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零一章 盛世与恐惧() 
无论赵祯这位皇帝做的有多么好总会有泼凉水的人出现,赵祯已经习惯了这种事情,毕竟士大夫辅佐君王最大的任务就是奉行规劝。

    吕夷简便是这些人的代表,他对赵祯的上疏只有八条规劝: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别的时候上疏都还好,唯独此时不合适,要知道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歌颂赵祯的文治武功,而这八条规劝显然是不符合文治的意义。

    赵祯不打算理会吕夷简的行为,毕竟这是文臣的本职工作,如果斥责倒显得自己的肚量颇为小气了些。

    但赵祯却是觉得吕夷简此人的肚量也不大,在用人上,吕夷简对那些反对他的人不够宽容,这些人物常常被他贬往远方任职,如孔道辅、范仲淹等。

    欧阳修曾经私下里评价过吕夷简这位当朝重臣,说他二十年间坏了天下。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

    这话是有些过了的,但文臣就喜欢用这样的话危言耸听,赵祯之所以一直不对吕夷简出外,也不过于重用他乃是因为吕夷简虽然气量稍小,但对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还是能够重用的,常常一面薄惩示威,一面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只不过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丁谓对他的评价则是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赵祯打算慢慢的改变他。

    赵祯知道朝中百官为何如此大力的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这不光是表现了皇帝的功勋卓著,让百姓对大宋更加有信心,也让邻国对大宋更加敬畏,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文武百官都会借这个机会加官进爵。

    任何人对自己的利益都不会不重视,即便是鲁宗道这样刚正不阿不为私利的名臣也是如出,官价越高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越大,这是文人中普遍存在的思想。

    是夜,普天同庆,东京城尤为热闹,百姓们奔走相告,官家要在宣德门上与民同乐,共享盛世太平!

    对大宋百姓来说,这次南征是他们真真正正看见的大宋军力加强,之前的西征党项多少还有些取巧在其中,可此次南征乃是灭国之战,是大胜,绝对的大胜!

    百姓们对国家的感情很淳朴,只要自己生活好了,国家不会被外敌欺负,便是盛世。

    大宋的百姓与汉唐不同,他们经历过五代十国这个大分裂时期,他们知道什么是水深火热朝不保夕,当年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统中原腹地为何如此的迅速?

    答案只有一个,民心所向……

    只有和平统一的国家才是农耕民族发展的基础,这种事情就连种地的老农都知道。

    如今的大宋繁荣昌盛,这是百姓最希望见到的事情,百姓的生活变好了,即便是没有什么本事的人都能在城外的工厂中谋一份差事,如果有些手艺,更是能得到大价钱的聘请。

    原先对百姓来说读书认字是很奢侈的事情,但现在却简单又便宜,书籍的价格变得很低,即便是再畅销的话本也不值几个钱,只不过印书的质量有高有低罢了。

    孩子们上学堂的束修也变得极为便宜,毕竟朝廷每年都会补给先生们一定费用,这样又赚钱又有身份的活计谁不想做?万一有一天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入朝拜相之类的,身为先生多少能靠着一点师生之谊得个官身嘞!

    文治的同时又有武功,从之前的西征党项扬大宋国威,再到如今的南征大理灭国夺爵,如今的大宋再也不是那个打了胜仗还要付给辽人岁币的软弱国家。

    如果文治就是百姓们的钱包变鼓起来了,那武功就是眼前这些身穿威武华丽板甲,肩上扛着巨大陌刀的羽林卫。

    这是羽林卫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一时间整个御街上鸦雀无声,所有人呆呆的看着这支由钢铁打造的猛兽,板甲在烛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背后是猩红的披风,头盔上的白色翎羽随着晚风微微摇动,巨大的陌刀显露出它的狰狞……

    渐渐的人群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声,这是陛下的军队,这是大宋的军队!

