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3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同府百姓的生活一下便升了一档,和原本的胆战心惊的生活完全不同,人一旦尝过苦难,那幸福便会牢牢的抓在手中死活不会撒手。

    而在他们眼中,官家就代表着他们的幸福

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获的果实() 
    九月初九,至极之数,在这一天辽人彻底离开大宋的所占领的疆域奉圣州,从此刻开始,燕云以及奉圣州光复,回归华夏

    这片土地流失在外多年,如今终于回到了汉家王朝的手中,这是一件只得所有宋人欢呼骄傲的事情,为此定然是有一场极大的盛典将要举行,而赵祯这位一国之君自然必须到场,举行的地点便在赵祯班师回朝的东京城。

    无论怎么说,东京城都是现在大宋的国都,即便赵祯打算迁都析津府也要一步一步的来,当年太祖可是用过一招耍赖的方法赖在西京洛阳不走,打算迁都洛阳的,而赵祯自然不可能再故技重施,包拯这个狡猾的家伙已经在析津府等着自己,连等闲不会启用的大驾卤簿都准备好了

    不用说定然是夏竦出的主意,这老倌在和张俭两人把辽朝军队顺利送走以后,便连夜赶回析津府,等着和自己一块班师回朝,享受不世之功带来的荣誉,他夏竦是跟随赵祯北伐最高的文官,位列参知政事的堂堂副相。

    算得上是文人最为荣耀的功绩,他回到东京城一定会受到所有文官的羡慕与嫉妒,当然仰视与尊敬也是少不了的,夏竦岂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留在析津府赵祯隐隐觉得自己肩膀上的箭伤又开始疼了

    在临时的御案后坐下,翻开奏疏基本上都是催促自己回析津府的,自己一旦回到析津府就必须乘坐大驾卤簿班师回朝,这是一定的,夏竦和包拯两人的上谏就能把自己烦死。

    但又不能对朝中的奏疏视而不见,看来自己在燕云之地也待不了多久,毕竟出来这么长时间,宫中的妻儿赵祯也思念的紧,想了想赵祯这位皇帝最后还是妥协了,谁说皇帝就能乾坤独断这样的皇帝要么就是暴君,要么就是昏君

    其实相比普通人,皇帝身上的利害关系与人际关系更为复杂,还没有田地中的农人自由自在,最起码人家能决定什么时候下地干活,什么时候回家休息

    不过回到东京城有些事情也好亲自查看,最少火车的事情便是赵祯的一项重要考察项目,它的问世关乎到了大宋未来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便能说明蒸汽机已经问世,而蒸汽机的问世也说明了锅炉技术已经成熟,这对大宋来说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而赵祯要把这一属于大宋的秘密保护起来。

    赵祯不禁想起当年那个敢给自己奉上图纸的赵小五,大宋的蒸汽机乃至火车怕是也有他大半的功劳,当初自己的随手查下的柳枝已经变成了大树,而火车的出现便是树荫,个自己与整个大宋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想到这里赵祯觉得回京也不是一件多么郁闷的事情,最少自己在走之前种下的种子也该开花结果,是时候回去收割了,不知派遣去北美洲的船队回来没有,也不知那个欧罗巴的使者约翰打通了大宋与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同路了没有,还有狡猾的塔利班,有没有利用大宋的强大武器和钱财帮助犹太人建国

    还有可恶的阿巴斯有没有和神圣罗马帝国打起来,十字军东征也不知道开始没有,按道理来说自己挑唆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巴斯王朝之间的战争应该没问题

    当初自己可是挑动了三个帝国之间的利益,甚至答应帮助犹太人建国,虽然难道比较大,但赵祯相信过惯了漂泊流浪日子的一赐乐业人在得知大宋会帮助他们监国的时候一定会疯狂的扑上去撕咬已经占领他们圣城的阿巴斯王朝。

    这是自己下的第一盘“世界级”的大棋,其中涉及了大宋,阿巴斯,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小小的一赐乐业人,战事一旦开始,便不会轻易停下,神圣罗马帝国与阿巴斯之间定然是会拼个你死我活的,而一赐乐业人也会在其中捞到好处,大宋自然也不会空手,惩罚了阿巴斯的同时获得了新的贸易伙伴,并且还有一个欠下大宋高额债务的国家

