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要不是姚广孝乃佛家出身,自己也没有太想要入仕的意思,不然这燕王府左长史的位子必然是姚广孝的囊中之物,就算葛诚再怎么能干,也绝对抢不过他,这边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其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在这临行不安之时,朱棣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姚广孝了,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个和自己相当投契的幕僚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如果这事朱棣去问张枫,那八成只能见到一张迷惑不解的脸,然后问题半点都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多一个人心不安。

    但姚广孝就不同了,这么多年的相交,朱棣很清楚一点,这个大和尚的见识眼界绝非常人所能及,甚至很多时候连朱棣自己都比不了。

    尤其是在一些大事的决断上面,姚广孝身处佛门清净地,等同于站在事情之外考虑,往往有一些令人大吃一惊的看法,便如同现在,朱棣心中不安之时

    当张枫挑选随从于北平城门口集合完毕以后,却没有发现朱棣的到来,正当他打算去燕王府再看看的时候,却发现朱棣从另一侧骑着马匆匆而来,脸上的神色好似变幻不定,颇有些为难的意思。

    不过张枫秉承着自己宿卫职责的良好习惯,也没有张口就问,朱棣显然也没有要解答的意思,只是淡淡的挥了挥手示意出发。

    按理说朱棣是去请教姚广孝,回来的时候应当是豁然开朗乃至心中有数的样子,怎么却变成如此模样,反倒更加觉得有些不确定了呢。

    实际上朱棣和姚广孝之间的谈话的确进行了,但只是姚广孝告诉朱棣的话却让朱棣自己觉得十分诧异,甚至有些难以置信,还以为是姚广孝这一次没有看清楚状况局面,才如此回答的自己。

    可姚广孝却十分笃定的说道,并且无半点更改的意思,还督促朱棣早些上路,却一定要记住他的话,等到时候自然一切都清楚知晓了。

    就这样,朱棣带着不解和更多的疑惑从北平出发,向着金陵城赶去,去打算参加自己父皇的葬礼,也是打算看看姚广孝的话是不是会应验。

    因为姚广孝所言之事实在是有些令他吃惊乃至不相信的地步,要不是这么多年的积累朱棣可能早就将这事抛之脑后了,还至于向这样放在心上苦苦思虑而不得其解吗。

    但也恰恰是因此,才使得朱棣现在的心态是在不信和相信之间徘徊不定,一时间难以拿下注意确定,但时间不等人,还是留着问题在路上仔细思考吧。

    可朱棣却也将姚广孝的最后一句话牢牢地记住了。

    ‘王爷谨记,待事不可为之时,万万不得冒然擅动,当留存实力以待后变。’

    姚广孝这话说的云里雾里不太清楚,但却是明明白白的劝诫之言,朱棣看得明白,也的确放在了心上牢记。

    这边朱棣从北平出发的同时,金陵城这里也完成了朱元璋下载的规程,也代表着先帝的世代彻底结束,大明即将迎来新一任帝王,也就是大明二世皇帝朱允炆

第614章 新帝登基() 
朱棣从北平出发,这可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走的,消息自然没有什么封锁,但如果正常的话应当是比朱棣本人的速度更晚一些传到金陵才是。

    可事实却是在北平城里有人紧盯着朱棣的一举一动呢,锦衣卫的人无孔不入乃天下皆知的事情。

    但是朱棣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前和毛骧有过约定的,却还是在北平里有不少的锦衣卫奉命死死地盯紧朱棣的动向。

    就算现在整个北平的地下势力都由朱棣掌管着,所谓北平暗王朱九可不就是朱棣的人吗,按理说一些风吹草动朱棣都应该清楚的。

    锦衣卫是何等人物,又岂能是朱九手下那些下三流的人物能比拟的,想不让你知道,你变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锦衣卫的厉害之处。

