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彤点了点头:“话是这么说,可宫中的几位贵人到现在也没动静,即便是最早得官家宠幸的那位也没有身孕啊!”

    三才白了陈彤一眼:“什么那位,以后要尊称杨贵妃!官家可是说的清楚,谁要是再敢不敬赶出宫外,宫女还好些找个人便能嫁了,可咱们这些内侍出了宫可就只能投靠陈琳老祖宗了!”

    三才的话让陈彤脸色一变,跟着瑟瑟发抖起来,宫中的人谁都知道陈琳在黑手任职……

    干咽了一下口水后,陈彤奇怪的问道:“那为何几位贵人的肚皮没动静?”

    三才瞧了瞧远处的赵祯道:“那是官家自己在养精蓄锐嘞!官家可是说过:二十成人,之后才是敦伦的好时候,最近官家的补膳可不能停,明年官家可就二十岁了,这可是关系到咱大宋家国天下的大事,来不得一点疏漏!”

    陈彤连连点头:“奴婢记下了!”

    两人悄悄话早就顺着晚风刮到了躲藏在裘衣中装鸵鸟的王语嫣耳朵里,俏脸微红的偷偷瞥了一眼赵祯,小手在赵祯结实的胸口不断的画着圈道:“官家,今晚……”

    赵祯瞧着怀中身穿大礼服,头戴一大堆头饰的俏脸微微苦笑:“这就知道!”

    王语嫣拖着颤音娇声说道:“陛下~子嗣也是大宋的国事,依照您的性子,应该不会懈怠的吧?”

    赵祯露出恶作剧的笑容,大手穿过王语嫣的腋下袭击她胸前的圆润:“那朕今晚就收了你这个小妖精!”

    王语嫣虽然俏脸微红,但却没有躲闪,而是挺了挺胸口的饱满道:“请君怜惜!”

    两人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放在平常百姓家,十九岁的年纪早已是好几个孩子的父母,岂能像赵祯一样膝下无子的。

    子嗣的传承是皇帝的重任,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昌盛与否的程度,连百姓都知道多子多福,皇家岂能例外?

    最近是因为西征之事耽搁了下来,否则朝堂中文武百官敦促赵祯大行房事的奏疏怕是会能把他淹没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恶客北方来() 
金秋十月,大宋还处在欢腾的节日气氛中,西征军大胜的余韵还没过去,官家便宣布了秦国长公主的婚事,一时间东京城的百姓为之欣喜,赵妙元和蔡伯偂氖虑樵缇驮诜患淞鞔渲械拈笫乱彩遣簧佟�

    毕竟是关于公主,蔡伯偂氖录<负醵际羌玫模热缟倌晔北愫偷苯袷ド衔ご笏瘟趁嫒蛄晒首澹渲械南附诒凰档挠猩猩⑹欠袢险饧虑榈模蛭档降谆故钦造跷赶铝俗镌稹�

    赵祯打了辽国的皇族没什么,毕竟他现在是大宋的官家,而蔡伯偂砦影槎良幢闶桥勾蛄晒幕首澹党鋈ヒ埠苣烟矣匈翡禄嗜ǖ南右稍诶锩妫笏蔚某⒌比徊换岢腥稀�

    皇权在这个时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任何人都不能亵渎,辽国是得到大宋承认的国家,他的皇权是合理的,受到宋辽两国承认的东西,而不是如党项的李明德一样,到现在也没人承认他在西北的地位。

    赵祯面前的辽国使臣不再是张俭而是另一个汉人,仿佛是辽国皇帝为了羞辱大宋的脸面,使团专门找汉人子弟作为使者,惹得朝堂中的大臣们颇为不爽。

    赵祯身为一国之君当然不会为这种小事而计较,反正早晚有一天要把燕云之地收回来的!

    “臣,大辽林牙院北面林牙承旨章硕参见宋朝皇帝陛下!”

    不愧是执掌翰林的林牙院,一句话就把辽朝抬高到大宋之上,赵祯微微一笑并不在意这些,要是因为这种小事就为难一个使臣说出去反倒是丢了脸面,显然王曾等相公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忍住怒火不屑的撇嘴。

    夏竦出班道:“启禀陛下,辽人的在路过信安军榷场的时候夹带货物被东京城的巡城虞侯发现,已经扣押了下来,但事情涉及两国睦邻之好,请陛下判决!”

    果然是个万花筒,夏竦这话不光是为大宋扳回一城,更是在章硕乃至辽国使团的脸上狠狠的抽了一巴掌。

    赵祯笑眯眯的问道:“都夹带了何种货物?”

