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图志-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冲今后不但要打造更大的风帆战船,打造更快的飞剪船,他还想重新营建火器厂和火药厂。郑氏的火器也继续更新换代,虽然按现在的工艺水平,还很难打造更先进的火器,但大规模的制造燧发枪替代现在明军的火绳枪还是能做到的,火炮方面郑冲记得铁模铸炮法。

    明末这个时代,铸造火炮历来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需要一个月左右。而且所制大炮蜂眼极多。在后世晚清太平天国时期,龚振麟就发明了用铁模铸造铁炮,而郑冲记得这铁模铸炮法。

    铁模铸炮有很多优点,比如一模多铸,成本低、工时少,“用一工之费而收数百工之利“,“用匠之省无算“;减少表面清理,碹铣内膛的工作量;铸型不含水分,少生气孔,用后收藏,维修方便,如果战时紧迫,能很快投产以应急需。所有这些,都讲得相当真切,符合实际。在一些主要技术问题上,和现代铸造学对金属型的认识是一致的。用黑色金属型铸造重数百斤至数千斤的大型铸铁件,困难很多,即使在现代亦非易事。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技术成就。

    是以郑冲打算今后在郑氏火炮铸造方面直接用铁模铸炮,同时他还知道黑火药的最佳比例配方、康格里夫火箭等等新式的火药、火器,相信郑氏的火器局由他来重建,一定会大放异彩。

    而重建项目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郑冲则想趁此机会开办水泥厂。作为穿越者,水泥也是一种极好的穿越材料,工艺并不复杂,造出水泥来,很多地方都能用到。郑冲相信,捐出去的钱,大半最后能够通过水泥厂收回,今后郑氏又多了一项可以盈利的商品,同时也把自己的水泥厂建起来了。

    还有防备疫病,通过采购药材,郑冲甚至可以考虑建一家中成制药厂,可以大量生产一些成药,比如八宝丹、行军散、避瘟丹等等。这些中成药也并不需要太高深的化学科技,清朝太平天国起义年间,胡雪岩办的胡庆余堂就曾大量生产这些中成药,然后供给军队和民间,让胡老板赚了个盆满钵满的。

    郑冲早就计划着要做这些事的了,只是万事开头难,他本打算到了泉州之后,自己在泉州慢慢弄起来。但既然眼下一场台风过后,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便想借着这场东风,借着官府赈灾的名义,借着郑氏的支持,提前开始铺开,甚至是几件事情可同时进行。

第112章 玄扈公出面() 
郑冲一时间神游太虚,想到很多没有与郑芝龙实说的事,比如改造火器局工艺、新建水泥厂、中药厂等打算,他就隐瞒了没说。

    郑冲正皱眉盘算时,徐光启见他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叹口气道:“也罢,既然看博文你如此热心,为师就做一回出头鸟好了。”

    闻言郑冲微微一鄂,抬起头来看着徐光启,只见徐光启微微一笑说道:“老夫已经是布衣之身,不过在官场还是有几分薄面,便由老夫与巡抚衙门商议,由老夫出面,号召赈济灾民,再办些以工代赈的善事。想必老夫来起这个头,巡抚衙门也不会太过介意,总好过你郑氏总兵衙门来插手此事。”

    郑冲闻言大喜过望,他还没正式开口请求徐光启出面,他就自己先说了出来。徐光启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名头也够响亮,沈犹龙那里一定会给徐光启面子。最重要的是,巡抚衙门正忧心赈济灾民的事,有徐光启出面号召捐纳,又办以工代赈的善事,沈犹龙不会太过忌讳,毕竟徐光启已经致仕归家,而且不是福建官场的人物,不似郑芝龙这般位置敏感。

    当下郑冲深深拜谢了徐光启,徐光启却摆摆手道:“老夫出面只是挑个头,做个门面摆设,具体的事还是交给你来办理,辛苦的还是博文你啊。”

    郑冲急忙说道:“不辛苦,能过百姓做些好事,和谈辛劳?”徐光启听了这话,老怀安慰,望着张灵素道:“你有个忧国忧民的好丈夫啊。”

    张灵素在饭桌上一开始就听郑冲说台风后赈灾的事,觉得夫君真是个做大事的人,台风才过一天,他考虑的就是赈济灾民,甚至连灾后防疫、灾后重建都想到了。

    听了这些,张灵素心头早就隐隐觉得骄傲自豪了,现下徐光启一夸奖,张灵素更是涨红了小脸急忙道:“老先生说得是,妾身一定会照顾好夫君,让他能一展抱负,不会为家中事分神。”

    徐光启嗯了一声,又问道:“那博文此趟想如何捐纳?又如何赈济灾民?可有详细章程了?”