    原本毛骧掌权的时候的的确确是将北平这一片留了出来,或者说是没有太过于盯紧朱棣的动作。

    可要知道,现在锦衣卫都指挥使是蒋瓛,此人随是毛骧的亲随,但过气之人难免又会降低影响力,尤其是现在正值新君登位在即,需要锦衣卫大力支持的时候。

    就算以前毛骧和朱棣有约在先,那蒋瓛看在自己师傅的面子上已经照顾了几年,现在大明的天子换人了,以往的一些约定也应当就是不算数了。

    尤其蒋瓛很清楚一点,朱允炆此人极其不喜大明亲王分封的制度,更是对边疆这些手握兵权的各位王叔十分的忌惮于不满。

    以前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允炆还能克制,但现在朱元璋殡天已逝,朱允炆已是将要登基之大明新皇,还有什么需要忌惮的,早就和一些朝中大臣们说了此事,并且严明自己有削藩的意图,只是目前朝局未稳,先给众位大臣们透个口风具体什么时候动手还待确定。

    一众朝臣们自然点头答应,毕竟是新皇的命令,这队伍明确的很,那大家战队自然也不需要犹豫,所以一个个都点头表示什么都不会说,只是心里已有准备。

    可锦衣卫是什么人,哪个大臣的府里没有锦衣卫的人,谁家的大事小情不都让锦衣卫探知的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什么隐瞒。

    锦衣卫知道,那蒋瓛作为都指挥使自然也清楚,所以他很明白朱允炆对朱棣的态度,那简直是相当的恶劣。

    所以在这很明显的选择题上,是未来的大明之主朱允炆,还是如今的燕王朱棣,蒋瓛第一时间便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将以前毛骧和朱棣所定下的那些约定统统作废,但却没有立即在明表示出来,反而暗中派人死死地在北平盯住朱棣的一举一动。

    现在朱棣带着张枫并三十骑匆匆南下,这事自然瞒不过锦衣卫的眼睛。

    而且相较于需要休息的朱棣他们,锦衣卫传递消息的速度可是快得多得多。

    如果说朱棣需要十日才能赶至金陵城,那他从北平出发的消息约莫只要五六日就能从锦衣卫的渠道送到蒋瓛的面前,到那时朱允炆也就知道了这件事。

    所以虽然朱棣争分夺秒,也没想过太要隐藏行踪,可万万却没料到自己刚从北平出发就暴露了,这也的确是出乎他的意料。

    不过五六日也是时间,况且现在消息还刚从北平出来,金陵城蒋瓛这里还什么都不知道呢,朱允炆依旧在准备着明日登基大典的事情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三十日。

    距离先帝朱元璋逝世已有七日,先帝葬礼是丧仪也已妥当,切国不可一日无君,正需要朱允炆登基称为新帝。

    今日的奉天殿和以往都不一样,因为大明即将要迎来他们新的主人,第二位皇帝陛下。

    当朱允炆走在台阶上真正坐到龙椅上的那一刻,看着台下文武百官齐呼万岁,感受着天下苍生皆于自己手中掌握之时,只觉得权力这东西还真的是美妙啊。

    虽然他是经受儒家熏陶教学张大的,可是朱家血脉骨子里的权力欲望依旧存在,这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也许在外人看来,朱允炆是温文尔雅,继承了其父亲懿文太子朱标的温和宽厚的脾性,却比起父亲显得更加温顺。

    但是这只不过是朱允炆的外在表现罢了,虽然其内心本也是儒家之道秉承礼教修治齐平的那一套,但却不代表朱允炆真的是懦弱,腼腆的君王。

    反而从他决意如此精简下葬自己的皇祖父,更是擅自在遗诏上增添之时,便足以看得出其心中亦有果决的一面。

    不过不管如何,不论朱允炆到底是装出来的表象欺骗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也好,还是他只是将内心的一些想法隐藏的十分隐秘也罢。

    今天这个日子,注定是朱允炆一生最辉煌的日子。

    当平天冠待在朱允炆头上的那一刻,便代表着他已经成为大明的二世皇帝,手里掌握这大明百万计的军事力量,更是有天下苍生百姓一千多万户,七千多万人丁的共主。

    在正式称为大明天子之后,朱允炆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予身边三卫智囊幕僚倚重和地位。

    首先是黄子澄,作为朱允炆后来的恩师,得封翰林学士,参国政事。

    其次为齐泰,从原本的兵部左侍郎,被朱允炆提拔为兵部尚书,也算是补了兵部这几年尚书的空缺,同黄子澄参国政事。

    最后才是方孝孺其人,受封翰林将读,却无其他职权,但也是朱允炆幕僚之一。

    其余文武等皆有封赏诏书等等,更包括朱元璋留下的耿炳文,郭英等,还有驸马梅殷也一并封赏。

    不过从黄子澄于齐泰两人的参国政事就能看得出来,真正在朱允炆心中所依仗的还是这两个心腹之人。

    而方孝孺虽然也得朱允炆看重,但其本身却是朱元璋所留下的人才,和朱允炆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再加上方孝孺参与到幕僚集团的时间最晚,资历尚有不足之处,从汉中教授封为翰林将读已是跨越了很大等级。