    夏竦瞥了一眼脸色难看的章硕道:“启奏陛下,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高丽参,东珠和契丹鞍之类的东西,恐怕是为了避开关税吧!”

    赵祯点了点头道:“既然是些不值钱的东西,那就算了,章使臣,你好歹也是辽国的使臣,抽个时间去开封府把所欠关税补上,罚铜和流放就算了,这可是朕给辽朝皇帝的面子,万不可再犯!”

    章硕面色铁青的站在大殿之中,赵祯的口气完全是一副鄙夷和不屑的样子,仿佛大辽皇帝的面子只值那一车货物似得。

    笑话,什么时候高丽参和东珠变成了不值钱的东西?!

    契丹鞍更是与端砚、蜀锦、定瓷等物,被宋人评比为“天下第一”的货物!

    颜面尽失的章硕恨恨的瞪了一眼跟随的契丹使臣,这个该死的东西完全没有一点羞愧,反而是在为那车货物重新上税而肉疼,一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不甘。

    “辽使前来所谓何事,你们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赵祯的话打断了章硕的思绪,整了整衣服再次拜下道:“章硕奉我大辽皇帝之命前来恭贺大宋西征党项!同时也敬告皇帝陛下,党项和大辽一向交好,我皇已经封李德明为西夏国主……”

    此言一出大庆殿中便炸开了锅,文武百官纷纷谴责章硕的狂妄和辽国的目中无人,赵祯面色铁青的望着御阶下身穿紫衣的章硕,这哪是什么祝贺,完全是警告和威胁!

    “哈哈!说的好!”赵祯突然击掌大笑,使得大殿上的百官摸不着头脑,就连章硕等辽国使团也是一愣,难道大宋的皇帝疯了不成?

    用手指了指章硕,赵祯对朝中的官员道:“瞧见没有,人家辽国现在自诩为党项的宗主国……真是天大的笑话!朕怎么不知道党项是辽国的属国?王相公党项使臣可曾递交国书?”

    王曾出班道:“起奏陛下,老臣从未接到过党项的任何国书,也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此事太过匪夷所思,要不要召党项使臣觐见?”

    大殿中的章硕一时间无言以对,党项早就被辽朝封为西夏国,这事情天下皆知,但却从未照会过大宋,而且大宋一向是不承认党项的任何政治地位,即便是有也只是大宋分封的爵位才算数。

    无论宋辽两国都是默认党项这支西北力量的存在,只不过辽国更加的放得开而已。

    大宋在礼法上不承认党项的地位,认为他们一直是唐朝的定难军遗留,本就应该归属大宋的控制范围之内,党项世代居住的土地是汉人王朝赐予他们暂居的,只是现在党项人这个恶客欺主而已!

    然而辽人可不希望这样,所以才竭尽全力的让党项脱离大宋的影响,这次李德明的南下围攻延州城不得不说背后也有辽人的影子,甚至很可能是辽人怂恿的结果。

    这不,大宋刚刚收回了两州之地,辽国这个北方恶狼就开始上门示威来了,可现在的大宋已经偏离了历史的轨道,赵祯绝不会允许辽国人在大宋的宫殿中耀武扬威的口出狂言。

    朝堂上的一番话怼的章硕哑口无言,无论他说什么,学富五车的大宋文臣总能找到法理来驳斥他的荒谬,赵祯则是座子上首微微点头,作为大宋的皇帝他不可能自降身份的和章硕进行对话。

    但章硕却用辽人的强盗逻辑激怒了赵祯:“大宋乃天朝上国,岂能欺辱西夏小国?威仪何在,气度何存?”

    不用朝臣们驳斥,赵祯便笑眯眯开口道:“你身为林牙院的承旨学识和人品都应是上品,可却为何贻笑大方?”

    章硕仰着脑袋道:“请大宋皇帝示下,微臣如何贻笑大方?”

    “首先西夏国在我大宋是不存在的,请你记住,如果再犯这种无知的错误你便再也没有踏上大宋土地的权利。其次国虽大寸土必争,别忘了你契丹也是征伐过高丽的,你这种只看别人不看自己的行为殊为可耻,难道你堂堂辽国就不能派遣一位有学识的使臣,张俭就很好嘛!朕曾经和他聊得很开心!”

