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为为点头:“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所用公帑不是很大,又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是个好办法!”
“不过此举却是要内迁许多要害,在这内迁之时,疏漏之处颇多,当谨慎行事,不可让辽人发现端疑。”
赵祯笑了笑:“这倒是难啊!辽人的密谍就在京中,京中的百姓不下百万,要害之地又四散各处,要想瞒过有心人怕是也难,反倒是大动干戈的好。”
“官家圣明!”
“还是你给朕出了个好主意。”
说实话赵祯有些嫉妒眼前的这个大文豪,不光有诗才,更是有着捷才和政治才华,仿佛上天都把好处给了他,不过是个人就有缺点,否则也不会有“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这句话了。
他苏轼的忠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软肋了,也是他的缺陷,若是他看上了一般人家的女子,完全没有问题,可他却和灵儿暗生情愫了。
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前途基本走到了尽头,一旦尚娶公主,他即是驸马外戚,即便是授官也不得超过五品的文资,这对一个有理想有报复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但面对这一切,潇洒的苏轼轻而易举的便要放弃,赵祯也不得不承认他很欣喜,自己的灵儿一旦嫁给苏轼必将得到幸福!
只不过苏轼给赵祯的惊喜远远不止密谍一事,他还有这极为出彩的才干,在这一点上赵祯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才会决定重用他,与蔡伯偂谎赜盟�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苏轼的缺陷()
勤政殿是官家的书房,也是问政之所,苏轼不知为何有些胆战心惊,眼前的宫殿完全没有乾宇殿那般宏伟高大,但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苏轼是什么人?不在乎所谓的官途,也不在乎所谓的名利,更不在乎那高高在上几乎不可触摸的青史留名那自己怕什么?!
苏轼这个感性的人微微寻思便明白了,自己在乎的是赵灵儿,怕的就是面对眼前这个大宋的统治者,自己未来的岳丈!
三才已经在门口等候,在看到苏轼蜗牛般的速度往上爬的时候微微撇嘴道:“状元郎也有害怕的时候,昨夜你可是胆大包天嘞!咱们官家和后宫的掌上明珠居然和你一起厮混与那种地方!老奴可告诉你,中宫娘娘已经知道了!”
苏轼尴尬的笑了笑,他知道三才这是在帮他,小心的问到:“那灵儿还好吗?”
“倒是没什么,只不过十遍女则可不是好抄的嘞!”
“呼,这便没事了”
“你倒是个人精,官家在勤政殿中批阅奏书,传下话来,若是你到了便进去,老奴我还从未见过官家有如此厚待你这样不知死活的人嘞!”
“承您吉言,苏轼向来如此,不过是肚子中的东西被官家看重罢了。”
墙上的浮雕精美绝伦,宫柱上的祥云,墙壁上的浮雕仿佛巨龙真的从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汹涌而来,那一出红日更是让人觉得刺目。
在那一轮红日的对面,数丈高的大宋舆图更是比奢华的浮雕更加让人觉得震撼,整个大宋在地图上一览无余,首张乾坤,气吞山河之势扑面而来。
苏轼心中稍稍有些忐忑,被一个人打量没有什么,但若是被一头凶兽从上倒下的大量却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原先在乾宇殿他可没有机会如此近的接触皇帝。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官家仍然显得那么的年轻,就像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这让苏轼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前辈。