    或许将来方孝孺能在朱允炆心中得到更深的看重,地位也能随之增高,说不定参国政事这项特权也能挂到他的头上,但显然不是现在方孝孺所能具备的。

    对于这些封赏,有人高兴自然也有人不满,不过毕竟都是新帝初诏,大家就算心里再怎么不悦也不会表示出来。

    毕竟朝臣终究是臣子,而陛下一辈子都会高高在上。

    而且就算是这一次在其他朝臣眼里,看起来应当是心腹的方孝孺所受的待遇也并没有多好,其本人也并无什么怨言,那这些之前连站队表态都没有的朝臣又能怎么样呢

第615章 来自晚辈的忌惮() 
先帝驾崩的讣告和新帝登基的天下诏令同时从金陵城发出,也代表了朱允炆足足拖延了近七日的时间才将自己皇祖父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以官方名义告知于天下。

    这不仅有他自己的私心在里面,是为了保证其登基的稳定和所谓天下的安稳,但是不是为了防止大明这些边塞封王接机插手就只有朱允炆自己心里清楚了。

    天下通告,自然是下放至各布政司府州县内。

    就连一路上抓紧时间赶路,露宿野外为了多争取一些速度的朱棣等人,也知道了这个传遍天下的消息。

    初听闻此信之时,朱棣心中是一阵恼怒和不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那个皇侄儿居然在先帝遗体未葬之前便迫不及待的登基皇位昭告天下,向世人展现他的正统性。

    这在朱棣看来是十分不孝大逆不道的行为,简直是有违他储君的身份和皇长孙的尊讳。

    当然了,这是因为朱棣并不清楚自己的父皇朱元璋已经在他出发的那天便下葬于东郊皇陵之内,他这里的气恼愤慨,在朱允炆那边却没有什么忌讳一说。

    虽然这仓皇精简的下葬和迫不及待的登临帝位着实是有些吃相难看了点,但毕竟没有违反祖制和礼程,也是按照朱元璋皇命遗诏所做,就算是礼部也挑不出来什么,并且他们也不打算在这个时候给新帝找麻烦,那岂不是和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过不去吗。

    所以,朱允炆登基大典虽然是快了一些,但也的的确确是按照既定程序走的,没有什么差错和逾越不敬之处。

    反倒是朱棣这里消息不太灵通,也是因为朱允炆本就没将先帝大葬的消息通传天下,实际上除了金陵城周边的百姓以外,还这没有多少人知道朱元璋已经下葬于东郊皇陵了呢,毕竟这消息的传递也是需要时间的。

    况且就算朱允炆是太过精简了一些,颜面上看起来是有些不尊先人祖父的礼节,但那也是按照先帝遗诏来做的,有这么一个挡箭牌在前头放着,朱允炆怎么做其实都不算过分,只要顺序章程不乱,哪怕是一天之内完成下葬和登基都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朱棣这里却尚未知晓此事,仍然气恼于朱允炆急迫登基,对这位见面不多的皇侄儿打心底里有了几分不满。

    可朱棣却不知道,他这里才是刚刚对朱允炆有一点不满的意思,可在朱允炆的心里头,大明这些个分封的藩王当中,最令朱允炆痛恨巴不得早早夺爵的就是朱棣这个燕王啊。

    有的时候朱允炆真是想问问自己的皇祖父,为什么如此的能生,导致大明现在分封出去的藩王如此之多。

    光是在边塞镇守的藩王便有九人之多,也代表了九个手握重兵权势的威胁。

    而大明内部还有很多的藩王,也一个个封国均在富硕重镇之中,影响力就算不多却也是不小。

    况且每年宗人府都要拨出一部分银钱供给各地藩王府邸,还要抽点银两给那些塞王养兵,这在朱允炆看来简直是用朝廷的钱再给朝廷树敌一样。

    如果那些个边塞封镇的王爷心有不轨互相串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