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大宋的驸马蔡伯偂丫柿酵虼笏伪坠テ屏私莸拇J牵酵蚋呃稣奖皇嵌允郑殖】晌绞遣也蝗潭茫菟到莩欠彩侵С值挚顾尉墓僭焙痛笞逯と勘徽妒资局凇�
这些人的脑袋在矗石城上挂了半月有余,即便是宋人离开也没人敢把这些发臭的脑袋拿下来,谁知大宋军队会不会回来?
被内侍搀扶着准备带下去的金伸权忽然挣脱内侍,向前扑倒,引得御前班直横刀出鞘,刀光之下的金伸权反而沉着冷静起来。
“启禀大宋皇帝,我高丽虽“外王内帝”,但却从未与大宋交恶,即便是与宋断交,也是迫于辽朝威胁,如今臣率高丽使团,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让陛下瞧见我高丽王上之心!
高丽与大宋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本应世代友好,但我高丽与契丹摩擦不断,先王更是与契丹交恶,使得我高丽屡屡遭受契丹征伐,如今王上打算与契丹和解,亦与大宋恢复朝贡之藩属,此乃我王上拳拳之心,望陛下体恤!”
金伸权的话于情于理都让大宋难以拒绝,更让赵祯难以拒绝,人家都把话如此挑明了,自己这位上国皇帝还能说什么?
金伸权说完便看向赵祯,眼神中透着灼热,他在拼尽全力的最后一搏。
因为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来之前,皇帝便与宰枢两府讨论过,自己也在其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务必与大宋和解,甚至不惜以高丽之名负荆请罪。
这是大宋自立国以来第一次与高丽发生摩擦,甚至是刀兵相向,而结果却是如此的摧枯拉朽,一州之地完全不是对手,听说附近州府的援军寸步不敢前行,直到朝廷的公文发下,才堪堪前往,最后被矗石城的惨状给吓走。
现在自己就站在大宋王朝的宫殿之中,眼前便是大宋的皇帝,自己不过是询问一下,还是站在道理的一边,谁知被大宋皇帝揭开高丽的隐秘,其实这也算不上隐秘,世人皆知,世人皆认的事情却被大宋皇帝无情揭穿。
装作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说出来,再加上蔡伯偂那俺抵淘冢鹕烊ㄕ娴牡P拇笏瓮醭崤杀シジ呃觯拖竦蹦晁逄乒シジ呔淅鲆话恪�
现在的高丽高层之中流传一个说法,凡是被大宋盯上的王朝,必有刀兵之祸,必有生灵涂炭之危,当年的大理国挑衅了大宋,结果不足三月便被灭国。
而强大的辽朝更是被大宋挖去了一块最肥嫩的皮肉,燕云之地不过眨眼之间便易主,更不用说在西北之地叱咤一时的西夏了,这个西夏可是连辽朝都没办法的敌手,却在大宋的手中分崩离析,最后国灭。
金伸权干咽了一下口水,他不认为高丽有媲美西夏的实力,也不认为他能抗衡辽朝,而眼前的大宋自不用说,俨然就是一个巨无霸。
在来之前,王上已经给了自己交代,先强硬后服软,可自己不过刚刚露出一点强硬的态度,便被大宋皇帝摁在了地上,眼下只能服软别无他法。
没有谁比金伸权清楚高丽现在的情况,一边是要与辽朝和解,王上本打算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尚可在这乱世之中苟存,现在大宋的挥袖一击,便使得高丽一州之地灰飞烟灭,怎能不让他胆寒?
赵祯在上看得明白,眼下这金伸权真的是吓破了胆,也把高丽的底线给露了出来,赵祯本就不打算用兵高丽,刚刚也不过制造声势,让世人误解蔡伯偂卸选�
现在目的达到,自不会一直强硬下去,顺着金伸权给出的“台阶”便下“既然你高丽有心称臣纳贡,朕便不再为难,只不过前车之鉴犹在,望尔安守本分,且去偏殿等候朕罢朝之后再宣你召见!”
没想到大宋皇帝易口,金伸权大喜,随即再次大礼拜下“外臣谨遵陛下旨意!”
朝臣们自然看得出来,这是官家不愿与高丽正式撕破脸皮,许多人露出赞赏的表情,大宋乃天朝上国,自是应当外慑以威,内以安抚为上!