    国立如此强盛,大宋百姓本能把这一切归功于官家的治理之下,当赵祯牵着皇子和公主登上宣德楼的时候,点燃了这场盛会的高潮,御街上的百姓们山呼万岁,声震苍宇……

    赵旭和赵昀莫名其妙的望着城墙下兴奋的百姓,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人,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还不能理解城下百姓的兴奋。

    而灵儿则是经历过这一切,兴奋的用小手指着城墙下的百姓发出咯咯的笑声。

    赵祯轻轻抬手,城下的百姓便安静下来,在他们看来官家的一举一动便是至高无上的旨意。

    三才站在城头上高声诵读赵祯的贺词:“是岁,大理皇帝段素兴昏庸无道又好大喜功,并以无道之师兵犯我大宋成都府,我大宋将士同仇敌忾挥师南征,灭此无道之国,收我华夏故土,乃仁义之举,陛下怜悯大理百姓疾苦,免其赋税三年!”

    百姓们高呼:“陛下仁德!

    这才是性情宽厚的官家,这么多年来百姓从未经历过苛政,不光如此赵祯还免去了许多五代时期留下的苛捐杂税,但朝廷的财赋却未减少,这都是官家功劳,许多人激动的留下眼泪,就连朝中的官员亦是如此。

    但这一幕在辽朝使臣的眼中却是比大理被灭还让他们恐惧的事,大宋的改变他们是看的最为清楚的!

    辽皇驾崩,张俭回朝奔丧已经半月有余,而夏竦和蔡伯偂苍诹沙特ㄐ砭茫挥谢鼐┑闹饕蚴俏丝疾炝扇说亩颉�

    因为辽朝和大宋是兄弟之国,所以辽人有专门的都亭驿,但党项人却没有这一待遇,只能以西平王使者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世,但他们比辽人更加的恐惧,如今大宋灭了大理,那下一个会不会是党项?

    党项与辽朝不同,他们在大宋一直都是属臣的尴尬地位,即便是西平王李德明活着的时候也是靠围攻延州城而获得封爵以及定难军的称号,至今党项都没得到大宋的承认。

    即便是辽朝承认大夏国的地位,可大宋依然不认账……

第四百零二章 皇宋通宝() 
宣德门的热闹并未随着赵祯的离去而消退,按道理来说皇宫的城门算是赵祯家的外院,在皇帝家的门口这么欢呼雀跃的机会一年也就一次。

    小商小贩们自然不容错过,推着小车带着精美的食物不断的穿梭在人群之中,此时不会有捕快破坏这么好的气氛。

    而百姓也不在意,都这时候了谁还在意这些方便自己的人?

    没错,确实方便了大家,因为御街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宋人对娱乐表演有着不输后世的热情,这次歌颂赵祯的文治武功也给了百姓们找了一个庆祝的好时机。

    药发傀儡,彩灯花车,歌舞表演,络绎不绝,宽阔的御街上甚至搭起了采棚!

    百姓们载歌载舞的时候,赵祯却在御书房中哄儿女们睡觉。

    在赵祯看来儿女双全才是天大的乐事,享受着儿女的欢笑,赵祯一边摇晃着婴儿床一边批阅奏折,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一天不看便觉得什么事情没做。

    今天的奏疏大多是祝贺之词,赵祯稍稍批阅便索然无味,看来朝臣们今日过得也是极好,连他们也不想再提那些繁琐的政事。

    赵祯微微苦笑:“蔡记的酒楼怕是又要客满了。”

    一旁的三才笑道:“官家说的是,今日朝臣们可是吃喝的多,官家的进账又是不少嘞!”

    赵祯指了指三才:“你说这话要是让相公们听了去,委实该打。差人给灵儿几人送回宫去,老在我这待着倒是冷落了皇后她们。”

    “奴婢遵旨……”

    三才心中发苦,那两位可是巴不得皇子们在官家面前待着,也就是薇拉最想要灵儿回去陪她,可灵儿却喜欢粘着官家。

    俩个皇子被送走,唯独灵儿醒了死活不愿离开,赵祯拿起毛笔道:“不走就写大字!”

