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事情已经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不能达到他们最终期待结果的计划,那就是一个废弃的计划,只有暂停和放弃这两个选择。
那现在的情况来看,暂停和放弃基本上就等于是一种。
不管朱棣是察觉到了什么,还是他们这里有了纰漏,计划已经根本就没有继续实施下去的必要了。
当一个人心里有了戒备,尤其是朱棣这种战场宿将经历生死的次数完全不是朱允炆这种连敌血酋首都少见的人能够比拟的。
如若再要强行实施计划,那不仅是破绽百出,而且这成功的几率也是直线的下降,甚至还不足原先的十成之一乃至百分之一的多。
所以纵使齐泰现在心中再怎么不甘,再怎么懊恼,事情已经是发生了,完全没有悔改重来的机会。
眼看着即将到来的机会,却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他溜走了,自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齐泰此时此刻恨不得咬碎满口牙齿以泄心头之恼怒。
但事已至此,当立刻改变计划,做出相当的应对,也就是原先既定的备用方案。
是的,凡事皆有后备计划,齐泰当时做出这种甘愿牺牲己身的打算之时,也和朱允炆商讨了原定计划失败之后的应对,也就是后续手段。
这倒不是齐泰本人对自己牺牲有什么芥蒂,而是一切都要料败再料胜,两面都要想到,不能只求一种好处却忽视了其他的问题,不然不管是多么完美的计划,总会有出现纰漏的时候。
一如现在这般,原本顺顺利利的计划进程,结果却因为朱棣的突然逃窜而全盘崩溃,以至于齐泰都要气炸了,却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长长叹息,匆忙的下城去向自己的陛下汇报
当朱允炆得知朱棣异动而导致计划崩盘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相当的精彩。
有最应该出现的不甘,也有对计划失败突然变故的懊恼,却也有一丝微不可查的庆幸。
在朱允炆的心里,他对大明藩王分封制度是百分之百的抵触,所以对于能在此地以极小的代价干掉藩王当中势力最大也是名望最高的燕王朱棣,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因为如果计划成功了,朱允炆所要付出的也不过是区区数百禁军和一个兵部尚书齐泰罢了。
相较于死了一个燕王,大大的搓杀了大明所有藩王的锐气,也解决了朱允炆心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对将来如何进一步乃至大举削藩都有极大地好处。
但终归有一点是朱允炆不可避免的,那就是他姓朱,朱棣亦是姓朱,两人身上都留着朱明皇室的血脉,也是血缘关系中最亲近的一系,叔侄的辈分使得朱允炆心中难免有那么一点点愧疚。
当然了,这愧疚也得留到朱棣真死了以后才会产生,现在朱棣未死,计划已经失败,这所谓的愧疚自然是毫无存在,反倒是那一点点的庆幸流露出来。
不过很显然,不管是神情沮丧有些恼怒的齐泰,还是心中盘算如何收场打算尽量安抚朱棣的方孝孺,都没有发现朱允炆表现出来的这份小小情感。
但相比如果他们两人真的发现了,十有八九也不会有什么表示,毕竟这属于大明皇室家族内部事宜,两人随是近臣,却依旧是外人身份,当不要随意参与到这里面才好
现在还是考虑考虑如何安抚城外明显已经被惊吓住有了戒备的燕王才是,不然不仅不会对朱允炆和朱棣两人之间的关系有好处,还会极大地增强燕王对朝廷的不信,乃至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估计齐泰自刎都难以谢罪于朝廷,于他的皇帝陛下了
第624章 临危受命方孝孺()
