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崧湎率裁春谩�
反观大宋,帝王英明,宏才大略,颇有一代圣君之相,天下人赞其“仁”;而大宋国力之强盛远胜辽朝,这一点他韩绍文可比王鹤还要清楚,他在辽朝最能感受与大宋禁绝通商之后的变化。
韩绍文早已打算过了,也和好道先生商议过,此时归附,正是大宋用人之际,可保韩家一世富贵,最少不用担心灭族之祸!
最重要的一点,韩家的才学并不弱,即便是到了大宋也可与宋人才子一较高下,入仕,做官,可保家族兴盛!
家族的未来是什么?当然是年轻人的未来,若是不能入朝为官,若是籍籍无名一生,家族的希望便彻底会没了,不出三代便会彻底衰落,而韩绍文看好大宋的地方就在这里。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韩家归附()
未来,没有什么比未来更重要的东西了,韩绍文死死的抓住了他认为的未来,并且不再撒手,虽然辽朝也是正朔王朝,但大宋却是汉室正朔,虽然少了两个字,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汉室二字岂可轻言?
即便是辽朝先于大宋立国,即便天下人都承认它是个正朔王朝也无用,毕竟是蛮夷而已,正朔王朝又如何?能比得上大宋这般的汉室王朝?
汉室二字对汉人来说便是信仰,便是归宿,虽然韩家历代居于幽州,可原本的幽州也是汉室的土地,韩家也是世代受汉室教化,追本溯源都是后出自汉家的礼法教化,即便是被占领,依旧对汉家王朝有着天然的亲近。
或许在大辽立国之初,在耶律阿保机在世之时对韩家大力重用,对韩家关照有加,可如今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韩家早已没落,汉人与契丹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终究是该考虑未来的时候了,韩绍文看来,与其给自己留条后路,不如彻底归宋,如此一来最少占得先机,且不说还有,刘、马、赵三家,韩家先一步归顺,便占据了先机!
此时此刻,韩绍文看着眼前秩序有度,号令严明的大宋军营深感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大宋之兵强马壮非大辽可以抗衡,更为重要的是,辽朝在一日一日的衰落,而大宋一日强国一次。
别的不说,单单是眼线的局面便能说明一切,放在原先,宋人岂敢主动对大辽用兵?而大辽何时能忍受宋人的嚣张跋扈?最要命的是直到现在,大辽上下依然固守中京大定府,不愿派兵增援各处。
这就是中了宋人的圈套还不自知,韩绍文已经看出其中的奥秘,大宋分兵两翼于中京道,一处在东,一处在西,可西面的密云,北安州方向没有太大的动静,反倒是东面的州府被大宋连连夺取,海阳城,迁民城,以及如今的来宾城,这些都是中京道的沿海之地。
再看看王鹤答应北上救助身在锦州永乐城的韩家,便可得出大宋会一路沿海州府北上,最终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中京道,而是东京道!
如此一来便可打与辽东之地的联系,实在是格局甚大的一盘棋,而执子对弈者一是大宋的英明之主,另一却是辽朝昏聩之君…………
棋局再好,再精妙,也需要执子之人对弈,这就是凸显了帝王的重要性,他才是一国之关键!
若是在一个正常的大一统朝代还好,可如今宋辽对立,选择一个明君显然是上善之举,而且韩绍文有一种直觉,一种不知何处而来的直觉,他觉得宋辽之间的对峙很快便会结束。
这是一场赌博,当然也是一场稍稍有把握的赌博,否则韩绍文也不会压上所有的底牌,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压上。
来宾城因为韩绍文的归降而被宋军接管,韩绍文把家中的地址和信物交由王鹤,王鹤随手把这些东西递给了军中的黑手之人,他们会想尽办法帮助韩家转移。
不过宋军对归附的辽朝汉兵没有什么苛责,也没有什么刁难,而是把他们当成了新兵,没错就是大宋的新兵来对待,不光是关在军营之中,还要进行训练,而且一起好吃好喝的,训练倒是也没拉下。
时间长了,便会生出一种习惯,辽朝汉军也开始了下意识的融入其中,谁也不想永远做个废人不是?