    郑冲急忙道:“已经有些章程了,还只是腹稿,便想说与老师听了,给点意见。饭后我便将章程详细书明,好给老师呈送巡抚衙门。”

    徐光启道:“也好,你细细说来。”当下郑冲便清清嗓子,开始说起自己的打算来。

    首先是捐纳来的钱财,郑冲并不想直接交给官府来分发,谁都知道明末官府的黑暗,雁过拔毛,便是清官衙门,也会刮下二两肉来,如此层层发放,到灾民手中的只怕不剩多少。

    而且官府赈济灾民并没有长远打算,也只是设些粥铺施舍些米粥而已,并不会考虑后期的重建等事务,局限性颇大。

    于是郑冲便想成立一个赈济灾民的民间组织,名唤慈善安平会,各处所得捐纳都由安平会统一管理运作,徐光启自然便是安平会的大招牌,名誉会长。而安平会当然也不会撇开官府单干,各项收入和支出都会由官府监督,而后定期公布账目。

    听了这个建议,徐光启沉吟良久才道:“这也是一种办法,官督民办,各方面都说得过去。沈犹龙与老夫有同乡之谊,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老夫去说,此事不难办到。只是这般做了,福建官场上一些宵小之辈会忌恨老夫,不过也不必理会,老夫也不是闽人,事情办完,拍拍屁股走人便是了。”

    郑冲这时候才听出徐光启的弦外之音来,原来郑芝龙和徐光启都觉得郑氏不宜插手太深,便是因为赈灾真是有很多油水可捞的,若是郑氏出头来办此事,必定会阻了别人的发财之路。不过徐光启没有这层担忧,他是松江府人氏,事办完一走了之,他也不求什么加官进爵,自然不必那么忌讳。

    接着郑冲说到赈济灾民,此趟台风过后,多数农田被淹,房屋被毁,各地粮仓也都被水淹,粮食损失颇大,一定会缺粮食。眼下正是秋收之时,各地都有余粮,只是从其他省份采购粮食,一来是陆路运费颇高,二来就怕各地粮商闻得受灾,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

    因此郑冲建议安平会收得善款捐纳后,拨出一部分银子来,从台湾采购粮食。台湾那里自颜思齐开台之后,移民到台湾的汉民颇多,自古汉民种地世间第一,于是数年下来,台湾产粮也颇多。台湾之地的粮食,除了郑氏商船会来采购之外,基本都是卖不出去的,因此存粮也颇多。

    此趟郑氏与荷兰人议和之后,郑冲曾私下与郭怀一商谈了片刻,其中郭怀一便提到希望郑氏能来采购些台湾的粮食,给当地移民的农产品找条稳定的出路,更献上台湾情势书以供参考。

    郑冲于是记在心头,既然要采购粮食,台湾粮食价格便宜,而且走海路节省运费,须知这年月走陆路运输粮食,差不多三成的粮食要被运送的牲口吃掉,牛马的嚼口费可是不低的,而海运则能省下一大笔嚼口费。

    而且去台湾采购粮食,那里是郑氏说了算,说一钱银子一石粮食收购,绝对就是一钱银子,拉到大陆后,卖给安平会一两银子,谁也不会多说什么,这价格比去邻省卖粮食绝对要省钱。这样一来,郑氏捐出去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附带刷一波声望,绝对双赢的买卖。

    徐光启听闻从台湾采购粮食,忍不住问道:“听闻台湾乃红夷盘踞之地,怎会卖粮食与我们?”善良的徐光启还不知道郑氏已经背着大明王朝单独与荷兰媾和了,郑冲则早已经想好了说辞,便道:“大佛郎机人占据了台北,听闻今岁粮食大收,我们便去台北买粮食便可。顺道可与佛郎机人商量一下,看是否可以联手夹攻台南的红夷。”

    艾儒略闻言也点头佐证道:“正是,听闻西班牙人占据了台北,他们有意与明国联手对付尼德兰人的。”有了艾儒略这位西方贤者的佐证,徐光启也没多想,殊不知他的这位弟子蒙骗了他。