“陛下,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如何安抚城外的燕王一行人,以防被双方在此后出现巨大的裂隙,也是对日后陛下的削藩大计极大不利的事情。”
方孝孺第一时间便谏言道,他事先猜透了齐泰的计划,现在自然也是反应极快的。
此时齐泰也顾不得是不是朱允炆和方孝孺讲述了计划,还是方孝孺自己所猜测的,当务之急便是如方孝孺所言那般,应当立即实施后续计划才行,以免那不必要的恶劣后果出现。
不过,原来的后续计划也是分为两段,一是展开了袭杀,却仍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或者说是伤了朱棣却没有预期那般好的效果。
这二么,便是最后的袭杀还没有开始,计划便已经出现了断层,也代表着虽然没有暴露却仍然无法继续下去了。
而现在正是这第二种情况,但不管是一还是二,齐泰原本既定的后续计划当中必要的人物乃是黄子澄,也正是需要这位名义上早先东宫储君老师,有着翰林将读身份,一直都是朱允炆心腹重臣活跃于朝堂上的黄子澄出来说话才足够分量。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黄子澄可还被齐泰扔在城楼上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呢,他只看见齐泰这三番五次的羞辱朱棣,也看见朱棣应声前来却突然离去,还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也未曾见到那藏的十分严密的弓手队。
而且黄子澄虽然能力不错,但也确实是在没有一点依据的前提下猜不到这隐藏极深的计划,和方孝孺还能靠着观察猜测出大概而不一样,黄子澄是真的有些摸不着头脑。
方才事出突然,齐泰为了尽快向朱允炆汇报,也没有功夫去和黄子澄解释什么,现在再想要启用后续的备用计划,那黄子澄这最关键的一环已经是出了差错,事情一时间竟然发展到了最坏的地步,连齐泰本人都没有什么办法了
不过朱允炆却是不这么想,齐泰虽然慌了神,可是朱允炆不行,也不能。
因为他是大明天子,这种时候不管臣子如何慌乱失措,他这个天子都要沉稳应对万不可先一步自乱阵脚。
而且谁说没有合适的出面人选了,这不恰恰有一人在他们的面前吗,不管是身份地位还是能力方面,在朱允炆看来都是十分合格的人选无疑。
“方学士,眼下这般情况你也是清楚的,朕于齐尚书的计划已然是失败告终,此时也正如你所说那般,需要立刻出面解决此间的问题,不过”
朱允炆话说一半,没有全都吐出来,就是要看一看自己这第三个幕僚的反应和人品,到底值不值得他彻底的信赖。
如果方孝孺的回答让朱棣满意,那日后自当倚重,彻底的进入朱棣心腹重臣行列,但如果回答的不到位,虽然人选还是由他出面,但这不管结果如何,其在朱棣心中的地位都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了。
听到陛下说话说到一半而断掉,此时早已有些慌乱了的齐泰还尚未察觉,或者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心思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了。
而方孝孺却品出了几分味道,也对朱允炆的意思有了几分猜测。
话不说完看着自己,明显是需要他来接上这后面的话,现在方孝孺考虑的是要怎么回答,而不是回不回答的问题。
“陛下,此时此刻,臣当自请出城于燕王一见,以缓事情的严重后果,也是为了陛下的大计,敢情陛下准许!”
此话说罢,方孝孺便跪地恳请,一副势要出城的态势,那干净利落的下跪完全不像是一个饱学之士应有的样子,但是却深得朱允炆的赞许。
“好!既然方卿有如此决心,朕自当准许,事情紧急,万不可耽误,方卿当立即行事才好!”
“臣遵旨!”