    想到这里赵祯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赶回东京城,起身对一旁随时恭候的内侍道“传旨,起驾前往析津府”

    内侍先是惊讶的看了一眼赵祯随即兴奋的应道“奴婢遵旨”一路小跑的冲出门外,官家居然自己决定摆驾析津府,这意味着同意班师回朝了

    随着内侍的传旨,整个大同府都开始运作起来,皇帝即将离开大同府,这对许多人来是一件好事,但对更多的人来说是一件不舍的事情。

    亲卫,蔡伯偂茜獾热俗匀痪醯谜馐呛檬拢庖馕蹲潘且材芨婀偌野嗍爻源笸陌傩绽此等床⒚挥卸嗌傧苍茫绱颂逍舭傩眨室逦匏墓偌揖鸵吡恕�

    当赵祯的车驾抵达大同府的城门口时,亲卫们猛然发现城外已经人山人海,皇帝出行有这样的景象还真是难得,一般都是百姓在道路的两边默默送行而已,可今日好似不太一样,城门外的百姓把送别的十里亭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连亭子都快看不见了。

    说实话赵祯在大同府确实给这里的百姓带来许多好处,也办了很多关乎这里百姓民生的好事,大同府即将成为宋,辽,夏,三国通商之地,这消息一出引来了许多对机遇有敏锐嗅觉的商人。

    这还是距离大同府较近的地方赶来的,据说还有许多都在路上,而大同府百姓最直接的发现,便是这里的地价蹭蹭蹭的往上涨,析津府,东京城的各大商号也在这里开始投钱,或是开设商铺,售卖琳琅满目的货物,或是开始建设工厂,招揽工人

    大同府百姓的生活一下便升了一档,和原本的胆战心惊的生活完全不同,人一旦尝过苦难,那幸福便会牢牢的抓在手中死活不会撒手。

    而在他们眼中,官家就代表着他们的幸福

第七百章表里山河() 
    人山人海的场面自然难不倒赵祯的亲卫,他们都是最为精锐的士兵,很快便拉起警戒线,并且让赵祯的车驾顺利抵达送别亭的高台之上,这是专为赵祯设计的。

    既然要离开大同府,作为皇帝的赵祯自然要和当地的百姓告别,这是他一贯的作风,慈民爱物是世人给予他的最高评价,甚至超越了他的文治武功,是对赵祯人格的评价,在这一点上赵祯非常重视。

    汉武帝是什么样的皇帝?文治武功俱全,但是要提到他的人品单单是四个女人,一个早逝,剩下三个一个比一个惨,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那一个与好下场?所以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并不一定是好人,这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他。

    赵祯的文治武功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算得上是一时无两,但他更希望自己的品行被后人所尊重,史书中对皇帝的评价最好的一个地方便是从他的功绩与人品这两点来的,纵观史书,评价任何一个皇帝都离不开这粮店,史家是聪明,也是智慧的,他们从不片面的看待问题,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帝王的德行也在他们的记录范畴之中。

    被台下数万人的看着,赵祯莫名的有些紧张,毕竟这里是大同府,这里的百姓才刚刚被收入大宋的治下,虽然自己为这里的百姓做的挺多,但毕竟相处时间不是很长,百姓们的归属感让他有些接受不了。

    但赵祯明白,这些都是利益使然,百姓们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好处,自然不希望自己走,虽然这样说有些现实,但道理确实是这样,无论真假,赵祯都觉得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拢络百姓的心。

    于是赵祯放弃了自己原本冗长的金口玉言,面对数万人说道:“朕受命于天,应时而生,光复燕云,完璧华夏!但这只是开始,朕不光要让大同府收归华夏,更要让这里成为一方重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表里山河!”

    赵祯简单的一句话说完便走下高台,让官员稍稍有些摸不着头脑,表里山河?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都知道这是对三晋之地的形容,出自左传,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虽然许多人没有听懂赵祯这句话的意思,但既然皇帝说完了,那必须给予相当大的尊重,山呼万岁之声不绝,只有刚刚到任没多久的大同府知府事李涵知道官家这句话的意思。

    表里山河,官家打算把大同府变成铜墙铁壁,成为西北重镇的同时,还要广开榷场,让这里表里如一,敌人不可撼动,成为西北之地的天险!