韩绍文目瞪口呆的望着眼前积极训练的辽朝汉军,眼下呼哧呼哧跑圈的他们和往日里在来宾城散漫的样子完全不同,若不是身上穿着的衣物与宋军不同,怕是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慢慢的,韩绍文也习惯了,他已经与这些汉军没有了任何关系,人家不归他管,他也不想再和这些人扯上关系,这是一种切割,王鹤建议的切割。
对于韩绍文来说,事情远没有结束,直到宋人把整个韩家都从锦州接出来,此事都不算完。
不过契丹的将领可没有这些汉兵的待遇,虽然也是好吃好喝的,但却不能擅自离开,他们当中有些人不服,打算寻王鹤说个明白,这就是他所承诺的加官进爵?
但很可惜,和他们见面的不是王鹤而是王铁鞭,老王向他们展示了什么叫莽夫,什么叫滚刀肉,大刀威胁,酒肉贿赂都用上了,这些契丹将军哪里见过这种架势,一个个的被忽悠的昏头转向。
不晕头转向也不行啊!刀剑无眼,谁敢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对于来宾城的事情,王圭,王鹤,刘平三人分别上疏赵祯,这是赵祯定下的规矩,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
而训练辽朝汉兵一事,赵祯便更不在意了,而且是支持王圭和王鹤二人的建议,大宋需要补充兵员,此战的目标不是中京道,而是远在北方的东京道。
若是大宋拿下狭长的辽东走廊,防御必会成为头等大事,不光是边境狭长,而且还有宋辽边境要防守,大宋从一条防线一下变为两条!
大宋可以调遣十六卫,但却不能把他们都调遣北上,而这时候使用这些归降的汉兵,却是极好的。
没人比赵祯跟清楚大宋军队的同化能力,别说是一个新兵,就是把一个不通汉语的倭人扔进军营,出来的时候也是和大宋士兵一模一样的。
至于那些契丹将领,自然是要让他们前来北京城的,给个闲散的官职养着便是,大宋还是能出得起这点钱的,而且人数并不是很多又有何妨?
“韩绍文接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北朝韩家有德与乡邻,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今回归汉室,朕心甚慰,特此诏书召其面圣!”
当王鹤把赵祯的亲笔诏书递交给韩绍文的时候,他才松了一口气,心中的担忧这才放下。
王鹤笑道:“恭喜韩老弟了,早日收拾行装前往北京城,我这便去派人护送。”
王圭更是得意的说道:“如何?我大宋最重承诺,陛下诏书在此何有放心不下?”
“谢陛下隆恩!也多谢二位指点迷津!”
韩绍文恭敬的接过这掌管韩家命运的诏书,小心的退去,自此辽朝四大汉室家族韩家归附大宋。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双脚的抉择()
大宋在辽朝情报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朝乃至太祖朝都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虽然商贾的撤离对黑手是一重大的打击,但很快黑手便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渠道,藏身于民。
辽朝的汉民很多,在燕云丢失的时候,萧太后力挽狂澜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燕云之地撤走大量的汉民,对于在辽朝生活几代的汉民来说,辽朝依旧是他们的朝廷。
所以撤走的时候老老实实的跟随着契丹军队撤离了,耶律宗真战死在燕云的消息传到辽朝,汉民涌上街头放声大哭,在他们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死了,天也就塌了。
那是一个汉人在辽朝生活最好的时代,赵祯为何认真的对待耶律宗真,并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阵前畅饮,皆因他对汉人和契丹人的平等对待,在绝对权利的面前依旧不搞种族主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在却今非昔比,随着大宋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尤其是无孔不入的商业入侵后,在整个辽朝引起了一番动荡,大宋的商贾,大宋的货物,都给辽朝带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原本的辽人眼中,大宋并不强大,甚至是不堪一击的,但他们失去了燕云,失去了往日的盟友西夏,现在又失去了辽东,这让契丹人原本高高在上的自豪感开始丧失,并感到了大宋的威胁。