君臣二人一说一答显得十分恰当,而两人也对这样的结果甚是满意。
朱允炆判断出了方孝孺可以值得信赖,也足够作为自己心腹重臣,到时候变真正入了幕僚的行列,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先帝遗诏的缘故而隐隐的被排斥在外。
方孝孺则达到了自己心中的目的,便是赢得陛下的欢心,乃至陛下的赞许认同。
因为这段时间里虽然他作为翰林学士,可实际上却没有半点先帝遗诏上应有的权力。
什么辅佐新君,处理朝政,这些基本上都和方孝孺没有关系。
而作为一个心中有着远大抱负,想要复现周礼之上那种太平盛世礼道满天下的壮举,也就是过于理想化的仁政,太偏离实际和天下切实情况的盛世。
虽然这种心中理想有些遥远,也基本上不会被朱允炆实现,甚至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后的天下早已是两回事,但这终究是方孝孺心中的一点愿望,自是不会有所改变。
而实现这种理想的基石便是权力,也需要得到君王的认同和准许,那么现在便是最好的时机。
既能摆脱他身上先帝遗诏的隔阂,让原本最基础的齐泰,黄子澄二人幕僚团队中多出他这一人,也能让方孝孺在朱允炆心中的分量得到大大的加强,进而离着他所谓仁政的盛世梦想更进一步
所以,这臣子回答的满意,君王听到的顺心,一唱一和皆大欢喜,便是已经决定了后续备用的计划交给方孝孺来执行。
至于此时已经六神无主的齐泰,暂且还是到一旁休息养神待清醒定心了以后再说吧
不过方孝孺本身打算出城这件事便有一定的风险,但也正是因为打开城门出城相谈才能更加的体现朝廷的诚心,或者说是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也能让燕王朱棣那边多一分侧重和考量。
但危险还是有的,毕竟不管朱棣是如何察觉到了计划,哪怕只是冥冥中的感觉,但心中总会有一些别的想法。
最直白来讲便是怒火冲天,将之前齐泰所施加的羞辱和方才脱离生死境地的危险两项加在一起而产生的怒火。
所以此次出城,其实方孝孺是有着不小的生命危险,但为了大明,为了朱允炆,也是为了他心中的太平盛世。
这城门,还是要开;城,还是要出
第625章 欲盖弥彰遮不住()
紧闭了半晌的城门轰然打开,方孝孺只身一人走出,面向朱棣而去,应对眼前这数十悍卒勇士,脸上毫无惧色,显得异常淡然自若。
只不过他的自信也来自于自己身后跟随的禁军护卫,不然光凭着方孝孺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在面对杀气腾腾的张枫等人之时,心中难免会有胆怯的情绪产生,所以这些禁军不仅是为了彰显方孝孺的地位,还有为他提气壮胆的用途。
而此时,朱棣却早已和自己麾下的宿卫汇合在一起,正神色有些凝重的看着城门方向,却没有主动离开。
之前反应没有张枫及时的宿卫们也正小心戒备的护卫在朱棣身旁,毕竟他们没有张枫那般警惕之心和感知强度,但也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保卫自家燕王殿下的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
这时的张枫也调转马头而回,毕竟他虽然不知道朱棣因何转身而逃,那般狼狈,但相比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
既然现在朱棣已经安全,张枫也没有必要再在这里戒备,免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没有砸到自家王爷,反而是撞到了张枫自己的头上可就不美了。
正待张枫缓缓后退的时候,这城门也随之大开,使得本来心中渐渐松了一口气的张枫又精神紧张起来,本已松下了大半的长剑又死死地握住,左手也不指望那小小的护臂盾牌了,而是悄悄地摸到了腰间的那把手弩之上,以备不时之需。
眼见城门开启,朱棣虽然心中惊疑不定,却也没有太过慌张忙乱,毕竟自己已经处在宿卫身边,若有什么歹人也得好好掂量掂量目前的形式才对。
况且方才朱棣的逃窜已经足够狼狈了,现在如果还没有看清楚对面的形式便立即仓皇而逃,那岂不是连自己作为燕王最后的颜面都不要了吗。
如果说刚才那是情况紧急无可奈何的举动,毕竟小命还是要保住的,那么现在既然身边有了护卫,情况自然就是大不相同,也就是说朱棣不多不少的有些几分底气在,也能让他如此镇定的等待事情继续发展下去。
实际上朱棣心里虽然对之前自己那般紧张而有些感到荒诞,但是可绝对没有半点不相信自己直觉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深信不疑。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了,那如针刺剑扎一般的危险感觉,绝非是朱棣胡乱臆想出来的,那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不过也正是因此,朱棣才不愿意相信这感觉得真实性,或者他主动去将这真真切切存在的感觉变为虚假的,不想确定这种事情的发生。
因为在这泱泱大明之中,如今能下令袭杀他这个堂堂大明亲王的,也就只有在那深宫当中的皇侄儿朱允炆了,现在应当叫做天子陛下。
除了大明皇帝,还有何人能调动京城禁军,能够有这般天大的胆子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甚至朱棣想要将怀疑对象甩到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