于那些一直不肯罢休的老臣,朱元璋也并没有什么恼火的意思,愚忠愚忠,怎么说也是为国尽忠,虽然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但也不至于获罪,就是每天上朝哭嚎着为大明国本着想等等有些让他烦心罢了。

    所以朱元璋大手一挥就将这些人全都下放到了地方,也没有什么苛责之处,大多数都是平级调度,更多的则是调往其余二京,反正现在中都凤阳也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正好遣派一批官吏过去。

    而这些老儒生可不正是最恰当的人选吗,既能填补了凤阳的官缺,把他们都扔过去修史书的修史书,修本册的修本册,做学问去吧,不要在京城朝堂上带着就好,也能让他的耳根子清静一些。

    另外那些早就看出事情有问题的大臣们则一阵了然的神色,果然不出他们所料,皇帝陛下就是心中有了别的打算,不然不会对储君大位如此漠不关心,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好本职差事即可,免得徒惹圣颜不悦。

    甚至其中有些老奸巨猾之辈都开始想着朱元璋心中到底有哪些合适的人选了,别以为只有朱老爷子自己在看,他们这些个大臣们也看的仔细着呢,毕竟很多人八成都是要经历二朝的官吏,那还不得好好看一看下任主君到底是谁。

    这么看下来,本以为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挑选晋王殿下是比较合适的,可这些日子以来让朝臣们都看了个清楚,晋王朱棡纯粹就是一个闲散王爷,哪有半点争储的意思。

    别的亲王殿下都是四处走动联系,哪怕只是送上一些小礼物抵上一份拜帖也要和朝廷的各部官员们落个熟脸,毕竟朝臣们的建议朱元璋也是会听上一些的,万一那次被人说了几句好话,能够加深他们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这可不就是对争储有利了吗。

    所以近些日子以来,朝廷六部上上下下超过五品的官员基本上都比较忙,当差的时候处理公务,下班的时候还要处理应酬,正好是朝廷没有发俸的时候,到让那些家中有些拮据的大臣们好生美味了几顿。

    这其中尤以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官员最为舒坦,每天送到府上的请柬都有十来张,要知道请宴可不会只请一天,所谓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收效,那些个为了储君大位心中难耐的王爷们哪会吝啬这点财物。

    就连五寺衙门,都察院詹士府,翰林院等等,甚至连太医院里头那些医官都被人请走了,可谓是满京城上上下下入了品阶的官吏都有份。

    毕竟上请上,下请下,王爷不可能和你一个七八品的小官同宴享乐,那自然有王府属官之人负责,总之是要施展各种方法为他们自己的争储筹码多加一份。

    对此朱元璋罕见的并没有过多干涉,也算是他为京城这些朝臣们的一点小小放纵吧,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也正是想着借此机会来看一看自己这些儿子们究竟有几斤几两的本钱。

    可这里面倒是有个亲王和众人都不一样,那便是每日安分守己的燕王朱棣。

    他和自己的三哥朱棡还不一样,朱棡是谁都没有请,完全就是在自己的王府里干呆着,只等时候一到便立刻返回太原去继续做自己的安乐王爷。

    而朱棣则先去魏国公府拜访了一番,毕竟那是他王妃的娘家,而后就是对那些以前同阵的旧部勋贵,还有那些个国公府邸,朱棣基本上是走了一圈。

    之后才是六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