接下来的大朝会继续了君臣相安的愉快氛围,一旦君臣之间没有太多摩擦,皇帝的政策与朝臣的政令便会更加迅速的通过,并被有效的执行,在这一点上赵祯感受最深。
所谓的大宋偏殿其实就是一座偏房而已,这里是供朝臣,或是留身奏事的臣子暂时休息更衣之所,自然在规格上没有那么高,但私密性却也是不错。
包括正使在内,高丽的使团人员皆在其中,金伸权在看到其他使团的随员之后便上前问到“大宋鸿胪寺可曾手下我等带来的朝贡之礼?”
随行之人摇了摇头“非但没收下,反而不曾理会,东西都被放在后面的房间了,臣下刚刚看过,一样不少的在其中,以大宋的富庶,怕是看不上我等带来的国朝之礼。”
这话说的是,金伸权无奈的叹了口气,但随即说道“即便如此也要上贡大宋,这是我高丽的诚意,也是面子,陛……王上命我等与大宋交好,恢复朝贡自然也是必须的。
若是宋人收下了朝贡,也就意味着认可了高丽与大宋之间的臣属关系,一旦得了大宋皇帝赐给王上的册印,我高丽便是得了大宋的正统册封,宋人便不会再度用兵!”
使团随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行的目的不光是请罪,还要接受大宋的册封,恢复臣属之实,这下他们便放心了,毕竟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以为此行大宋九死一生,请罪也可能遭到大宋的拒绝。
可拒绝请罪乃常理,但身为天朝上国的大宋绝不会拒绝高丽的臣属关系,高丽人早已看穿了中原王朝的自大,只要有人带着礼物和奏表而来,必会得到中原王朝的接纳……
。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丽人眼中的大宋()
大宋的朝会冗长漫长,这是赵家对相权分化的结果,大宋的宰相权利已经被“三分天下”,枢密使掌握了宰相手中的兵权,三司使掌握了财权,而参知政事更进一步的分化了宰相手中的行政之权。
而到了最后,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都要向皇帝一人负责,于是便出现了大朝会中轮流禀明奏事的状况,但即便是在朝会拖的再冗长,赵祯也不会取消对相权的限制,并且朝会该进行还是要进行。
自大宋开国以来,兵权已经彻底收归皇帝所有,而为了压制武将,文臣地位的提高也在所难免,现在到了削弱相权的时候,赵祯自然也不会手软。
作为皇帝的赵祯即便是再怎么妥协,也要把行政权与军权这两样国鼎之器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但为了延续这种皇帝专权的正确性,赵祯必须要让自己的继承人同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明君。
所以赵旭这位太子便也要参加大朝会,当然他不能在明面上参加,却也在这大殿之中,赵祯在乾宇殿之中开设了一处暖阁,为的就是给儿子以学习,观摩朝政的机会。
但赵祯绝不会让儿子出现在朝臣之前参与朝政,其中深意乃是为了放止他干涉朝臣,任何人效忠的对象只有皇帝,即便是太子储君也不能干涉皇帝的决定,影响朝臣的站队。
历史上的教训可不少,最重要的一点,赵祯知道该何事放手,让儿子独当一面,他可不会把权利牢牢的抓在手中,直到自己死去的时候,才实行权利的过度,如此一来,岂不是把纸上谈兵的赵括送上帝位?
在他看来,这是对大宋的不负责,对百姓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儿子的不负责。
大朝会总是挑选紧要的事情请皇帝示下,剩下来的政务便可回到公衙中处理,有些需要上疏的便上疏皇帝,不必要请示皇帝的便发往中书省,这才是一个帝国正常的政治运转。
赵祯的习惯便是在大朝会的时候处理国事,这样做的效率非常高,如眼下朝廷虽免去了受灾之地的夏税,即便是百姓收获了粮食也不用交税,但可自由买卖。
于是赵祯下旨“命各地常平仓,赈济仓购进夏粮,朝廷以商税补充各地所费。”
三司使的包拯便开口道“起奏陛下,商税还未收缴完毕,此时应下若是付给不及,恐有失朝廷之信。”
赵祯微微点头道“如此便以商税收缴之后,在传旨下去,命有司不得懈怠!”
