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耸蔽鹨偬帷!�

    狄青呼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还是给赵允让一家留下了子嗣,这要是传出去也好,最少知道官家的仁慈。最近赵允让一事拜公路所赐已经传的沸沸扬扬,连析津府和奉圣州的军民都知道了消息。

    赶尽杀绝这种事情赵祯是不会去做的,他也不屑去做,原本就是打算给赵允让一脉留下点子嗣,可谁知这货也太有心计了,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用全家上下的三百一十二人条性命才能换取一人存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阴暗的人总是把别人也想象的阴暗,赵祯最是瞧不起这样的人,即便赵允让谋反赵祯也不是很生气,但他理直气壮的带着全家人去奈何桥喝汤,这种行为却让赵祯觉得很恶心。

    “陛下东京城的事情已经结束,大军是否可以再次向大同府推进,将士们已有数月未战……”

    赵祯挥手打断狄青的话:“现在还不是时候,辽人不断的在中京道集结军队却一兵不法,而耶律宗真也是固守大同府,这就是在等待时机,朕已经掌握了主动,为何要着急?即便是耗也能耗死他们。”

    狄青却不这样看,稍稍思索道:“可越是如此对辽人越有利,正好给了他们养精蓄锐的时间,到时西北夹击,我大宋所占之地广阔难免应接不暇!”

    “你说的很对,但朕依然不打算动手,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那防守是不是最好的进攻?这段时间析津府已经进入正轨,公路,工厂,书院,甚至连军械司都开始发展,商业更是一片繁荣。

    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填满了各地的粮仓,从中原腹地前来的士兵更是充足,这一切都是在往辽朝的身上增加石头,总有一天辽人会自己顶不住压力而被拖垮,集结在一起的军队难道不要消耗粮草?防守城池难道不要人?咱们大宋耗得起,他们辽朝耗得起吗?”

    狄青想了半天憋出一句:“耗不起,但战事久拖不进难免军心动荡,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了。”

    赵祯笑道:“这一切朕都相好了,你便等着吧!朕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保证无论官员,将士,所有人都会满意!”

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军心() 
    

    东京城的事情对于析津府和奉圣州的影响并不大,即便是有消息传来也不会有人在意,不过是个不知死活的宗室谋逆罢了,大军在外,不靠兵变造反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赵允让即便是能夺取东京城又如何?官家率领十万雄兵杀回去便是,连辽皇都不是官家的对手,他赵允让岂是官家的一合之敌?从消息传来的第一天起就没有任何人看好赵允让。

    现在将士们心中更加担心的是何时才能回家?乡情这东西说不出道不明却有着无限的牵绊,父母妻儿皆在大宋,将士们跟随赵祯出来征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丰厚的待遇,其次才是赵祯这位大宋帝王的征召。

    这一点即便是连赵祯也不能否认,这些将士都是从农家贫家招来的役兵,经过北伐一战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大宋的储备力量,而赵祯便是看重了这一点。

    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即便是军中的校尉,虞侯不断弹压,禁止唱家乡的俚语小调,精致同乡摆龙门也没用,来自民间的他们也是想念家乡的紧!面对上面下达的军令在浓浓的乡愁面前也顶不住。

    狄青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士兵一旦开始思念家战力便会大打折扣,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一旦战争突然开始大宋的军队必会措手不及,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宋辽局势逆转的现象。

    一大早他便来到赵祯的御帐之外,今天官家将会给出解决之道,狄青一夜未睡,想了许久他觉得官家的解决之道应该是用的戍边屯田之法,让将士们把家安置在边地……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便是谁愿意背井离乡?

    百姓的最大牵挂便是家乡,那是他们的根,任何一个小吏平时吊儿郎当,但在登记户籍的时候却极为认真,稍有不慎都会引来大麻烦,万一把人家的籍贯弄错,人家很可能会来拼命!

    现在让百姓把自己的家搬迁到大宋刚刚拿下的析津府以及奉圣州,百姓能同意才奇怪嘞!