于是这些和宋人同宗同源的辽朝汉民便成为了他们发泄的对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汉民开始还能忍受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但渐渐的,随着这种歧视越来越过分,过分到逼着人去死的程度时,一切便悄然改变…………
汉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这时候的辽朝是否还适合他们居住下去,是否还能在这苛刻的土地上生存下去?人的目的很简单,活下去并且传宗接代,让自己的子孙过的越来越好。
连最基本的活下去的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汉民开始用自己的双脚选择未来。
汉家百姓可以说是最老实本分的人,他们眼中只有黄色的土地和金黄的庄稼,这是他们生活的一切所在。
除此之外他们并不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唯一的希望便是让自己的子孙后辈在自己的财富积累下过上更好的生活,以读书为途径出人头地,越出农门。
甚至于千百年后的华夏人依然秉持着这种朴实的理念。
这样“本份”的思想固然好,但却有着极大的缺陷,任劳任怨与无怨无悔的同时愿意去接受剥削,不到绝路,决不造反或是说推翻政权。
若是真的走到了绝路,那股如钢铁般拧在一起的力量却有着推翻一切强权的可怕存在;皇帝,士大夫阶层眼中的升斗小民,在这个时候却仿佛有着如斗兽棋老鼠吃大象的力量,他们打破了规则,打破枷锁,打破了原本的自我。
但矛盾而又讽刺的是…………
小农经济将农民阶层的思想束缚在以小块土地为单位的狭小范围内,这首先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上盲目无知,妄自尊大,在蔽塞的乡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们无法认识社会,长期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对世态漠不关心,对政治冷漠麻木,逆来顺受,只要不是统治者压迫到了无以为生的程度,绝对不会揭竿而起。
可以说现在的辽朝汉民便处于这种状态,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农人,契丹人对农耕并不精通,即便是他们立国百年也是如此,他们最擅长的依旧是游牧,同时也暴露出辽朝对汉民的依赖。
辽朝矛盾的日益加剧给了大宋以机会,或者说是给了赵祯与黑手的一次机会,一次挑拨离间的机会,兵不厌诈,在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时代,人命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挑拨离间也算不得什么。
黑手开始在辽朝中京道的各州府散播谣言,比如辽朝决定加税,比如契丹人要把汉民变成奴隶等等,这还只是开始,只需黑手稍稍引导一下,原本就剑拔弩张的关系便更加的激烈,而且契丹人甚至乐于相信这些谣言。
这种情况下契丹官员对汉民更加的无情,往往是原告的汉民被下狱,而作为被告的契丹人则是继续逍遥法外,这便造成了极大的不公。
在汉民的怨声载道中,黑手开始了行动,他们的方法很简单,组织汉民起义!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在攻占县衙后继续进攻,而是撤退,向大宋的所在南方撤退。
大宋需要人口,同时辽朝也需要人口,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此消彼长,大宋的人口会越来越多,而辽朝的人口越来越少。
汉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或是手工业者,他们是被契丹人压迫的劳苦大众,当然了即便是到了大宋依旧改变不了他们农人的身份,但至少不会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而且大宋会给他们土地进行耕种。
这些承诺可比身在辽朝的待遇好上太多,最少没有性命之忧不是?
人活不下去了,也只能用自己的双脚选择出路,在黑手的领导下,从大宋秘密运来的有些军械便把原本两手空空的农民武装了起来,虽然不会给他们多么犀利的兵器,但有一定防护能力的盔甲,兵刃却是有的,剩下的便是大宋已经淘汰掉的大黄弩。
这东西操作简单,杀伤力也不弱,这种汉代便出现的劲弩乃是对付骑兵的利器,虽然速度慢,上弦费力,但杀伤力是真的强,有效射程已经达到了三百步,堪比大宋的棘轮弩。
义军有了这些东西,拼杀起来便更加的得心应手,短短一个月,便开始逐渐壮大起来,因为他们对付的都是些县城的兵丁而并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