    章硕面色难看,张俭已经是辽国的宰相,哪有让宰相出使的道理?但这是皇帝的话,章硕不好直接驳斥只能委婉的道:“宰相年事已高,辽与宋相隔万里舟车劳顿实属不易……”

    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也只有在辽朝把宰相当作具体的官职,往日里南北宰相府都有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把持,辽朝只有张俭一人获得如此位高权重的官职,由此可见耶律隆绪对他的看重。

    章硕走了,可他的狂妄给朝中的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辽国使团的习惯,自从张俭之后,辽国使团就开始疯狂的寻找自信心也不知是为了扳回张俭曾经丢失的颜面还是在大宋面前炫耀。

    赵祯用手点了点离开的章硕对朝中的百官道:“恶客北方来,欺我大宋怀,唯以精强将,御敌国门外!”

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归来() 
十月初八,是宗正寺为赵妙元挑选的大婚吉日,佛经上说这一天是达涅槃日,一句祝福的话相当于千百句祝福语,当然一文的香火钱相当于千百文的香火钱……

    宋人信佛的人不在少数,但因为赵祯这位官家对佛教的厌恶,使得很多人开始以讨吉利的方式信仰佛教,再加上朝廷对佛教的管理甚严,已经有不少和尚还俗躲避考核,毕竟真正侍读佛经通篇背诵的人没有多少。

    赵妙元是赵祯唯一的妹妹,即便不是同母所生也不影响两人的关系,谁不知道官家疼爱自己的妹妹,不惜把晏殊出外应天府?

    在许多朝臣的眼中官家对晏殊的处罚过重,不就是打掉内侍的门牙吗?

    即便是打掉一口牙又有什么关系!

    宦官在大宋的地位可是不高,即便是三才见了两府相公依然要躬身行礼唱一声肥喏。

    但在有心人眼中赵祯的贬斥晏殊的举动就成了简在帝心,出任应天府知府事这一年的肥差,即使政绩平平也能攒下足够的政治资本。

    何况晏殊在应天府的政绩斐然,极其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甚至力邀辞官守丧的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范仲淹主持修建的堤坝历时四年已经修缮完毕,但他在母亲去世之后便上疏辞官,誓为母守孝,在此期间顶不住晏殊的软磨硬泡无奈的前往应天书院讲学。

    范仲淹的学问无疑是极好的,而且他最大的好处是不排斥其他学问,就连格物之学也是极为看重的,不分亲疏内外一视同仁。

    这使得应天书院一跃成为与白鹿洞、石鼓、岳麓齐名的书院,宋人现在合称他们为四大书院,比之国子监也毫不逊色。

    最难能可贵的是晏殊的眼光长远,不光重视书院的发展,即便是武学也跟着开办起来,这是大宋除了夷山上的军武院意外第一所武学,当然虽不能与军武院相媲美,但也为很多投笔从戎的人提供了进修武学的终南捷径。

    从应天武院学成的学子在参加军武院的招生时要轻松许多,这也是赵祯最为欣慰的地方,毕竟武将的培养不能光靠军武院的传承,这也使得大宋的基础武学教育得以开始,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民间的口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极其有利于提高武人的地位。

    四年的时间足够晏殊理解赵祯的苦心,这么多年每次勘磨之时,赵祯都会把晏殊按在应天府的位置上不动,身为曾经的伴读,晏殊岂能不明白赵祯的用意,如今他可以自豪的说应天府就是精简版的东京城!

    应天府是赵祯除东京城以外唯一的实验城市,晏殊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是他迟迟不肯离开的原因,谁希望自己四年的努力仅仅成为自己向上爬的垫脚石?在没有挑选出适合的接任者前,晏殊不愿意离开。

    官道上飞驰的马车在碰到了石子剧烈的颠簸把思绪还留在应天府的晏殊拉回了现实,看了看日头,再有一个时辰就能到东京城了。

    想起蔡伯偂氖樾牛淌馕⑽⒁恍Γ庑∽釉谛胖新峭驳目谄痪洳患昝娓钆鄱弦迦藐淌馓湫苑牵滩畟‘咬牙切齿的胖脸跃然于纸上。

    两人虽然都是赵祯的伴读,但发展的方向却完全不同,一个从商一个入仕,都是赵祯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晏殊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从不焦急的渴求政绩,不像有些州府的官员为了获得向上爬的政治资本,不惜大肆征用劳役修建根本用不上的堤坝,工厂甚至城防,一个大宋腹地城镇根本没必要修建那么高的城墙和护城河。

    当晏殊的马车到达封丘门的时候却发现原先的封丘门根本就无法通行,狰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