勤政殿中已久是安静异常,安静的让苏轼感觉到了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他下意识的凑近,看到的是一手潇洒的飞白,说来也是令人诧异,官家的书法极好,可整个勤政殿中却没有官家的一副手书。
苏轼是个极为喜欢书法的人,虽然是惊鸿一瞥,可却觉得官家的飞白气势惊人,甚至连笔尖与奏疏的摩擦声中都充满了金戈铁马,其中的帝王之气甚是骇人。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这一手飞白便能看得出眼前的官家不可貌相,父亲说官家上过战场,不单单是如先帝一般御驾亲征,摆驾在前线,而是真的长刀饮血疾驰敌阵,而那位辽朝的皇帝真的是倒在眼前这位如书生般儒雅的帝王手中。
现在苏轼终于明白,为何常说陛下胆气过人,能断常人,不,应该是往昔之君不能断之事。
眼前的官家并未抬头,也没有说话,但苏轼相信他应该知晓自己已经到了,随意的那一挥手便显示了帝王的无伤权威,让自己倍感压力的站在一旁。
苏轼慢慢的开始转变心态,也没办法不转变心态,赵祯的帝王气度完全压倒了他看待人的眼光,苏轼现在并非是用面对未来岳丈的心态,而是面对一国之君,统御万民的帝王心态来看待赵祯。
这位大宋官家给他的感觉一下变得伟岸起来,他苏轼天生就是个积极向上的乐天派,对于他来说,遇到赵祯这样的帝王,是人生一大幸事,是文人的一大幸事。
自官家亲政以来,先是消除了三冗,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是一个刚刚出现就被官家“掐死”的不祥苗头,苏轼知道这三冗的出现会对大宋带来多大的危害,虽然他没有亲历,可父亲对他说过。
三冗的消失是大宋巨龙起运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冗兵,冗费,冗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只需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便可,但说着简单,真要坐起来却极为冗长。
最让苏轼惊叹的是,官家八岁亲政!这是一个谁也没有发现或者是发现都不敢说出来的问题!官家八岁亲政,消除大宋三冗的时候也不过才十来岁而已!
现在想来,这不单单是天资过人,而是有着寻常人没有的大智慧和大魄力。
苏轼小心的打量着赵祯,眼前官家的气度确实非比常人,而是有着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气魄在其中,苏轼愈发的心惊,完全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臆想。
有这样的帝王不正式自己和诸多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最庆幸的事情吗?
“苏子瞻,你站在这里作甚?朕让你坐下!”
“谢官家。”
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的在笔洗中甩动,红色的朱砂便化开了,赵祯的御案从不让三才插手,最多便是让他研墨,三才已经习惯了,但苏轼却颇为惊讶。
赵祯瞧了他一眼:“朕是觉得你挡光了三才给他上个锦凳。”
苏轼尴尬的在锦凳上坐下,赵祯也放下手中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大文豪不禁微微一笑,当初自己可是剽窃过人家的传世名作水调歌头中秋,说来自己可是在面对债主。
“苏子瞻,这里也没有外人,朕也不喜拐弯抹角,你听着朕说着。”
“臣遵旨!”
赵祯也不和他苏子瞻客气,对于苏轼这样性格直爽的人就不能用朝堂上的弯弯绕,越是直接越是简单,赵祯一直有着自己的考量。
看待一个人不能单单是看待他的能力,作为皇帝,他把苏轼的人品和性格都纳入了自己的考量范围,对于苏轼的问题他深思了许久,最后他发现其实以苏子瞻的性格完全不适合在“纷乱嘈杂”的官场之中厮混。
他是个揉不得沙子也不屑与别人厮混的人,一起喝酒吟诗作对可以,但若是让他与各种利益纠缠,苟且,苏子瞻绝对办不到,所以他在官场的前途会非常失意,并且患得患失。
人无完人,堂堂苏轼也有自己的缺陷,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苏轼的交子战争()
赵祯无疑是惜才的,他相信不单单是他自己,即便是脑子稍稍正常一点的帝王都是惜才的,因为不惜不行啊!华夏文明的帝国特点便是疆域广阔,生民众多!
统御四海,御极八荒,亿万生民,朕即天下!