    撒泼打滚的灵儿立刻起身如脱兔一般飞快奔走,几个蹦跶就消失在宫殿门口,这小女女和他二哥一样最讨厌舞文弄墨,而赵旭却最喜这些,在小书桌上一座便是一俩个时辰。

    看来小家伙也不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主……

    赵祯微微一笑,不喜欢就不喜欢,反正她是皇家的公主,以后也不靠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才艺去吸引年轻才俊。

    对于女儿的未来赵祯是早就打算好的,只要灵儿幸福,想嫁谁都行,赵祯不缺钱,没必要把女儿给“卖了”,如今的大宋也不需要和亲,大宋自太祖一来便没有和亲一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和亲的朝代。

    这主要是大宋对外的态度所决定的……外求谋和,内严守备,待机消灭之。

    至于儿子的问题,还是留着时间去解决,赵祯不想过早的在外朝宣布谁是太子,以前赵祯无子,朝臣们担心皇宋无嗣,如今赵祯有俩个子嗣,谁还会找这种不自在?

    再也没人提起绿车旄节之事,连赵允让也跟着老实起来,毕竟身为宗室的他没有了机会。

    但在禁中连三才都知道谁将会是未来的太子,这是早早便定下的事情,毕竟皇后娘娘的儿子乃是嫡长子,性情也最是温和稳重,颇有官家当年的风范。

    灵儿悄悄溜了回来,赵祯无奈的看着女儿在巨大的羊毛地毯上乱爬,直直的钻进自己的书桌下才老实起来,书桌被华丽的绸缎所覆盖,俨然是赵灵儿的秘密基地。

    桌上的奏疏已经差不多看完,多是两府相公和朝臣的,唯独一本湛蓝色奏疏引起赵祯的注意,这是关于新一批铜钱名称的争议,宋朝所铸之钱都叫“元宝”而冠以年号。如今是宝元元年,所铸之钱应当叫“宝元通宝”,赵祯之前诏让学士院议论,学士院请求改为“丰济元宝”。

    丰济元宝?赵祯微微摇头,看来学士院还没理解自己的意思,自己是要求他们用一个能长久在大宋发行的通宝,而不是老是变动通宝,连名字都无定式怎么保证大宋制钱的坚挺?

    提起御笔在奏折的最后御批上皇宋通宝四个字,并且加上备注:“大宋制钱乃关乎国计民生,每改年号则通宝亦改,实乃多费之举,咨以皇宋通宝为名,非大典无以更变!”

    轻轻的放下宣笔,赵祯转头对三才道:“把这本奏疏发往学士院。”

    三才接过奏疏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月亮已经渐渐西沉,顽皮的公主也在御案下睡着,把最后一碗茶水给赵祯续上道:“官家快到子时了,今夜微寒……”

    赵祯点了点头:“派人把灵儿送回去,朕想起一些事情,就寝过后怕是会忘记,再续一壶茶。”

    三才微微有些惊讶,原先的官家绝不会熬夜到如此之晚的,平时的官家生活极有规律,而且注意养生,即便是政事再过繁忙也不会熬夜,除非有紧急军情。

    三才抬了抬眼皮,官家用的是黄色碎花诏令文书,这一般是发给三司的……

    赵祯确实是在给三司下旨,通过刚刚的通宝一事他想起了最近的钱荒,没错,富饶的大宋也开始面临钱荒了,江淮之地出现钱荒,开封府附近稍稍好一点。

    这主要是因为大宋铜钱的大量外流造成的,大宋的商贾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等地进行交易,而大宋的铜钱在他们看来质地优良花纹精美,并且铜也是一项重要的金属,自然宋钱差不多成了贸易区的国际货币。

    日本所酷好者铜钱而止,交阯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钱为约,而又下令其国,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爪哇国也用胡椒交换宋钱。

    而一赐乐业人则说: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

    今夜的皇宋通宝之事,让赵祯开始更为迫切的打起纸币的注意来,大宋的铜钱说不定撑不了多久了,而金银铜三种货币也许能再支撑一时半会,云南之地刚刚收归大宋,滇铜的产出也要有一段时间才行。

    赵祯只能开始在国内初步实行纸币实验,最起码让国内先一步解决钱荒的问题再说,否则大宋的经济将会变得缓慢,这是赵祯最不希望看见的事情。

第四百零二章双管齐下() 
赵祯正在为大宋钱荒发愁的时候,辽人却在心惊胆战,辽朝都亭驿的使者们聚集在一起,这次大宋南征给他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他们深知兵家要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对大宋这次南征的分析越是仔细辽臣们越觉得不安,狄青的数万精兵是如何出现在羊苴咩城外的,为何大理其他州府守军没有发现?

    虽然提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