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4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司专职,显然这种制度的办事效率不容小觑,自曹玮这位枢密使的去世之后,狄青便顺理成章的接替了枢密使一职,而朝臣们却也没有多少反对,毕竟狄青的资历在那里摆着呢!要不是因为有曹玮压他一头,以他的功绩早就能荣迁枢密使一职。

    自从狄青坐上了枢密使的职位后,非但没有狂傲,整个人都变得愈发谨慎了,自家的院门就从没有关上的时候,任何人都觉得他这个枢密使当的窝囊,即便是怕被人非议,也不用大敞院门啊!但狄青却认为自己这么做才能显示出无私。

    一时间京中关于他公正廉洁的佳话在仕林中传开,显然文人接受了他这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明白了狄青绝不会结党营私的想法,只有赵祯微微苦笑,一个武将,帝国的大将军,居然要以这种方是向自己和世人表达他的忠贞。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喜是悲。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否定狄青的管理能力,严于治军的狄青自然不会放纵枢密院中的常务,每一房办事都如军中一般中规中矩,甚至连小吏官员的行进之间都能瞧出行军之道。

    所有的地方狄青都能向朝臣妥协,唯独枢密院例外,任何人不得染指枢密院之事,也不得对枢密院指手画脚,唯独赵祯这位天子例外,显然狄青是把枢密院当作自己的白虎节堂了,但这并无不可,所以赵祯才会对朝臣的指责选择留中不发,为这位大宋军神遮挡风雨。

    枢密院和中书省就在北京城的皇宫之中,他们是皇宫的一部分,也是大宋的外朝,相比东京城的皇宫,北京城的皇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形式上和东京城一样,只有一座宫墙隔开,但宽阔的外朝容纳了更多的朝廷机构。

    可以说整个外朝汇集了除了府衙之外的所有京城官衙,太常寺和西尚书省,左藏库都被纳入皇宫外朝,这是赵祯为了更方便大宋的办事效率而故意为之。

    显然这方法很管用,官员之间的推诿变少了,而合作的效率加快,无论赵祯的旨意还是中枢的行文都得到了快速的执行。

    当赵祯的皇驾抵达枢密院的时候,所有人的两府高官都到齐了,已经站在枢密院前的台阶下恭候。

    虽然他们不知道不知道官家召见自己所为何事,但显然在枢密院中召见事关重大,很可能是兵事,自从大宋收复燕云之后便很久没有兵事了,即便是与辽朝之间的边境摩擦,在官员眼中也不过是大宋的“练兵”而已。

    简单的行礼还礼唱诺之后,赵祯便带领官员进入枢密院的兵事堂,这里相当于军中的白虎节堂,是枢密院中商议兵事的地方,等闲之人不得入内,即便是伺候的侍者都禁止出入其中。

    赵祯在上首落座后便开口道:“如今西夏依然颓废,内忧外患无不侵扰,真是我大宋收复河套的最佳良机,朕今日与尔等位列枢密院,便是晓谕诸位朕大宋出兵收复河套之地。”

    复套?!

    一时间兵事堂中所有人都被赵祯这个突如其来的议题所惊呆,庞籍,夏竦,晏殊等人把目光投向了狄青,在他们看来很有可能是这位枢密使鼓动官家的,但显然他们错了,虽然狄青知道官家有意复套,但连他都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陛下,此时复套是否太过仓促,我大宋之兵只在秦凤路及永兴军路驻守,坚壁清野,却并未集结以待出兵……”

    庞籍的话得到了晏殊的赞同:“庞相公所言极是,此二路之兵虽然可用,但如若进攻西夏,必会使得我大宋西南腹地中空,若西夏人南下,京兆府危在旦夕!”

    夏竦默默不语,但他却能从赵祯的眼神中读到一些特殊的消息,他了解自己的官家,没有把握的事情绝不会说出来,这说明在官家心中早有定计,此时需要的不过是自己等人执行而已,所以夏竦自觉的不说话,静观其变。

    而狄青则要兴奋的多,相比别人他在复套这件事上做的准备早已充足,细细想了想便道:“启奏陛下,复套虽然万急,但我大宋将士早已准备妥当,今有青塘诸部对西夏发起进攻,使得其西面不得安生,凉州瓜洲危在旦夕,而我大宋收复燕云,可由东攻伐西夏,灭此朝食不过尔尔!”

