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胨堑难捕疾畈欢啵褪巧聿挠械悴罹唷
至于白种人,那个存在于传说中,有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见过。
但是印度人,那个模样看上去真是怪怪的。
若是在子偃看来的话,印度人的长相应该更偏向于阿拉伯人和欧洲人。
印度人的主要族源就是雅利安人(非希特勒鼓吹的雅利安人,这才是最早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源自伊朗高原东北部的一支白人种族。雅利安人主要有三支迁徙路线——东南、向西、向西北。
往东南的就是进入南亚,并成功击败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古典意义上的印度,并延续下来成为现在的印度主源(四个种姓中前三个种姓都是来自雅利安人)。
而向西的就是波斯人,波斯人雄霸西亚长达近千年,中间影响力最弱的时候也不过是在和罗马拉锯,阿拉伯人兴起后吸收了大量原波斯的人口、文化。
而向西北的一支则成为了最广泛的欧洲人——包括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希腊人、罗马人、哥特人、高卢人等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种族。所以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欧洲人的长相相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异族人为何会被羁押到朝歌?”
“哦,你说这个呀。据说南方军团已经凯旋归来,这些都是印度孔雀王朝的战俘!陛下要用这几百个战俘举行献俘大礼呢!”
“献俘大礼?”
“嘿!这都不知道,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没文化的,多读点书吧!”那个年轻人颇为志得意满地道,“告诉你,这个献俘大礼,早在周武王之时就有的。”
“其大概有五个步骤,其一祭于郊,献俘于天。其二燎于周庙,杀罚俘虏以祭先祖。其三封绌诸侯。其四献俘于周庙,告伐纣代商事于列祖、上天。其五祭祀百神!”
“嘘!”年轻人身边的同伴拉了他一把,低声道,“慎言!何以为纣?官府已经明文告示了,凡议论子辛,当称呼帝辛,而不可为纣王!”
“咳咳,好吧。反正献俘礼是很郑重的仪式,古来有之,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征战,或者是征讨蛮夷,凯旋归来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举行献俘礼的。”
献俘礼,这是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一种战争的礼仪。
得胜之师归来后,国君则要在宗庙、太学和社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告以胜利,在告庙祭社的同时奉还庙主社主。祭社活动中,常杀俘虏献于社。
晋侯灭偪阳,“以偪阳子归,献于武宫”。
“授馘”是献俘礼的一个环节,就是将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献于宗庙,用来统计生俘若干、杀死若干,以告于庙。
献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诸侯向天子献捷献俘,天子“亲受而劳之”,并且常常举行典礼对诸侯颁布册命和给予赏赐。向天子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诸侯奉王命伐四夷而有功;二是献俘者必须是诸侯或诸侯国的天子“命卿”。
如果不符合条件者即使献俘,周天子也可以驳回不接受。
献俘于庙后就是“饮至”和“大赏”。《左传·桓公二年》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其中“饮至”、“舍爵”,就是国君安排酒席,和群臣宴饮并行慰劳之事。
“策勋”就是将有功者书于简策,以示表彰,还要遍赏有功者,是为“大赏”。
如果军队作战失败,败军回国时就要用“凶礼”,正所谓“以凶礼哀邦国之忧”。最典型的莫过于着丧服的“哭师”之礼!
秦穆公迎接殽之战后被晋人释放的三帅等俘虏时,“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因为士卒散失、士气低落,故败军回国时不“振旅”。“不振旅”也就是战败的代名词,欲至就曾说过:“韩之战,惠公不振旅”。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一方面是诸侯兼并;另一方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也逐渐加剧。
在新的战争背景下,战争礼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总的表现就是: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有所衰落。
子偃想要耀武扬威,借此以震慑宵小,获取帝国子民的荣誉感,献俘礼是必不可少的。
在献俘礼结束后,如何治理原本孔雀王朝的地盘,又成了子偃与群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子偃又召开了大朝会。
邹衍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在印度设置一个都护府。帝国已经无力在印度这么广袤的土地上设置郡县管理,也没有那么多的官吏可以派遣,没有那么多的百姓可以迁移,故而对新并入帝国版图的印度,可以实行军事占领,再教化其黎民百姓。”
“臣附议。”许多大臣都表示赞同。
这时,儒家出身的淳于琼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请说说你的看法。”
“如今帝国已经拥有方圆几万里的疆域,幅员辽阔,陛下日理万机,只是依靠郡县制的话,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管理,而只是设置都护府,实行军事占领,只怕各地生乱,帝国无法好好的进行教化。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分封诸子于各地!”
分封?又来了!
子偃并没有立即驳回,还是任由群臣在陛台下辩论。
子偃又询问了鹖冠子。
鹖冠子回答道:“陛下,臣以为,已经到了分封诸侯的时候了!”
“何以见得?”子偃淡淡的道。
“诚如淳于琼适才所说,光是设置都护府,已经无法行之有效地管理各地。帝国现在有安东、北庭、西域、安南、吕宋、夷洲、海南扶桑八个都护府,在海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殖民地!欲教化这些地方,不知需要多久的时间!而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教化?唯有分封!”
“分封?”
“是的。陛下可以将诸皇子和功臣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拱卫皇室,陛下当可垂拱而治,使我华夏之文化远播!”
