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1615-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丶校俜直鹪送毡居肽涎蟆5侵萦牍阒堇氤刹毓叮业侵葜挥谐屎腿毡竞铰罚阒葜饕侥涎蠛铰罚哉闹莞浇晌舜竺髯钪匾某龊?凇�

    第5天刚过了台州海面就遇到了暴风雨,在南田岛海湾躲了3天,等雨停了才再次出发,第九天下午到达了舟山岛。舟山岛官府力量不强,倭寇之乱时,成为了倭寇的老窝之一。戚继光掌兵后重新整顿了大明沿海的水军,才消灭倭寇,重新夺回来舟山。因为远离陆地,官府力量薄弱,海贸大兴后,舟山岛成为了江南大多数参与海贸的士绅豪强的私港。江南要出口的货物通过各种小船运到舟山岛各个私港,之后转运到能出海的福船上,出海贸易。外来的物品也同样运到舟山岛,之后再向江南各地区分散。舟山岛成为了江南物品进出口的集散地。

    陈升抬眼望去,好多几个人驾驶的小船,还有比陈升所在的船还大的多的福船,一派兴旺的景象。孙天泉领头,六条船顺着水到驶向一处港口,之后依次在码头旁海湾里停下并下了锚。孙天泉之前跟陈升说过,要在舟山岛停留一天,一是休整下,二是将船上的香料等南洋货物脱手,并购买粮食,冬衣等物资。

    其他人都留下看船,孙天泉领着4个手下,陈升就带着郑武,6个人放下船上的小船,坐小船划向码头栈桥。离码头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土围子,土墙大概有5米多高,上面有人在放哨,看大小竟然有湄洲岛寨子的一半大小。码头栈桥上停靠着几艘船,不少人正不停地向土围子里运送货物。

    等陈升乘坐的小船快要靠到栈桥上时,之前就在驻足远望来船的十几个人迎了上来。看打扮都是守卫,都带着刀,走来时呈防御姿态,手都按在刀把上。一个领头的离着还很远时,就驻足抱拳大声道:“不知道哪里来的朋友,敬请通报声,我王大虎这里先有礼了。”

    孙天泉这时从船上站了起来,道“王老弟,两年不见就不认得我孙某人了?”

    王大虎盯着孙天泉看了会才笑了起来,道:“原来是孙大哥,请恕小弟眼拙,刚才离着远没看清。这月份不对,没想着孙大哥能来。”最近几年,湄洲岛南洋生意越做越大,郑家无法满足湄洲岛的需求,且最近两年两者关系恶化,湄洲岛就加大了从之前就有联系的江南王家拿货的量,这两年拿了4船货了。两年前第一次拿货时,就是孙天泉亲自北上与王家达成每年拿货的协议,当时结交了王家护卫头领王大虎。

    王大虎转身让身后的手下退走,只领着两个人走了过来。这时孙天泉领着几个人上了栈桥,留下一个人看船。两人先客气了几句,王大虎道:“孙大哥,你来的不巧,王老爷和几个主事的都不在,你有事要等几天,我马上派人上岸通报。”

    孙天泉道:“王老弟,我这次来不是要拿货的,我有事要北上,路过这里补充些物资,并脱手些南洋稀罕物。”

    王大虎听完后道:“补充些物资好说,不过南洋的物品量不大的话,按往日的价格赵先生就能做主,太多或者有其他要求,都做不了主呀。”

    孙天泉笑着说:”顺路带了些,量都不大,就按往日的价格算。还有件事要麻烦王老弟帮忙,这次北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需要王老弟帮忙买150套冬装。“

    王大虎想了想,道:“这也好说,我托人去安排。走,孙大哥,今天我请客,咱哥两好好喝一杯。不过按照规矩,船上的人不能下来太多,只能委屈孙大哥的兄弟了,我安排人将酒肉送到船上。“

    孙天泉听着东西卖了,物资都有了着落,笑着道:“既然是规矩,就要遵守。我先谢谢王老弟帮忙了。”两人边说边走,陈升等几个人跟着,朝着不远处的土围子而去。

    第二天,王家账房赵先生清点了香料等物资并带人运走。王大虎也帮着联系采买了粮食等物资,棉衣也买齐了。孙天泉私下分别送给了王大虎100两,赵先生50两好处费。这天陈升闲着没事也领着郑武到处转了转。