    狄青不相信赵祯的旨意没人反对,对于这种背井离乡的事情,文官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狄青自己觉得无所谓,毕竟地方管理对他来说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就在他思考的时候,析津府与奉圣州的文武官员逐渐赶来,他们都是接到赵祯旨意而赶来的,这段时间他们也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搞的焦头烂额,毕竟这里不是大宋境内,许多从未遇到的问题开始浮现,又不另外两个统统套用大宋的法律,否则便会出大事。

    前段时间连包拯都被百姓堵在衙门里不敢出门,皆因他的判决按照大宋律法,而不是析津府百姓所习惯的地方惯例,矛盾很快升级,冲击官府衙门可大可小,大便是谋逆造反之罪,小便是两地民风民俗不同。

    赵祯知道后把事情按了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了一下,并亲自下旨官员在遇到这种事情要酌情处理,不可全数照搬大宋的律法进行,有时又要酌情办理。

    夏竦脸色不太好看,一眼便瞧出昨夜没有睡好,而包拯则是顶着俩个黑眼圈出现的,白面书生的模样黑眼圈在上面尤为明显。包拯能出现在这里显然是在接到传唤后连夜赶来的,还好有公路,否则不可能赶到燕子城边上的帝王御帐。

    陆续还有一些官员赶来,杨怀疑风尘仆仆,曹玮还是那副大腹便便的模样,这段时间的征战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体形,但是能从他的脚上看到奔波的痕迹。

    当所有人都到齐的时候,亲卫便进入御帐通报,此时的赵祯早已是洗涮完毕,翻看奏折快有一个多时辰了,早起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特别是在没有后宫的日子里……

    “启奏官家,析津府及奉圣州文武在帐外恭候!”

    赵祯点了点头:“与右帐赐宴,朕待会便至。”

    人家大老远的被自己召集来,多少要招待一顿不是,尤其是在牛羊众多的奉圣州,这里的羊汤最是鲜美,先帝说羊肉最为养士。

    奉圣州的大部分地区便是后世的察哈尔,这里草场千里牛羊无数,自然也有不少的辽人,赵祯占下奉圣州给辽人巨大的打击,同时也为大宋争取了更大的牧马之地。

    对付辽人骑兵的最好办法便是让大宋的骑兵和他们的一样强大,而坐拥察哈尔的赵祯自然不会浪费这块宝地,既能牧马,又能放牧牛羊,还有什么比这里更适合培养骑兵的地方?

    至于如何把百姓迁居过来,赵祯觉得问题并不大,早在汉代便开始有迁居内地百姓至边塞的事情,而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过是让百姓自己选择,人都是这样,自己会用双腿去选择生活,好的生活坏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总有一些人在当地生活不下去,那这些人便会成为大宋迁居的对象,你在家乡连生活都成问题,现在朝廷出钱出物,甚至提供车辆运送,让你在边地生活下去,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

    相比虚无缥缈的乡情,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早饭在官员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下拖成了午饭,赵祯看着自己眼前空空如也的汤碗微微叹息,羊肉汤的味道经过改良,加入不同香料可比大宋的羊汤要好得多,难怪等重的香料在大宋与黄金等价。

    敲了敲桌上的空碗,清脆的声音把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赵祯开口道:“诸位卿家觉得这羊汤味道如何?”

    众人毫不犹豫的回答:“鲜美至极!”

    赵祯笑了笑:“这些羊汤便是此地的生财之道,百姓不愿迁居那就不勉强,可以迁居大宋各地活不下去的人前来,山民,野人都可以给他们上户籍,让这些人堂堂正正的进入大宋生活,只要他们的产出上税便是!”

    狄青涩声开口道:“那将士们的家眷该如何解决,实在是不能再拖了!入夜便是处处乡歌俚语,连树叶都能变成吹奏的乐器!”

    赵祯笑了笑对狄青等人问道:“既然将士们回不去,那家眷前来可好?!”

第六百第五十五章进退之道() 
    

    赵祯的话让在场的众人目瞪口呆,所有人惊讶的望着他,不知官家所谓的探亲是如何探法……

    将士们的家眷散落在大宋境内,即便是最近的真定府距离析津府也有几百里的路程,年轻力壮的还好些,上了岁数的人如何前来探亲?