“此事,随后再议。”子偃拒绝讨论这个问题。
鹖冠子又道:“陛下,此事必须尽快解决,若不确立分封制,久则生变!据我所知,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孔雀王朝分若干省,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往往由王子统治。帝国境内还有很多半独立的部落。印度凡有一百一十八部落!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督。”
“远征军能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孔雀王朝,与其疏于对各地的掌控,强于军事,弱于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领域不无关系。”
子偃微微颔首,认为鹖冠子说的没错。
孔雀王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普遍存在着家庭奴隶制,似乎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土地为国王所有。国家有60万步兵,3万骑兵,9000只战象。
孔雀王朝的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地方长官,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之公平分配;也管猎户,有权酌情予以赏罚;还负责收税、监督与土地有关的行业如伐木、采矿等,还负责修治道路。
第二类是城市长官,分为六组,每组五人。各组分别主管手工业、外侨、生死登记、市场交易及度量衡、产品检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税等事项。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为六组,每组五人。各组分别主管海军、后勤辎重、步兵、马兵、车兵以及象兵。
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国家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阿育王死后,帝国逐渐分裂,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
约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至此,孔雀王朝灭,巽伽王朝兴。
分封诸侯,的确能在几十年内,使帝国加强对各个化外之地的控制,但是久而久之,帝国与诸侯渐行渐远,迟早是要生出大乱子的。
子偃又垂询道:“鹖冠子,朕听闻,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极为凝重的国家,其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奴隶平民,大多信仰耆那教、印度教和佛教对吗?”
“是的。被攻灭的孔雀王朝,信徒最多的还是耆那教!孔雀王朝的先王,旃陀罗笈多是个虔诚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大概四百年前所创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解脱,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行善积德,而对禁欲和苦行的提倡则远超过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张信徒裸体修行,以示一文不名。”
“旃陀罗笈多在俗世间的业绩已圆满,便转而追求灵魂上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由此可见,印度人是十分信教的。”
第716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朕并不迷信武力。”子偃眯着眼睛道,“欲征服一个国家,必须要从文化上击败他,泯灭其文化,再输入自己的文化,如此才能做到帝国化胡为夏的目的!”
“朕始终相信,依靠强大的武力,只能维系一时的统治,不可长久。所以,只是使用武力的话,是无法从根本上同化印度人的,朕打算派遣巫教进驻印度,宣教教义,使其归附。”
“陛下圣明!”群臣山呼道。
巫教,是宋帝国的国教,子偃作为帝国的皇帝的同时,还是巫教的教皇!
子偃之所以神化自己,神化日后的皇帝,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让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帝,在是世俗的统治者的同时,又是上天派来普度众生的救世主。
“巫教”一词,对于后世人或许很陌生,但是,巫教的的确确是道教的前身。
巫,在那个时期,代表的不是力量,而是一种信仰。人们都相信,巫能够带领他们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繁衍下去。
无数巫用自己的生命和一代一代的积累,为那个时期的人们指明的生存的方向!
华夏文明的根源在于上古巫教。
上古巫教历经夏、商、周三代,统治中国数千年,对华夏文明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大家所熟悉的如周易八卦等,皆是此中产物。
到了东周,随着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原有的上古巫教也面临种种社会新问题的考验,旧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分封制度和周天子的宗教、政治权威随着诸侯之间“无义战”而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
对此,华夏先民开始了新的探索,出现了百家学派。
当然,这些探索离不开当时上古巫教的大环境,不可能平空造楼,都是在上古巫教的基础之上的改造和发展。
因此,这些学派可以看做是上古巫教的根上生出来的不同枝杈,若将上古巫教看作是土壤,也可以看作是同一土壤上的不同的几棵树。儒家由孔子提出,他经过删编书籍,对上古巫教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改造。
由于当时天子的宗教权威已经衰落,为了重新解释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权构造,使之更加合理,孔子删除了一些过于“怪力乱神”的东西,而强调血缘伦理,企图以此来重新建立社会秩序,使周代得以延续。
作为上古巫教的继承者,孔子依然保留了如“昊天上帝”之类的上古信仰。
儒家学说可以看作是上古巫教的“新教”。道家由老子提出,他主张复古,恢复到更古老的先王原始时代,回到上古巫教的源头去,也就是社会的最初形态,来以此解决当时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换句话说,老子是上古巫教的“原教旨”主义者。
因此,道家保留了更多的上古巫教的文化,如周易八卦、鬼神信仰、风水占卜等等。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道教,指的就是道教的原始巫教性的一面。
墨家由墨子提出,他主张兼爱非攻,可以看作是社会低层民众对当时社会混乱而提出的自保思想。墨子本质上是实用主义者,他的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非乐等,他认为儒道都过于贵族化,不能体现下层利益。
当然,作为以“先王”的继承人而自居的大贤,他也主张“明鬼神”,人死后有鬼魂,神灵自然会赏善罚恶等等,体现出墨家思想中的上古巫教影响的一面。
因此,把墨家完全排除在道统之外是不准确的,严格说,墨家属于道统大树上比较另类的一枝,比较贴近下层民众,属于上古巫教的“底层另类派别”。
法家由韩非子提出,他的思想为“法、术、势”,强调帝王之学,注重国家管理和帝王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