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臣为了争夺那金球杆的荣誉往往舍弃原本的风范,一个劲的数着杆数,大宋的士大夫们最喜欢的便是比杆赛,就是将每一洞的杆数累计起来,待打完一场十八洞后,把全部杆数加起来,以总杆数来评定胜负。
而文臣们对这种文雅的球类运动很是喜欢,毕竟大家都是从投壶玩过来的人,这种在户外,又是以球杆这种类似兵器般的东西对决,文人简直就爱疯了。
今天是文臣之间相互角逐金球杆奖的日子,顺便也是他们讨论中京道战事的一次聚会,相对于往日对战争的厌恶,现在的大宋文臣更像是盛唐时期的朝臣,他们在战事上有着相当多的自信。
而这么多年来赵祯不断把年轻血液注入大宋之中,让整个朝堂变得年轻的同时也让朝堂这种弥漫着一种朝气。
本来赵祯是想去看看的,但现在却瞧见的是赵旭和赵昀俩个同样郁闷的小脸,这对兄弟俩对资善堂的学业越来越不上心了,并非是学业枯燥,也不是他么两人不想学习。
而是这里的师傅们往往被他们的问题问的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一个是大宋的太子,也是大宋的皇子,为他们解惑需要好好的思考一番。
庞籍虽然已经辞相成功,但他资善堂的差使可辞不掉,也不能辞掉,太子太师的名头可不是一般的官职,这是一种荣誉,一种无上的荣誉。
不过对于赵旭和赵昀来人来说,父皇的授课是最有意思的,没有四书五经,没有那些大道理,而是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式。
赵祯今天便带着一柄精美的火枪来授课的,资善堂中的小校场原本是给狄青教授骑射使用的,但今天却架起了草人标靶,陈彤躲在标靶前的坑道里,听着上面响起枪声,在尘土飞扬之中掸了掸帽子上的灰尘,起身晃了晃手中的旗帜。
八环的成绩对于大宋的线膛枪来说已经是极好的成绩了,这种直直的膛线并不是很精准,不过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火枪了,螺旋形的枪膛制造太过复杂,大宋的技术水平还未达到。
赵祯方向手中的火枪笑眯眯的对俩个孩子道“你们都知道这其中的原理,咱们今天不说这些,但却要说说火器在战场之上的利与弊。”
俩个孩子纷纷举手,赵昀最先开口,最为弟弟的他总是能得到哥哥赵旭的关照“父皇,孩儿以为火器之利在于起简单操作,即便是孩童亦可击杀重甲之兵,普通的农人稍稍训练也可投入战场之中,咱们大宋的火器装弹快,精度高,穿透力强,若是上了战场可所向披靡。”
赵祯点了点头,赵昀一下便把火枪的好处给说了出来,而赵旭却说道“儿臣觉得火器的作用在于威慑,威慑天下,如此利器堪为神器,辽人从未见过,一旦使用其摧枯拉朽之威可击溃辽朝精锐!”
赵旭看到的就更加远一些,不单单是从火枪本身的价值出发,更是以国家之间的战争为出发点,分析利弊。
俩个儿子的回答都很优秀,也让赵祯满意,但赵旭却再次开口反问道“父皇,如此利器为何只有火炮火药弹投入战场之中,而火枪除了咱们天家和火器营之外便再无人知悉?也从未投入战争?”
随着赵旭的话,赵昀也是好奇的连连点头,就连一旁做记录的三才都颇为好奇,是啊!这种神兵利器为何官家就是不肯用在辽人身上?
赵祯点了点头,看来这个问题是到了和他们解答的时候,不单单是赵旭和赵昀,连蔡伯偂膊幻靼灼渲械纳钜猓ㄒ恢⑸鲜枳约旱某甲右仓挥械仪嘁蝗恕�
“这个问题你们姑父也曾经问过朕,在朕思索良久之后却发现,时机未到,火器的便利和杀伤性你们都看到了,一个孩童甚至可以用它轻松杀死一个壮汉,一个全副武装身着甲胄的壮汉,这是它的利,可火器这东西看似复杂但结构却简单,极其容易仿制,朕让火器营和格物院做过实验。”
赵祯顿了顿,看着孩子们愈发好奇的眼神道“火器营把一把火枪交给了格物院的一个工匠,一个从来不知火枪是何物的工匠,他原先是木匠后来做了铁匠,在看到火枪后很快用简单的材料仿造了出来,你们猜猜接过如何?”