    当下郑冲继续说着赈济灾民的章程,粮食采购来之后,便在安平会运作下,各处先开办发放钱粮之所,但凡前来登记以工代赈的灾民,先发三天口粮,足够养活一家老小的,而后领取米粮便要以工分竹筹来换取。

    工分竹筹便是安平会在各处开设的工程现场,只要灾民去现场做工一天,便可记得一天的工分,以竹筹计数,凭竹筹来安平会领取相应的钱粮。

    这种以工代赈可以兼顾重建事项与灾后防疫,灾后重建,需要清理街道和倒塌房屋,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样以工代赈,满足了灾民需要的赈济,同时也不养闲人,更可加快重建速度,一举两得。

    而郑氏开办的以工代赈场所便是重建各处的码头、船坞、船厂、火器厂、火药厂、水泥厂、中药厂等等地方。至于真正的家园重建,郑冲打算只开设一小部分工地,其余大多数的重建交给当地驻军来完成。正好可以展现郑氏军马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同时若内地军马谁敢阳奉阴违,正好以赈灾重建不力为由收拾掉!

    郑冲仔细算过了,一个成年男子一天需口粮三斤,这时候没后世那么多油水,一天三斤面饭是绝对吃得下的。而安平会每天给口粮四斤,这个用工价格,绝对比平时请一个工人来的划算。

    而老弱妇孺则可安排做一些灭杀虫蝇、打扫街面卫生、四处喷洒石灰杀灭病菌以及准备热水、熬制汤药、照料病患等防疫的简单工作,同样可赚取工分竹筹,不过老弱妇孺的工钱就要少一半了,一天两斤粮食足矣。

    听闻郑冲说起水泥来,喜好科学的徐光启眼前一亮,又开始歪楼,细问起水泥如何制作,有何功用来。郑冲详细解释道:“水泥乃是石灰石反复煅烧后研磨细致,再按比例与些粘土粉末混合搅拌而得,具体工艺学生回去整理后交给老师。这水泥可用于粘合砖石,可用作修桥铺路,更也修葺城墙,总之用途广泛。比之现下用的糯米姜汁绝对要划算得太多了。”

    一想到古人用糯米姜汁来做修城墙的粘合剂,郑冲总觉得一阵阵肉痛,那都是粮食啊。至于水泥在明末的制作,郑冲也很有信心,古人的技法绝不会比现代人弱,烧制水泥也绝对不会比烧制各种牛叉的瓷器要难,那么难烧制的瓷器都能烧制出来,更何况是水泥呢?

    而制药厂郑冲也有信心能办好,成品药在现在还没有出现,明末制药的手艺也绝对不会比清朝胡雪岩那个时候弱,将中成药做成丹丸散等形式售卖,绝对有市场。居家旅行,带些备用药丸,绝对方便。今后还可用在郑氏的远洋战船上,军队对这种成药的需求量也是极大的。

    听了郑冲制药厂的主意,徐光启笑道:“看来你这趟去王家盘桓,倒也颇有收获啊。”徐光启还道是郑冲去了王家,接触了医道之后才有这想法的,却不知道郑冲是带着这想法刻意去结交王家的。

    闻得这话,郑冲忍不住脸上微微一红,心头暗想:“若是师傅知道我是先有这想法,才借着带孙家兄弟去看病的机会结交王家的会不会气得暴跳如雷?”

第113章 请黄老出山() 
郑冲早已经有开办中药厂的想法,但要开制药厂需要有名的大夫来打响招牌,也要有懂药理的人来打理。当时他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找谁。正巧徐光启介绍了王肯堂,于是郑冲自告奋勇带孙泽沛去王家求医,当时多少也是为后一步打算做个铺垫之意。而之后与王月娘攀扯些医道,也是用意于此,总得要和人混熟了,才好叫人家出面替你办事的吧。

    有时候郑冲想来,自己每做一件事似乎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也不知道这是叫卑鄙还是心机深沉,或者就是郑芝龙所说的枭雄本色也未可知啊。

    随后郑冲说起重建规划与防疫的打算,也将各方面的事情都想得面面俱到。总之,一切钱粮进出都由安平会管控,安排布置重建之事,所需的建筑材料也由安平会采购,除了郑冲可以做主的郑氏码头、港口、火器作坊、水泥厂、制药厂等的建设之外,其余城中的重建还需要官府来规划认定,而后安平会照此开工建设便是了。

    在郑冲的计划中,安平会就好似一个基金会与承包重建工程施工队的结合体,从吸纳社会捐纳资金,到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