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张超有自己的盘算,但是光凭这篇策论,张超就知道张璁是难得的经世致用之人,必须要充分用好他。
第581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张超连夜对张璁的策论进行了一番修改,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鼓励办学,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增加一些专科教育等,然后张超让人将策论抄录了几十份,请来了朝中重臣还特别邀请了杨一清张璁文征明这些对教育有见解的人一起过来商议。
张超以人的一生为例,能够在科举上面有所成就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孩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算错账,日后可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而工作安稳的人才是大明的中坚,他们提供粮食赋税,而且并不会造反。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识字为主,张超建议增加基本的数学教育,目标在于让十岁以下的儿童学会认识常用几千汉字和一百以内的加减乘除。
而到了十岁之后,稍稍长成,这时候就应该筹划孩子的未来。那些聪慧的孩子可以进入科举的学习,而绝大部分孩童在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但是识字会算账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一个孩子从识字到可以参与童子试,最起码要经过五年以上的学习,所以这个阶段同样也有分化,读书有成的可以继续参加童子试,而期间希望不大的孩子就可以进入专科的学习,擅长算术的就可以培养做账,擅长动手的可以培养成工匠,医生等等。而这些专科学校不需要朝廷费劲,可以由民间办理,在南直隶已经有很多所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混的好的收入不菲。
张超在这里强调了工匠的意义,随着大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工匠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南直隶一个出色的造船工匠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一百银元以上,这样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
另外擅长制造枪炮,保养枪炮的工匠,军中十分需求,这一块朝廷必须加强对工匠的培养,没有好的兵器朝廷如何能够平定乱匪,扫灭鞑靼。
而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脱颖而出,考中秀才的才算是真正的士大夫,这之前被淘汰的还是有很多人,张超认为现在有很多头发白了还孜孜以求秀才功名的童生,这太浪费人才了,所以他的看法很简单,要从年龄上限制参加院试的童生年龄,比如说超过三十五岁就不给参加童生试了。
而成为生员之后,一定要严格教育,不仅仅考试的四书五经这些要教,日后当官理政的常用知识也要教授。律法理财水利等基本的知识要具备,朝廷不要书呆子,这是各地学政的责任。
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学政,一定要加强对生员的考核,特别是常用知识的考核,必须有淘汰率,要能上能下,原来大明在这一块是空白或者不重视,现在必须补上。
另外那些不孝悌的,喜欢嫖娼的,喜欢无事生非,人品恶劣的秀才各地学政御史地方官员要加强管理,纳入地方官的考核。
张超前面所说的基础教育,朝廷只需要发几道圣旨,然后鼓励办学就可以了,可是说到学政对秀才的管理,这些大员们互相看了看,这些生员们有苦头吃了。
接着到了乡试,张超明确一点,一定要加强朝廷对于乡试的管理,因为通过乡试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不得不慎重。
除了从中枢派出主考副主考以外,一省有资格担任内帘官的并不仅仅是学政,乡试考前一个月朝廷要求各地把有资格担任内帘官的官员公示,并且在乡试主考和各省巡抚巡按联合监督下当众抽取内帘官。
除了这些,张超还让大家伙讨论如何增加乡试的公平公正,并且归纳在案。
当然张超抢了地方官这一块蛋糕,他也给予了补偿,张超准备试行让各省巡抚和布政使主持招考经制吏。
众所周知,明代的吏权势很大,动不动就架空了主官,甚至还可以世袭,这样一来弊病实在太多了。
所以张超准备把这一块管理起来,地方有编制的吏员五年一轮换,不允许世袭,同时为了补充吏员,但凡是参加过县试的读书人都有资格考试,当然对于这些读书人,很多吏员的限制就被取消了,总不能不让这些人三代不考试吧。
同时类似于捕头这样的强力人员,由各省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衙门主持录取,也同样取消了这些吏员的一些限制。
这是两块大蛋糕,既逐渐提高了吏员的水平,又加强了管理,还增加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张超放了出来,想必各地地方官会十分高兴的笑纳。
对中枢的吏员,由各部主持考试,参与招考中央吏员必须有秀才以上功名或者在地方有二年以上的经验,并没有犯错的吏员。为了鼓励这些吏员好好干活,只要五年之内没有差错,就可以参加吏转官考试,每一年朝廷留出一定的名额,保证吏员的上升空间。
张超从科举提到了对于吏员的管理和改革,他彻底改变了明朝旧有的歧视打压吏员,却又依赖吏员的陋习。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参加过县试的读书人,就算考不上秀才,只要有吏才,先干两年地方吏员,再考中中央吏员,五年之后再通过吏转官考试,理论上十年内就可以转为官,而吏转官的待遇等同于举人为官。
也就是说张超将三途为官改成了四途为官,面对质疑,张超的说法是朝廷对吏员太过苛刻,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怎么可能?
而对于国子监,张超的做法则有些特别,他不仅没有关闭花钱买监生的途径,还准备扩大这一块监生的数量,这样一来,有投票资格的读书人就会越来越多,国子监也更加鱼龙混杂。
而对于两京国子监,张超增加监生的同时,却又要求加强对监生的考核,可以买监生,但是想毕业为官对不住,你得老老实实的学好。
而对于举荐为官,张超扩大了范围。规定各省知府参议以上官员,军队都指挥使参将以上官员都可以举荐文武官员,但是必须参加中央统一进行的考试,考试分为常识和策论,只有考试合格的才可以为官。
除了进士为官地位起步稍高,最起码是县令开始,吏转官,监生为官,举荐为官的待遇一律相同,都是从地方的八九品官开始。
但是朝廷又通告天下,对于官员的提升一律以考核为基准,不允许因为是进士就另眼相看。
另外他采纳了张璁的意见,对于京官和地方官进行不断的调动,张超特别规定,翰林出翰林院后必须担任一任的知府,方才可以转任词林官。而担任中枢六部侍郎级别的官员必须有地方巡抚的任职经历。
张超这一份教育和官员升迁的改革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就引起了轰动,朝野上下立刻议论起来。
第582章 残酷的真相()
“子卓,朝廷有那么多官员的名额吗?”
