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种情感本就藏在大宋百姓的心中,但却因为北失燕云之地,西受党项之威而被深深的压抑,太宗举国之力两次北伐“师不功”而被压抑。
如今天子御驾亲征,长刀饮血,收复燕云,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压抑自己?这是一场宣泄的盛会,大宋这个金瓯不全的巨人终于站起来了。
这个时代,百姓的感情更加质朴,国家的强盛前动着每一个人,儒家思想的优势展现出来,百姓中传出微微的哭声,这是喜极而泣,他们手舞足蹈,他们放声赞美,他们面露笑意,但也痛哭流涕,这场盛会来的晚了些……
大宋两次北伐,损失十万开国精锐。如今一遭雪耻,眼前的威武之师,善战之师是他们的骄傲。
塔利班望着眼前的禁军喃喃自语:“宋帝国的强盛已经能与罗马相媲美……”
智慧的拉比望着站在高台上的赵祯微微摇头道:“宋帝国的强大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不,是甚至任何一个时代的欧罗巴。这还仅仅是收复了燕云之地的大宋帝国……”
拉比的话说道这里就没有了下文,但塔利班知道他的意思:“您的意思是大宋真的能帮助我们以赐乐业人复国?”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帝国如若达到和汉唐中兴一样的高度会变成什么样?!”
塔利班张了张嘴最后还是化为一声叹息,他不知道那时的大宋会是一翻什么模样,他只知道,现在的大宋完全具备了帮助他们复国的能力,同时以赐乐业人就要背负沉重的债务了。
他已经从晏殊那里得到消息,大宋皇帝很愿意履行原先的承诺,这让准备谈判的塔利班乱了方寸,没想到大宋皇帝的北伐居然如此的顺利,以至于他早就准备好的借口都拿不出手了。
“陛下御驾亲征,得不世之功而归,中宫皇后卸甲!”
王语嫣一身大礼华服,缓缓上前,看着脸上略微有些胡茬的赵祯眼圈微红,她记得官家每天做的最勤的事便是剃须,如今看来北伐这么多年官家连剃须都省了,这胡茬明显是才剃的。
“一解战袍,天下收兵!”
王语嫣轻轻赵祯身上解开已经被鲜血染透,晒干了又干干巴巴的披风。
“二解甲胄,大宋偃革!”
拖去一身鲜红的长袍,满是刀痕剑伤的盔甲让王语嫣忍不住惊呼,赵祯握住她的手:“莫要声张,免得破坏朕的神勇形象。”
王语嫣颤抖的解开赵祯的板甲,自有宫人结果放于金盘之上,这是要送往宗庙供奉起来,供后世子孙警戒之用。
但在此之前先要穿越朝中百官,为的是展现帝王的英勇,先帝御驾亲征也是身着铠甲,并且在回朝之前也在上面砍过刀痕斧印,但假的就是假的,朝臣一看便知。
赵祯的铠甲则不同,浑身上下大大小小四十余处伤痕,每一下都让人触目惊心,狰狞的模样着实吓人。
朝臣见了脸色骤变,这说明陛下是真的上了疆场,亲手斩杀过辽军,那么辽皇的死真与陛下有关!
原本还不当回事的朝臣猛然跪倒:“陛下亲冒流失险,臣等惶恐!”