相比欧洲的帝国,华夏的帝国更为庞大,就是这种庞大使得制度更加的成熟,而制度的基础便是人才
你拥有再好的制度,再大的兵权又有何用?管理国家最后还是靠的人才,所以历朝历代无论怎么得的天下,最后都要回到文治,官制的原点来。
而赵祯已然把这种兵权夺天下,文官治天下的规律总结进了那个轮回之中。
苏轼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他的性格虽然不适合在朝堂中“摸爬滚打”但最少他有儒家读书人的尊严和底线,或者说是一种信仰。
古人的信仰并非都是佛道,还有儒家,读书人的书生气有的时候便是这种看不见的信仰表现,甚至可以与后世的党性相媲美。
这些读书人更加纯洁,信念更加坚定,赵祯甚至遇见过不止一次在御街上为目不识丁的农人告御状的文人,所以赵祯觉得信念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的力量足以使一个弱不经风的文人变成最坚强的战士。
特别是像苏轼这样的文人,赵祯用起来简直是顺手到家了,若他是个外戚,那便更好了,只需要为自己出谋划策便可,若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赵祯绝对不会让他在第一时间加入崇文院的秘阁。
轮回之说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信仰的崩塌,是痛苦的开始,经历世事那么多的杨秀都承受不住,苏轼也好不到哪去,自从那次在秘阁的对奏之后,张从质还好,有时会上疏与自己通通气,说说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一种君臣讨论在其中。
杨秀则是在重压之下崩溃了,三天,听说整整三天时间呆在秘阁之中疯狂的翻阅典籍,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之中,其实他的内心应该知道,这个轮回是真的存在的!
而眼下,赵祯望着走在边上的毛头小子,苏轼这小子仿佛完全把这件事忘了,只不过赵祯知道他乐天派的眼睛中隐藏着一丝灰暗,绝望的灰暗。
伸手拍了拍苏轼的肩膀,赵祯叹了一声道:“是朕的不是”
三才猛然转头,官家轻易不会这么郑重的说出自责之语,而且是对苏轼这个毛头小子,而苏轼非但没有回话,反而是目光僵硬的望着官家,嘴唇为为哆嗦的问到:“真是真是如此吗?”
虽然极为不想破坏一个少年人的锐气,但赵祯却要让他面对显示,他苏轼不一样,他是自己智库中的一员,若是能把这种近乎毁灭信仰的压力扛下去,才能抵住更多的压力。
秘阁是大宋的智库,赵祯会把它打造成大宋历代帝王的智库,但有一个前提,凡是入了秘阁的人,便要放弃自己前途,只要是秘阁的官员,绝对得到实权差遣。
可以说历代王朝都有皇帝的智库,可这种“智库”更多是掌握了实权的高官,可这些“智库”掌握了实权之后便成为了集权。
赵祯可不希望大宋的相权和兵权被削弱之后再出个“内阁”出来,这秘阁不是皇帝懒政的工具,而是一个智囊团,仅此而已。
而现在,张从质,苏轼,杨秀三人便是这皇帝智库的先驱者。
沉重的话题和压力不能给他们太久,否则再好的“弹簧”都会被压断:“你们先不要想轮回之事了,在朕的一朝是不会出现,下一朝,或是更远都不会出现,欲观其远,现观其近!”
苏轼微微点头:“官家圣明,如今想这些实着实有些太早,微臣是被您的旷世之言给吓到了,不过这也让臣偶有所得,这两日便有一个奇怪的想法突然灵光乍现。”
切
三才的声音有的时候发的那叫一个恰到好处,赵祯了解他,若是对漠不关心的人,三才才不会发出这样的“善意”提醒,这声音是为了让苏轼注意,别把话说的太满,给自己留个台阶下。
只有他三才看得上眼的人,他才会发出这样的提醒。
赵祯望了一眼三才,这货便很快把脑袋低下继续走路,而苏轼完全不在乎的开口说道:“官家,臣在想咱们大宋的官交子已经通行天下,连辽人,倭人,高丽人都习惯用咱们大宋的官交子了。”
赵祯点了点头:“不错,这是当然,咱们大宋的官交子以真金白银为担保,只要手握真的官交子,便可在咱们大宋的钱庄之中换取真金白银!”
“可陛下想没想过,若是辽人完全使用咱们大宋的官交子之后会怎样?据臣所知,辽人现在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咱们的官交子了,他们辽朝的重熙通宝已经没有多少用了,这正是因为咱们的大宋官官官官交子能在大宋换取真金白银,所以辽人觉得咱们的大宋通宝实在。”
赵祯隐隐觉得输水的想法有些靠近那东西,微微点头道:“你继续说。”
“既然如此,若是辽朝全数使用咱们大宋的官交子呢?我大宋拥有印制官官官官交子的权利,而且旁人仿制不了,咱们的官官官官交子用的是楮纸,且尽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