赵昀想也不想的回答“定然是比不上火器营的火枪了。”虽然赵旭没说话,但从他的眼神赵祯便知道他是赞同弟弟说法。
赵祯点了点头“是比不上火器营的火枪,但也能正常击发,并且火药虽然不如火器营的火药,却也能把弹丸射入百米的树干之中。若是这些火枪在战场上被辽人所得,后果会如何?
辽人并不比咱们宋人愚钝,能工巧匠也不再少数,已经能仿制咱们大宋的火药弹了,虽然威力不足,但却已经是开始,若是火枪再被他们的去,以他们马背上娴熟的弓马基础,我大宋的骑兵又该如何?这是一把双刃之剑…………”
“那咱们大宋就放着如此利器不用?”
赵祯微微摇头,举起手中的火枪仔细的擦拭道“当然不是,只不过时机未到!待朕彻底把辽朝的工业打烂,彻底把辽人的资源打散,便是这些火枪派上用场的时候!”
。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
赵祯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大宋火器虽然领先世界,但其中的原理却很简单,甚至是粗浅,受这个时代和千百年来的固有思想限制,即便如大宋这般科技发达的王朝也没有多少质的飞跃。
即便是大宋提倡格物,赵祯把科学发展放在了新的高度上,列入科举之后也依然是不够,如何不够?赵祯仔细的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和大宋所缺少的时间。
自从他来到大宋之后,只是把想法和路子指出来,但并没有详细的列出大纲,也不可能列出大纲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靠帝王指导完成的,赵祯没有这个时间,也不可能对大宋的格物进行干预,他只能把现有的只是集中起来,并看着大宋在这些知识的温床上发展。
这并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简单,赵祯所播种下的是格物的种植,是科学的种植,它让大宋百姓发现格物的好处,让朝臣们发现格物为大宋所带来的好处,也同样让商贾看到格物为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利益。
赵祯不会强制的敢于格物的发展,更不会规划出它前进的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随着大宋的需要而发展,随着大宋自己的独特路线所发展。
但有一点是除外的,那就是武器的制造,世界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奉行一个简单的道理,谁是强者,谁就占据了统治地位,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赵祯可绝不会忘记,垄断了兵权,垄断的兵器的制造,这是天家统治大宋的基础。
赵祯相信,现在的自己不过是为了大宋提供一个方向而已,而这个方向却会引到大宋向正确的地方前进,科技发展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只有抓住了未来,才有可能成功。
眼下大宋的力量与辽朝相比还未实现代差,虽然在工业上,农业上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在其他的地方却是依然差的不太多,看似和大宋相差甚远但已久没有产生太大的差距。
只不过锻造铸造技术落后与大宋,冶铁技术落后与大宋而已,若是给予辽朝时间,契丹人完全有能力仿制出大宋的板甲来。
穹面锻造技术并非像看到的那么复杂,只不过锻造要比铸造成本高得多,铸造还不简单?只需要把模具造好,把融化的铁水倒入其中,待冷却之后扒掉模具就好,大宋的铁锅也是穹面,也是同理铸造出来的。
但铁锅是铁锅,板甲是板甲,铁锅的杂质太多,没有经过锻造排杂,无法改善晶体结构,无法增加金属纤维的柔韧性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大宋知晓,可辽人也不傻,辽人的工匠依然知晓其中的奥秘。
辽人不是造不出板甲来,而是造不起!这才是本质的区别。
大宋的板甲辽人难道就没见过,无法获取?答案是否定的,大宋将士牺牲的时候会毁掉手中的棘轮弩,会毁用掉火药弹,但有两样东西却是不会毁掉。
一个是大宋的板甲,一个便是手中的横刀,这两样东西即便被辽人得去也不会对大宋产生威胁。
因为辽人有能力复制出同样的东西来,但却造不起,成本之高令辽人难以想象,即便是大宋对每一套板甲和横刀的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一旦遗失便要治罪!