    看着狄青夏竦等人大眼瞪小眼的样子,赵祯微笑道:“所谓的探亲其实便是让将士们的家眷沿着公路运送物资,朝廷提供一路上的所需,包括马车,牛车,草料,盘缠等等,他们只需把东西运送到析津府便可。”

    夏竦皱眉道:“那上了年岁的人该如何?”

    没等赵祯回答,包拯便接上道:“其实不需这样,每个村庄乡镇街坊派出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组织年轻力壮的青年便可,这些人就从将士们的年轻族兄弟中抽取。”

    赵祯稍稍给出一个建议,手下的文臣便主动的开始分析和解决,这便是他们的作用,皇帝给出一个大方向,自然不会去考虑细节的问题,否则皇帝早就累死了!

    “那此事便交由夏竦包拯你们二人操办,务必审慎细致,军中无小事,探亲之事关系到将士们的战力不可懈怠!”

    夏竦和包拯对视一眼齐齐拜下:“臣尊陛下旨意!”

    探亲一事对武将来说是个大包袱,但对文臣来说却是不然,只要规划好,有条不紊的进行,其实这事并不是很难解决,文臣最善于做的便是统筹规划。

    探亲的人数太多?那便限制年龄派遣代表。路途太过遥远?那就朝廷贴补路费。朝廷有亏损?那就让他们运送物资。总有办法扭亏转盈,把探亲规划好!

    但探亲这种奇思妙想也只有赵祯能想到,夏竦和包拯这样的文官不会,也不能考虑这种问题,这便是上下之别。

    将士的思乡之情被顺利解决,这让狄青放下了心中的唯一担心,此刻大军在外,补给充足,再加上军心稳定,只要指挥得当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辽朝迟迟按兵不动,对大宋的压力很大,现在后患已除,狄青有千百种办法试探骚扰辽人。

    赵祯很快便给了他机会:“狄青,你是朕的大将军,你便说说接下来该如何?”

    赵祯的话让在场的文臣心中惊讶,从太宗开始,大宋的历代帝王都不会请教武将用兵一事,太宗更是把所有指挥权紧紧的抓在手中。

    现如今官家却如此开明,这样的询问基本上等同于把兵权下放到狄青手中。

    狄青激动的起身,他明白官家的意思,战斗时的指挥权和现在的兵权完全不同,只要官家同意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意安排北伐的禁军,权利之大往日不可想象。

    即便是心中激动,狄青依然保持大将之风,引领众人来到一旁的帐篷中,这有赵祯派人测绘的标准舆图。

    “启奏官家,军心一旦稳定,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平息下去后必然会升起建功立业之心,此时是调整作战方式最好的时候,往昔多是辽人奇袭我大宋边地,如今我大宋良马数万,甲胄坚固,利剑锋芒,何不以牙还牙?”

    狄青的提议让赵祯眼前一亮,自己只想到了龟缩防御,用大宋强大的物质基础把奉圣州和析津府变成铜墙铁壁,却忘记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虽说以不变应万变,可龟缩防御到底不过是消极防御而已,这和原先大宋的防御政策基本相同,大概自己还是受到老爹影响的多吧。

    “狄卿家的意思是我大宋骑兵主动出击,以游骑,打草谷之法骚扰辽军?”

    狄青点头道:“官家圣明,此法一可练兵与边地,二可给辽人以压威慑,三可起到窥探敌情之功。”

    经过狄青的解释,不光赵祯满意,众人也是连连点头,曹玮和杨怀玉更是满意,对于他们来说狄青是在给他们送军功!

    曹玮和杨怀玉驻军之地皆是要冲,骚扰辽人他们当仁不让。

    赵祯瞧见了他们眼中的喜悦,这两人虽不是顶顶的帅才,但领兵作战还是相当不错,曹玮中规中矩,杨怀玉锐意进取,总有出彩的地方。

    经过赵祯的改变,大宋的文臣一般不在兵事上发表过多的意见,他们都知道官家最厌恶文臣把政治上的手段带到兵事之中。

    包拯琐事众多先行离开,得了好处的杨怀玉和曹玮连连告退,他们要赶回自己的驻地谋划出兵事宜,狄青找了个借口也走掉,唯独留下夏竦站在原地。

    这么多年的相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