    李涵躬身迎接从高台上走下的皇帝:“陛下劳累,且做休息,大同府的街坊宿老,儒者文人,商贾典范将给您送行”

    赵祯摆了摆手,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衣襟对李涵道:“莫要这些排场,朕且问你,你可知道朕的意思?就是那句表里山河!”

    李涵躬身道:“臣斗胆揣测,官家的意思是要经营好大同府,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表里山河!”

    赵祯瞧了他一眼,此人才情不错,这么快便领悟了自己的意思,点头说道:“不错,李涵,朕把你放在这里乃是因为你的勘磨评价,此地虽是燕云,不在中原腹地,但却是我大宋的西北屏障,朕不光要你守好这片山河,更要让这里繁茂起来,云中大同西接党项,北邻辽朝,是三朝相争之地,也是我大宋的西北屏障,充满危险的同时机遇也是颇多,朕会在这里开设榷场,辽朝党项商人必会前来买卖,所以”

    赵祯的话音一停,李涵便躬身说道:“微臣不光要让大同府成为大宋西北天险,更要让这里成为大宋的钱袋子!”掷地有声的话让赵祯连连点头。

    “记住,你是开拓者,是这片山河故地的开拓者,一旦功成,朕自不会忘记你,你李涵的勘磨朕看过,八年历任四地知县事,所到之地,年年丰产,夏秋两税不误,往来商税充盈,连三司相公丁谓都称赞你在财计之道上颇有建树,朕便把你调到这西北之地,望你再接再厉。”

    李涵激动的微微颤抖,他实在没想到官家对自己居然如此的重视,开始的时候从未召见过自己,却对自己的情况了若指掌,并且还有如此高的期望,李涵还以为官家并不在意自己呢!现在看来完全是重用!士为知己者死,李涵暗自决定,自己一定要把大同府经营好,不负官家之期望!

    大同府的宿老,儒者,商贾赵祯还是接见了,毕竟他们代表这里的百姓,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将会通过他们传递给百姓,百姓们对皇帝的认知也都是从他们口中得知的。

    德高望重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起身给赵祯行大礼,吓得赵祯连连抬手平身,这么大的年纪了,万一有个心脏病,激动的过去了,自己可就说不过去了,但老人执意大礼参拜,赵祯上前扶起他道:“老人家不必如此,过了八十便是人瑞,是朕的福气,莫须这种大礼。”

    老头兴奋的说道:“官家,别人不知道,可老朽知晓,您来大同府是给咱们三晋之地的百姓带来大机缘的,罢免刀兵不说,让我等回归华夏,认祖归宗便是功德无量,老朽这一拜也是理所应当,再者表里山河其意也明,咱们大同府就要成为大宋的西北重镇,辽人在此设西京,陛下是否亦有如此?”

    赵祯被他问的一僵,这老头还真是什么话都敢问,辽朝设大同为西京,赵祯自己原本也有如此打算,但相对而言,他更愿意把西京设在党项人的兴庆府!

    “此事稍后再议,朕还要请老先生帮个忙,把朕的意思传达到大同府的每一个角落,朕不光要让这里变成西北屏障,更要把这里变成商贸往来之地,广设榷场,以供商通。”

    老者连连点头,商贾也颇为兴奋,因为他也得到了自己要的答案,唯有儒者默默不语,在他看来,百姓的生活会便好,商人能赚更多的钱,但唯独他们文人好似没有什么优待,毕竟三晋之地可谓是文人辈出,蔺相如,荀子这些先贤不说,柳宗元,温庭钧这样的文人也都是出自三晋之地啊!

第七百零一章党项人的动向() 
    赵祯当然看出了文人的默默不语,笑着说道:“当然,朕让这三晋之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不单单是吃得好,穿的暖,人人有钱作为用度,还要让这里的百姓知书达理,这三晋之地可是文人辈出,惊才绝艳之辈古今罕见啊!

    商贾来了,货物多了,钱财就多了,那在这里开办书院便是理所应当,朝廷自然会有辅助,与腹地州府相同,朕要在这里开设朝廷的书院,允许商贾子弟读书,参与科举,至于聘请什么样的先生,可就要看你们这些商贾的诚意了!”

    原本还有些清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