    再休息了一晚,船队趁早离开舟山岛,驶向北方。。。。。。。。。。。。。

第二十三章:抵达鳌山卫() 
万历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孙天泉领着船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崂山湾。

    过了盐城海面后,西南风渐渐变弱,东北风渐起。导致风向变化莫测起来,为了控制航向,船员需要时刻注意风向,不时的调整风帆迎风面,来来回回的不得消停,都累的疲惫不堪,陈升看手下忙不过来,也参与了进去。风向减弱并不时变换,这样使得船速慢的很,一天走不了多远,可能每天只能走之前最快时三分一的路程。

    另外就是过了长江后,北上的这段沿海,因为每年走的海船少,沿海能停靠补给的海湾很少。导致船员的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下来。幸运的一点就是到了北方海域后,比起南方来海面平静的很,浪小的多,天气晴朗,很少见到下雨。

    当船员都累的半死,快要撑不下去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路上走了35天,大半的时间都花在了从盐城往北的这一段行程上。二十七日下午,船队终于在小管岛内海域抛锚休息,船员放下柴火船上岛打柴和取清水。

    下锚后,陈升转到孙天泉的船上,见到孙天泉道:“三叔,怎么不直接靠岸找个码头,也好买些肉食,给弟兄们改善下伙食,这一路驶来,大家都累坏了。停靠在这个荒岛边上,什么也没有呀。“

    孙天泉看着变得干练的陈升道:“升儿,以后要记住,俗话讲财不露白,小心使得万年船,什么时候都不能全漏了底。老家我也有四年没回来了,这边情形变得怎么样,我也不清楚。之前结交的人脉还在不在都不一定,我们这么多船,又带着这么多银两,人手反而不足。如果有人见财起意,起了坏心眼,怎么办?就算我们见事不好,开船走脱,那也没法招人了,这不是白来么?“

    见陈升点头同意,孙天泉接着道:“先休息一晚,明天我和你一起只带一条小船,先上岸探探情况再说。如果能联系上之前关系,就先采买物资用船运过来,如果不能就想办法再找关系。这边的情形不能让岸上的人摸透了,就算是招人,也要分散了招,尽量不要太惹人注意,招到一批就运到这岛上来,人够了就走,尽量低调。”

    陈升想了想还是孙天泉跑过两趟了,又是当代古人,比自己更了解岸上的情况,想的更周到。自己总是依照后世的思维想当然了,大明可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信息发达的社会。鳌山卫的人就算杀了陈升等100多人,然后推到山贼,海匪的身上,没人会追究。

    鳌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鳌山卫城建成后,周为三里,围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后经两次扩建,到现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包以青砖,四门加城门楼,增铺所十余所。它集军、政、民于一身,可以说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其地位非常重要,品级也很高,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职级。一般1卫有5600人,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而鳌山卫有11个千户所,1万多军户。不过近些年,卫所军官与周围士绅豪强不停侵占军户土地,军户多沦为佃户奴仆。军户生活贫苦不堪,多有逃亡,到底还有多少人,可能连卫指挥使都不清楚。

    休息了一晚,孙天泉和陈升各带手下,30来人坐着一条小船,没有去鳌山卫城,而是朝石人河方向隶属于鳌山卫一个千户所码头驶去。

    路上孙天全跟陈升介绍道:“升儿,前面不远处有一处私港,是鳌山卫军官为走私私下建的,我们到那里停靠。这卫所的官都是世袭的,一般不会换人的,三叔之前都是靠林千户的关系招的人。“

    跟陈升说完,孙天泉又对心腹手下石原道:“之前两次你都跟我来了,人也都跟着见过了。靠岸后,你领两个人带着礼物先去拜见林千户,大概说明下来意,条件还和之前一样。如果千户所换人了就回来,来回多注意打探下情况,多留意下周围是否有什么异常。“

    原来之前孙天泉经人介绍认识了林千户,林千户牵线拜访了即墨知县。每次事前给林千户300两银子的打点费用,招够人后再给200两谢礼,即墨知县也拿这个价。如果不是带着陈升不能冒一点险,孙天泉会自己直接下船去拜见林千户的。现在只好先让石原去探探路,没什么事再让陈升上岸。