高丽使团的使者在偏殿门口偷偷观望,他们非常想见识一下大宋朝会是一副什么光景,和高丽又有什么不同,即便是作为正使的金伸权都上前窥探。
这时候的他们也顾不得什么颜面和威仪了,一旁的内侍自然不会阻拦,在他们看来,没有侍卫守在门口,这些高丽人便是自由的,自己没必要限制他们,何况这些人扒在门口不断的吸气,这样的奇景在宫中可不多见,也着实颇为可笑……
而赵祯一系列的处理在高丽使团眼中便惊讶万分,他们实在想不出大宋的商税能有多少,居然可以如此大量的收购各地百姓产出的夏粮食。
高丽与大宋数十年没有交往,所了解的程度还不及辽朝之万一,这么多年来,辽朝一直对高丽采取封闭政策,为的就是担心高丽与大宋再次恢复臣属关系。
当初辽朝可是颇为费劲的才在大宋的“帮助”使得高丽彻底与大宋断交,两国之间甚至数十年没有来往,即便是赵祯率领大宋日益强大起来,辽朝已久向高丽封锁消息。
只有大宋的商贾前往高丽买卖时才会描述一下大宋现如今的面貌,而高丽人觉得这是在刻意夸大,他们眼中的大宋,依旧是那个差点被辽朝萧太后南下灭国的大宋……
消息的闭塞使得高丽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真相,而这是高丽国主刻意为之,一来他不希望契丹人知晓,其实高丽已经了解了外面的世界,而来也是避免让朝臣和百姓再次陷入对中原王朝的恐惧。
身为佐丞的金伸权乃是高丽的“天子近臣”,他所了解的大宋和别人完全不同,这也是为高丽王会派遣他作为正使的原因。
和大宋相比,高丽的朝会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大宋皇帝说的没错,在高丽确实是外王内帝,但见过大宋的朝会和皇帝的威仪之后,金伸权微微苦笑,虽然都是皇帝,可两者之间却相差甚远。
使团成员的连连惊叹让金伸权脸上微红,神态也颇为尴尬,其实在从登州上岸的时候,他们就被大宋的一切所惊叹,绵延的公路,高大的城池,繁荣的市井,知书达理的年轻人,这一切无不在向他们述说着大宋帝国的强大。
北京城的宏伟更是其他们前所未见的,数丈之高的城池好似顶上了天际,转头望向窗口,别说是使团的随缘,即便是作为正使的自己都被这偌大的皇城所惊呆。
当年他曾经跟随使团来过大宋,可那时候的大宋国都还在东京城,现如今到了北京城,两座皇宫之间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伸权回过神来便瞧见皇宫内侍略带鄙夷的眼神,在看着一帮随行都在讨论大宋的这个那个,显然这些在人家眼中乃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干咳一声,金伸权开口道“速速归位,拱门窥伺成何体统?”
使团的随缘也意识到了此举的不妥,悄悄望向大宋的宫中内侍,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异样,但心中怕是早已笑开了花,几人尴尬的聚拢在一起,心猿意马的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也不知多少时候,高丽使团众人只觉得腹中饥饿之时,这才有人前来召唤他们,来人乃是内廷的都知陈彤“高丽使团,陛下宣尔等觐见!”
金伸权赶紧起身道“外臣遵旨!这位大官麻烦您带路……”说罢便带着一般使团随员跟在他的后面,陈彤不舒服的一会拂尘,转身走出偏殿的侧门又回首道“赶紧跟上,禁中重地,不得窥伺!”
。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华夏的“狗皮膏药”()
赵祯在大朝会之后便移驾文德殿,在这里接见外臣再适合不过,文德殿虽没有乾宇殿那般宏伟壮阔,但私密性极佳,即便再厌恶高丽,赵祯也不可否认与它恢复交往的好处。
这世上最不缺少的便是互相利用,君与臣,国与国,如是而已。
换去身上的朝服,赵祯习惯于在朝会之后换上舒服的燕居服处理政事,朝服显贵也相对束缚,而燕居服虽然随意,但在赵祯身上却不失端庄。
对此赵祯个人总结,这燕居服类似于后世家中的休闲服,而方心曲领的公服则是相当于后世的正装,豪华奢侈的衮服便如同后世的礼服一般。
在自己的家中招待客人,哪有穿正装或是礼服的道理?
于是燕居服就成为大宋皇帝日常在宫中的穿着,这不是从赵祯才开始的先例,而是早在太祖时期便已经流行,莫名其妙的也就成为定制的规矩,且一直延续至今。
只要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