如此坚固的板甲都损坏成这样,从狰狞的破口上一帮文臣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有些胆小的甚至两股战战浑身发寒,差点晕过去。
赵祯的铠甲从文臣传阅到了武将,又从武将一路传阅到太庙,一路上百姓争相观看,每每有百姓兴奋的手舞足蹈,大声传颂。
真的假不了,赵祯铠甲上的一身伤都是来自于与辽皇耶律宗真的最后一战,没有任何的作伪,即便是上面的血迹被擦拭干净,可盔甲细小的夹缝依然有所残留难以擦拭。
“一只羊领着一虎豹豺狼肯定是不行的,一只老虎领着一群羊也是不行的,但现在,一条真龙领着一群虎豹豺狼,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路边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者开口对围着自己的一群人说道。
第七百一十三章论功与行赏()
赵祯并没有多少的激动,虽然是被人捧着,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若经常有人夸赞你,捧你,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出来什么区别,即便是收复燕云这样的不世之功也是一样。
班师回朝,大驾卤薄,这些都是夸耀功绩而已,但赵祯最想夸耀的还是自己手下的将士,包括夏竦和包拯,包括蔡伯偂飧鐾馄荩甑谋狈ィ阕愦蛄巳甑恼秸耸虻慕坎呕蝗⊙嘣频墓飧矗缛舨皇橇沙诼遥笏谓冻龈嗟拇鄄拍苣孟麓笸�
毕竟这场战争并没有进入到旷世对决的程度,大宋的将士还没有与辽朝的十万精锐对决,萧惠带着他们匆忙的赶回上京道了,否则痛失君主的辽军一定会给大宋的将士造成大量的伤亡,甚至连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否都是个问题。
腰间的天子剑被王语嫣解下,微微屈膝的向自己行礼之后便把天子剑放入托盘中,赵祯看到的是妻子恨恨的眼神,也难怪,自己现在回想干过的事情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以己身为有诱饵,鸳鸯泊一战的火药数量便吓的赵祯腿软,要是搁在以前绝不会这么做,可自己不光做了,而且当时没有一丝犹豫与恐惧,这大抵就是所谓的肾上腺素的加持吧?
当内侍高声喊出:“礼成——”之后,整个观礼的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以及万岁之声,这意味着大宋对外的北伐战争彻底结束,国家再次归于平静。
同时这也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如此规模宏大又战功赫赫的北伐结束,怎么能没有封赏?犒劳三军是必然的事情,何况官家和将士们一起出生入死?
赵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收买军心的最好环节,当即下旨犒赏三军,在食物上满足将士,这是最基本的作法,毕竟征战许久,现在归国吃顿好的也算不得什么,但这种满足却是一种相当难得的事情,相当于在军中开启一场大型的聚会。
犒赏三军之后便是要论功行赏,赵祯自然不会学爷爷太宗一样,有功不赏,否则不就与自己收买军心的目的相悖了吗?在宣布犒赏三军之后,更是下旨,出征将士在战场上所获得的战利品全数归个人所有,朝廷一律不上缴,登记造册的战功当日便送去三司,由三司根据战功实数发放,但凡有克扣着,将士可上登闻鼓御前告状!
所有人都被官家的雷厉风行所惊呆,自大宋开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痛快迅速的奖罚,一阵死寂之后跟随赵祯的大驾卤薄将士齐呼:“万岁!万岁!万岁!”
这是官家对他们的重视,他们岂能看不出来?士兵需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吗?赵祯不光要给他们钱财,还要给他们尊严,这些人出生入死,为国效力,总不能在归国后再次变成贼配军吧?总不能光给荣誉不吃饭吧?赵祯的收买无疑是很成功的,他能感受到将士们的以心换心。
挥了挥身上的衮服长袖,赵祯呵斥道:“莫要如此煽情,做小儿女状!战死将士的抚恤,尔等务必送与其家中,其父母当待之如尔等父母,其子嗣,当待之如尔等子嗣,万万不可懈怠!”
有战争就会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做好安抚工作,其中却有大文章,赵祯的三言两语便让将士们的心中一暖,给他们,给天下人看到大宋战死之人的待遇,那以后参军之人还会少吗?