第八百一十四章战争奏鸣曲() 
    狄青的话让庞籍皱起了眉头,军国大事岂能这样口出狂言?但上首官家的赞同表情却让他心中犯嘀咕,显然大宋对西夏的羊毛之计已经成功,又有青塘诸部的配合,挥兵西夏不是不可以。

    官家准备了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要复套吗?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为何自己又开始犯嘀咕犹豫了?他不知大这是文人的保守思想在作祟,在他和晏殊看来,能不打仗便不要打仗,能不用兵便不要用兵的好。

    战争和文人永远都是相互排斥的,当然也有极少的文人通晓兵事,比如夏竦,比如范仲淹等人,在庞籍看来可怖的战争却在他们眼中是荣耀和辉煌的象征。这是硬币的两面,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复套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止,赵祯召见的人越来越多,三司使包拯来了,三司副使蔡伯偂怖戳耍比灰采俨涣寺氛辜娌沃碌姆吨傺鸵约俺缥脑反笱康呐费粜蕖�

    大宋副相的人数显著增加,这里的人除了庞籍和狄青之外,几乎都顶着一个参知政事的名头,这是赵祯分化相权的手段,在这些人中身为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的富弼极为突出,因为他的官衔品级最低。

    但赵祯看到的却是他的善于拾遗补漏,最为一个谏官他的观察力惊人,总能发现不足之处,从而上疏谏言,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可有多加利用的地方。

    需要的人都都到齐,这场关于复套的“研讨会”便开始了,枢密院整个被封禁了起来,任何人不得出入,只留下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以及各司各房知事伺候,他们的任务是准备所有需要的卷宗以备查询。

    战争会议是大宋的最高会议,当然要保持绝密,复套这个议题其实就是灭亡西夏,因为河套平原大部分地区都在西夏境内,要想收复河套之地,前提条件便是灭夏,西夏虽小,但河套之地驻扎了两支善战之军,黑山威福军司以及白马强镇军司!

    这两个是西夏最为强悍的军司,职掌统领所辖地区之军队,戍边守疆、拱卫京师。大宋想要收复河套,必须要与这两只军队正面交锋。

    大宋这么多年来大的战役不是没打过,与辽朝虽然发生了战争却没有正面硬刚,而是赵祯的斩首行动击杀了御驾亲征的辽皇,又恰逢辽朝内乱,等于说是辽人双手份上了燕云十六州,大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与辽人决战。

    但西夏不同于大理,更不是南海诸国,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一个武力强盛的国家,一旦大宋与西夏发生全面战争,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消耗国力的一场大战。

    现在的大宋正处于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文人方面自不用说,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存在,很多都是辅弼之臣,晏殊的稳重,夏竦的计谋,包拯的守法,范仲淹的进去,但这些柔和在一起成为大宋前进的动力时所产生的所用让人瞠目结舌,前提是赵祯要驾驭好这些有能力的臣子。

    让这些人把自己的特点与才能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相互掣肘起来也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如今大宋的制度已经完善,武将方面可用的人才也是不少,将门的子弟经过赵祯的改造也已经可堪大用,从军武院出来的武将都要进入军中历练,以资质和军演结果获得任命,从而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军演中获胜的佼佼者还要通过更高的层次考核,拥有大魄力和大眼光的人才能成为将帅之才的后备人选,再经过打磨和考校才有可能成为军中的高级将领,否则便只是一个领军作战,冲锋陷阵的武夫。

    战斗的事情赵祯不会过多的干预狄青,外行领导内行显然不是一个好策略,但在大方向上却是以赵祯的部署为主,狄青有随机应变之权但不能改变战略的大方向。

    战争打的就是国力,打的就是后勤,负责三司的包拯和蔡伯偂饺说5绷朔浅V匾娜挝瘢└缶暮笄冢玫仪嗪蠊宋抻牵獯胃涸鸺嗑奈某家丫檬敲熳约龅南鸟担杂谒飧隹辞迨滴竦娜苏造鹾苄郎停蛭绷思嗑蟛换岢鱿殖钢饨У氖虑槌鱿帧�

    赵祯从燕云之战便能瞧见夏竦的聪明,他不是一个糊涂人,大军得胜他这个监军功不可没,只要配合好狄青,便什么事情都没有,坐等功劳掉到自己的头上何乐而不为?