谁也想不到,一直沉默不说话的杨一清首先问了起来。作为国士院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人,杨一清坐镇国士院第一把交椅是毫无疑问的。
张超点点头,“本朝地方官员太少,吾有意在地方增加官员数量,以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吏部会仔细计算所需要的官员数量,不使有冗官出现。
至于多出来的官员的薪水,朝廷这段时间光光裁撤的锦衣卫和其他人员就已经足够支出了。
朝廷的钱要用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养太多的闲人。”
听张超这么说话,杨一清沉默了,事实上杨一清已经听出了张超改革的本意,他在拉拢士大夫。
让考不上举人的读书人到地方为吏员,然后又给吏员留出升迁的空间,那么这些人一定会感激他。
而扩大纳监又给了很多有钱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纳监寻找出路,并拥有选举国士的资格。
最关键的一点是张超允许四品以上官员推荐官员,这个口子开的太大了,原来只有顶级官员才有的资格,所以杨一清可以肯定未来将由无数官宦子弟通过这一条路进入仕途。
所以中高级官员对于张超的改革一定会全力支持,而利益受到冲突的只有低级官员和地方的吏员,偏偏他们的话语权不够,只能眼睁睁的被欺负。
所以这一次所谓科举的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杨一清看的很清楚,他也果不其然的同意了,虽然他没有儿子,但他也有亲人门生,可以与张超这样的高级官员交换,互相推荐呀!张超真是天才,所谓宰相调理阴阳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张超说完之后,文征明却有些遗憾,若是张超早一天这么改革,他又何必考了这么多次会试?恐怕早早就走了荐举这一条路了。
一旁听讲的张璁却只觉得脑袋嗡嗡的,张超这样的顶级文官竟然私心这么重,这是乘着皇帝年幼钻朝廷的空子呀,可以想见未来寒门出仕将更加困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迟早会发生。
但是张璁想了又想,却没有站出来反驳,一来张超对他的策论都用上了,二来张超对他的赏识,让他没有办法公然站出来与张超作对,而在荐举这一块有利益的都是中高级官员,他说实话也没有胆量做第一个反对的人。
高级官员们都是聪明人,张超打的什么主意,他们都很清楚,好不容易张超出头送福利,他们除非是傻子才会去反对。
不仅仅如此,对于敢于反对的人,他们还要想办法打压,这是大家共同的利益,谁跟反对就是跟大家伙过不去。
张超的提议在廷议时顺利通过了,尽管私底下有种种非议,一个是吏员改革,一个是其他非正途的民间学校,但是这都是张超改革的精髓,因为张超坚决不让步,而且他拿出来的蛋糕又太诱人,所以廷议最终还是接受了张超的改革方案,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当天晚上张超见张璁闷闷不乐,知道张璁对他有意见,他笑着说道,“所谓积弊,就一定有太多人的利益掺杂其中。所以要动手除去积弊,一定要让自己的朋友越多越好,自己的敌人越小越好,这样才可以减少阻力,办成事情。
秉用,吾若不是对下开了监生和吏员的口子,对上开了荐举的口子,你觉得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为兄吗?”
“可是如此一来,日后官场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宦子弟。中堂出身寒门,您不能堵了寒门子弟出仕的途径呀!”
张超叹息的开始解释,“让更多的百姓先读上书才是我等首先要考虑的,至于寒门子弟,吾等严抓科举,不就是提供他们更多的入仕机会吗?
严抓科举必然会抢夺豪门子弟的机会,所以吾必须有所偿还,扩大荐举虽然弊端很多,但同样势在必行。”
张璁听完,也不在争辩,他这才发现政坛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到了张超这个层次,他根本没有多少是非对错,而是基于利益的分配,不是说小人逐利吗,张超却又有那般的名望,所以张璁迷惑了,真的迷惑了。
果然,张超的改革方案几经推敲,很快就被批准推行了,除了一些真正清正廉洁的官员,几乎没有受到多少阻拦。毕竟这是顶尖士大夫共同的心愿,凭什么我们的子女门生不能推荐入仕,而要跟无数人挤来挤去,拼杀那三百个进士的位置?
科举用人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的推广让张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时候他对于太监集团的进攻终于开始了。
早在正德驾崩后,何聪和张永这些正德宠幸的大太监,因为与张超关系良好,就很聪明的要求告老退休,因为他们很清楚未来十几年是文官集团的天下,这个时候与文官作对那是找死。
但是他们的请辞被张超拦住了,张超不愿意张太皇太后手下宠幸的太监掺和国政,他们现在还没有到离开的时候。
所以现在军机房还是老班子,三名大学士和吏部兵部尚书加两名太监的七人组合。
进攻还是从国士院开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国士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等到了嘉靖元年的冬天,国士院又提出了一份集体提案,要求朝廷控制太监的非法行为,比如肆意的扩张皇庄,乱收赋税,各地守备太监违法乱纪,甚至于太监肆意挖矿等种种事端。
消息传到何聪耳中,何聪和张永无奈的看了看彼此,他们知道这一天早晚要出现,张超能忍这么久已经很给面子了。
嘉靖登基一年多了,那些与张超关系良好的太监早就开始已经退休或者是担任闲散职务,现在剩下的只有那些没有眼色的或者是依附太皇太后的,张超早就想敲打他们一顿。
他们两人想的没错,就在两人商议之际,待在皇宫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