当所有的流程都结束之后,东京城的欢庆才算是正式开始,百姓们几乎是拖家带口的前往封丘军营劳军,这是约定成俗的事情,不用官府朝廷下文,百姓自发也会这么做。
和以往的禁军不同,大宋的禁军皆是来自普通人家,与百姓关系密切,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子弟兵,也是赵祯故意为之。
大军安置好了,剩下的便是官员的问题,燕云之地的光复无疑给大宋的官员提供了更多的位置,文武官员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他们岂能不高兴?要知道大宋的待选官足有数百人之多,这还是在赵祯开发岭南之后安置了许多官员所剩下的。
冗官的问题在大宋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一是这些待选官都是从科举中正式产生的,不能随便打发掉,二是这些人都有一定的才能不可随意安排浪费掉。
现在燕云之地空缺出大量的官职,正好能妥善安排掉这些冗官,在赵祯眼中这些“未分配资源”都是浪费!他恨不得把每个人都利用起来。
论功行赏非常的重要,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的礼仪称为“饮至”,当然在大宋“饮至”享宴不再行于宗庙,改在正殿或宫苑举行,琼林苑便是东京城中最佳的去处。
现在的琼林苑基本上已经作为大宋皇帝和官员饮宴的地方,等闲人不得进入,自从赵祯把武举的武状元安排在琼林苑赐宴后,武人的地位便明显得到提升,文臣武将莫不把参加琼林宴当成最高的荣誉。
当然饮宴的时间也是在晚上,现在是论功行赏的时间,这才是重头戏,也是最让人激动的时刻,受赏将士官员于宣德门外,班列整齐,内官引导至丹墀下序立。
文武百官皆侍立,赵祯在御座上坐下,说实话,这些官员的眼神甚至让赵祯看的有些发毛,“饥渴”的样子好似多少天没有房事似得。
没办法,在朝臣们的眼中,这是不单单是一场论功行赏的表彰大会,更是一场关乎自己是否能名垂史书的大事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在煌煌史书中被提及?更何况这是收复燕云的大事。
众官行四拜礼,承制官小心翼翼的接过内侍递来的圣旨,他的责任是宣读皇帝的制命,虽然手中的圣旨轻如蝉翼,但在这时却重如泰山,所有人都盯着呢!
受赏官依次到礼案前拜受诰命,由吏部官代授,接受礼物,由礼部官代授。受赏官左侧又跪有二侍者,接受的诰命和礼物分别交给侍者,受赏官再俯伏行礼而退。封赏礼毕,众官鞠躬而拜,三舞蹈,跪而三呼万岁。相对于荣耀,诰命和礼物便相当的实在,由仪仗、鼓乐相随,一路送到受赏官员的府第。
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
赵祯看了看宣德门,在看了看后面的大庆殿,低声对三才吩咐道“把论功行赏的地点安置在大庆殿中进行,在御道上挂上彩带,大开宣德门,朕要让有功之臣从大庆殿一路夸功回府”
三才惊了一下,看到赵祯坚决的眼神之后无奈的点头应下,这是给朝臣们相当高的荣誉,基本上京朝官都有封赏也就说每个人都能有一次从宣德门正门而出的资格,这可是相当高的礼遇。
于是在朝臣的惊讶中,论功行赏的地点被安置在了大庆殿,连发放奖赏和御赐之物都在大庆殿外等候,仪仗鼓乐都在宣德门外等候,他们可没资格进入。
夏竦得到了相当高的荣誉,太子太傅,而原本留守东京城的相公庞籍则是得到了太子太师这个最高的荣耀,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庞籍坐镇东京城,配合皇后平稳的解决了赵允让这个麻烦,稳定了大军的后方,自然当得起太子太师这一荣耀。
但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太子太保居然是狄青所有人齐刷刷的把目光钉在他的身上,让这位久经沙场的统帅浑身不自在,所谓的太子太保便是保护太子安全的,但在大宋太子三师只不过是个名头而已,代表荣誉,与差遣无关。
但这一次赵祯出乎所有人意料,不光给予狄青太保的名头,还给予了他相应的差遣,不光是他狄青,就连太子太师庞籍也是如此,太子太傅则是由曹玮担任,三师之中,太师授文,太傅教武,太保护卫周全,遵从古制本就无可厚非,朝臣没有谏言反而赞颂赵祯英明。
他们乐意看到文官的地位更上一层楼,同样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也会随着提高,明眼人很快便能看出来这是官家在为太子的将来铺路,这些人不光是相公枢密使,更是代表文官武将。
尤其是曹玮,身兼枢密使与将门领袖,自然他的作用便更大一些,庞籍的老成持重在朝中也是出了名的。虽然这么做为时尚早,但必要的拉拢还是要有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满朝文武几乎都多多少少的得了赏赐,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唯一让人不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个名叫窦让的御史台拾遗官打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气氛,明确的在大殿上当着文武群臣指出,蔡伯偂桓没竦梦淖剩⒁笳造醭坊囟运娜蚊家狻�
赵祯看了看蔡伯偂饣跬范ド系耐馄莨饣坊拐媸侵兀巳盟竦梦淖剩造跚敉蜓。詈笠源恿返拿馗笮拮炊鲁嫉淖欤暇挂圆滩畟‘的功劳怎么也不止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