    不久船驶入一个偏僻的海湾,停靠在一个年久失修的栈桥上。四周显得非常荒芜,长满了荒草与树丛,岸上一个人影也没有,这处私港看来也很少有人使用。石原等船靠岸后,就带人抬着礼物上岸走了。

    过了一个多时辰,5个人从羊肠小道走来,等人走近了,陈升看到是石原等三人与两个陌生人。孙天泉看到来人迎了上去,道:“黄管家,怎么让你亲自跑一趟,受累了。”来的其中一人是林千户的管家,代表林千户来迎接。

    黄管家道:“孙大官人来了,我怎么能不亲自来迎接,来时我家老爷已经吩咐备下酒席,恭候孙官人大驾。“

    孙天泉道:“黄管家抬举了,我怎么敢称官人,替陈老爷跑腿打杂的而已,直接称呼我为孙福就好。你稍等,我吩咐下,咱么马上就走。“孙天泉一直打的是替杭州陈老爷招护卫的旗号,化名陈老爷心腹孙福。

    等孙天泉回头吩咐手下看守好船只,石原也跟过来禀报了一切正常。孙天泉带着石原及2个手下,陈升和郑武随黄管家朝千户所所在地而去。陈升扮作护卫,与石原等一起抬着银子,丝绸,香料等礼品。

    私港附近都是山区,毫无人烟,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与外相连。走出这段山区,道路虽然变宽了,却坑坑洼洼的,路面长满荒草,很少有人行走的样子。

    一伙人顺道朝远处一群建筑物而去,等走进了,陈升发现就是一个大庄子,而且是破败的很的大庄子,没有什么庄墙,外围散落着一个个茅草屋,灰蒙蒙的一片。走入庄子,中间的路同样坑坑洼洼,到处散落着石头,粪便随处可见。不多的行人都面黄肌瘦,头发都茅草似的随意挽着,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现在都十月低了,天冷的厉害,很多人还穿着单衣。

    陈升一伙人走入庄子,穿的都是在舟山新买的棉衣,还抬着不少礼物。引起了庄子里不少人的驻足关注,一些小孩笑闹跟在后面看热闹,黄管家的随从回头大骂了一句,小孩子都吓得一哄而散。

    石原见落在后面的陈升一直打量四周的房屋与行人,凑近了低声道:“少寨主,这些就是军户,大多数家里的地都被当官的占了,就成了佃户。军户又是世袭,就算没了地,也不能去干其他伙计,只能苦熬着,和叫花子也差不多。”陈升听着石原的话,再看看四周的人住的,穿的,比叫花子强点也有限的很。

    千户府邸在庄子十字街一角,2米多高的土围墙,前后三进的砖瓦房,显得很气派,与周围的茅草屋对比明显,看来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孙天泉等人在黄管家的带领下从侧门进入府邸。

    一进入院子,就见到客厅房檐下站着一个40多岁,满脸胡须身穿官府的大汉。孙天泉紧走几步,然后跪下道:草民孙福,叩见千户大人。“看到孙天泉跪下,后面的人也跟着跪下了。陈升来到这个世上,还没下跪过,犹豫了一下也跟着跪下了,形势比人强,如果自己不跪就显得太突兀,既然入乡就要随俗。

    林千户一边说,一边上前扶起孙天泉道:“孙兄弟,快起来,快起来,咱们谁跟谁呀,见外了见外了,进屋说话。“然后领头与孙天泉进入客厅。黄管家带着手下收了孙天泉带来的礼品,并安排陈升等到偏房休息吃饭。

    林千户之前两次可没这么客气,主要是这几年林千户的日子越过越差。林千户也不知道老天怎么了,最近几年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旱,除了河边的地,其他土地都大幅度减产,且朝廷划拨的银两层层克扣,到自己手上所剩无几。收入变少,孝敬还不停的增加,林千户同样吃不消了。

    今年春天又是大旱,夏收锐减,只有往年的一半,秋收同样减产的厉害。不管林千户怎么压榨,那些穷军户也没什么油水了。总要给留下口饭吃,不能都饿死了,不然明年的地谁给种呀。年底送给指挥使的孝敬还没凑够,正犯愁呢,这不瞌睡碰到了枕头,有人亲自送银子上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