一副板甲若是用人拿锤子锻造需要多长时间?不可想象,辽人没有大宋的水力锻造锤,没有大宋那样的蒸汽机如何锻造?一个熟练的铁匠半个月才能造出一个板甲部件,而有着机器帮助的宋人只需几个时辰便可以造出同样的东西。
若是让辽朝的这个工匠制造辽朝的铠甲,这半个月说不定能出五六件来,若是造箭簇之类的便更多了,所以辽人造不起这样奢侈的东西来。
对儿子们的授课结束了,赵祯离开资善堂前留下一道课业,这课业不用书面作答,只是让赵旭和赵昀二人想想如何运用火器,待下次自己再来的时候说出答案便好。
赵祯缓步的穿过了宫门,在宫中的甬道上行走,不知不觉便到了东华门,三才跟在边上有些莫名其妙,官家不是要去御苑观看相公们的球赛吗?不往西面去为何反倒了东华门?
经过赵旭和赵昀的提问,赵祯心中已经没了心情去看朝臣们争夺球赛了,他更多的是在思考技术上的问题,眼下的大宋和辽朝之间没有技术代差的原因是时间的积累。
自始自终赵祯都觉得他对格物的投入已经很多了,而大宋的格物发展也非常迅速,从蒸汽机和火车的出现便已经证明两者之间的差距。
而这段时间大宋工业上的格物更是突飞猛进,只要是大宋的商人便知道格物对工厂的作用,它能给工厂带来更高效的劳动,跟是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也变相的促使大宋格物的发展,但这只是需求关系而已。
赵祯相信随着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导致质变的产生,微微抬头瞧见北京城东北方向的烟囱,赵祯微微一笑,格物的发展屈指可数,真正走上正轨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
在这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已经令赵祯震惊,时间上的不足可以弥补,毕竟大宋领先的这十几年辽人用几十年也不一定能赶上,而且赵祯不会让辽朝再存在那么久。
再过几十年,大宋便能产生超越这个时代的格物来,到那个时候,就算自己不在了,这格物也会继续沿着铺设好的轨道前进了。
赵祯心中其实还有一个顾虑,火枪这东西的出现打破了战场上的平衡,自它出现以后,战场上就不再是人数决定胜利的时代,骑士的时代也会很快终结,尤其是现在的大宋已经出现了带有笔直膛线的燧发枪后。
用上涅米弹之后连板甲都能洞穿,骑士的时代将会终结,重甲步兵的时代也会消失,短兵相接的拼杀将会变成火器的较量,战场的残酷程度也许会完全超越现在。
其实人类本身才是最可怖的杀戮机器…………
。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宫中的一场火()
虽然中京道的战事出现了转折,经过萧挞里的一系列手段之后,中京道总算安定了下来,但谁知宋军居然开始西京,完全打乱了萧挞里的部署。
从一开始萧挞里和张俭,萧惠三人便认定了宋军只会北上东京道而不会征讨大定府,毕竟宋人在辽东还有一支黑水军,南北夹击之下宋人夺取东京道的胜算很大。
所以萧挞里才会同意萧惠用兵北安州的计划,同意他围歼武烈军的计划,可谁知最后二十万大军非但没有拿下武烈军,反而让人家打了一场追击,二十万大军逃回上京城之后也只剩下十万人。
这段时间不断有残兵游勇向大定府集中,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少让上京城中的人们放心下来,也让萧挞里等人松了一口气,对于一个拥有五十万人口的大定府,他们还是有些信心的。
死守大定府的旨意是出自萧挞里之手,她绝不能看着大定府在自己手中丢失,更不能看着大宋占据整个中京道,没人比她更清楚中京道的意义。
从一开始萧挞里就没打算拱手把中京道让给大宋,在东线的消极其实就是她为了拉长大宋战线的长度,并且在东京辽阳府精心准备一场伏击,可谁知道宋军居然突然改变目标,在中京道之中大肆征伐起来。
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战争,以至于中京道的兵力之空虚,宋军行进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有些靠近大定府的中京道城池根本就没有几个守军,大多被萧挞里调走挪用了。
宋军的攻伐之后,没有守军抵抗的他