    主帅的问题不同讨论,如今大宋的将才虽然不少,但帅才只有狄青可堪大用,将门如曹家子弟,杨家子弟作为军中将才已经足以,再加上后起之秀的种家,已经完全有能力撑起大宋将领的职责。

    这些人中不乏有许多名将,杨怀玉便是其一,种世衡虽然上了岁数,但他的弟弟种世材也是不错,再加上他家在军中的小将种谔也算是后继有人。

    赵祯一直想打破将门对大宋武将的垄断,但他不得不承认,将门子弟的素质确实要高于寻常百姓家,狄青这样的例外少之又少,只能通过时间来发现更多。

    武将的挑选任命都是由赵祯与狄青两人讨论得出的,这些人选得到了文臣们的一致赞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治军颇严,人品名声甚好……

    此时三司已经得出补给的方案,以大宋通往西夏的公路作为运输线路,从各州府临时抽调平仓场中的粮食最为军粮补充,而军械则是直接调用原本留在开封府东京城中的最为快捷。

    因为包拯和蔡伯偂饺酥溃笏巫钗衩厍看蟮幕鹌饔沽粼倏飧夂苡锌赡苁枪偌伊粝碌姆剩褪俏朔奖憬ノ飨模滩畟‘很聪明的为赵祯分忧,提出的这一方案被赵祯心领神会的采纳。

    火器营是赵祯雪藏多年的神秘部队,对于复套之战大宋完全有能力打赢,但赵祯依然要把火器营派出,因为要给他们实战的机会,没有实战终究是不知道火器在这个时代的战力,是否有必要大量装备等等……

    而如今的西夏正是大宋实验火器的最佳场所。

第八百一十五章合围西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战争的主要动态,但大宋为了麻痹敌人,并没有先行运送粮草,一旦这么做很有可能被西夏人察觉大宋的战略意图。

    但粮草乃是军队的动力,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粮草的支援,那基本上就是废物,当年太宗的北伐战争也是因为粮草问题而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

    军队在抵达指定地点后便开始等待粮草,一旦粮草运达,那大宋便可向西夏发动进攻,当然其中也和西夏的情况有所关联,军队的进攻也要搜寻战机,这便需要一个极好的将领,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宝贵战机。

    狄青被临时加封为轻易不封的骠骑大将军,总掌大宋天下兵马,虽然是这么说他能调动的也只有出征的三十万大军而已,但即便是这样也是赵祯给予狄青的莫大信任。

    这三十万大军是赵祯的心血,是大宋的中坚力量,用来北伐辽朝都是足够的,现在用来征伐西夏,便是狮子搏兔尚尽全力,狄青坐镇北路军驻扎在乌兰木伦河,这北路军是大宋三十万大军中最为精锐的所在。

    同时也是最为机动的部队,全军上下没有一个步卒,皆是骑兵组成,这些骑兵可不是以马代步的寻常士卒,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五万人的背嵬军,五万人的踏白军,让这十万人的骑兵部队移动迅速。

    狄青身为主将打算身先士卒,率军亲自攻伐西夏人,他们的主要作用不是攻城拔寨,而是机动绞杀,十万人的重装骑兵部队在进入西夏后便分散成为诸多单元,以五千人为一队,在西夏的土地上开始绞杀所有看得见的武装力量。

    这是狄青的奇袭之计,也是狄青的以战养战之计,这十万人的身上用布袋背负了足足够他们吃上半个月的炒面,并且还不一定用得上,因为以战养战,又因西夏独特的草原游牧生活,大宋骑兵对西夏部族武装的进攻非常成功,在剿灭当地武装和反抗力量后便会掠夺大量的补给。

    宋人的重装骑兵第一次在西夏的土地上驰骋,并展露出他们的狰狞。

    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甚至上好的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这是中原王朝的骑兵武器,是天生的王者,是对抗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